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安寧療護日,為了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有尊嚴、有溫度,2012年,上海作為全國試點地區開展安寧療護工作。嘉定區迎園醫院的金靜嫻是第一批加入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生之一。
20年前,懷揣「救死扶傷」信念的金靜嫻如願成為一名醫生,看到病人康復出院是她最大的心願。但在安寧療護病房,8年來,她已經陪伴200位癌症晚期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金靜嫻說,「生和死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生死兩相安,正是安寧療護的意義所在。」
「學會放手有時反而更難」
「我的腫瘤怎麼那麼大,金醫生我是不是快要不行了?」
62歲的唐阿姨三年前查出患有乳腺癌,腫瘤已經讓胸部潰爛,癌細胞擴散到了肺部,身體每況愈下。
唐阿姨插著氧氣管,躺在病床上,身子一動不動,眼睛望著窗外。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樹影斑駁折射進屋內。
「我爸媽90多歲了,我很久沒去養老院照顧他們了,我是大女兒。」生命進入倒計時,唐阿姨最放心不下的是親人。金靜嫻幫她打好止痛針後,唐阿姨便沉沉地睡著了。病房外,唐阿姨的病情讓家人糾結。
要不要轉院再搏一下?
「我估計生存期就這幾天了,轉院有風險,萬一路上一顛,可能就沒了。」金靜嫻建議放棄積極治療,因為到了這個階段,病人的安寧、舒適更重要。但最後,家屬仍然決定為唐阿姨轉院。
放下無奈和不舍,金靜嫻陪同家屬辦理了病人的轉院手續,反覆叮囑注意事項。 「唐阿姨加油,我們後會有期。」金靜嫻一邊揮手和唐阿姨告別,一邊目送救護車離開。
「我和家屬心裡都明白,我們後會無期了。最後的積極治療好像是一種使命,雖然是『無用功』,但也必須得做。」但金靜嫻明白,學會放手也是善終的一種,有時反而更難。
「竭盡所能滿足患者一切合理的要求」
安寧療護的宗旨是尊重生命自然規律,維護患者的尊嚴和自主權,向患者提供人文關懷與適宜療護,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8年來,金靜嫻和她的團隊堅持寫護理日記,記錄病情和患者的心願,竭盡所能滿足患者一切合理的要求。
嚴老伯查出前列腺癌已是晚期,他愛熱鬧,喜歡打牌、聽戲,但住院時碰到疫情,醫院無法組織志願者舉辦活動。每天,他只能抱著收音機「解解悶」,但他更渴望有一群「牌搭子」,帶他重回患病前的美好時光。
今天中午,金靜嫻和她的團隊趁著午休,帶著兩幅撲克牌,要給嚴老伯一個驚喜。一看到撲克牌,嚴老伯便主動要洗牌,摸著牌,他喜上眉梢。「一對,王炸,我贏了。」牌桌前,嚴老伯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微笑對他們來說就是奢侈品,能搏得他們的會心一笑,讓他們綻放生命中最後的光,我們就很值得。」八年來,金靜嫻和她的團隊共幫助住院的病人實現了323個心願。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也生了癌」
誰能想到,臨終病人面前的知心小姑娘,自己也是癌症患者。
「好像是老天和我開了個玩笑,2018年3月份,我發現乳房裡有一個硬硬的東西。醫生的直覺告訴我,可能是不好的東西。」
第二天,B超檢查後,金靜嫻被確診為罹患乳腺癌。拍片、驗血、化療,這些她曾經熟悉的工作流程,變成了自己的就診流程。
考慮到她的病情,醫院想給她換個科室,但被她婉拒了。「作為醫生,我們是不挑病人的。我捨不得我這些腫瘤病人,他們更需要關愛。況且,生死是小事,活在當下才是大事。」
好在發現時乳腺癌處於早期,經過一年住院化療後,金靜嫻病情穩定後,重新回到了自己熱愛的崗位,回到了一直惦念的患者身邊。八年來,她和團隊溫暖了200位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後一程。
臨終關懷不是治癒,但也絕不是放棄,而是幫助與安慰,幫助病人與死亡和解,陪伴他平靜、溫暖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我想,這是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金靜嫻
撰稿:印沁沁
視頻:高傑
原標題:《金靜嫻: 溫暖200位臨終患者的最後一程》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