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死亡,是人的一生中最後一件大事,不論男女、不論窮富,無論有著怎樣輝煌的人生,都會在殯儀館中,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遺體美容師李俊準備給逝者化妝。
合肥市殯儀館,成立於1958年,佔地面積100 餘畝。清明節前夕,記者來到這裡,近距離探訪合肥殯葬從業者,深入他們工作一線,傾聽他們的故事,感受他們工作的艱辛,記錄他們工作的酸甜苦辣。
遺體化妝師:讓逝者安詳體面離開
3 月27 日,記者近距離接觸了合肥市殯儀館火化班、整容化妝班的工作人員們,傾聽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故事。在殯葬管理處,記者見到了李俊,1989 年出生的他來自湖南邵陽,畢業於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2011 年12 月來到合肥市殯儀館,開始為逝者整容化妝,坐在記者面前的他,戴著眼鏡,顯得踏實、能幹。
師傅退休後,他帶隊挑大梁
李俊所在的整容化妝班有9 人,5女、4 男,最大的同事今年47 歲,最小的同事還不到20 歲,他們平均每天要為30 多名逝者整容化妝。3 月27 日下午3:00,記者走近了他們。整個遺體整容間分為大小兩個房間,共約130 平方米。在大整容間內,一共有21 名逝者,李俊和同事推著整容車,正在給逝者整容。在整容室的整容車停放處,有6 臺整容化妝車和整容工具箱。整容車內,放著粉刷、醫用酒精、藥棉,以及用來清洗面部的脫脂棉等。因為師傅今年元月年滿60歲退休了,目前李俊帶隊挑起大梁,成為化妝班的負責人,「若遇到非正常死亡,需要進行大型整容,我們都要加班到很晚。」
李俊記得,2014 年夏天,合肥市殯儀館送來一具溺水時間很長的男性逝者,遺體腫脹難以恢復原狀,逝者家人悲痛之下,懇請殯儀館幫助對逝者進行整容。經過一天多的忙碌後,李俊和同事排除了遺體內的氣體,注射靜脈防腐液,給遺體表面清洗、淨身過後穿上衣服,再給面部化妝,逝者原本的面目恢復了八九成,「逝者家屬也對我們感激不已。」而像這種情況,李俊也經常遇到。
閒暇時,李俊會打打球、看看電影、上上網,因為工作的特殊性,有時在晚上李俊還要協助公安機關的工作,配合他們對刑事案件進行屍檢、解剖。
聽到逝者電話響,他嚇了一跳
「我們一起過來的有4 個同學,現在有兩個人已經離開了。」李俊說。經過師傅手把手地教,以及自身的刻苦鑽研,李俊花了三四年時間掌握了一些技巧,業務能力在同齡人中,已屬於佼佼者,可以進行大型、特型整容,「比如一些高難度的,面部殘缺不全的,對這些逝者的遺體進行修復等。」
2013 年上半年的一天,李俊在為一位逝者整容時,穿著正常生活裝的逝者口袋內的電話突然響了,李俊和同事們嚇了一跳、面面相覷,「因為一般人去世了,家裡的親戚朋友都應該知道了,這次估計是他家人忘記了。」聽到電話響了後,李俊趕緊通知逝者家人,請逝者家人把手機拿走。
火化爐出故障,班長進爐維修
48 歲的王險峰,是合肥市殯儀館火化班班長,祖籍長豐,1990 年3 月入職。3 月27 日上午10 點多,在合肥市殯儀館,記者見到了王險峰,他身材魁梧,顯得幹勁十足。關於他修火化爐的事跡,受到同事和領導的交口稱讚。
修好火化爐,衣服全汗透
讓同事們感受最深的是,王險峰對工作的責任心。「每天他總是最早來到單位、最後一個離開單位,休息的時候,只要單位需要他,一個電話打過去,不管什麼事情,他總是最快趕到單位。」王險峰的徒弟唐經煌告訴記者。
合肥市殯儀館火化爐少,一年的火化量達到12000具遺體以上。因為負載太大,殯儀館的火化爐容易出現故障。
王險峰在此工作已27 年了,先後在遺體接運班和火化班工作,一個月休息的時間只有一兩天,甚至更少。火化班的工作人員有7人,「人員少,爐子少,也忙不過來,所以只好加班加點。」由於火化爐數量有限,遇到火化爐出故障,爐板、火口、煙道壞了等情況,等不及廠家來維修,見到還有那麼多逝者親屬在等待,王險峰只好通過摸索自行學習,自己鑽進火化爐爐膛去維修。
去年7 月,天氣正熱,一個火化爐的爐板出現了故障,通知廠家,但廠家沒有及時趕到維修。爐溫冷卻一兩天後還是高達六七十攝氏度,但王險峰等不及了,「別的殯儀館爐子多,停一個禮拜都行,我們最多只能停下來一兩天。」王險峰說,進入火化爐維修之前,他要先穿好防護服,戴好手套、眼罩、口罩,穿好橡膠鞋套,將整個身子防護起來。那一次,王險峰鑽入爐膛,維修設備、更換耐火材料花了兩個多小時,其間他渾身是汗,中途不得不出來換氣休息兩三次;維修結束時,他的衣服都能擰出水來,腳都被汗水泡白了。
今年3 月26 日上午,因為爐門損壞,為保證火化爐的正常使用,在同事的幫助下,王險峰冒著高溫,爬到三米多高的火化爐爐頂,更換了3號火化爐的爐門,「先把壞的爐門拽上來,卸掉拆除,再把好的爐門更換上去。」採訪中,王險峰告訴記者,自己是高級電工出身,對電工方面的知識懂得很多,而維修火化爐的技術,基本都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其他同事暫時都不會,「我也在培養他們,學習維修技術。」
加班加點幹,引徒弟點讚
3 月27 日中午,在王險峰的引領下,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來到合肥市殯儀館火化區,在南邊的高檔撿灰爐火化區有兩臺火化爐,在北邊的普通平板爐火化區有4臺火化爐。
此時,在普通火化爐操作間,4 個火化爐正發出「轟轟」的機器運作聲,空氣中各種氣味混雜,令記者感到有點不適應。唐經煌、陳軍等4 名火化操作人員還在加班,一旁有七八具被棺槨包裹著的遺體在等待火化,在普通三號火化爐旁,一名戴口罩的操作人員正在將骨灰收入骨灰盒。王險峰告訴記者,因為當天工作量大,為了保證逝者家屬能及時取到骨灰,火化工們依然在加班。「今天遺體多,我們估計要幹到下午2:00 才能把上午的遺體火化完。」來自湖南永州的火化工唐經煌告訴新安晚報、安徽網記者。唐經煌生於1989 年,畢業於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2011 年來到合肥市殯儀館,「從2011 年一直到今年,都是從事遺體整容工作,最近一個星期,才開始遺體火化操作。」和唐經煌一起幹活的是同齡人陳軍,合肥人,去年從部隊退後來到這裡上班。
在徒弟們的心目中,班長王險峰是非常和善的人,不但在業務中幫助同事,對所屬部門的職工也非常關心,「你報導時,一定要把班長寫在前頭,班長也一直加班到現在。」唐經煌真誠地說。
結婚那天上午,她還在吹哀樂
在合肥市殯儀館業務大廳工作的小胡,出生於1980年,1999年5月來此負責吹奏哀樂,直到轉崗到業務大廳。她說,結婚當天,她還被隊長喊過來吹奏哀樂。
小胡介紹說,因為對音樂了解不多,剛進樂隊時,為練習對音律的把握,她每天睜開眼就默唱樂譜,沒事就練氣息,「大概一兩個月的時間,我學會了第一首樂曲。」這份工作,她一幹就是17年,一直到2016年11月,小胡來到業務大廳工作。談及對樂隊工作的感受,她說:「我本以為這個崗位比較輕鬆,誰知道進樂隊之後,家裡有事時根本無法休息。」令小胡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2004年9月19日她結婚那天一早,她接到樂隊隊長的電話,「說人手不夠,問我能不能來上個班。」小胡說,聽到這個消息她感到很詫異,一開始沒有答應。但掛完電話仔細一想又覺得,樂隊人手真是少,不然隊長也不會打電話給當天要結婚的她的,「我和家人商量後,覺得迎親是在下午,不影響上午上班的。」小胡說她馬上又回電話給隊長,問上午忙完後是否能早點下班,「隊長很高興地答應了。」在結婚那天上午,小胡換好工作服趕去上班,「吹奏完哀樂後,趕緊預約化妝地點化妝,為下午的婚禮做準備。」
2007 年6 月7 日,小胡的孩子出生了。小胡說,在懷孕後,眼看著笨重的身子已經無法在樂隊吹奏了,就調到公祭堂,一直到預產期前一個月她還在堅持工作。「沒結婚沒孩子時,我覺得休不休息無所謂,但有了孩子後,如果孩子生病了,不能照顧他,那種心情非常著急。」小胡說,她周末幾乎沒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只是下班抽空匆匆帶孩子出去逛逛。談及未來,她告訴記者:「我還會在這裡上班,雖然別人都不太喜歡我們這個崗位,但我自從來工作以來,一直覺得裡面的工作人員比較友愛,工作氛圍很融洽,我很喜歡這種大家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