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臨,近來天氣越來越冷,北方寒冷是因為物理攻擊,而南方寒冷是因為魔法傷害,深入骨髓。人們不禁開始懷念夏天,儘管炎熱酷暑,但空調和冷飲卻能解暑。想起這裡小編不禁發問,古人在沒有空調和電風扇的情況下是如何度過炎熱的呢?
儘管遠古時代沒有空調,但它們卻有自己的方法,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方式。例如周王朝,貴族們會挖出巨大的洞穴,每個炎熱的夏天都會到洞穴裡來消暑。由於洞窟具有陰涼性,相當於一個天然的「空調室」,有條件的有錢人也會在洞穴中存放一些冰塊,用來人工冷卻。
漢在利用周代冰塊的基礎上加以改良,將冰塊切碎後加入果汁中製成冷飲。並且還建造了「清涼殿」,其作用不亞於周朝的洞室,只是更適合人居住。將冰塊放在桌子和床邊,讓傭人拿著扇子扇風,從那以後帶著冰塊的冷風吹到人身上,和現在的空調有異曲同工之處。
唐代也有類似的建築,但被稱為「含涼殿」,一般都依水而居。內殿處有陰,無光,所以陰涼舒適,同時利用水力帶動扇風,創造出古代「扇風」。一面吹來水汽,一面吹來涼風,使人神清氣爽,也解除了僕人的勞累。此外,含涼殿的建造慧慧充分利用水資源,把水引向屋頂,從屋頂流出來形成一道水幕,不僅美觀典雅,也使殿內更涼爽。
與此同時,唐朝開始廣泛使用竹製品,如竹蓆、竹枕等。有一種很特別的器具叫「竹几」,形狀像筐,能讓人抱著放涼。枕上,竹枕之外還有瓷枕,瓷枕也是從唐朝開始走進民間,是夏日涼爽的佳品。
宋代開始出現「刨冰」,是史書上最早記載刨冰出現的朝代。宋人會把冰塊切碎,放在包著荷葉的飲料裡吃。除了這些,宋朝人還在家裡建起了浴室,它的結構類似於唐代的含冷殿,讓人們可以在家裡建一個低配的「空調房」。而且宋朝皇帝也很關心大臣的消暑問題,會專門為大臣準備冰布和涼布,甚至上朝都是五天一次。
明、清兩代都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發明了「移動空調」。明、清兩代權貴家庭都會用「冰櫃」,將冰塊裝滿一個透氣的柜子,中空可盛東西。而且整個櫥櫃可以移動,既可用作冰箱,又可用作空調,堪稱消暑神器。清代雍正還有一床特別的涼蓆,據傳是當時最珍貴的,但他下詔禁止後人製作,這是為什麼呢?
原本這個涼蓆是用象牙製作,涼爽真實,象牙的紋理清涼透氣,不勒人,既涼爽又舒適。而且雍正下令不能造,一是因為消耗太大太奢侈,二是因為一張涼蓆要花很多錢,有別於一貫勤儉的雍正思想。第二,消耗人力更容易浪費,所以皇家從此再也沒有生產過象牙席。
看到我國古代各朝代的避暑方式,小編還是發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手段基本都是富貴人家才能享用,而貧苦百姓仍然過著炎熱勞累的生活。這種比較,還是現代的好,至少大多數人能在寒冷炎熱的天氣裡躲在空調房裡,四季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