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中國青年報》攝影版的版式編輯過程
3月8日到4月8日,一個月的時間,2264張照片,20個文件夾……9張照片組成整版
我是楊子怡,雙非大四本科生,坐標天津。新聞學科班出身的我於2015年秋天愛上了新聞攝影,從此便一去不復返。
了解這一行的都明白《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是「老大哥」式的存在,要可勁地往裡擠,我也不例外。雖然自己還羽翼未滿,但也想憑著幼稚的熱情和勇氣飛進去。也巧了,不小心就進去了,成為了一名實習生。
2017年12月進入攝影部後,我偶然間聽說不少實習生都在這裡發了整版圖片故事。打這以後,我整個人的每一根汗毛都是為了這一整版圖片故事而生的。
1月我去了浙江義烏,希望拍出一組照片來,結果一心放在視覺刺激中,卻忽略了對人的生活、對這個城市的關注,說白了就是太膚淺。年後,我再次提起那份幼稚的勇氣和信心尋找選題。最終,拿到了西二旗。
準備階段寫了6頁筆記
我總是喜歡在採訪拍攝前查找大量資料並手寫計劃,包括行走路線、拍攝地點、拍攝時間、拍攝內容、畫面構造、訪談內容。列計劃時會對這個地方有基礎的了解,最起碼行走在西二旗的大街上是有底氣的。
我的部分筆記
這些筆記不一定有用,也費時間,但事實證明,有了計劃的確會幫到一臉懵圈的你。
同時,我嘗試了很多方法聯繫西二旗人。在朋友圈問、私聊朋友、在微博關鍵詞實時搜索,我能想到的這些渠道最後都派上了用場,並認識了很多朋友。這個階段不能害羞,不能怕別人笑話、懷疑,必須拿出想法和信念來。總而言之,拍攝前的準備就是整個人都要social起來!social!social!
拍攝第一階段 沒有正臉嗎?
第一天的拍攝並不順利,我不敢在人前舉起大塊頭相機,沒辦法確認過眼神。街拍的時候攝影師越自然越好,所以在器材上需要儘量選擇小而輕的,性能也不錯的,關鍵是不起眼的相機,悄咪咪地一按快門,問題就解決了。
編輯老師李崢苨看過幾張照片後,尷尬地講:嗯……正臉比較少哈。從此以後我的每一根汗毛都是為了正臉而生。
這個階段的照片缺少正臉。
拍攝第二階段
這些照片比你之前拍的所有照片都好
拍攝西二旗已經半個月左右,我基本找到了拍攝的節奏,認識了更多的西二旗盆友,也逐漸克服了端起相機對著別人的尷尬,我再也不是那個站在天橋上半小時不敢拍照的弱小女孩紙了!
我挑了一天在西二旗熬到了晚上11點,早晨6點多又起來拍早高峰。自認為特別努力,特別敬業,於是再次心滿意足地回到報社,部門主任趙青老師比較開心地對我表示了肯定,然後說,再給你一周時間,再去呆一個晚上,呆到凌晨一兩點,再出些更絕的照片。此時我的內心:嗯感覺不用再拍了呢……
這段時期,我拍攝的照片是這樣滴:
拍攝第三階段 不想拍了
被領導誇讚後,我自認為西二旗的大街小巷我都走遍了,該找的人也都找全了,不需要再做啥子了,補拍幾個場景就OK。於是那一周的某一天,我在西二旗呆到了凌晨2點,其他時間基本沒有泡在西二旗了。
一周後交作業,我的照片再次遭到質疑:沒發現場景太相似了嗎?這是不能支撐一個整版的專題的。
再拍。
這時選出來的照片是清一色上下班。
我有點心灰意冷了。該去的地方我都去了,該有的場景也有,霧霾這種時間點也有,我也熬到半夜了,拍到了很多加班的人,但沒有之前構想的那種很有故事的畫面。(比如一個人被老闆罵了,醉倒在路邊……)有點煩躁,非常煩躁,已經厭倦了坐13號線。
但是,畢竟我付出了近一個月的時間,我希望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現在《中國青年報》攝影版上,我希望能夠成為一個合格的《中國青年報》攝影部實習生,我希望能驕傲地抬起頭走在報社。
所以我就又去了西二旗唄,哎……
拍攝第四階段
等到了2018年北京春天的第一場雨
2018年北京春天的第一場雨,在4月4日出現了。終於啊!!!
每個攝影師發現了某個時間節點和某個能夠出畫面的地方時都是無比興奮和激動的。於是在這一天,我頂著雨,冒著風,行走在西二旗的大街小巷,爬上爬下,蹦蹦跳跳,整個人的每一根汗毛都是為了那一天而生。自我感覺,那一天的照片是最完美的。
拍攝第五階段 在西二旗過生日
啥也不說了,領導讓接著拍。
接下來的幾天我就繼續晃蕩在西二旗。那個時候完全有了底氣,我就是轉悠在西二旗的無業青年唄,還能咋地,整個人都融入到了西二旗的環境中,補拍了一些畫面。哦對,4月8日晚上,我在後廠村路口度過了我的生日。
最後的編輯階段 事兒真多……
好了,終於不用再拍照片了。
但我沒想到編輯的過程更是讓我煩躁。編輯老師從我的原片裡一張張挑,2000多張照片哦……尷了個尬。挑過一版後我自己又挑了一版,又挑了不知多少版,然後開始修圖,修了一版,又一版……然後開始修改文字,修了一段,又一段……修了一句話,又一句話……
之前看上一位實習生發表圖片故事時感慨很多,他尤其提到了後期編輯的過程非常繁瑣,也讓他學會很多。我當時還在想,拍完交稿不就好了麼,還需要考慮什麼?這一次的拍攝讓我認識到《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的嚴謹、細緻,整個選圖、編輯的過程就像課本中的典型案例一樣。
顯而易見的,我很滿意的部分圖片因場景、內容的不協調而被殘忍地拖進了廢紙簍。文字報導更是改了又改,編輯提出的一些細節問題我都沒有注意過,又一項項地核實、確認、修改。這個過程很繁瑣,但很充實,只是我因個人原因必須回到學校,沒有堅持完成最後的排版、校對工作,沒能善始善終還是有些遺憾。這個時候感覺離整版越來越近了。
陶醉階段 哈哈哈哈哈我好厲害啊
此處省略一千字。
2018年4月18日《中國青年報》攝影版《西二旗人 Shelchier》
這一個月我成長了很多,一下子也有了拿得出手的作品。實習的這不到半年的時間,讓我學習到在紙媒如何做精緻的內容生產,如何在變化的時代下明智理性地堅守一塊小陣地。微光可以讓你學會很多,可能是專業知識,可能是對社會的認知,可能是思考方式,也可能是生活的細膩。
想要在《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存活,需要認真細緻,需要熱情勇氣,需要布局能力,更需要堅守微光。時間還長,我會一直在路上。
楊子怡
天津師範大學大四學生
《人民攝影》也看上了這組報導,整版刊發,並配上了版面編輯李崢苨的點評。
直視他人的勇氣
實習生是一種需要強大內在驅動力的工種。大學生離開校園,走進一間陌生的辦公室,除了需要儘快掌握工作內容,還要記得時刻帶上自己的目標,找準時機跳入快速運轉的流水線,否則接下來的幾個月很可能只是枯坐等活兒和無頭空轉的痛苦循環。媒體實習生更是如此。在儘快進入工作狀態的專業素養之外,來到媒體的年輕人通常懷揣著觀察社會、走近他人生活的期待。
走入西二旗的第一天,所見所聞就已經讓大學生楊子怡感到激動:午餐時間麥當勞裡一齊湧入又很快退場的格子襯衫運動褲,後廠村路口潮汐一般漲落的大巴自行車的洪流………一篇好文章或許在那一天就已經初具雛形。然而從北京東二環的報社辦公室尋摸到北五環外的西二旗,她花費了不短的時間。
楊子怡的目標很明確。為了新聞攝影來到媒體實習,她早早開始四處尋找選題,主動要求獨自前往義烏採訪。一段時間後,她帶回了一些故事,拍回的照片卻遠離故事裡的人和事,許多只能成為文字報導的補充資料。
看著那些顯然在猶豫和慌張中拍下的背影、側臉和建築輪廓,我想起了共事過的實習生,也想起了自己。在思考哪些畫面能穿透不同的社會認知和生活經驗,清晰而真誠地傳遞信息之前,如何鼓起勇氣站到陌生人面前,直視對方的眼睛,邀請他們展示自己的生活,同時平靜地接受來自他人的質疑、信任、憤怒和喜悅,或許是年輕的我們在拍攝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難題。作為習慣了用打字和表情包傳情、接打電話都感到壓力巨大的年輕一代,攝影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學習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外地採訪進展不算順利,義烏商販的生活畢竟離大學生太遠。決定拍攝西二旗後,楊子怡找到了自己擅長的節奏:在朋友圈、微博上打聽、搜索,和這些年齡經歷與自己相近的年輕人反覆溝通。許多人置之不理,在擦肩而過時對她舉起的「大塊頭」相機投來尷尬的眼神。也有人盡力幫助,將生活和工作空間都向鏡頭開放,跟她從公司食堂的飯菜聊到在家鄉買的房、遲遲落不下來的北京戶口。
或許在真正決定帶著相機走入一種陌生的生活時,困難才正式開始:送走加班到凌晨的西二旗人,又為拍攝地鐵站早高峰在麥當勞徹夜蹲守;冒雨在天橋和車站街拍,和地鐵保安打遊擊;被拒絕,被要求刪照片……進入越深,遇到的障礙越多。但此時,她照片裡的人物逐漸開始面向鏡頭,露出坦誠的面容,留下耐人尋味的目光和表情。對一名年輕的記錄者而言,這或許是比照片傳播的流量數據更有價值的成就。
閱讀楊子怡作品
點擊加入微光體驗營
走進中國青年報視覺中心
編輯 | 李崢苨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