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珍藏著一件雙嬰耳玉杯
玉杯由精美的雙層匣盒盛裝著
裡面還放著一冊乾隆<御製玉杯記>
冊上記述著一件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乾隆是個玉器鑑賞家 還精於鑑定
乾隆時期宮廷收藏了大量歷代玉器
其中就有上面這件的雙嬰耳玉杯
乾隆初見此杯 非常的喜愛
覺得它可能是漢代甚至更早的古物
但細細摸索品味 又覺得有些不對
便召來常向之諮詢玉藝的玉匠姚宗仁
姚宗仁看到便立刻認出是其祖父所做
並詳細解說了如何做舊與燒古
乾隆聞後頗有感嘆 遂寫成一篇<玉杯記>
這是我國玉器製作和做舊的極重要史料
乾隆能夠辨其偽 說明鑑定功力深厚
更難能可貴的是 乾隆雖身為帝王
能不恥下問於賤役工匠 並為之記言立傳
充分說明他求知若渴又待人平易
也讓一位手藝人姚宗仁因此流名千古
<御製玉杯記>
玉杯有黿其彩 紺其色而磷鱗其文者 驟視之若土華剝蝕 炎劉以上物也 撫之留手 餮饜非內出
以視玉工姚宗仁 曰 嘻 小人之祖所為也 世其業 故識之 然則今之偽為漢玉者多矣 胡不與此同 曰 安能同哉 昔者小人之父授淳煉之法曰 鍾氏染羽尚以三月 而況玉哉 染玉之法 取器之紕顴且戀者 時以夏 取熱潤也 熾以夜 陰沉而陽浮也 無貴無瑕 謂其堅完難致入也 乃取金剛鑽如鍾乳者 密施如蜂蠆 而以琥珀滋塗而漬之 其於火也 勿烈勿熄 夜以繼日 必經年而後業成 今之偽為者 知此法已鮮矣 其知此法 既以欲速而不能待人之亟購者 又以欲速而毋容待 則與圬者圬牆又何以殊哉 故不此若也
宗仁雖玉工 常以藝事諮之 輒有近理之談 夫圬者 梓人雖賤役 其事有足稱 其言有足警 不妨為立傳 而況執藝以諫者 古典所不廢 茲故櫱括其言而記之
乾隆癸酉歲春正月上浣御製
大意
玉杯的光採有如白虹之氣 沁色紺紅多彩相雜而不亂 第一眼看上去有土蝕痕跡 似出於地下 感覺是漢代以前的東西 拿到手上撫摩 表面有些擋手 像附著了稠粥一樣的東西 且不是從玉肌內生出的
把這件玉器給玉工姚宗仁看 姚宗仁 嘻 地笑出聲說 這是我祖父做的 我家世代做這個 所以認識它 乾隆問 那現今製造的偽冒漢代玉器很多 為何不與這件玉杯相同 答 怎麼能相同呢 過去我父親傳授淳煉染玉之法時說 鍾氏染羽毛尚且需要三個月 何況染玉呢 染玉之法 需要找玉上有瑕疵不是很堅硬的 在夏季熱而潮溼的時節 利用夜間正當陰氣下沉陽氣上浮的時機 沒有瑕玷的玉 因其質地堅硬 染色難以侵入 於是用鍾乳狀金剛鑽 鑽出如蜂窩的坑孔 在上面塗上琥珀粉液並加以浸泡 用不大不小的文火 夜以繼日地煮烤 必須經過一年的時間以後才能製成 現在做偽者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染色技法 即使知道 也因為想要買貨的人著急而想要速成 那些速成法所染制的玉器 就如同泥瓦匠抹牆泥一般 當然不像這樣了
姚宗仁雖是玉工 但自己常向他諮詢藝術上的事情 他談的也合乎道理 那些泥瓦匠和木匠們 雖然只是賤役 如果事情做得非常好 話說得非常對 也不妨為他們立傳 更何況用藝術的事情來諫言規勸 古代的典籍多有記載 所以將他的話概括記錄下來
在兩岸故宮 南京博物院 及其他博物館
還曾見過數件類似造型的玉杯
有各色玉質 也有翡翠 瑪瑙 水晶等材質
集在一處 供大家欣賞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