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85後的百億私募之路

2020-12-21 騰訊網

中國基金報記者劉明 房佩燕

11月初,深圳暖若夏日,南山區科技園北郵科技大廈還在施工中,一樓積了厚厚的塵土,工人們在忙個不停,進化論資產在16樓,據悉是這座大廈首家入住的公司。執掌進化論的王一平,是一個85後年輕人,長著一張娃娃臉,一切看起來剛起步。

只不過,進化論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100億,是一家頗受業內認可的量化+主觀私募機構。剛搬新辦公室,王一平帶記者轉了一圈,頗有激情地講述著各個部門的布局和講究。

這麼一位雪球大V起來的年輕人,如何在5年的時間,做出一家業內知名的百億私募,這家私募如何投資,未來去向何方?中國基金報記者對王一平進行了訪談。

打小愛好「數字」

跟著大爺們自學股市啟蒙課

王一平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縣城,從小對數學便很感興趣。據他介紹,很早就開始接觸股市,而一開始,他玩的是具有交易性質的集郵。「外公以前在郵政局,90年代有很多那種報刊亭,那個時候第一個興趣愛好是集郵,郵票其實就有這種交換、交易的性質。」小小年紀的王一平,當時就在報刊亭,「混」在當地的大爺們中間一起集郵。

後來大爺們開始關注幾大證券報,十幾歲的王一平,也成了證券報的讀者,還跟著大爺們「炒股」。

王一平的家庭比較開明,父親開了證券帳戶,並且交了一點錢給王一平。王一平便開始了他的「炒股」生涯,他記得很清楚,非常隨機地選了第一隻股票,凌鋼股份。「我當時懵了,一來就連續4個漲停。」那是2000年年,王一平初二的暑假。回看凌鋼股份當年走勢,2000年5月上市,7月初連拉4個漲停,王一平一入市就選到了只「次新股」。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王一平這一年16歲,憑藉著對中國入世的理解,判斷貿易運輸的貨櫃業務未來前景非常好,於是,他就又買入了一隻貨櫃業務股票上港集團。買了以後,上高中的王一平學業逐步繁忙起來,於是就「誤打誤撞」地做了「價值投資」,到大學時才想起買了該股,此時該股已經漲了數倍。

初試牛刀

模擬炒股拿下全國冠軍

2004年,王一平考上了江西財經大學,多位知名私募人物出自該校,有從期貨界殺出一條血路的吳星,有自創「弱者體系」、「賠率優先」理念的馮柳。

王一平大學本科時期所學專業為國際金融,這也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說自己學的十分紮實,大三時還曾代老師講課。他說,當時所有的課本都是海外教材,了解到海外市場很大,工具很多,當時很多投資工具A股市場還沒有。「我當時就覺得在中國未來也會朝海外發展接軌。」

2007年大三時,「世華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舉辦,王一平以連續六周穩居第一的絕對優勢取得全國股票組冠軍,使10萬元的初始模擬資本翻了18.7倍。據介紹,當時全國有一兩百所高校2萬多人參加。

如何做到這麼高收益?王一平坦言,他其實是採取了一種比較取巧的方式。「當時2007年正是大牛市,比賽比的只是收益率,並沒有去比穩定性或其它東西,主要矛盾是收益率。當時第一個鎖定的品種就是權證,因為彈性最大,比收益的話股票肯定沒有權證來得快,即向上彈性是巨大的,而輸掉的話也沒有什麼損失。所以對於比賽來說是最合適的一種策略。」於是,王一平2個月便博得了18.7倍的收益。

隨後,他研究生學習金融工程。

港股套利

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王一平的第一桶金,是在港股市場「套利」掙來的。

王一平表示,大四的時候因為保研了,騰出來的時間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研究A股市場。不過,他發現當時的A股完全無法賺錢。「當時2008年是大熊市,幾乎沒有賺錢機會。」

第二件事,便是研究港股。「當時湊巧來了深圳,有朋友推薦看看港股市場,說工具特別多,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做空,在這麼高波動的市場上面是否會存在一些有機會?」

對於港股市場,王一平想的第一個問題是:該怎麼入手?他想到的第一個便是A+H股,後來他發現A+H的容量並不是特別好,又想到了安碩A50基金(2823)。他看到了該基金交易型套利的機會。

「A股當時還沒有推出股指期貨,A50指數波動是非常有規律的,一上漲就可以漲十幾分鐘,一下跌又跌個十幾分鐘,延續性是非常好的。但在A股市場,因為T+1的交易機制,所以日內波動沒有辦法通過交易獲利,哪怕知道要漲十幾分鐘。但港股市場可以T+0,我當時就覺得這種規律可以應用於港股市場,不斷做套利的。

我做A50指數,因為知道它的上漲是有延續的,假設知道A50指數要漲15分鐘,就提前買進去,假設一次能賺千分之5,通過渦輪放大10倍的槓桿,就能賺到5%,不斷循環往復。」於是,他通過這個交易型基金把這個規律落地,還運用渦輪等工具增大收益。

王一平表示,這種套利屬於最簡單的東西,跟基本面也無關,就是從k線圖、分時圖上抽取的規律。而且只做日內從不過夜,所以淨值曲線基本上是非常穩的。

他認為當時很多人都能看出來這個規律,只是基本上沒有人想到在港股上實現。「因為懂A股的人可能不知道港股上面可以這樣做,也沒有這種渠道;懂港股的又不懂A股的規律。」

靠這種市場規律套利,王一平將2008年時父母給的10萬塊錢,到2011年研究生畢業時,變成了500萬。

「嚴格來說我從來不賭博,我只做套利。」王一平強調。

合夥創辦百仁思

學得騰訊的管理與思考方式

85後的王一平,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分享。他將港股A50ETF套利方法分享到網上,也結交到一些朋友。其中包括騰訊第18號員工,富途證券的創始人,李華。

2008年,王一平來到深圳,2010年,他和李華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叫Balance Investment(百仁思投資 ),李華持股60%,王一平持股40%。

據王一平介紹,他們當時主要做了幾件事,第一是組建交易團隊,將港股市場的套利經驗複製到團隊上;第二是做港股市場券商的用戶體驗。

「我們當時在十幾二十家券商都開了戶,去體驗他們不同的交易界面,在我們交易的過程當中,李華原來在騰訊,騰訊非常講究用戶體驗的,所以就會從我們的用戶體驗去借鑑各家優點,當時內部開玩笑說我是產品經理。」王一平表示。

在和李華相處的過程中,王一平說學到了不少企業管理的方法,也接觸到了很多騰訊的管理文化、思考方式,這些為他日後成立進化論都打下基礎。

隨後,王和李各有其志、各奔更大的前程,李華專注於做券商服務的業務,設立了富途證券,如今在美股市值60億美元,而王一平則繼續專注投資,創立了進化論資產。

從居民樓起家

創業板風口切換大賺

王一平和李華是2011年分開,2012年進化論以工作室的形式起家。「當時就我們四五個人,就在深圳的居民樓裡開始做起,用的也主要是自己的錢。」

進化論最早的員工,是王一平大學參加炒股大賽時的第二名,當時第二名的收益是王一平的一半,也是用權證做出來的收益。「08年我在學校時,做就一起做投資了,因為我覺得他有交易的敏感度,而套利一個人是覆蓋不過來的,需要一個團隊協作,所以就把他叫來了。」

2012年進化論的工作室成立時,港股套利的機會基本上已經消失。於是,王一平就想著往A股轉型。

彼時,新起的創業板引起王一平的關注,一個新的板塊,也代表了新經濟。因而王一平一開始風格就偏成長,「更多考慮一些新經濟的東西,比如當時很看好新能源、LNG、液化天然氣、光伏等等。逐步開始在基本面研究方面下功夫,徹底地轉型。」

王一平表示,一開始重點研究一些優秀賽道裡面的重點公司,覆蓋面比較窄。但也好在資金有限,並不要求他去覆蓋那麼多標的,只需要把最好賽道的最好的標的找出來就可以。

據他介紹,他當時先後選擇的賽道的有新能源、網際網路。「當時研究富瑞特裝,做新能源天然氣的。要打造清潔能源,我記得是創業板12、13年最早的龍頭,一開始把握到了這類股票。」

到了2015年後,王一平又轉到網際網路、新經濟的股票,又賺了一筆。就這樣,他的資產又翻了10倍,積累到5000萬。

把握滬港通大機會

而立之年實現財富自由

2015年上半年,進化論正式成立產品運作之前,王一平把握了一次很大的投資機會,真正的實現了財富自由,這一年他30歲,剛剛而立。

2014年11月,滬港通推出,其中提及港股通說對公募基金放開。但一開始,港股通並沒有收到意想效果,絕大多數的散戶不怎麼下去。2015年3月底,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參與滬港通指引,這時候,王一平意識到大機會來了,全力出擊。

有過港股套利經驗,王一平如今對港股已經非常熟悉。在他看來,當時港股就像是一個小湖,如今大海的水要注入,小湖的水位會暴漲。

對公募基金來說,偏向於做價值投資的,港股的這種比價效應一定會去吸引他們過去。之前沒有收到效果,因為散戶是偏投機的,如果沒有賺錢效應,散戶是不會過去,不管有多便宜。

所以宣布公募可以參與港股通,王一平立馬分析研究,並買了非常多的港交所、金山軟體等股,隨後在2015年的4月份清明節後,港股市場暴漲。

「當時覺得首先啟動的一定是港交所,還有金山軟體這些很稀缺的、網際網路新經濟的東西,當時布局非常多,那一把我就直接財務自由了。」

港交所當時表現:

躲過股災和熔斷

進化論順利開啟產品化時代

2015年4月,牛市衝頂前夕,進化論第一個產品成立。

王一平當時對A股的判斷是:沒有價值,只有趨勢。並且可能是此前有香港市場的投資經驗,王一平的投資框架比較立體,講究多層次、多結構。因而,他當時不僅看股票的基本面,還會看策略、市場運行等方面情況,還做了對衝,為自己做好了退出機制的準備。

「當時也是找到一個相對來說自己還能接受的、業績暴增的股票,我們覺得股價可能還合理,就買進去了,股價很快就飛起來。這時我們認為,股票只有趨勢沒有價值。」王一平回想到。

他表示,趨勢就是順勢而為,直到可能出現連續下跌時,就走。所以在2015年的4月份到6月份,產品淨值漲的很快;而在6月份股災一出現的時候,他們立馬就把倉位給降下來。

據他介紹,即使是當年6月份之後發行的基金,在當年還是拿到了20%的收益,一是躲過了下跌,二是捕捉到了一些大跌以後的上漲。

2015年王一平一共發了三次產品,規模做到了五、六個億。

而2016年年初的熔斷,對他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當時熔斷機制一出來,我們就進行了研判,認識到熔斷可能會有虹吸效應,並做了相關預案。所以虹吸效應剛發生時,我們在第一天立馬就把倉位降下來。」

在過度自信上摔跟頭

開始轉型:加速量化

一路順風順水的王一平,在2016年4月出現了重大投資失誤

當時王一平以30%的高倉位,重倉了港股的奶粉股合生元(H&H國際控股),該公司重金收購了澳洲的保健品品牌Swisse。當時中國海關出了海淘限購政策,該公司股價突然間大跌。再加上當時市場整體回調,進化論有隻產品整體上出現很大回撤,淨值逼近清倉線。

這給王一平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引發他的思考。他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自己打了這麼多勝仗後過於自信,才會過於集中。

如何解決問題?倉位分散、注重股票流動性等,在王一平看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源還是在自己,他自問自己以後能不能不犯錯?尤其當時他作為公司帶頭人,如果自己沒有發揮好,他影響到的是整個公司。而他的回答是,不可能。「我是個人,我怎麼可能不犯錯?」

他進一步反省,那一定不是從人上面去解決問題,而是從機制上去解決問題。

於是他開始加速布局量化。「實際上在15年底時我已經布局了,我們的CTO之前是在語音公司做自然語言處理的,過來就開始去布局人工智慧了。但是在2016年這件事情就加快了做量化項目的節奏。」

王一平在那一年基本上每天研究十三四個小時,沒有一天停歇,他看了國內國外大量相關的論文文獻,自己動手去改造了大量的因子,把自己很多的策略思考也寫成了因子,然後全部都融入到他們的模型裡。進化論的CTO則負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因子的開發、模型的拼接、組合管理等。

2017年,進化論開始內測量化策略,運行業績很不錯,與同行比明顯領先

2017年10月,進化論開始發行達爾文系列的量化產品。

從此,進化論成為量化+主觀雙輪驅動的私募。不過王一平表示,量化產品和多頭產品是完全分開的,只在研究端上有交互,即兩者之間數據與思想之間會有交互,但在執行層面的話是嚴格分離的。

大熊市逆市大賺30%

進化論成「業內紅人」

2018年,王一平在量化上的布局,在熊市下逆市奪得超30%的正收益,而當年滬指跌幅超24%。這使得進化論不僅在私募界打響了名聲,也獲得了包括銀行、券商等各大資管機構的認可。隨後,在2019年獲得投顧資格後,進化論的管理規模迅速突破50億

王一平介紹,2018年進化論的量化業績位居業內首位,所有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是第二名的兩倍。「當年有非常多量化私募,打著人工智慧等各種各樣的旗號,但從最終收益率的角度來說,以及我們對其他家的了解,其實用的都是非常簡單的算法,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王一平認為,量化所要去收集的信息量,從廣度上來說,比任何投資都來的廣,而且它的信息來源越多,整個模型、信息的表達就會越充分。

同時,他認為通過機器去訓練自己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就如現在的中國棋手人手一套AI一樣,這是一種最科學的訓練方法,可以把自己投入到歷史裡面去,然後機器幫助人的投資思維和策略不斷去迭代。」

不過王一平也坦言,2019年,量化私募同行業績也已經趕上來了,進化論當年的業績優勢不太明顯。於是到2019年底,他又重新投入到量化的研究上來,今年又取得了不錯業績。

王一平表示,國內絕大多數的量化投資人,要麼是海外回來,要麼是學的海外那套,偏向於統計套利和算法。進化論跟別人有一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既有統計套利(主要是由CTO負責),也有將主動投資的策略變成因子,因而他們的因子是兩方面的構成。

「很多人經常說量化是一個黑箱,輸入進去以後的話不知道裡面到底是什麼?跑得不行的話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對進化論來說不是黑匣子,它是可以看得到的,也可以去總結歸納,可以通過市場上各種環境去對這些因子的表現進行解釋,這一塊主要是由我來完成」,王一平說到。

對於這幾年量化私募的快速發展,王一平表示,美國市場前十大對衝基金,量化可能就佔了8家,美國很多量化基金的收益率其實並不高。未來中國隨著量化的佔比上去以後,實際上也就變成了一場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交流。高手之間就不會說出現『大勝』,一般只有『小勝』。所以未來的這個收益率肯定也會下降的。

這個時候各家量化機構如何去做出差異化,如何率先去發現這個市場更新的特徵,去賺取一個阿爾法,其實就在不斷去迭代一代又一代。

而量化的因子,和進化論主動投資一樣,也需要不斷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王一平會去發現市場上的變化,會把變成落實到因子上去。不同的時期應該更加去關注什麼?應該怎麼樣去設計?這些都是會有所側重的。他強調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因子才不會被淘汰。

規模破百億

主動業務為矛,量化板塊為盾

2020年9月,進化論資產管理規模突破百億。相對專業偏穩健的機構客戶是其規模佔比近70%。王一平認為,一方面是對進化論的認可,另一方面是量化能很好的控制住回撤,更符合機構的風險收益偏好,機構會評估選擇最優的風險收益比。

而從私募機構的運營,王一平認為量化是非常有力的後盾,私募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周期性。「大家都說私募靠天吃飯的,還要靠人的發揮,但人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市場的周期又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這些都會對私募公司經營造成了很大考驗。」

對王一平而言,他很追求公司發展的穩健性。研究股票的人都知道,現金流穩定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所以王一平其實很關注自己公司的現金流,在他看來,量化業務是穩定公司現金流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業務,是公司運營的基石;主動的業務可以是偏周期一點的業務,可以在市場好的時候去博取又一次飛躍和成長的機會,但是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是量化來作為一個底座去支撐,可以讓公司進行逆周期的擴張。

「比如2018年市場都很不好,對於股票多頭而言,再優秀的研究員可能全年做下來都沒有獎金,也會很苦悶,而在這個時候進化論對很多人才來說就具吸引力,因為進化論的年終獎是可以兌現的,公司的經營也一直很穩定。「長期看,穩定性能夠讓我們有很好的資本開支,每一年有穩定的戰略投入。這樣持續下去,我們相對於傳統的私募,就具有明顯優勢,兼具穩定性跟爆發力。」

同時,王一平強調穩健。在他認為自己的管理能力接近上限的時候,就會暫停產品申購,2019年上半年他們便暫停了產品申購。他表示自己其實是一個偏保守的人,「大家看我的資產可能會覺得我從08年到現在資產增長很快,但其實我整個賺錢、發展路徑是偏向穩健的,包括用渦輪或者其他工具,實際上我是基於很高的勝率,才敢去使用,而且風險從不過夜。這是我的性格。包括經營企業,為什麼說一定要做量化、一定去強調現金流?我還是希望能夠去穩紮穩打。所以如果我覺得策略承載不了這麼多量,我不太願意去試。」他想把進化論打造成長期品牌,所以需要愛惜羽毛。

量化和主動不對立

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作為量化和主動雙引擎的私募,王一平認為,做好主動投資才能做好量化,進化論量化因子的很多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於主動投資的。

王一平表示,主動和量化是相互融合的。「量化大家現在都認為是廣度的覆蓋,主動大家都認為是一種深度的挖掘,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的去融合的,主動為什麼它是強調與深度的挖掘?是因為他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做覆蓋,而量化它有足夠的算力;而量化為什麼做不到深度的挖掘,那是因為它的邏輯強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挖得不夠深,但是到未來並不是這樣。」

進化論的主動管理和量化投資一直是相互融合的。主動管理的交易部,研究部,都為量化策略輸出了優秀的技術面因子和基本面因子。而相反,量化通過數據整理,加工,反向推送的模式,也加強了主動管理部門成員的信息整合能力,讓他們更快更清晰的意識到自己想法的特點。這就像坐著時光機快速的遨遊過去,總結經驗。所以,二者在公司是相互成就的一個過程。「這就像是公司的logo的DNA鏈,一條鏈是主動管理,一條鏈是量化投資,二者相互促進,延展,持續進化。」

「我有量化圈的朋友、也有主動圈的朋友,有一天我發現有人朋友圈轉發國內某個大型主動管理私募規模突破1000個億的新聞,並配評論說這沒什麼了不起的,未來的量化會遠超這個規模,搞得很對立。我是因為兩者都接觸,看完了以後自己心裡很感慨。」

王一平經常思考,未來資管的終局是什麼?

所以當時看完他朋友圈以後,他得出一個感慨:資管的終局一定是主動與量化傻傻分不清楚,你一定是分不清他到底是主動還是到底是量化的,沒有很明顯的邊界。

王一平認為,未來引入各種各樣的行業專家的「知識圖譜」,就可以打造一個很強的邏輯鏈,這裡面它本來就有人的思想,但它也有機器的算力。綜合了人類最強的邏輯能力、歸納能力,也綜合了機器最強的精算能力、計算能力。就分不清量化和主觀的了。

「我舉個例子,我在港股市場時,那些年有時也要看恒生指數的各種東西,恒生指數期貨每一個月中有固定的一天,9:45時恒生指數都會跳空100-200點。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就是因為當天發布一個數據叫滙豐pmI,現在叫財新pmI。就是老外都會看這些數據,老外寫了一個程序,只要把文檔掛上去,然後讀取到了pmI的數值,就跟預期的那個數值去比,有差異高了就往上漲,低了就往下,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由量化到主動一個過程。」

算力不是最重要

「降維」才是量化投資的核心

研究問題,王一平喜歡從最簡單的一個模型去分析,「就像研究生物體,可能最好從單細胞生物去研究,然後漸漸再到多細胞,再到組織,再到器官,再到個體的一個研究過程。一個最簡單的邏輯,a到b特別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東西可以延展的更多。」

他舉了個例子,ABC都賣奶茶的,但ABC三個人的業務有所區別,奶茶都是只佔A、B的營收的10%、佔C的90%,這個時候A、B發布三季度財報,業績增長只有10%,其中AB的奶茶業務增長了50%,那你會找到還沒有發財報的C,他的財報有可能會超預期。這個鏈條不斷延伸、升級。他介紹,這在人工智慧裡面就叫「知識圖譜」,把所有的邏輯鏈都牽起來,然後一根一根線一樣搭起來,就支撐了一塊布,就有各種各樣的條件反射。這就是未來的股票的邏輯鏈。

而如今,量化在國內的競爭越來越大,有的私募投資數億元做系統。在王一平看來,這並不是必要的。他表示,只有在有限搜索空間下,設備才有發揮的意義。要通過HI去降維,簡化模型;再通過計算機去精細搜索最優解。

他進一步補充,如果超級計算機就能解決股市投資的問題,那麼最應該擔心的是谷歌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他們是否早就有更大的實驗室?但是為什麼沒有做出來?王一平猜想,可能因為這個世界的信息集合比整個宇宙還要大,信息的維度特別高,可能是10個10億次方……那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他再去思考私募的「軍備競賽」,他覺得沒有意義。「比如說假設進化論的算力是2的10萬次方,國內某量化機構的算力是4的10萬次方,比我大一倍。但是大家想一想,對於人類來說,一隻中國的螞蟻跟一隻非洲行軍蟻來說有什麼區別?雖然非洲行軍蟻比中國的螞蟻可能大10倍,但兩種螞蟻對人來說有什麼區別?都是一腳踩死的,沒有意義。」

而真正的意義在於什麼?首先要把信息去降維,降到一個你可以去解決的維度。那現在是2的10萬次方還是4的10萬次方近乎沒有區別。如果把這個問題變成10的10萬次方或10的100萬次方的時候,那兩者之間的算法是有區別的。

解決任何問題之前,去思考到底是一力敵百巧,還是四兩撥千斤,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在龐大的知識面前,現在任何的算力,他都覺得只是在某一種級別上面的差別,差距都是微乎其微的,更強大的在於團隊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阿爾法的來源,去降維、去搜索。

就像我們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去搜索生命,能不能鎖定到銀河系,然後再用計算機,再用GPS去精確到地球?否則你現在有精確到一米的技術,但是要在全宇宙去漫無目的的去掃,可能掃到頭髮發白了,都沒有任何的結果。所以重要的首先是降維,其次才是精算。

目標不只是資管

科技才是真正進化論的未來

王一平表示,取名「進化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提醒自己市場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要有危機意識;第二層是鼓勵大家不斷進化,做更好的自己。

不過,未來王一平想將進化論打造成一家科技公司。他表示,新搬的前臺的logo不是「進化論資產管理」,而是「進化論」這三個字,因為他夢想在資產管理到一定規模時,去培養一個很強大的金融科技團隊,未來在其他領域為社會作貢獻。

「畢竟金融科技很燒錢的,我們走的也是一種比較務實的路線。因為股市是信息量最大,而且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信息最雜的一種行業,如果我們能把股市都給處理好,我們再去做其他的細分行業的時候,到時我們的團隊是具備一定的優勢的。我的目標就不僅是資管,而是做信息處理的科技型的公司。」

相關焦點

  • 春節後八成股票私募虧損,百億私募卻在逆市加倉,多家...
    此外,三方數據顯示,2月份以來,八成股票私募產品出現了虧損,而百億私募仍在逆市加倉。A股六成個股年內收益已經轉負年初A股一度在科技股引領下走出一輪凌厲上漲,不過在新冠疫情發生後,市場逐步轉弱。2月來八成股票私募產品虧損、百億私募積極布局3月A股的連續下跌讓不少股票私募受傷慘重。
  • 80、90後崛起 百億私募「後浪」兇猛!
    來源:中國基金報作者:吳君 房佩燕 任子青百億私募「後浪」澎湃 加強投研建設是發展根本中國基金報記者 吳君 今年私募新秀迅速崛起,數據顯示,成立時間三年內的百億私募有7家,有的私募僅花一年就突破百億私募基金能否在行業中守住自己的護城河,不斷迭代,不斷向未來學習,並且對市場要保持一個敬畏之心,這才是核心。源樂晟資產認為,公司能走到今天,最重要的有三點,一是不論遇到多困難的情況,都堅守要做一個優秀資管機構的初心,並為此不斷投入、付出努力。所有機構的成長都會碰到挑戰,但堅持到邁過去,才能獲得成長。
  • 明星私募Q3積極調倉 石鋒、進化論躋身百億私募
    證券時報記者根據已公布的三季報梳理,發現不少明星私募都在三季度進行了積極調倉。其中,高毅馮柳大幅換倉,三季度重倉安防股的操作可謂犀利。毋庸置疑,2020年註定成為股票百億私募的豐收年,近期石鋒資產、進化論資產新進百億私募名單,國內百億私募數量已升至50餘家。
  • 衍復投資剛剛晉級百億就封盤拒客,量化私募有多香?
    投資者熱情高漲,私募基金管理規模隨之增長。截至今年10月底,私募基金管理規模已經達到15.84萬億元,距離16萬億僅一步之遙,且單月猛增超7201億元,還是今年以來增長最多的一個月。根據私募排排網統計,截至11月10日數據,國內百億私募中就有10家為量化私募,更有衍復投資、誠奇資產、進化論資產、鳴石投資為今年新增量化百億私募。
  • 百億私募三季度重倉股曝光!高毅、景林、林園買了哪些股?
    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底,在國內53家百億私募中,有包括石鋒資產、彤源投資、林園投資、東方港灣、高毅資產等26家百億私募前三季度公司平均收益超過20%。01、石鋒資產、彤源投資、林園投資分列百億私募前三,重倉了這些股票根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百億私募前三季度平均收益23.33%跑贏同期大盤指數,其中股票策略百億私募平均收益27.94%。
  • 百億私募連踩12雷,背後大量優質資產被錯殺
    頗得投資者信賴、以風格穩健見長的兩大百億私募暖流資產和映雪投資也在此輪風波中接連踩雷,陷入淨值危機。一直以來債券基金被認為風險低、收益穩定。兩家百億私募踩雷則掀開了今年以來整個私募債券市場下滑的情形。危與機總是並存的,也有私募人士認為,信用債頻繁違約後,導致一些優質資產被錯殺,反而是眼下私募的投資機會。
  • 股票私募倉位持續攀升!哪些股票更受百億私募青睞?
    做為市場風向標,百億私募持倉情況一直備受市場關注。近期隨著上市公司中報的密集披露,百億私募的持倉情況也愈發清晰。 中報信息顯示,百億私募的加倉意願分化明顯。
  •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給百億私募基金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給百億私募基金來源:中國基金報近期,沃爾核材、華民股份、申通快遞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其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股票轉讓給私募基金,並與該基金籤署一致行動協議,但並不涉及減持,其涉及的私募包括今年新晉的百億私募玄元投資、迎水投資等。
  • 百億級私募最新業績出爐 結果讓人有些驚訝……
    據統計,截至11月底,今年以來百億級私募平均收益率為33.02%。在顯著的賺錢效應下,百億級私募再添新兵,盛泉恆元新晉成為第62家百億級私募同時也是第11家量化百億級私募。不過,單從11月份業績榜單來看,量化百億級私募業績表現可謂急轉直下,輕則跑輸指數,重則出現虧損。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量化基金在歷史上也多次出現「11月魔咒」,年底獲取超額收益的難度加大。
  • 私募大手筆啟動加倉 百億私募青睞個股曝光!
    整體來看,2020年的一季度,A股市場呈現出一個W形態,春節前夕市場延續著去年12月份以來的漲勢,春節後市場出現了快速的探底走勢,隨後整個2月份市場迎來較大幅度的上漲,進入3月份,國際疫情大爆發,A股也再次出現暴跌走勢,其中滬指跌破春節後第二個交易日的最低點,最低跌至2646點。   折戟沉沙鐵未銷,在極度震蕩的市場之下,股票私募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 百億私募2月大變天!量化私募全部收益為正,管理期貨策略獲冠軍
    據私募排排網不完全統計,截2月底,國內共有38家私募躋身百億,北京與上海依舊是百億私募大本營。從收益來看,百億私募2月平均收益1.11%,其中67.74%的百億私募在2月實現正收益。從高收益分布來看,包括融葵投資、盤京投資、平安闔鼎在內的3家百億私募2月平均收益超過5%,百億私募2月最大虧損幅度為7.70%。
  • 百億級私募備案忙 「爆款」正在路上!上市公司更是狂買私募產品……
    在權益資產配置價值愈發凸顯的背景下,9月私募基金備案數量創年內新高,其中百億級私募成為備案主力軍。
  • 百億私募重倉股曝光:馮柳調倉引爆A股 林園、重陽加倉減倉名單
    毋庸置疑,2020年註定成為股票百億私募的豐收年,近期石鋒資產、進化論資產新進百億私募名單,國內百億私募數量已升至50餘家。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威視被馮柳重倉的信息公開後,次日海康威視股價一度衝擊漲停,截止當日收盤,股價大漲9.3%;27日,海康威視繼續大漲3.3.%。以此計算,被馮柳加持的海康威視2天大漲13%,市值飆升超470億元。
  • 多家上市公司股東轉讓股票給百億私募基金,原因竟是...
    近期,沃爾核材、華民股份、申通快遞等多家上市公司發布公告,其股東擬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將其持有的股票轉讓給私募基金,並與該基金籤署一致行動協議,但並不涉及減持,其涉及的私募包括今年新晉的百億私募玄元投資、迎水投資等。基金君從業內了解到,這或是上市公司股東希望通過私募基金參與網下打新,增加投資收益。
  • 「奔私」大佬斬獲百億級私募業績冠軍!楊東、任澤松、劉明月今年...
    今年以來,A股市場的賺錢效應引發了公募基金人士的「奔私潮」,那麼,前公募人士「奔私」後的業績如何呢?數據顯示,整體上公募派管理的私募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收益率為34.16%。而前公募大佬章秀奇旗下的私募公司,以平均收益率80.61%奪取了今年前11個月的百億級私募業績冠軍。前期「奔私」的前公募大佬楊東、任澤松、劉明月今年的業績又如何呢?
  • 11月A股新增投資者大增85% 跨年行情公私募全線重倉出擊
    11月A股新增投資者同比大增85%,跨年行情公私募全線重倉出擊12月21日A股三大股指再度走強,延續了12月下半月以來的強勢抬升運行格局。來自多家三方機構的最新統計監測和問卷數據則顯示,截至上周末及最新一期淨值披露時,國內公私募機構及散戶股票倉位水平繼續處於年內高位,彰顯出主流資金對於A股跨年行情整體偏濃的樂觀預期。
  • 高毅、淡水泉、盤京等百億私募持倉...
    高毅、淡水泉、盤京等百億私募持倉曝光】當前正處於年報披露季,截至4月10日,已有947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9年年報,其中百億私募高毅、淡水泉、盤京新進了順豐控股、中航高科、景旺電子、嘉元科技等個股。對於後市,機構認為仍以震蕩為主,逢低布局分批配置,是當前核心的投資策略。
  • 211家私募問醫療健康信息化公司,百億更愛中小盤
    02、中小板、創業板個股更受百億私募調研關注從具體調研機構來看,平均收益前十個月超過30%的22家百億私募中,有15家在11月出現在了上市公司的調研名單中。整體來看,今年以來業績較優的百億私募11月對科技、醫藥、消費領域成長股的調研偏愛十分顯著。
  • 百億量化私募招聘「佛學」人才?真相是
    來源:中國證券報作者:王宇露 吳娟娟 昨天,一條招聘訊息在朋友圈引發熱議,百億量化私募幻方招人,要求的專業背景上寫道包括「佛學」!來源: 橙小巫微信公眾號「佛學」畢業,也有機會年薪百萬了?真相是什麼?不過,現實中對衝基金、私募基金的確也在招聘令人「大跌眼鏡」的職位,有的還為美劇「億萬」提供了靈感。量化私募招「佛學人才」?假的佛學也要成為搶手專業了嗎?幻方量化人士告訴中證君,「幫我們發招聘帖的公眾號是一個活潑風格的自媒體,不走嚴肅風格。」
  • 4000億科技白馬漲停 私募大佬百億重金殺入!部分機構抱團股逆市上漲
    4000億科技白馬罕見漲停,私募大佬百億重金殺入 摘要 【4000億科技白馬漲停 私募大佬百億重金殺入!回應來了  今日早間,路透社報導稱,蘋果公司最大的iPhone代工製造商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已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以抵禦另一蘋果代工製造商立訊精密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後者被認為對富士康的主導地位構成了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