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紋高足玉杯: 與阿房宮或許只是一場「誤會」

2021-01-15 西部網(陝西新聞網)

雲紋高足玉杯。 資料圖片

一位遊客在拍攝雲紋高足玉杯。 記者 張梅攝

正在陳列的雲紋高足玉杯。 記者 張梅攝

雲紋高足玉杯出土方位圖。資料圖片

雲紋高足玉杯出土方位圖。資料圖片

記者 張梅

西安博物院收藏著一件知名度非常高的玉器——雲紋高足玉杯。從它的名字就能看出一些特點:身材修長,是目前出土的戰國、秦代、漢代時期體量最大的玉杯;身上、足部雕刻著各式雲紋,雕琢工藝精湛,紋飾纖細華麗,實屬罕見。

戰國末年,七雄爭霸。這件玉杯或許伴隨著它身份顯赫的主人,見證了秦王掃六合,揮劍決浮雲的雄姿。波詭雲譎,歷史激蕩,或許在某一個硝煙四起的時刻,它滾入泥土,終被歷史掩埋。直到20世紀70年代,玉杯被西安西郊的一位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這麼精美的玉杯到底屬於誰?是幹什麼用的?玉杯之謎一直牽動著人們的好奇心。

長久以來,這件玉杯一直被冠以「秦玉杯」的身份,它的出土地也通常被標為「秦阿房宮遺址」。也正因如此,很多人認為它是秦始皇使用過的杯子。

然而,這或許只是一場「誤會」。

姓名:雲紋高足玉杯

年齡:2000餘歲

職稱:國家一級文物

戶籍登記時間:1976年

出生時間:戰漢時期

現住址:西安博物院

聯繫電話:029-87803591

「誤會」緣起

雲紋高足玉杯是一件知名度非常高的國家一級文物。它以品質較佳的糖色玉製作,形體較大,工藝考究,全身布滿了多種紋樣,是一件十分罕見的玉質容器。長久以來,它被學術界視為秦代典型的代表性玉器。

1999年出版的《中國文物定級圖典》這樣介紹這件玉杯:「高足玉杯,秦(代),高14.5釐米,口徑6.4釐米。1976年陝西西安秦阿房宮遺址出土,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玉料呈青色,局部有褐色等沁。器作圓形,上寬下小,內空可貯物,器外壁飾柿蒂紋、勾連雲紋和弦紋,下有短把和覆鬥式矮足。此類玉器通常稱高足杯,流行於秦漢至魏晉,此為迄今所知最早且為秦代出現的唯一一件高足玉杯,在玉杯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陝西省文物局原副局長、陝西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我國著名玉器專家劉雲輝看來,玉杯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實至名歸,但是,諸多證據證明它並非出自秦阿房宮遺址,也並非秦國玉器。

這還得從這件玉杯的來源說起。

文物鑑定專家王長啟在他寫的《「文革」前後的西安市文物商店》中有一段關於這件玉杯的記述。1976年9月25日,有位農民拿著一件高足玉杯交到了位於西安市東大街的原市文物商店。當時,在西安市文物商店工作的王長啟負責接待,並付給了這位農民10元錢。交獻者說他是阿房宮公社車張大隊人,也未留下姓名。事後,工作人員曾到車張村想進一步了解玉杯出土的背景和過程,但未能找到那位交獻者。

「高足玉杯被認為是阿房宮遺址出土的緣由正是因為這位交獻者自稱是阿房宮公社車張大隊的人,大家認為在該村出土的可能性很大。」劉雲輝介紹,20世紀70年代,農民上交的出土文物多為生產勞動或生活取土發現的,將車張村定為阿房宮遺址範圍,是基於這裡有不少戰國秦漢時代遺蹟遺物,它與秦阿房宮前殿遺址並不是很遠。

然而,在後來介紹這件玉杯的書籍中卻出現了另外一個村名,即車劉村秦阿房宮遺址。車張村和車劉村是兩個相距4公裡左右的自然村。車劉村在三橋立交東北方向,距離漢長安城未央宮較近,而車張村在三橋立交西南方向。

「車張村在傳統認識的秦阿房宮遺址範圍,而車劉村並不在傳統認為的秦阿房宮遺址範圍內。」劉雲輝介紹,從1992年至今的許多書籍圖錄都把這件玉杯的出土地點或標註為車張村秦阿房宮遺址,或標註為車劉村秦阿房宮遺址,或者僅標註阿房宮遺址出土。「玉杯這些出土地點都是源自文物收藏單位開始將其判定為阿房宮遺址出土所致。而將兩個自然村混淆不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他推測說。

撥開迷霧

20世紀90年代,進入省文物局工作的劉雲輝接觸到這件玉杯,並開始仔細研究。基於前人的記錄,他一開始也認為這件玉杯出自阿房宮遺址無疑。

隨著研究的深入,劉雲輝有了新的發現。

首先是玉杯的紋飾。這件玉杯以勾連谷紋和勾連捲雲紋為主要裝飾,玉杯外表最上端一圈裝飾中的四瓣柿蒂紋、圓首尖鉤紋、簡化花朵紋和字形簡化絢索紋,以及器腹下端表面的連續桃心形紋(也可稱為柿蒂紋)和器柄上的簡化鳳紋,都是典型的戰國楚式玉雕紋樣。

對此,不少學者也持同樣觀點。香港中文大學著名古玉學者楊建芳認為,這件玉杯集如此眾多的楚式玉雕紋樣於一身,可判定其為楚器寶物無疑。

那麼,一個集諸多典型的楚式紋樣於一體的玉杯,為何會出現在秦阿房宮遺址?帶著這樣的疑問,在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中,劉雲輝又有了新發現。

在《中國文物地圖集陝西分冊》西安未央區文物分布圖中有一個清楚的標註:「三橋玉杯出土點」。這件玉杯在這張地圖的標註地點,與國家文物部門劃定的阿房宮遺址範圍相去甚遠。

那麼,為什麼出入這麼大?劉雲輝多方走訪調查,並找到當年製作地圖的工作人員。原來,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在明當年負責編撰《陝西省文物地圖》時,為了將特別重要的器物出土地點摸清,特意讓西安市文管會的工作人員再進行認真調查。經過大量細緻的調查走訪,工作人員查明這件玉杯並不是從車張村出土的,而是在原三橋鎮以西三橋遺址旁出土的,確切的出土地點已被建築疊壓,弄不清它的地層關係,但方位是可以肯定的。

在考古發現的佐證下,這件玉杯與秦阿房宮遺址的關係也逐漸清晰。

《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三十五年……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顛以為闕。為復道,自阿房渡渭屬之鹹陽,以象天極閣道絕漢抵營室也。」

同時,《史記·秦始皇本紀》又明確記載:「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名名之。」《史記》中的阿房宮只是一個都城擴建的總體規劃設計。

考古發現與文獻資料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公開資料顯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建成阿房宮考古隊,對整個過去所指的秦阿房宮遺址範圍進行了大規模考古工作,確認阿房宮遺址就只有阿房宮前殿,阿房宮並沒有建成。

那麼,阿房宮是不是像傳說中那樣,被項羽付之一炬了呢?考古勘測發現,阿房宮前殿並沒有遭到大火焚燒的任何跡象。考古發現表明,《史記·項羽本紀》中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是指秦鹹陽渭北的宮室,並不包括阿房宮前殿這個只有基礎的半拉子工程。

這些證據從而根本上否定了這件玉杯與阿房宮遺址的關係。

「所以即使玉杯像傳說中那樣,出土自車張村,也與阿房宮遺址並沒有任何關係。」劉雲輝介紹,由於對這件玉器發現過程的調查並沒有以資料形式公開發表,學術界並不了解玉杯是指哪裡的藏品,直到今日在人們的心目中還一直認為這件高足玉杯是阿房宮遺址中出土的,是秦王朝典型的代表性玉器。

玉杯之謎

既然它和秦阿房宮沒有關係,那麼這件玉杯究竟是什麼時代製作的?產地在哪裡?怎麼會出現在西安西郊?

劉雲輝認為其是戰國晚期楚國玉雕。

「戰漢時期發現的高足玉杯數量並不多,屬於考古發掘出土的有6件,經過調查能夠確認出土地點的有3件。將這些玉杯做比較就能有一個基本的判斷。此件玉杯形體較大,與漢代玉杯相對較小的形體有別,加之紋樣工藝不同於秦式玉器,與漢代玉器的紋樣亦不相同。」他表示。

「由於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饋贈、貿易相當頻繁,如秦人在滅趙的過程中就奪走了原是楚國製作的和氏璧。因此,秦滅楚時奪其玉杯也不無可能。」他推測道。

有關玉杯用途的介紹,也有很多版本。

在很多資料和展覽中,這件玉杯被介紹為「秦始皇用過的酒杯」。對此,劉雲輝認為,形體如此巨大、製作如此精良的玉杯,肯定是諸侯王室的用品。但是,對比戰漢時期的玉杯以及酒杯器形,就會發現它並非酒杯。

根據文獻記載,古時把早晚由於溫差凝結在盤中的露水,當成長生不老的神仙水,稱之為甘露。甘露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吉祥的瑞徵,也被當成一種延年益壽的「聖藥」,稱之為「天酒」「神漿」。人們認為天降的露水攪拌玉石的碎屑一齊服用,可以止住陰氣,永生陽氣,長生不老。「因此,這件玉杯是盛露杯的可能性比較大。」他說。

也有學者從秦國實施的政治經濟政策角度,否定了玉杯是酒杯的說法。秦國從商鞅變法時起,就對酒採取重稅政策,據《商君書·墾令》載:「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把酒的價格比其成本提高了十倍,這就限制了消費,使「大臣不為荒飽」「農不能喜酣奭」,而「農不慢」(《商君書·墾令》)。 一統六國後,秦國仍承襲商鞅的重稅政策,對以剩餘糧食釀酒、沽賣取利嚴格限制。因此,這件玉杯是酒杯的可能性不大。

這件玉杯還有諸多未解之謎。

例如,玉杯以崑崙山盛產的糖色玉製作而成。在張騫出使西域之前,玉料是如何流通的?玉杯從紋飾到製作,對後代玉器發展還有何重大影響?反映了什麼樣的社會發展面貌?……

「否定了這件玉杯是秦代的器物,還歷史以本來面目,絲毫不影響它的價值。這件雲紋高足玉杯是迄今發現的時代較早、體量較大,集多種楚式紋樣於一身,形制規整、工藝精湛的玉杯,鮮有其他玉杯能與之相媲美。而要徹底解開它的謎底,還需要新的考古發現來支撐。」劉雲輝表示。

編輯:孟子桐

相關焦點

  • 碑林藏著秦始皇用過的玉杯?或許你也可以擁有!
    雲紋高足玉杯1976年出土於西安車張村阿房宮遺址,青色玉,杯身呈直口筒狀,近底部急收,小平底。杯身紋飾分三層,上層飾有柿蒂、流雲紋,中層勾連捲雲紋,下層飾流雲、如意紋。足上刻有絲束樣花紋。這件玉杯玉質溫潤,巧奪天工,通高約14.5釐米,直口,深腹,腹壁較直,下部微斜收,高圈足呈喇叭形。
  • 歷代玉杯,喝冰啤
    戰國戰國時期的玉杯多為直筒狀高足杯,器型古樸端莊。杯身橫向分若干層,每層飾弦紋、雲紋、谷紋、如意紋等不同紋飾,雕琢細緻精美。耳杯則為橢圓形,兩側各置一弧狀耳,器身光素,內底飾以雲紋。此時的耳杯又名羽觴,形貌變化不大,外表或光素,或飾勾雲紋。
  • 葡萄美酒月光杯,古代玉杯大賞!
    戰國戰國時期的玉杯多為直筒狀高足杯,器型古樸端莊。杯身橫向分若干層,每層飾弦紋、雲紋、谷紋、如意紋等不同紋飾,雕琢細緻精美。耳杯則為橢圓形,兩側各置一弧狀耳,器身光素,內底飾以雲紋。此時的耳杯又名羽觴,形貌變化不大,外表或光素,或飾勾雲紋。
  • 玉杯記
    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雙嬰耳玉杯玉杯由精美的雙層匣盒盛裝著裡面還放著一冊乾隆<御製玉杯記
  • 阿房宮到底是誰燒的?考古學家:別再冤枉西楚霸王了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描述的阿房宮盛況,如此氣勢恢宏的建築,秦始皇在位時只建成了前殿,秦二世胡亥即位後繼續修建。據記載,建成後的阿房宮應有殿堂700多座,宮中萬千珍寶,美女如雲,簡直無與倫比。
  • 出土時甚至無法直立的一隻玉杯,卻是名副其實的國之重寶!
    玉角杯 西漢 廣東南越王墓博物館藏 在墓主人棺廓的頭箱裡,專家們時隔兩千年,第一次拿出了這件玉杯。,但經過研究卻發現,這件玉杯壓根兒就沒有設計底座,只能躺倒放置——那南越人怎麼用它喝酒呢?
  • 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之阿房宮
    阿房宮是始建於秦帝國時期,規模宏大,是當代富貴權力的典範。阿房宮和萬裡長城、秦直道等合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阿房宮建於秦始皇三十五年,歷史非常悠久,被稱為「天下第一宮」阿房宮當時被起義者放火燒了,實在是為人所嘆息。後來人們又重修阿房宮,是後人旅遊的必選之地。
  • 現在為什麼不重建阿房宮、圓明園?
    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阿房宮,被後世稱之為秦始皇所遺留的四大工程,這位中國史上第一位皇帝出手不凡,這些超級工程每一個都有穿越時光驚艷后人的能量。這次我們要說的是阿房宮,和秦始皇陵自從登基就開始修建不同,在完成統一之後,秦始皇才開始著手修建阿房宮,為此,他命令70萬徵夫砍光了秦嶺山上的樹,號稱要模仿六國宮廷建築,匯聚天下瑰寶於一地。
  • 一場誤會已回家,當時只是上街取錢
    據悉,這是一場誤會。哈德森方面表示,自己只是上街取錢,但被警察誤認為參與遊行,目前事情已經澄清,哈德森也被釋放。美國白人警察暴力執法致使一名黑人死亡的事件,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不少人走上街頭抗議,甚至還跟警察發生衝突。孟菲斯警方日前公布了當地時間周日晚上抗議活動中被捕人員名單,就是孟菲斯人的萊斯特•哈德森位列其中。
  • 阿房宮不是火燒掉的是錢燒掉的
    覆壓三百餘裡,隔離天日……」唐代詩人杜牧《阿房宮賦》描述的「天下第一宮」再引關注。陝西省西鹹新區灃東新城管委會和北京首創集團籤訂合作協議,計劃投資380億元,打造一個「新阿房宮」。這令許多人擔心,拆舊建新的阿房宮是不是燒錢的形象工程?會不會對阿房宮遺址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8月8日新華網)  古都西安計劃投資380億元再造「新阿房宮」的消息,最引人眼球的是380億元這個數字。
  • 阿房宮,「天下第一宮」的燦爛與虛空
    各抱地勢,鈎心鬥角……」唐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將阿房宮的規模、結構,以及建築內外的人物活動描述得細緻入微。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並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其不僅是秦朝建築中最宏偉壯麗的宮殿群,亦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代表作。
  • 「阿房宮」是怎麼得名的?
    正是由於阿房宮建築的這種風格,《史記》便解釋此宜相原周為「此以其形名宮野,言其宮四阿旁廠也。而第三種觀點則認為中心所以被稱為阿房宮,是因為上宮宮殿高峻,君於阿上為房。這一觀點出自《漢書·賈山傳》,傳中的注釋日:「阿者,大陵也,取名阿房,是言其高若干阿上為房。"這就是說,阿房宮是由於宮殿建築在大陵上而取名。
  • 「一捧雪」玉杯傳奇:忠僕莫成捨生,義妾雪豔報仇刺湯勤
    嘉靖年間,太僕寺卿莫懷古有一件寶物玉杯「一捧雪」,冬天將酒倒入杯中之後涼酒會變溫,而夏天將酒倒入之後酒就會自動變涼,因此又名「溫涼盞」。寶物自古以來遭人覬覦,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莫懷古萬分不舍自己祖傳的寶物,他一邊拖延嚴氏父子,一邊命人趕製了一件仿品玉杯。原本可以糊弄過關,可是卻被在嚴府裱褙書畫的湯勤看穿,為了向嚴氏父子表功,湯勤告發了莫懷古敬獻的「一捧雪」為贗品。這湯勤原是一名落第秀才,莫懷古在逛街之時發現他字畫方面造詣不錯,就把他留在了身邊。
  • 阿房宮宮殿原來這麼大!
    五步一樓,十步一閣」;「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對阿房宮龐大規模的描述。意思就是說:阿房宮覆蓋地面三百餘裡,遮天蔽日。從驪山北建起向西折,直奔鹹陽。渭水和樊川,滔滔滾滾,流入宮牆。宮內是五步一樓,十步一閣。樓閣層層像蜂房,似水渦,高高聳立,不知有幾千幾萬座,這雖未免有藝術誇張之處,但是可以想見阿房宮那宏偉壯麗的建築規模。
  • 項羽火燒了阿房宮,流傳千年的史實還有待考究?
    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先寫了阿房宮的壯麗以及秦人的奢侈生活,最後卻被「楚人」把阿房宮燒為了焦土。而「楚人」正是指的項羽,由此可見,項羽火燒阿房宮是人們深信不疑的。而今,考古專家對阿房宮的遺址發掘發現,阿房宮只建成了前殿,而阿房宮前殿遺址就是人們所看到的和所認為的秦統一以後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宮遺址。
  • 西安阿房宮景區建成13年後正在被拆除
    走進大殿,著古裝扮古人拍照的業務依然開放,只是拍照座位的「大龍椅」換成了兩張普通的木頭椅子,工作人員胡玲(化名)向兩位遊客推薦拍照,遊客擺擺手說:「椅子都不對。」胡玲無奈地對記者笑笑:「能賣的都賣掉了,那把龍椅跟很多可以搬走的家具都剛剛打包賣給了一個學院院長。」  「就到3月底,4月1日就不開了。」胡玲說,這兩天的阿房宮已經沒什麼好看的了,拆的拆,賣的賣。
  • 一起來捉妖雲紋獲得方法 雲紋怎麼得
    在《一起來捉妖》中共有三種貨幣雲紋、鑽石和點卷。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了雲紋獲取方法!各位需要雲紋的玩家千萬不要錯過呀!
  • 阿房宮到底是誰燒掉的?反正不是項羽!
    於是秦始皇就開始打造鹹陽這個大帝都,夜以繼日的建造阿房宮,整個皇宮也就一直在擴建,不過直到項羽滅秦國時,阿房宮也沒有建設竣工。在秦始皇死前,就將渭河的水引流至京都,由此和阿房宮相得映彰,象徵著宇宙中心,向全國表明鹹陽帝都的宏大。並且秦始皇也為自己設計了獨一無二的陵墓,東南北面依山傍水,彰顯了不可動搖的帝王之位。
  • 回味經典:阿房宮賦
    《阿房宮賦》寫於唐敬宗(李湛)寶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歲。敬宗十六歲即位,昏憒失德,荒淫無度,鬧得朝野疑懼,無不懷有危機感。於是杜牧寫下《阿房宮賦》。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由此可見其寫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失敗的教訓,以警告最高統治者。這是篇典型的賦。賦是一種文體,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本文體現了賦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