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靜嫻: 溫暖200位臨終患者的最後一程

2020-12-21 澎湃新聞

今天是世界安寧療護日,為了讓生命的最後一程走得有尊嚴、有溫度,2012年,上海作為全國試點地區開展安寧療護工作。嘉定區迎園醫院的金靜嫻是第一批加入安寧療護服務的醫生之一。

20年前,懷揣「救死扶傷」信念的金靜嫻如願成為一名醫生,看到病人康復出院是她最大的心願。但在安寧療護病房,8年來,她已經陪伴200位癌症晚期患者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

金靜嫻說,「生和死都是人生的必經階段,讓逝者安息、生者堅強,生死兩相安,正是安寧療護的意義所在。」

「學會放手有時反而更難」

「我的腫瘤怎麼那麼大,金醫生我是不是快要不行了?」

62歲的唐阿姨三年前查出患有乳腺癌,腫瘤已經讓胸部潰爛,癌細胞擴散到了肺部,身體每況愈下。

唐阿姨插著氧氣管,躺在病床上,身子一動不動,眼睛望著窗外。陽光透過樹葉縫隙,樹影斑駁折射進屋內。

「我爸媽90多歲了,我很久沒去養老院照顧他們了,我是大女兒。」生命進入倒計時,唐阿姨最放心不下的是親人。金靜嫻幫她打好止痛針後,唐阿姨便沉沉地睡著了。病房外,唐阿姨的病情讓家人糾結。

要不要轉院再搏一下?

「我估計生存期就這幾天了,轉院有風險,萬一路上一顛,可能就沒了。」金靜嫻建議放棄積極治療,因為到了這個階段,病人的安寧、舒適更重要。但最後,家屬仍然決定為唐阿姨轉院。

放下無奈和不舍,金靜嫻陪同家屬辦理了病人的轉院手續,反覆叮囑注意事項。 「唐阿姨加油,我們後會有期。」金靜嫻一邊揮手和唐阿姨告別,一邊目送救護車離開。

「我和家屬心裡都明白,我們後會無期了。最後的積極治療好像是一種使命,雖然是『無用功』,但也必須得做。」但金靜嫻明白,學會放手也是善終的一種,有時反而更難。

「竭盡所能滿足患者一切合理的要求」

安寧療護的宗旨是尊重生命自然規律,維護患者的尊嚴和自主權,向患者提供人文關懷與適宜療護,讓他們有尊嚴、沒有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旅程。

8年來,金靜嫻和她的團隊堅持寫護理日記,記錄病情和患者的心願,竭盡所能滿足患者一切合理的要求。

嚴老伯查出前列腺癌已是晚期,他愛熱鬧,喜歡打牌、聽戲,但住院時碰到疫情,醫院無法組織志願者舉辦活動。每天,他只能抱著收音機「解解悶」,但他更渴望有一群「牌搭子」,帶他重回患病前的美好時光。

今天中午,金靜嫻和她的團隊趁著午休,帶著兩幅撲克牌,要給嚴老伯一個驚喜。一看到撲克牌,嚴老伯便主動要洗牌,摸著牌,他喜上眉梢。「一對,王炸,我贏了。」牌桌前,嚴老伯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微笑對他們來說就是奢侈品,能搏得他們的會心一笑,讓他們綻放生命中最後的光,我們就很值得。」八年來,金靜嫻和她的團隊共幫助住院的病人實現了323個心願。

「萬萬沒想到,有一天,我也生了癌」

誰能想到,臨終病人面前的知心小姑娘,自己也是癌症患者。

「好像是老天和我開了個玩笑,2018年3月份,我發現乳房裡有一個硬硬的東西。醫生的直覺告訴我,可能是不好的東西。」

第二天,B超檢查後,金靜嫻被確診為罹患乳腺癌。拍片、驗血、化療,這些她曾經熟悉的工作流程,變成了自己的就診流程。

考慮到她的病情,醫院想給她換個科室,但被她婉拒了。「作為醫生,我們是不挑病人的。我捨不得我這些腫瘤病人,他們更需要關愛。況且,生死是小事,活在當下才是大事。」

好在發現時乳腺癌處於早期,經過一年住院化療後,金靜嫻病情穩定後,重新回到了自己熱愛的崗位,回到了一直惦念的患者身邊。八年來,她和團隊溫暖了200位癌症晚期患者的最後一程。

臨終關懷不是治癒,但也絕不是放棄,而是幫助與安慰,幫助病人與死亡和解,陪伴他平靜、溫暖地走完生命的最後一程。我想,這是我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金靜嫻

撰稿:印沁沁

視頻:高傑

原標題:《金靜嫻: 溫暖200位臨終患者的最後一程》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臨終關懷:絕症患者最後的尊嚴
    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供圖4月4日,北京迎來了30年來的首次4月飛雪。第二天清明節,氣溫從25攝氏度驟降到了9攝氏度。天氣陰鬱寒冷,但北京市西城區德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臨終關懷科的生命關懷病區裡,溫暖的黃色燈光照在樓道淡粉色的牆壁上,氛圍溫馨。這裡的22張病床住著各種被絕症宣判了「死刑」的人,崔林(化名)的愛人便是其中之一。
  • 幫患者走好最後一程
    和陳爺爺一樣的高齡老衰臨終老人和終末期腫瘤患者還有很多,他們的預期壽命可能在3個月到半年。如何讓他們在最後的時光裡,承受最少的痛苦,儘可能以自己的意願接受治療,這是很多患者和家屬所困惑的,而這也正是市三院安寧療護中心的初心所在。
  • 這部臨終紀錄片揭催淚真相:「臨終關懷」成他們最後的尊嚴與體面
    選擇「安寧病房」的人,大多想已坦然接受死亡,只想安安靜靜、體體面面地走完最後一程。2 「臨終關懷」的最高形式:是來自親人、朋友、醫護,乃至社會的高度關愛。它包括:精神撫慰與肉體減負,及幫他們實現最後的遺願清單。
  • 癌症患者在臨終前會經歷什麼?只能「活活痛死」?看完沉默了
    很多人對這句話還沒有體會,但對晚期癌症患者來說,「用錢換命」已經是最大的幸運,最怕的是,連用錢換命的機會都沒有。那些喪失機會的人,在最後階段都經歷了什麼?一、去世前一個月,癌症患者都經歷了什麼?01 食管癌,活活疼死的我的老母親是食管癌走的,去世前一個月身體已經浮腫,什麼東西都吃不下去,一吃就吐出來,只好靠輸液維持。
  • 善終手冊 | 臨終三位
    「臨終三位」就是說人臨終的時候,心有三種現象:第一,是「心明了位」。第二,是「自體愛位」。第三,是「心不明了位」。學佛的人雖然過這樣的生活,但是他心裡很清楚,知道這只是人生的本分,並不是人生最後的目標。尤其是念佛的人,自己現在念佛,當臨終要面臨選擇時,他當然會選往生極樂世界,放下一切,不再執著,因為知道一切的執著留戀,到頭來還是成空。如果對這一點不確定、不清楚,因執著而錯失往生的機會,這樣就會繼續墮落下去,不但不能和親友相聚,將來投胎轉世,彼此相遇也不相識。
  • 牽著她的手,希望她臨終前能感受到這世間的溫暖
    她講述的這個故事有些「特別」,但很真實,人間不僅僅只有矢志不渝的愛情、不離不棄的家人……讓人感到安慰的是,醫護人員一直守護著阿姨,讓她臨終前並沒有覺得人世炎涼。是的,這世界有太多冷暖,但每個人都值得被溫柔對待。
  • 成都這位馳援武漢的醫生凱旋歸來,卻來不及送母親最後一程
    『出徵』又一次踏上徵程他卻泣不成聲「您等來了兒子平安回來,卻沒等到見兒子最後一面。媽媽對不起,特殊時期兒子做不到也不能送您最後一程。有了方艙雲His系統後,錢樹森及時將檢查結果拍照上傳,讓艙內的臨床醫生能第一時間看到患者檢查結果。武漢國際博覽中心漢陽方艙醫院共有3名CT診斷醫師,負責方艙內近千人的胸部CT診斷。前期工作開展涉及事情繁瑣,錢樹森曾連續一周多持續與隊友一起在方艙醫院工作,沒有休息;後期他除自身的診斷工作外,還協助臨床醫生討論患者肺部病灶變化情況。
  • 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然而「臨終關懷」一床難求,多醫院稱虧損
    「沒有人應該孤獨地離世……每一個人應該在臨死的最後時刻望著一張慈愛的臉」。
  • 風一程,雨一程。人生一程又一程
    人生的路,風一程,雨一程,我們隨時都要走進風雨中,但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們從生機勃勃的春天,走過夏,走過冬,走進雪花飄飄的冬天,走過人生的四季。從少年的幼稚無知,到青春的熱血無敵,經過中年壯年的成熟穩重,走向暮年的衰朽之路。
  • 31位被義和團殺害的傳教士臨終遺言
    ;而被他們殺害的中國基督教徒和無辜群眾更是多達數萬人,最後,只要身著西式服裝,甚至身上有「洋火」(火柴)、香菸、懷表等「洋貨」的中國人,也被殘殺。他們砸洋車、毀鐵路、推倒電線桿。。。。。;他們不僅愚昧地抵制人類一切現代的物質和精神文明,而且也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毀壞殆盡,如自古便有「兩國交兵,不殺來使。」
  • 【念著】2014,對笨哥最後的一程愛(助念)
    人臨終的時候,正是中陰身牽引向六道輪迴的一道中,也是凡、聖、人、鬼分路的時候,一髮千鈞非常要緊。千萬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動別處。也不可對他表露悲傷樣子,甚至啼哭。因為這時身體已不能作主,一動他,使身體手足均受扭折的疼痛,疼痛便生起嗔心,神識隨嗔心去,多半墮落毒蛇猛獸一類。臨終的人看見親人悲傷啼哭,便產生情愛心,神識隨著情愛心去,造成生生世世無法解脫的纏縛。
  • WWE送葬者表示《最後一程》系列紀錄片尚未完成錄製!
    WWE送葬者表示《最後一程》系列紀錄片尚未完成錄製!摔角網訊,在過去一段時間裡,《送葬者:最後一程》系列紀錄片吸引了不少網友的目光,送葬者也在紀錄片中首度公開了自己為復出比賽,接受冰凍療法,電擊療法的畫面!
  • 山水一程,風雨一更;有愛相伴,溫暖一生
    山水一程,風雨一更。燈火闌珊處,回首過往,點點滴滴湧上心頭。錯過的人,成為遺憾。後來遇見的人,攜手共度餘生。錯付了多少情衷,才換得一人的真心相守。人間涼薄,還好有愛可以將人溫暖。在無數個難熬的日子裡,有一份愛在支撐著,有一個人在互相分擔。熬過去,依然能看到明天的日出。人間依然美好,充滿意義。
  • 送終、奔喪、託家事,感受老人臨終前的不舍與無奈
    接下來一起看一下,傳統葬禮中的送終、奔喪、託家事,感受老人臨終前的不舍與無奈。送終:送終指為老人送最後一程,老人臨終前希望見兒孫最後一面,以作最後的訣別,這種兒孫環繞膝下,守著老人等咽氣的儀式叫「送終」。送終一詞在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五行之義》中曾有記載:「聖人知之,故多其愛而少嚴,厚養生而謹送終,就天之制也。」
  • 他們撕開國人禁忌:跟蹤40多位瀕死者、"偷拍"6千小時
    彼時,我們是否願意去設想一種可能:在患者生命的最後階段 ,提供一個安適、有意義、有尊嚴的環境,讓他們不懼怕、不痛苦、沒有遺憾地離開。在這一部講述臨終關懷(Hospice Care)的紀錄片裡,我們找到了些許答案:紀錄片《生命裡》預告片內容來源:騰訊
  • 小眾職業|臨終關懷師:我是死神眼裡最後一滴眼淚
    一我經歷了從留日棄婦到準臨終關懷師的過程。2018 年 5 月,25 歲的我放棄了優越的政府公務員工作和舒適生活,瞞著父母用三個月時間辦理了赴日研修,支身投奔遠在日本的愛情。我辦的研修籤證是最初級的一年工作籤,中介只負責辦籤證,其它什麼也不管。
  • 為啥貓咪在臨終前都要離開家?發現下面兩種徵兆時,能把它留在家
    相信不少人都養著貓,而且尤其是在以前農村的時候,因為許多家庭都會招老鼠,所以說人們家裡都會養貓,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幾隻貓,但是許多人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當貓在臨終之前,它們一般都會離開家,而不會死在家中,為什麼貓在臨終前要離開家?今天就讓小編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 無神派的臨終
    當他臨終時,喊說有黑暗漸向他迫近。他很害怕,伸手作狀要推開,卻是抵擋不住。最後他睜大眼睛,張口大喊:「我怕!我怕!」恐懼慘叫而死。陪伴他的護士嚇得魂不附體,從此不願再作護士。如果有人請她去作臨時看護,總要先問病人是否基督徒,如果是基督徒就去,如果是無神派,一定不去,因為無神派的死狀很悽涼,基督徒的死狀很喜樂、平安!英國曾有父子兩人,皆是著名的無神派,著書專門攻擊神。
  • 愛了一程,念了一生
    茫茫人海中,總有一個人,會讓你感受到幸福溫暖,可是愛而不得,卻又成了心裡永久的遺憾。 一個人,一杯酒,苦苦的思索,愛了短短的一程,卻深深的念了一生,人已遠去,濁酒麻痺,一杯又一杯,卻是灌不醉自己。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明明很清楚的道理,可是還是選擇了深陷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