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以後,基督教各國差會所派宣教士上信陽雞公山。主要有:美國的信義會、女信義會、、遵道會、密禮會、循禮會、兄弟會、基督教內地會、道義會、信教會、基督教青年會、浸信會、美以美會、新教教友會、英國聖公會、挪威天主教、法國的福音堂、俄國的基督教、基督教長老會、以及其他教派等。這些眾多的宣教士和各國基督徒,凡到雞公山的,絕大多數集中居住在雞公山北崗一帶,稱基督教會區。各教會聯合成立了「雞公山北溝協會」,選舉產生15個事務理事會成員。每年5個成員輪流執政,三年一屆,下設各類委員會,分別管理教堂、禮拜、健康、衛生、道路、遊泳池、娛樂場、土地註冊、公墓以及公共會堂等。
基督教信義會宣教士於1907年建造了第一幢教堂,1913年進行擴建,叫信義會小禮拜堂。後來又在東邊建造了大禮拜堂。這和信義教堂是雞公山本教會活動的中心場所。 「主日」舉行禮拜聚會,唱聖歌、祈禱、講道。在禮拜日的傍晚,基督徒不分國籍和教派,露天舉行以聖歌敬拜上帝的聚會,共同唱歌、歡跳、讚美上帝。除此之外,斯堪的那維亞的基督徒常常在星期三、四下午舉行祈禱會。還有其他專門祈禱會,隨時舉行。
各國宣教士的公墓在雞公山北崗,有石牆圈圍,內埋葬20名宣教士,現存石碑二座,銘文猶存。1925—1935年,為信陽雞公山教會活動的鼎盛時期。1924年,教會區教徒722人,後達2200人。1949年,外國人全部返回,華人基督徒留在雞公山。
從寶劍山口往上50米就是小教堂,這個房屋的結構形狀是一個「十字」形。樓前的尖塔被拆除,建於1907年,為當時雞公山基督徒聚會中心,後為教會區,各國基督徒、宣教士安排順序,分別用英、中、瑞典、挪威四種語言,向天父上帝祈禱,當時的雞公山教會相當復興。
丹尼爾· 李立生(Daniel Nelson)1853年4月10日 ,出生於挪威卑爾根邦裡佐(Sondhordland, Bergen)。雙親,父:薛必浪(Sigbjorn Leite),母:瑩芝波(Ingeborg Serina)(nee Leite);1882年來到美國,1889—1890年在奧格斯伯格神學院深造,1890年來到中國傳福音;1890—1900年在湖北漢口;1900— 1902年返美;1902—1909年在中國河南信陽州;1909—1911年返美;1911--,河南信陽州;1911—1917年美國信義會主任(信陽中心教區);1878年與安娜·凱琳結婚。
李立生於1890年來中國傳福音,1901年,來到信陽居住,建教堂牧養教會,當時他37歲。1926年北伐戰爭中,在信陽南關教堂,他頭部中彈,為主殉道,享年73歲。他在中國36年,其中在信陽26年,他在河南信陽建立了傳福音中心,不斷向四周發展。在他的督導下, 1920年,粵、湘、鄂、豫、陝、皖、東北和西北的基督教信義宗實行聯接合一,取名:「中華信義會」。
1902年10月21日,他和施道格乘火車首次踏勘雞公山,1903年8月4日再次登山詳查,發現該山是一處避暑勝地。從此,雞公山開建別墅,在信義教會中,李立生稱為「拓荒宣教士」、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
施道格(Knut Sorensen Stokke) 克努特·索倫森·施道格牧師(Rev. Knut Sorensen Stokke)1858年11月15日出生在挪威羅姆斯倫省(Romsdalen)因嬌頓(Indfjorden)的地方。雙親,父:索倫(Soren),母:瑪莉特(Marit 〔nee Olsen〕)。曾在羅姆斯達倫省學校和教會學校讀書,1885-1886年在瑞典厄勒布魯魯學校就讀。1886-1890年讀基督教屬靈書籍,1891年來到美國,1893年在奧格斯堡(Augsburg)神學院進修,1894-1895年在芝加哥市,1896年來到中國傳福音,1896-1897年到蒙古庫倫(即烏蘭巴託),1898-1915年河南汝寧(汝南縣)當了7年A. L. M主管,1900年獲得聖職學位,1917—在河南確山,同年與瑪莉·萊特豪舍(Marie Leithauser)結婚。
1898年,施道格牧師考察了桐柏、豫南、汝寧,隨後在汝寧府(汝南縣)開創宣教福音工作。1902年—1903年,兩次和李立生同工,踏勘雞公山,發現雞公山是最佳避暑勝地的牧師之一,並於1903年首批在雞公山建別墅的宣教士。
1902年,平漢鐵路通車,雞公山下有一小站叫新店。1903年春夏之間,信陽教會的李立生和汝南縣教會的施道格等,曾幾次在新店下車登山遊覽觀景,發現山區景色秀美,氣候涼爽。其中一次時值盛夏,他們在山上留連忘返,天晚,下不了山,只好在山上一農家借宿。當時全山只有三戶山民,數間茅舍。這次,他們發現雞公山夜晚涼風習習,空氣清爽,雖在盛夏,猶如晚秋初冬天氣。他們為自己發現了這個秀麗涼爽的地方,非常高興。
1903年9月15日,李立生牧師用156兩白銀,從山場主人、湖北人葉接三手中,買得隨田山場一處,長約三裡,寬約二裡。在信陽知州衙門(時任知州曾毓齡)報稅,獲準建房四幢。
1904年7月,在河南省汝南宣教的施道格牧師用562兩白銀,從雞公山原住民張君仁等手中,買得水田11畝,隨田山場一處,方圓五裡;在信陽新任知州徐佐堯衙門報稅,獲準建房兩幢。隨後,河南郾城基督教宣教士饒裕泰等也前來買地建房。
李立生牧師等在雞公山建房之後,給漢口的美國領事館寫信通報,美領事帶隨員登山遊覽,非常喜悅,隨撰文在西方國家報紙上宣傳雞公山風景優美,泉清林翠,氣候涼爽,適宜避暑。並稱,雞公山地處「三關」(九裡關、武勝關、平靖關)之間,自古以來為中原戰略要地等等。引得許多外國人紛紛前來察看。 李立生、施道格牧師遂將所買山場,分片作價,轉賣給各國宣教士和商人。在漢口、上海、廣州、天津、青島等地的美、英、法、德、挪威、丹麥、日本、俄羅斯等國的宣教士和商人,以及設在漢口的英國滙豐銀行、華昌銀行,法國永興銀行、寶正洋行,丹麥幸福洋行,日本三菱洋行、大全洋行、正金銀行,俄國商行等都蜂擁而來,在山上買地建別墅、修教堂。
建築所需石料就地鑿取,磚瓦開窯燒制,木料及金屬材料等買自漢口,工程師多為外國人,工匠則僱自漢口、孝感、信陽及山下村鎮。他們不惜重資,日夜趕工。兩年之間,已有英、美、法、俄、日本等國建成各式樓宇27幢,寓居外僑70多人。
湖廣總督張之洞聞知此事後,上奏清廷。朝廷嚴令張之洞和河南巡撫張人駿迅速查辦,兩省督撫嚴斥信陽知州曹毓齡、徐佐堯「於教士購地時,並不詳查,遽予稅印,又未據實稟明,實屬異常疏忽。奏請一併暫行革職,仍令隨同妥慎辦理,以觀後效;一面委派胡藩、韓國鈞等,先後到山調查實情,擬定對策,交涉收回。」1907年,達成了《雞公山租屋避暑章程十條》。
1935年,信陽雞公山全山分為基督教會區、避暑官地、河南森林地和新店避暑山莊。
河南森林區,入於北崗至雞公頭山脊外沿,地段狹窄零星,未編列街道,只劃分6個小區。避暑山莊獨成一區,且建築不多,亦未曾規劃街路。基督教會區與避暑官地房屋較多,在1918年前,都已編列了街道和房號。基督教會區和避暑官地共有曲徑道路30條,均為自然風化路面,易於步行。其中,基督教會區13條、避暑官地17條。
信陽雞公山北崗別墅群是基督教會區的腹地。建築年代較早,在1904年―1918
年間就已形成,到1925年,所有建房的地基全蓋滿了別墅樓閣。李立生、施道格、馬丁遜三位宣教士的住房都建在這裡,目前僅存遺址。此區現有別墅70餘幢,30000平方米,其中有新建別墅30餘幢,約12000平方米。
20世紀初到二三十年代,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中國、比利時、荷蘭、菲律賓、泰國、葡萄牙、朝鮮、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西班牙、希臘、奧地利、瑞士、義大利、越南等23個國家的外交官、宣教士及國內軍閥商賈蜂擁至此,興建起500餘幢風格各異的別墅莊園,這些別墅融匯各國不同的文化元素,濃縮了萬國風情,使信陽雞公山在全國山嶽型風景區中獨樹一幟。到雞公山清涼一夏,在當時年代蔚然成風,鼎盛時期,山中常駐外國居民2200餘人,盛況空前。
據齊光著《雞公山指南》記載,1935年,「本山避暑官地、森林區、教會區,總計有房屋不下500棟,率皆有看管之人,除教會區僅僱用7人照守外,官地區官房均有專人看守。」在鼎盛時期內,雞公山計有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中國、比利時、荷蘭、菲律賓、泰國、葡萄牙、朝鮮、瑞典、丹麥、挪威、芬蘭、西班牙、希臘、奧地利、瑞士等23個國家的別墅洋房500棟。每年夏令來山歇暑的外國人常達千人,最多為1935年夏2201人。
雞公山被公認為中國四大避暑勝地之一,而聞名中外。
雞公山成為中國第一座基督教文化的名山,由基督教牧師所開闢。中國的旅遊,大多是紅色旅遊或佛教、道教盤踞的名山旅遊。那麼,華人基督徒到哪裡旅遊呢?開發雞公山基督教旅遊資源,宣傳雞公山的基督教歷史,為雞公山代禱,使雞公山的四百多處教會的教產重新歸還給基督徒管理,建立基督教神學院、修道院,敬拜讚美中心,靈修禱告院,中國基督教歷史展覽館,建立基督徒旅遊名山。現在是時候了。
(基督教合一教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