100年前的雞公山老照片,總有你沒看過的

2022-01-30 這裡是信陽

文圖|  楊峰

雞公山有「青分豫楚、襟扼三江」之美譽,「佛光、雲海、霧淞、雨淞、霞光、異國花草、奇峰怪石、瀑布流泉」被稱為八大自然景觀,山上有清末民初不同國別和風格的建築群,有「萬國建築博物館」之美稱。

雞公山被開發後的歷史,到目前來說,也就是一百一十多年,但雞公山最興旺的階段,恰恰就是在那最初的那三十餘年,1938年的戰爭,讓這個欣欣向榮、蓬勃發展戛然而止。

一、發現與開發之初的雞公山

隨著1897年京漢鐵路的動工修建,從漢口北上的基督新教美國信義會的分支美瑙路德會(到信陽後亦被稱為「信陽路德會」),1898年確定了在信陽的傳教工作。

1901年,京漢鐵路南段已修通了漢口到應山(今湖北廣水市)段。九月的某天,幾個洋人帶著六名外國兒童和八名中國孤兒走下車廂,換坐牛車,吱吱扭扭一路向北,經過五天的跋涉,越過鄂豫邊界天險武勝關,來到信陽。在溮河邊買了一塊地皮,第二年建好了住房和教堂,領頭的就是挪威籍美國人,信義會傳教士李立生。

1902年,京漢鐵路南段已經修通到了信陽,雞公山腳下的新店也設有一站。這年10月21日,李立生和施道格從信陽出發,在新店下車,其目的就是想找一個像廬山牯嶺一樣的山溝,接近山頂,適合避暑居住。沒有像樣山路的雞公山,對第一次到來的外國傳教士,就是一次真正的探險。

1903年8月4號,李立生和施道格再度結伴進入雞公山,並在山中一間荒廢的簡陋屋中住了一夜,發現雞公山的確比信陽的溫度低很多,適宜避暑。當年第三次上山時,又多了一名確山傳教士,安德魯·馬丁遜。他們隨後便開始購買山地,從此,雞公山開建別墅一發不可收拾。1986年稿本《信陽縣誌》第二編《大事記》記載:「9月15日,住信陽美教士李立生出銀於雞公山上購地建房,自此,信陽各地均有外國人先後私購土地營房。」

1905年底,雞公山上已經有英美俄法日等國各式房屋27處之多。「寓居外僑,統計男女大小約六七十口,次第擴充,日進無已矣。」

1906年後,來自漢口等地的外國巨商大賈又紛紛在雞公山南崗地區建屋居住,形成「洋商區」或稱「買賣場」。由於教會區內不準中國人行走,外國人居留雞公山境內不準查戶口,事實上雞公山已被外國人當作「公共租界」對待,現在山上還保留有「租界」碑為證。

1907年,基督教會在寶劍泉西側用條石修築了一幢教堂,後稱小禮拜堂。1995年版《河南近代建築史》記載:

雞公山基督教堂位於北崗寶劍泉南30米處,又稱小禮拜堂,建於1907年,系教會的早期建築。房體結構為片石基礎,料石牆體,木屋架,黑色鑌鐵皮瓦壟屋頂,單層大空間,上設講經臺,建築面積161.32平方米,平面布局呈十字架形。大門前設鐘樓,頂有圓球;大門左右側窗子呈尖形,是中世紀哥德式教堂的建築模式。當時雞公山西方宗教勢力發展迅猛,教士、教徒星期一至星期日,從早到晚按排定的順序分別到小教堂用不同的語言進行祈禱。

雞公山由傳教士最先「發現」,這些傳教士和教徒上山後又大多居住於北崗一帶,故此地區又被稱為教會區。教會區內各教會為料理宗教事務,聯合成立「雞公山北溝協會」,規定凡交稅的土地所有者均為協會會員,協會年會於每年8月第一個星期二召開,選舉產生15個事務理事會成員。每年5個成員輪流執政,3年為一屆,下設各委員會,分別管理教堂、禮拜、衛生、道路、遊泳池、娛樂場、土地註冊、公墓以及公共會堂等。

「事聞於鄂督張之洞,據以奏報清政府,以失領土罪有司,並飭豫鄂督撫交涉收回所買地。」這就是雞公山外人租地交涉案。

1986年稿本《信陽縣誌》第二編《大事記》記載:1907年「按中美議定《避暑租屋十條》,中國政府備價贖回售地,恢復領土主權。」

1908年1月4日,漢口領事團領袖領事、英國駐漢口總領事和湖北漢黃德道兼江漢關監督齊耀珊、河南南汝光兵備道籤定《收回雞公山地另議租屋避暑章程》。

 

外人租地交涉案歷時兩年多始得定案,規定凡外國人所買的山地,不管已經報稅或未報稅,一概由中國方面出價贖回;然後在原教會區之外,劃出923畝作為外國人避暑官地,已建築的房屋則由中國方面估價贖回再租給外國人避暑;今後外國人在山上新建的房屋,也由中國方面給價收回再行出租。這時雞公山劃分四個區,即教會區、避暑官地、豫森林地、鄂森林地。並設警察局等,維持全山治安,為雞公山納入正規管理之始。

1910年,由鴻恩會(HSM)、美瑙路德會(ALM)、挪威信義路德會(LUM)和奧古斯塔那路德會(ASM)等四個信義會組織聯合在雞公山教會區中心地帶辦學,校名「美國聯合學校(American Union School)」。該校主要是解決教會人員的孩子就學問題。學制按美國本土標準教學,8年制,畢業後返美上大學,全部英文教學。

1915年,四個信義會組織共同出資1000美元正式聯合辦學,易名為「雞公山美文學校(American School of Kikungshan,ASK)」。1915年在美國出版的豫中信義會書籍《1905-1915我們在中國的第一個十年》有這樣的記載:「直到這個時候,學校還殘缺不全,缺乏教學樓和固定的場所。但是這種情況會很快得到改善,因為當這個秋季學校開始啟用的時候,有個大型寬敞的建築物將會建立在雞公山(1915年)。」

從1910-1952共計辦學43年,其中停辦4年(1942-1945,因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此期間,學校因戰亂遷移到信陽、漢口、廬山、香港等地。在雞公山時間共計25年。在幾十年的辦學時間裡,培養學生千餘人。每個學期註冊學生,最多百餘人,最少僅幾個人。

《河南近代建築史》記載:美國式大樓位於北崗公路邊,原為教會區美文學校校舍,修建於1915年。此樓位於海拔745米處,樓高18.2米,為3層石、木、磚結構,建築面積2288.74平方米,1層為餐廳,2、3層分別為男女生宿舍。片石基礎,磚牆外粉,紅瓦坡屋面。平面呈「凹」字形,中軸線對稱,兩翼和中間均衡。正面為古羅馬敞開式圓拱券,中間築哥德式閣樓,門廊外突,長寬各3米餘,前面兩角各並列兩根圓石柱支撐。1層平拱,2層券拱,3層兩個突拱。頂部築圓形小球,高於背後和兩翼,直刺青天,涵有宗教色彩。

 

1912年,民國元年,當年11月21日《申報》披露,此時雞公山上房屋已達313棟。

▲1910年前的雞公山(山根倬三攝, 程思明提供)

1913年,在美文學校的東側又建立更大容量的公會堂(Assembly Hall),以滿足團體禮拜和祈禱。在1913年加拿大出版了《河南傳教廿五年》一書,書中有一張拍攝於1907年以前(照片中還沒有小教堂)的雞公山別墅群照片《20世紀避暑勝地大發現——雞公山》,這也是目前所發現的最早反映雞公山的老照片了。

該照片,照片下有兩行英文:

 

「Summer Resorts——a Discovery of the 20th Century」

Summer Cottages at  Chi Kung Shan

 

    直譯過來就是:

 

「避暑勝地——20世紀的發現」

別墅在雞公山


該照片的珍貴之處,就是確鑿地證實了早在1913年前,在西方傳教士們的眼中,雞公山已經是避暑勝地了。等到1921年5月,徐珂著《雞公山指南》出版時,雞公山已經躋身國內四大避暑勝地之一,書曰:「雞公山,亦避暑區域之一。西人之言避暑者,於廬山莫幹山北戴河外,輒及之。」到了1923年,詩人劉景向更有詩讚雞公山曰:「桃源真有新天地,十裡風飄九國旗。」同年劉景向的另一詩更寫了雞公山基督教活動的興旺,這也有老照片為證:

1917年出版的《The story of Lutheran missions》(《路德會任務的故事》)中,有一張插圖,下面注釋為CHAPEL AND MISSION HOMES,CHIKUNGSHAN,CHINA。(UNITED NORWEGIAN),可翻譯為:教堂和使命的家園——雞公山,中國(挪威聯合)。

劉景向先生1923年留下的詩文,可以說是對這張1917年書中的雞公山小教堂老照片,做了最恰當的註解:

 

鐘聲數點散晨鴉,禮拜堂前日影花。

東嶺西溪人絡繹,喃喃都頌耶和華。

1914年10月21日,河南省的幾個教派聯合在雞公山建立了培訓外國傳教士的語言學校。奧古斯塔主教團易德文(A.W .Edwins)牧師被選為學校的外籍教師。中國內地會家園中的用餐室被作為了教室。第一年有17位新的傳教士開始中國語言的學習。那些因為戰爭的原因受阻沒能來早的新傳教士在聖誕節後才開始學習語言課程。

該學校平時的學習計劃如下:每天背誦學習的句子;次日與中國教師一起複習;寫當天的漢字,第二天觀察當地的老師寫。記住筆畫的順序;基於複習的內容進行一個四十五分鐘的非正式的對話,由一位當地教師指導。剩餘的時間是留給個人學習與當地教師交流。遵循的方法是仔細地聽老師講課,然後儘可能模仿他。中國的教師都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因此讓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到他們預期工作地點特定的方言。

 

《雞公山文化》2015年第1期刊發的姜傳高、楊峰譯自1915年美國出版的《Our First Decade in China 1905-1915》一書中《雞公山語言學校》一文,其中編者按說:「外國基督教湧入中國後,他們的差會派員來中國,首要任務是學華語,時間一年,然後分赴各個教場履行義務。為此專門設立了華語補習委員會,全國補習地點有7處之多,統稱『語言補習學校』。

雞公山是一處非常重要的補習地點,基督教信義會的傳教士、牧師、教師、醫生、護士,多在雞公山補習中文,個別也有到武漢、廬山和北京補習的。信義會奧古斯塔納教派聯合其他幾個分支在雞公山建立『語言學校』,並由該校成立了管理委員會。學習內容為識字、書寫、對話、方言土語等。採用專門為外籍人員編撰的教材,聘請當地教師教授,結業後分赴各個教場服務。」

該文也介紹了雞公山的學習環境:「雞公山是作為學校的理想場所。它坐落在河南的省南部,從許州經鐵路半天的路程。在這裡,人們可以享受到純粹的,新鮮的山區空氣。這是一個成為馴化了的好地方。已經提供了良好的住宿環境。我們自己的主教新人大多樂意考慮易德文家,易德文媽媽值得我們衷心的感謝,為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條件。中國內地會家園中的用餐室一直作為了教室。」

 

1919年,成立了雞公山瑞典協和學校。受湖北瑞典行道會和瑞華會(內地會系)管轄。該校是為那些父母願意他們接受瑞典教育的兒童而設的,同時也對所有的歐美兒童開放。教學人員包括外國人五名,中國人一名。瑞典牧師充任該校的學監。課程共分十級,其中三級是預科。教學全用瑞典語,但是也教德語、法語和英語。漢語是選修課。學生從七歲起可以入學,所施教育是準備他們將來回國上大學的。

《河南近代建築史》記載:瑞典式大樓位於東崗,建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4層,片石基礎,料石牆體,鑌鐵皮多面坡屋頂,建築面積2443平方米。1913年左右,教會區瑞典人在東崗興辦瑞典學校(亦稱瑞華學校),校舍為3層草頂簡易樓房,收教士和洋商子女就讀。1926-1930年間,校舍向西南移動30米,建成瑞典大樓,仍作為學校校舍。大樓含地下室共4層,地下室作餐廳,2、3層為宿舍。1938年10月至1945年,遭日軍嚴重破壞,50年代初修復,現為鄭州鐵路工人療養院使用。大樓平面呈「工」字形,中軸線對稱。中部凹入部分築2米長古羅馬式圓拱券廊,加石欄杆圍護;廊內兩排教室為青磚砌築,其間設通道。

 

1922年出版的《中華歸主》第862頁描述了:「過去二十年中,夏令會和休養地在中國有了顯著的發展。兩個因素促成了這個發展,其一,健康的要求;其二,地方性和全國性宗派際會議的需要。」並羅列了:牯嶺、北戴河、雞公山、莫幹山、鼓嶺、長洲、羅浮山、泰山、峨眉山和湖南天昭坪。

 

20世紀初期,為了適應世界基督教的發展潮流,1913年,著名的布道家穆德來到中國,發起召開了全國基督教第一次會議,成立了一個全國基督教中心機構「中華續行委辦會」,由中國著名基督教人物誠靜怡擔任總幹事。該機構的主要任務包括:執行全國大會的決議;與世界機構保持聯繫;提倡通力合作的傳教事業;發表教會的公共意見;為各教會進行諮詢。隨後,為了對中國基督教的現狀和中國國情進行調查研究,會議又開展了大型的調查,取得了許多珍貴的資料。調查成果最後匯集成冊,於1922年出版,書名為《中華歸主》。

 

1925年雞公山北溝協會編印出版了英文版《雞公山指南》。該書全英文印刷,1985年美國人亨利·亞歷山遊覽雞公山時,才獻出底本,由雞公山文史權威姜傳高先生翻譯後,今天的我們才得以用當時身處其中的外國人的眼光了解到更多的雞公山信息。

 

據書中記載的雞公山人口調查,截止1925年7月底,僅教會區一處,洋人716人。按國籍依次排列:美國437人,英國172人,挪威49人,瑞典30人,德國24人,芬蘭1人,法國3人。按教派而言,其中有信義會傳教士146人,中國內地會傳教士68人及其他長老會等教派。

 

《基督新教在河南的傳播與發展研究(1883-1949)》一書這樣評價道:「1903年,美國路德會在豫南傳教過程中發現了雞公山,經過路德會不遺餘力的建設、推介及反覆同中國政府的磋商,雞公山成為基督教傳教士在中國的三大避暑休憩地之一,也是河南地區基督教傳播與發展的一個『大本營』。」

該書這樣認為:雞公山在傳教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休整和免除後顧之憂。河南、湖北等地的傳教士選擇炎熱的夏天到雞公山避暑,一方面休息調整;另一方面也交流傳教中的經驗,以逸待勞。同時,雞公山也是傳教士在中國內地的大本營,在這裡一些按自己所在國的模式建設,對久離家園的傳教士有一種「歸屬感」,仿佛回到了自己的國家。更重要的是,教會學校的建立——美文學校、瑞華學校的建立,為傳教士解除了一些實際困難,讓他們全神貫注的投入到傳教事業中去。雞公山也成為路德會教友們的精神家園。同時,雞公山也是教會團體精神的體現。

但是,雞公山不只是基督新教的。據雞公山文史專家姜傳高先生的《基督教與雞公山》一書記載,雞公山上的別墅,天主教、新教、東正教都留下了身影:「天主教,只在小教堂後沿山溝上沿有一棟小別墅,面積只有幾十平方。新教,雞公山教會區幾乎是新教的天下,95%的教會建築都屬新教。而新教中,信義會又佔絕對優勢。信義會在雞公山建有公會堂、信義教堂、學校、醫院、網球場、遊泳池等公共設施。屬於信義會傳教士、醫生、教師的別墅有百餘棟。東正教,20世紀初在雞公山教會區邊沿建別墅一棟,人稱『巴公的房子』。另外編號115號的馬歇爾樓也是俄國東正教徒的建築。」

而最為重要的是,隨後的五次雞公山會議,將基督新教,特別是信義會在豫南,以至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推向了頂峰。

相關焦點

  • 100年前的老照片:清末身穿新軍軍裝的閻錫山,「中國飛彈之父」
    100年前的老照片:飛彈之父,破敗不堪的明孝陵,每一張都罕見清朝皇宮女人的照片!這張100年前的cosplay照片含義豐富。站著跪著坐著。百姓官府洋人。你覺得裡邊的信息量大不大?1905年,天津。遊走在大街上的職業洗頭扎辮人。晚清,由於男子的辮子很長,講究的人一周洗扎一次,普通人一個月輪不到一次,那到底有多髒?
  • 這些老照片太珍貴了 100年前的忻州原來長這個樣子!
    老照片無比珍貴 那是過去的記憶,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根本就沒擁有的記憶 但是它是真實存在的
  • 雞公山曾是老漢口「後花園」,漢口會館、花旗樓、巴公別墅……這裡都有!
    當年漢口江漢關,在雞公山設有分支機構,名為『雞公山江漢稅務司』,留有4塊界碑,1塊在江漢關博物館,1塊就留存在雞公山,另2塊由雞公山管理部門收藏。雞公山江漢關稅務司界碑1949年武漢解放前夕,雞公山山腳下一棟別墅,曾作為解放軍解放武漢的指揮部使用過一個多月。
  • 36年前的老照片 有你的身影嗎?_揚州網
    羽毛球比賽的老照片「偶然間發現拍攝於1984年的照片,《揚州晚報》的讀者朋友們,看看上面有沒有您當年的身影,或熟悉的身影……」昨天,揚州晚報微信群「揚晚圈」裡,網友「齊風」發了幾張36年前的黑白照片,引起了不少網友的關注
  • 雞公山春綠
    黃褐色是還沒冒葉的樹林,深綠的是常青的針葉林,似乎濃縮了山的凝重和深沉,如陽光下一團團雲影。薩頂頂歌裡唱道:「人們在行走身上落滿山鷹的灰……」頭頂似乎有一隻山神般的蒼鷹,它飛翔的翅影落在山坡上,昭示著神秘的暗語,松濤裡湧動著大山的真言。我站在山頂,時常仰望天空,希望雙眼能承接到一滴智慧的綠灰,接住鳥鳴,接住綠,接住靜。闊葉林頂著一堆堆新發的嫩葉,如蓬鬆的髮捲兒。
  • 老照片:100年前的紐約
    年前,紐約是什麼樣子的呢?1900年,美國紐約的第五大道瞧,在100年前,紐約就如此熱鬧繁華了,街道兩邊,高樓相連,一派繁榮的景象。是不是覺得很有氣勢?他當時寫的諷刺性小說很知名。到現在他的作品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 陽春三月,雞公山景區美的仿若仙境,待到疫情結束,一定要去
    陽春三月,最適合來雞公山看風景了。你看,各種植物已抽枝開花;你聽,山間瀑布的溪水在叮叮咚咚。如果疫情過去,你又恰好三月有時間,真想早些見到你啊。春日融融,我帶你去雞公山走走,看看花、吹吹風、見一見生活圈之外的美好。
  • 100年前的績溪你見過嗎?全是珍貴老照片!
    先來看一張近50年前的績溪城區老照片。圖中的楊柳村橋是不是很熟悉?現在的績溪縣城,照片中橫跨揚之河上的就是承載幾代人記憶的楊柳村橋筆者在這裡編發一些老照片,再現績溪過去的一段歷史,一些穿長衫、旗袍的學生、破損的城牆、木牌樓前賣甘蔗的小販、已消失而文化永存的牌坊群......先來看一張拍攝於績溪明倫堂的《績溪學界恭送方知事紀念攝影》照片,拍攝時間是民國六年十一月(1917年)。
  • 信陽雞公山:亡命之徒的盛宴,還是盜採者的搖錢樹?
    上古時期,炎黃二帝追擊九黎族首領蚩尤於雞公山下;春秋時期,吳國名將孫武、伍子胥奪取雞公山四周的 「義陽三關」,揮師南下,佔領楚都;酈道元《水經注·準水考》記載,水出雞翅山,溪澗瀠委,沿逆九渡矣,其猶零陽之九渡水,故亦謂之九渡焉,雞翅山即雞公山,九渡水即九曲河,位於雞公山西麓,流向西北,注入淮河……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河南省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河南省雞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後直接建制更名為雞公山管理區
  • 他在雞公山立威,建中國志氣樓頤廬,卻沒想到會成為金屋藏嬌之地
    雞公山,這個地方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是非常出名的,他是絕對的旅遊勝地,而且是風水寶地,在中國近代歷史上,這是一個列強雲集的地方,它也被稱為公共租界,為什麼呢?因為雞公山上都是西方列強所建造的私人別墅,不過諾大的雞公山卻沒有一座中國人的別墅。
  • 跟著老照片尋訪山城巷 她就是30年前「畫中人」
    為了找回童年的點滴記憶,他拿著30年前的珍貴老照片一一尋訪,不僅找到了照片上對應的地點,竟然還找到了照片中的人物。那是一位90歲的原住民老奶奶。在與當年幾乎相同的位置,老奶奶的女兒正在做著同樣的事情。一張老照片,牽出三個重慶人和山城巷的故事。
  • 一張老照片:40年前的今天
    一張老照片:40年前的今天 2020-12-24 21: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喜訊|雞公山景區斬獲信陽旅遊精品線路設計大獎
    本次文旅創作大賽自8月1日啟動以來,有近萬作品參與,其中不乏大量宣傳「山水信陽 休閒茶都」的優秀作品,抖音上「#抖來信陽」話題累計播放量超1億次。經過對作品相關度、熱度篩選和專家打分,最終評選出44名創作者獲獎,旅遊網紅達人北魏先生的作品榮獲一等獎,啊禎Record、紫琪、豫見中國三位達人的作品榮獲二等獎,三等獎則被柯教授等10位達人所分享,還有息縣文化旅遊等30個抖音創作者的作品獲得優秀獎。
  • 球鞋老照片:穿aj的艾弗森、穿阿迪的老詹、還有25年前的喬幫主!
    大家好今天小熊給大家帶來的不是最新的球鞋資訊,而是一篇可以直接讓大家把圖拿走當壁紙,球鞋老照片系列,老球鞋現在看起來確實別有一番風味!主要也是沒辦法,NBA因為新冠疫情停賽了,肯定沒有每日球鞋上腳欄目,也少有品牌會選擇在這個特殊時期發售新鞋,很多品牌現在更多的估計在清庫存吧!
  • 【基督教會史料】中國信陽—雞公山風景區,唯一沒有寺廟的AAAA級名山旅遊區
    各國宣教士的公墓在雞公山北崗,有石牆圈圍,內埋葬20名宣教士,現存石碑二座,銘文猶存。1925—1935年,為信陽雞公山教會活動的鼎盛時期。1924年,教會區教徒722人,後達2200人。1902年—1903年,兩次和李立生同工,踏勘雞公山,發現雞公山是最佳避暑勝地的牧師之一,並於1903年首批在雞公山建別墅的宣教士。1902年,平漢鐵路通車,雞公山下有一小站叫新店。1903年春夏之間,信陽教會的李立生和汝南縣教會的施道格等,曾幾次在新店下車登山遊覽觀景,發現山區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其中一次時值盛夏,他們在山上留連忘返,天晚,下不了山,只好在山上一農家借宿。
  • 避暑勝地 樂來樂嗨——2020雞公山第四屆國際避暑文化節盛大開幕
    同時出席此開幕式的領導還有信陽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副局長顧先彬、雞公山管理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王在安、雞公山萬國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吳俊、雞公山街道辦事處副主任路群、雞公山派出所所長李金成、建業星舍酒店總經理郭子鷹、依雲森林溫泉總經理餘春生、龍袍茶莊園總經理陳強、袋鼠營地總經理孟曉燕等。隨後,雞公山管理區黨委委員、工會主席王在安發表講話。
  • 「老照片」130年前,臺灣原住民的老照片!原來和大陸差不多!
    歡迎來到【歷史8點半】的旗下欄目——【老照片】!歷史君要分享清末臺灣的一組舊照片,讓我們了解一下130年前的臺灣人物風貌。1894年,高雄,英國海關檢察官泰特和李素玲合影。以上就是今天的老照片,有什麼感受歡迎下方留言,大家一起交流。、本文由「歷史君」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各位看官們不喜輕噴!如有其他看法,也可以在評論區進行留言!筆者碼字不易,看官們的每一次點讚、收藏、分享與關注都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
  • 回顧日本投降的73年前老照片: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你還記得嗎?
    回顧日本投降的73年前老照片:民不聊生,食不果腹,你還記得嗎? 隨著新中國的發展,大家的生活無憂無慮,吃得好,穿的暖,住小樓房,開名車,但是還有人記得73年前的那段日子嗎?
  • 19張罕見的歷史老照片:100年前的日本藝伎,跪著洗頭漂亮嗎?
    19張罕見的老照片:100年前的日本藝伎,跪著洗頭漂亮嗎? 【1997年,黛安娜王妃在百慕達度假】 分居之後的黛安娜王妃,開始尋覓自己的愛情,從她分居到她死前,她一共有7個情人,有7段戀情。
  • vivo X50 Pro老照片修復體驗:一鍵修復1957年的老照片
    例如微博用戶「大谷Spitzer」利用 AI 技術進行上色、修復幀率、擴大解析度,修復了人民日報四年前發布的一段拍攝於 100 年前的北京生活影像。▲利用 AI 技術修復的影像資料再比如最近爆火的AI圖像修復工具PLUSE,能夠將圖像原始解析度放大64倍。但修復出來人物與原片對比,像不像全靠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