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用三個詞來形容目前的心情
大概就是熱化了熱si了好熱啊
都說在夏天,我們的命是空調給的
沒有空調=沒有活下去的希望
炎炎夏日,現在的我們有冰箱,空調,wifi,冰激凌,雪糕,短袖T恤來應對苦夏。那麼在很久以前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熬過夏天的呢?
中國漢族扇文化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漢民族文化的一個集成部分。
扇文化與竹文化、佛教文化有著密切關係,扇子是夏季的引風用品,夏令必備之物。
在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延禧攻略》中,娘娘們的團扇也是別出心裁,各具風味,這種團扇名叫蘇扇,蘇州絹宮扇、蘇州摺扇、檀香扇的總稱,歷史悠久,製作精良。蘇扇自宋朝開始自製,於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蘇扇的制扇技藝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於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唐代的含涼殿傍水而建設,利用水車將水送到屋頂,然後水就會沿著屋簷留下來形成水簾。
涼水沿著屋子上下流動,從而帶走熱氣,以達到降溫的效果,這樣屋裡就自然降溫而變得涼快。
《唐語林》卷四記載:「玄宗起殿……時毒方甚。上在涼殿,座後水激扇車,風獵衣襟……四隅積水簾飛灑,座內含凍。」由此可見,這種製冷設備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較高的降溫能力。
張仲素《宮中樂》有詩云:「甘泉將避暑,臺殿水光凝。」也是對涼殿消暑的讚譽。
古代人其實也有冰箱!人類用冰的歷史十分久遠。《 周禮》裡就有有關「冰鑑(hàn)」的記載,所謂「冰鑑(hàn)」就是暑天用來盛冰,並置食物於其中的容器。
在影視劇中用於冰鎮水果,清涼解暑。當時的周王室為了在夏天有冰製冷以及保鮮食物,成立了「冰政」這個機構,負責管理冰塊。
漢代時期朝廷每年盛夏都要舉行隆重的賜冰儀式,把凌室中的藏冰賜給文武大臣消暑。
唐代發展出了「冰商」,冬日採冰,夏日叫賣;文人士大夫還自己動手製作冰食,杜甫有詩云: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北宋有了冷飲店,售賣冰糖冰雪冰元子,還用冷藏的瓜果來消暑;街市上也熱鬧得很,冷飲店的客人絡繹不絕,甚至需要排隊至夜裡。《清明上河圖》局部,疑似「冷飲店」
元代在冰中加蜜糖、珍珠粉以及牛奶,做出「冰酪」,是今天「冰淇淋」的雛形。
清代冷飲花樣繁多,以"冰鎮酸梅湯"最負盛名,晚清時更用碳酸氣及酒石酸或枸櫞酸加糖與其他果汁做出汽水。
《唐六典.尚書戶部》、《宋史.輿服志》中講道在那個時期有規定當時什麼場合和什麼季節穿什麼樣式的衣服。
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襌(單)衣,衣長128釐米,通袖長190釐米,由上衣和下裳兩部分構成。交領、右衽(rèn)、直裾。面料為素紗,緣為幾何紋絨圈錦。
素紗絲縷極細,共用料約2.6平方米,重僅49克(另有一被毀48克出土),還不到一兩。是世界上最輕的素紗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織物。
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釐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釐米為40根至50根紗。
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其「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
《詩經·葛覃》有言「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為絺為綌,服之無斁」。
白居易《夏日作》寫道「葛衣疏且單,紗帽輕復寬,一衣與一帽,可以過炎天。止於便吾體,何必被羅紈」,認為一件葛衣便可度夏。
唐代白居易有《消暑》詩云:「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如何消除暑熱,只要你在院子裡靜靜的坐著,不想別的事,靜下心來,你就會感覺窗子有清風吹來。環境清靜,心無雜念,心靜自然涼!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夏季雖然炎熱,但是當我們有一定的避暑方法之後,夏季時節也有它的不同之處。
山光忽西落 ,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閒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至即將到來,各位小可愛想好怎麼度過這個夏天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