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聽本期的博才少年。
別忘了點擊音頻,和我一起聆聽歷史喔~
你有多久沒有出去和朋友們一起「吃飯」了?
隨著疫情的逐漸好轉,各大飯店也已開始正常營業,是不是你的飯局也在路上了?
其實,要知道飯局的重點不是飯而是「局」。
在中國,似乎每一場飯「局」的背後都隱藏著:「乾杯,兄弟!」
面對中國式飯「局」的觥籌交錯,酒當之無愧成為了「局」中主角。而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
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已經會釀酒了。
三國時期,作為一代霸王的曹操,在煩悶之時,便吟詩兩句:「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到了唐代,當時赫赫有名的「富二代」王翰,在塞外喝多了,看著塞外壯闊之景,便「豪橫」地說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到了北宋,蘇軾喝了酒之後,竟還想跑去問問蒼天,明月什麼時候才會有!
所以不管朝代怎麼更迭,酒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一直都佔據著「C」位。
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喝酒無非就是拿酒杯、酒盅來喝,有時候喝開心了,還會拿碗來喝。
而古人,對酒和盛酒的器具上,他們都有極高的要求,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他們選擇用青銅器來盛酒。
(戰國儲酒器·青銅冰鑑)
記得之前我們給大家講過青銅器可以分為很多種類,有專門祭祀用的、有喝酒用的、有吃飯用的,等等等等。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尊青銅器——雲紋銅禁也是古人喝酒時會用到的一種酒具。其外形像極了我們今天所使用的茶几。
「禁」是一種盛放酒具的器物,如果說起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但它的壽命並不長,到了戰國時期便消失了,前前後後差不多有五六百年的時間。
(雲紋銅禁)
歷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商紂王嗜酒成性,更是眾人皆知,而這也是導致商朝走向滅亡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喝酒雖好,可一定不要貪杯喔。
後來,周武王借鑑商朝滅亡經歷,在全國上下頒發了《酒誥》,這也是中國最早的禁酒令。
而雲紋銅禁中的「禁」也有「禁止飲酒」之意,周人以此來時刻提醒自己,不可貪杯。
這件銅禁的主人——楚國令尹子庚,頗有來頭,放在現代的話是一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爸爸正是當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而他自己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令尹(相當於宰相)!
子庚的這件銅禁光是重量就有180多斤,相當於一個體格健壯的男子,由12條龍形附獸和12支虎形座獸外加禁體組成。
(雲紋銅禁·細節圖)
禁體呈長方體,中間鏤空,最外層刻有雲紋圖案。在禁體的中間放置了一塊長方形的銅板,用來放置酒杯等。
(雲紋銅禁·細節圖)
禁體四周趴著12條龍形怪獸,他們張大嘴巴的樣子,像是在貪婪地吮吸著禁體上的美酒。底部的12隻虎形座獸則負責撐起整個銅禁。
(雲紋銅禁·局部細節圖)
更讓人驚嘆的是整件文物的製作工藝,為了將整個青銅器製作得更加精美,工匠們選擇了「失蠟法」。運用這種方法製作的青銅器更為立體和精美,可惜的是這種技法卻早已失傳。
(雲紋銅禁)
不過這件銅禁的出現,也讓「失蠟法」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100年,而複雜的製作工藝也使它成為最難複製的文物之一。雲紋銅禁也因此成為了我國青銅鑄造史上的巔峰之作。
其實,不論殺機重重的鴻門宴也好,推杯換盞間化幹戈為玉帛的計謀也罷,酒的背後都蘊含著鬥智鬥勇的大學問。
面對這樣的中國式飯局,你真的會喝「酒」了嗎?
好了,本期的博才少年到這裡就要結束了,我們下期再見。
知識小補給
雲紋銅禁的工藝採用的是早已失傳的「失蠟法」。
失蠟法是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方法之一,先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然後用耐火材料敷在蠟模表面,經過加熱後,蠟模熔化流失,使整個模型變成空殼,再往裡面澆入液態金屬,冷卻後便形成了鑄造的物件。
這件銅禁光是禁體部分就鑄造了25塊蠟模型,並用蠟焊接成一個整體,加熱烘烤後蠟模融化,整個禁體完全看不出有拼接的痕跡,可見我國的失蠟法工藝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達到了相當高超和成熟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