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了納斯達克不溫不火的11年後,暢遊公司在某種意義上又退回到那個2003年成立的「搜狐遊戲事業部」。
既有歸零後重新啟程的希望,又有幾分英雄遲暮的落寞。當兩種相互衝突的觀感毫不違和地交織在一起時,暢遊乃至整個搜狐系在納斯達克多年以來的掙扎與妥協也漸漸浮出水面。
何以至此?
昔日的仗劍少年老去,只剩下殘軀一副。
如果要找一款貫穿暢遊整個生命周期的遊戲代表作,一定非《天龍八部》莫屬。
2007年,在時任總監的王滔帶領下,搜狐遊戲事業部耗時三年打造的這款遊戲公測不久,就創下了在線人數破40萬的戰績,成為在角色扮演遊戲中僅次於夢幻西遊、魔獸世界等神作的黑馬。
一年以後,風光無量的《天龍八部》迅速成長為搜狐集團的營收擔當,貢獻了集團總收入的47%。
彼時搜狐門戶廣告業務的天花板已經肉眼可見,遊戲業務的增長點對張朝陽來說尤為重要。也許在他看來,搜狐暢遊超越門戶廣告營收就是「一腳油門」的事。
而這腳油門促成了暢遊的分拆上市:一方面,張朝陽對搜狐的定位仍然是一個媒體平臺,他不希望遊戲板塊的亮眼表現「喧賓奪主」,甚至讓外界錯判搜狐媒體平臺的前景。另一方面,遊戲板塊獨立上市可以更好地進行團隊激勵,留住人才。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進行。
2009年,暢遊成為納斯達克第一支上市的中概股,CEO王滔以1.26億美元的身價層晉升為超級富豪。獨立以後的暢遊,逐漸從張朝陽和搜狐「大家長」式的管理空間裡抽身出來。
2012年前後,張朝陽開始淡出對搜狐系公司的管理和過問,王滔成為了暢遊真正意義上的操盤者。
作為《王龍八部》頭號功臣的他,卻因一次意外的挫折逐漸迷失了方向。
《天龍八部》之後,王滔試圖以過去的成功經驗把《鹿鼎記OL》打造為天龍的繼任者,以此應對遊戲IP的老化問題。但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遊戲卻遭遇了滑鐵盧,數據表現每況俱下,很快淪為棄子。
事實上,這種程度的失利本就是遊戲公司商業模式下的必然產物:即使強如騰訊網易者,也時常出現精品遊戲無人買單的尷尬情況。
但王滔本人不這麼認為。作為一個資深遊戲人和《天龍八部》背後的操盤者,這次失敗讓他開始質疑自己的所有成功經驗,甚至有媒體報導他開始藉助宗教信仰尋找心靈寄託。
在此之後,他激進地推動公司進行「平臺化戰略」轉型,不再把重心放在團隊的遊戲研發能力,而是寄希望於模式創新。用他在站內信的說,他要打造一個「遊戲賺錢養平臺,平臺搶佔渠道推遊戲」的商業閉環。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暢遊開始大規模的資本運作。
先後收購了17173、第七大道等公司,重金投資崑崙萬維旗下RC語音平臺、在海外市場推出應用商店類應用Mobogenie,並陸續推出遊戲瀏覽器、直播平臺、遊戲輔助工具、遊戲內容專區等業務。但是在新遊戲的自研發方面,暢遊卻日漸保守起來。
在平臺化轉型的初期,暢遊公司的營收端還保持著良性增長,2012年Q4淨利潤第一次超過盛大遊戲進入行業TOP3。
然而,從後視鏡裡看,暢遊這一高光時刻完全是憑藉《天龍八部》餘溫未盡的吸金慣性,以及收購現象級遊戲《彈彈堂》、《神曲》運營公司第七大道的結果。在曾經引以為傲的遊戲自研方面,暢遊幾乎毫無建樹。
2014年Q1時,暢遊出現了成立六年以來的首次虧損。主要原因是主營遊戲業務依然靠天龍、神曲、泡泡堂苦苦支撐,為平臺化戰略打造的多項應用沒有營收貢獻的同時卻產生了大量運營和推廣費用。
2014年底,王滔辭去了CEO職位,曾經以精品遊戲見長的「搜狐之星」已經淪為一臺「吃老本」的發薪機器,並在接下來的若干年裡不斷為平臺化戰略的錯誤買單。
從2015年到近期完成私有化,暢遊百度百科裡的「公司大事記」只有一片空白。
搜狐敦刻爾克
如果市場認為你「做什麼都是錯的」,那麼在合適的時候離場不失為一個選擇。
曾經閃耀的暢遊的跌落神壇令人惋惜,但本質上也只是一個明星公司逐漸走向平庸的過程。
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暢遊的帳上還趴著3.06億美元的現金流,名下還有十數億的固定資產。
而且對於搜狐來說,暢遊幾乎扮演著「金主」的角色。
2018年到2019年期間,暢遊連續兩次對外派發了高額分紅。說是對外,但外界心知肚明,這是為持股68%的大股東搜狐量身定製的。僅這兩次分紅,搜狐就拿到了6.77億美金。
說暢遊是搜狐的核心資產毫不為過,但這樣的核心資產在納斯達克的市值卻不斷創下新低,從巔峰時期170多億美元縮水至6億美元。要知道2019年公司的營收就超過4億美元,公司市盈率僅為4。
用一些投資者的話說,「看K線以為公司要破產了。」
在此之前,納斯達克上市的遊戲公司存在估值偏低的普遍問題,比如完美世界、巨人網絡、盛大遊戲,它們在回歸A股市場後都取得了不錯的股價表現。整裝進入世紀華通的盛大遊戲,目前估值已經達到900億人民幣。
面對暢遊的種種負面因素,下調預期是人之常情,但如此匪夷所思的估值水平還是夾雜了太多「過度反應」。
這一點,在另外兩家搜狐系公司的股價上也有所反應。
搜狐新聞客戶端、搜狐全媒體平臺在內容分發和媒體領域有著不俗的影響力,「虧損大戶」搜狐視頻也已經扭虧為盈。
目前,下沉的泛資訊應用趣頭條市值在8億美元左右,以愛奇藝、B站為代表的網絡視頻概念股更是在百億美元以上。而兼顧這兩大賽道的搜狐公司,市值竟然只有3億美元,還不到其名下兩座大樓的價值。
搜狗方面問題依舊,公司在搜尋引擎擁有極其穩定的市場份額,並且在AI和智能硬體領域落子不斷,近期還投資春雨醫生劍指醫療搜索這個百度短板。
然而,美股市場對於這樣一家有著不俗的現金儲備和自由現金流的進取型公司同樣選擇視而不見,給到公司的估值水平越來越低。
資本市場上受到冷落、淪為「菸蒂股」不說,搜狐在業務方面的進展也不順利,甚至可以說這二者之間互為因果。
搜狐在近幾年來的發展中一直謹小慎微:
在遊戲方面,暢遊的研發投入異常保守;最有想像力的網絡視頻賽道上,搜狐視頻主動退出燒錢大戰走小而美路線;
前幾年風光無限的自媒體風口,擁有不俗市場佔有率的搜狐新聞客戶端幾乎沒有對UGC進行過任何補貼。在騰訊新聞、天天快報、網易新聞、今日頭條、百度百家齊頭並進時,搜狐新聞僅僅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收縮戰線本無可厚非,但是在主營業務不斷老化的趨勢下,還延續保守戰略,顯然不符合商業規律。
種種跡象中不難看出,缺乏強力造血能力,導致無力進入燒錢賽道,已經成為搜狐的掣肘。
雖然被媒體問及「搜狐有無回歸港股上市打算」時,張朝陽稱搜狐公司沒有這個打算。但明眼人都知道,搜狐繼續留在美股對於公司發展來說幾乎沒有任何意義。
與其繼續在美股經歷水煮青蛙,還不如將資產打包轉戰A股或港股,換取放手一搏的資本籌碼。
如果張朝陽說過的「重返巔峰」還算數,那麼就有理由相信,暢遊的私有化只是搜狐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開始。
納斯達克不再美麗
對於中國第一代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納斯達克是財富和聲望的代表。
1980年,蘋果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25歲的賈伯斯身價直接突破2億美元。此後,蘋果公司的股價為投資者們創造了史詩級的造富神話。
搜狐、網易、新浪、攜程、百度……一連串響噹噹的名字陸續出現在納斯達克。
彼時的納斯達克也需要中國企業來提升其國際影響力,2011年就任納斯達克中國首席代表的勞倫斯·潘,在首次與媒體的見面會上拋出橄欖枝,稱自己會奔赴全國各地向中國企業「推銷」納斯達克市場。
科技類中概股隨即在美國市場成為「搶手貨」,既沒有盈利要求又能得到較高的估值水平。
時至今日,這段蜜月期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不僅是估值水位下降,政治雜音也成為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幹擾。
近半年來,不斷有傳聞稱美國納斯達克股票交易所將對中國小企業實施限制,雖然納斯達克亞太區主席羅伯特-麥柯奕進行了闢謠,但在敏感時期,跨國上市的不確定性始終存在。
另一方面,一些中國企業也確實做出了「吃相難看」的事。
不久前,聚美優品完成了10合1的合股操作,隨後立刻發出了20美元/股的私有化收購,此舉引發投資者的強烈不滿。隨後又發生了更聳人聽聞的瑞幸造假事件,市值在幾天之間蒸發了50億美金。信任危機後,愛奇藝、好未來、跟誰學等公司遭到密集做空。
時間會證明這一連串行為是獵殺還是錯殺,但納斯達克能否繼續承載中概股們的雄心壯志,必須要畫一個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