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作為一道經典食材,多少人對它又愛又恨?愛它的味美,恨它有剔不完的小刺,一不小心可能還會被卡到。不要小看這些細細的小刺,它可是魚類身體上很重要的部分呢。
魚身上的那些暗搓搓的小刺,生物學上叫肌間骨,就是位於椎骨兩側肌間隔中的硬骨小刺 ,由肌隔結締組織骨化而成。這種骨化方式稱為膜內骨化或結締組織性骨化,又稱纖維性骨化或膜性硬骨骨化,是成骨細胞在骨質中發生鈣質沉著生成骨組織的兩種方式之一。
如果注意一下平時吃的魚,你會發現並不是所有的魚都有小刺,肌間骨僅存在於鯉魚、草魚、鰱魚等這些低等真骨魚中。
標記為黑色的骨頭為肌間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6)
沒錯,這些長小刺的魚都不怎麼高級。因為在魚類的進化史中,科學家發現,肌間骨經歷了一個從少到多,又從多到少,最後消失的過程。
輻鰭魚類系統演化的的進化樹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8)
小魚刺根據它們所在的位置分為 3 類:
1.連接在髓弓上的髓弓小骨
2.連到椎體上的椎體小骨
3.附在腹肋或脈弓上的脈弓小骨
鯉魚脊椎上髓弓、脈弓、椎體所在位置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9)
但是這三種肌間骨進化的進度並不一樣,形成的過程也不完全同步,髓弓小骨出現最早消失最晚,椎體小骨出現最晚卻消失最早。
有人曾經對低等真骨魚的(除椎體小骨)肌間骨數量進行過統計,結果發現:出現最早的、最低等的真骨魚類——骨舌魚類的雙須骨舌魚 ,它的魚刺數量比較少,肌間骨只有 70 根左右。
雙須骨舌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但是隨著進化,海鰱總目的海鰻肌間骨的數量一下變多了起來 , 約有 409 根。
海鰻 (圖片來源:Wikipedia)
然後到鯡形總目,比如鰣魚,肌間骨約有 143 根。
鰣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再到骨鰾總目的鯉魚 ,肌間骨數量又逐漸下降,肌間骨數量約有 99 根。
鯉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最後,骨鰾總目鯰形目的黃顙魚肌間骨數量最少,只有 8 根左右。
黃顙魚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可見,魚刺的多少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魚類的進化史。
注意:在表達每種魚的肌間骨數量的時候,筆者用的是「約」,因為根據研究者觀察,同種魚身體左右兩側肌間骨的數目略有不同 ,研究者只統計了左側的,而且同種魚不同個體的肌間骨數目也有一定的變化,所以也只是一個大概,並沒有一個確切數目。
小刺有時候讓人煩,不僅是因為刺多,還因為刺的形態多種多樣,人們吃進嘴裡感到很不舒坦。
沒有任何分叉的 I 形肌間骨還好,但往往還有各種分叉的肌間骨,比如說「卜 」形(一端明顯不等長的兩分叉)、「Y」形(一端等長的兩分叉 )。
鯉科家魚的肌間骨 (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
更複雜的還有:一端多叉形(一端 3 個或 3 個以上的分叉 )、兩端兩分叉形(兩端均有兩分叉)、兩端多叉形 (兩端均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叉 )和樹枝形 (兩端均有 4 個以上的分叉 , 並且在分叉的基礎上再分叉 )……
這些小刺要是卡在喉嚨裡可是大麻煩!
各種低等真骨魚類肌間骨的形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終於說到重點了,魚為什麼長那麼多刺啊,不會扎到自己嗎?
一切存在都是有道理的,暗搓搓的魚刺也是如此。雖然在專業上還沒有完全的定論,但主流的觀點認為,肌間骨的主要作用是支撐肌肉,控制魚的運動。
魚需要進行縱向運動的時候,肌肉收縮,依靠肌間骨產生作用力,做出一些更為細膩的操作。
有科學家對鯉魚、斑馬魚、鰱魚和團頭魴等魚類做了魚類的肌間骨骨化過程的研究,結果顯示這些魚刺均是從尾部向頭部發育。
不同發育時期斑馬魚肌間骨骨化過程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3)
不過在對另一種叫日本鰻鱺的魚做研究時,卻發現了截然相反的情況,它的肌間骨骨化過程是從頭部向尾部發育。
為什麼會這樣?科學家推測這與它們的遊動方式有關,鯉魚、斑馬魚這些主要依靠擺動整個身體來向前遊動,而日本鰻鱺主要依靠臀鰭的撥動而遊動,兩種遊動方式並不完全相同,所以肌間骨的骨化方式也不一樣。
那麼問題又來了,我們吃的金槍魚、三文魚為什麼沒啥刺?
因為它們進化得高級啊,輻鰭魚類直到1.7億年前才在海洋中出現,3/4 的海水魚的祖先都來自淡水魚。在海洋裡生活的它們運動主要依靠強大的肌纖維,它們的遊動速度往往更快,而鯉魚在淡水裡並不需要高速遊動,肌間骨就夠用了,並不需要強大的肌肉。這也是為什麼海水魚相比淡水魚肌肉彈性更好的原因。
不同形態類型的肌間骨數目(僅統計魚體左側的肌間骨)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小小的肌間骨,顯示了魚類演化過程中的多樣性與複雜性,大自然就是如此神奇!
參考文獻:
1.呂耀平等:低等真骨魚類肌間骨的比較分析
2.樂毅.海魚大多源自淡水魚祖先[J].科學,2012,64(03):58.
3.聶春紅等: 不同魚類肌間骨的骨化模式研究
4.張 薇等:魚類巡遊中的活體肌肉力學性能預測
5.魚類肌間骨研究進展
6.Patterson C, Johnson G D. The intermuscular bones and ligaments of teleostean fishes[ J]. Sm ithsonian Contribution to Zoology, 1995, 559:1- 85.
7.The evolution of ray-finned fishes.
8.A new time-scale for ray-finned fish evolution
9.孟慶聞, 蘇錦祥, 李婉端. 魚類比較解剖學[ M] . 北京:科學出版社, 1987.
注意啦!微信又更新啦!用戶可以設置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為了不錯過大院每天的精彩文章,請按下列操作「星標」我們吧:
進入「科學大院」公眾號——點擊右上角的…菜單——選擇「設為星標」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大院熱門文章top榜
點擊文章標題,可直接閱讀哦~
1. 我為「科」狂| 科學大院徵文啟事
2. 【諾獎深度解讀】因為他們,癌症或將成為可以治癒的慢性病
3. 【諾獎深度解讀】雷射物理技術,為什麼要用鳥叫命名?
4. 【諾獎深度解讀】生物統治諾獎?不!「酶的定向進化」回歸化學
5. 比牛肉還貴的香菜!你對它是愛還是恨?
6. 貴的塑料奶瓶、塑料杯、塑料飯盒,也都有毒?
7. 這麼多大佬都沒有拿到諾獎,身為學渣的我很欣慰
8. 給你一根足夠長的尺子,你能測量大海有多深嗎?
9.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怎麼打?
10. 化驗單上的「血小板」,你真的了解嗎?
科學大院
ID:kexuedayuan
從此,愛上科學~
長按二維碼,即刻關注
轉載授權、合作、投稿事宜請聯繫cas@cni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