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基金報記者劉明 房佩燕
11月初,深圳暖若夏日,南山區科技園北郵科技大廈還在施工中,一樓積了厚厚的塵土,工人們在忙個不停,進化論資產在16樓,據悉是這座大廈首家入住的公司。執掌進化論的王一平,是一個85後年輕人,長著一張娃娃臉,一切看起來剛起步。
只不過,進化論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100億,是一家頗受業內認可的量化+主觀私募機構。剛搬新辦公室,王一平帶記者轉了一圈,頗有激情地講述著各個部門的布局和講究。
這麼一位雪球大V起來的年輕人,如何在5年的時間,做出一家業內知名的百億私募,這家私募如何投資,未來去向何方?中國基金報記者對王一平進行了訪談。
打小愛好「數字」
跟著大爺們自學股市啟蒙課
王一平出生在福建三明的一個縣城,從小對數學便很感興趣。據他介紹,很早就開始接觸股市,而一開始,他玩的是具有交易性質的集郵。「外公以前在郵政局,90年代有很多那種報刊亭,那個時候第一個興趣愛好是集郵,郵票其實就有這種交換、交易的性質。」小小年紀的王一平,當時就在報刊亭,「混」在當地的大爺們中間一起集郵。
後來大爺們開始關注幾大證券報,十幾歲的王一平,也成了證券報的讀者,還跟著大爺們「炒股」。
王一平的家庭比較開明,父親開了證券帳戶,並且交了一點錢給王一平。王一平便開始了他的「炒股」生涯,他記得很清楚,非常隨機地選了第一隻股票,凌鋼股份。「我當時懵了,一來就連續4個漲停。」那是2000年年,王一平初二的暑假。回看凌鋼股份當年走勢,2000年5月上市,7月初連拉4個漲停,王一平一入市就選到了只「次新股」。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王一平這一年16歲,憑藉著對中國入世的理解,判斷貿易運輸的貨櫃業務未來前景非常好,於是,他就又買入了一隻貨櫃業務股票上港集團。買了以後,上高中的王一平學業逐步繁忙起來,於是就「誤打誤撞」地做了「價值投資」,到大學時才想起買了該股,此時該股已經漲了數倍。
初試牛刀
模擬炒股拿下全國冠軍
2004年,王一平考上了江西財經大學,多位知名私募人物出自該校,有從期貨界殺出一條血路的吳星,有自創「弱者體系」、「賠率優先」理念的馮柳。
王一平大學本科時期所學專業為國際金融,這也是他的興趣所在,他說自己學的十分紮實,大三時還曾代老師講課。他說,當時所有的課本都是海外教材,了解到海外市場很大,工具很多,當時很多投資工具A股市場還沒有。「我當時就覺得在中國未來也會朝海外發展接軌。」
2007年大三時,「世華杯」首屆全國大學生金融投資模擬交易大賽舉辦,王一平以連續六周穩居第一的絕對優勢取得全國股票組冠軍,使10萬元的初始模擬資本翻了18.7倍。據介紹,當時全國有一兩百所高校2萬多人參加。
如何做到這麼高收益?王一平坦言,他其實是採取了一種比較取巧的方式。「當時2007年正是大牛市,比賽比的只是收益率,並沒有去比穩定性或其它東西,主要矛盾是收益率。當時第一個鎖定的品種就是權證,因為彈性最大,比收益的話股票肯定沒有權證來得快,即向上彈性是巨大的,而輸掉的話也沒有什麼損失。所以對於比賽來說是最合適的一種策略。」於是,王一平2個月便博得了18.7倍的收益。
隨後,他研究生學習金融工程。
港股套利
賺得人生第一桶金
王一平的第一桶金,是在港股市場「套利」掙來的。
王一平表示,大四的時候因為保研了,騰出來的時間做了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研究A股市場。不過,他發現當時的A股完全無法賺錢。「當時2008年是大熊市,幾乎沒有賺錢機會。」
第二件事,便是研究港股。「當時湊巧來了深圳,有朋友推薦看看港股市場,說工具特別多,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做空,在這麼高波動的市場上面是否會存在一些有機會?」
對於港股市場,王一平想的第一個問題是:該怎麼入手?他想到的第一個便是A+H股,後來他發現A+H的容量並不是特別好,又想到了安碩A50基金(2823)。他看到了該基金交易型套利的機會。
「A股當時還沒有推出股指期貨,A50指數波動是非常有規律的,一上漲就可以漲十幾分鐘,一下跌又跌個十幾分鐘,延續性是非常好的。但在A股市場,因為T+1的交易機制,所以日內波動沒有辦法通過交易獲利,哪怕知道要漲十幾分鐘。但港股市場可以T+0,我當時就覺得這種規律可以應用於港股市場,不斷做套利的。
我做A50指數,因為知道它的上漲是有延續的,假設知道A50指數要漲15分鐘,就提前買進去,假設一次能賺千分之5,通過渦輪放大10倍的槓桿,就能賺到5%,不斷循環往復。」於是,他通過這個交易型基金把這個規律落地,還運用渦輪等工具增大收益。
王一平表示,這種套利屬於最簡單的東西,跟基本面也無關,就是從k線圖、分時圖上抽取的規律。而且只做日內從不過夜,所以淨值曲線基本上是非常穩的。
他認為當時很多人都能看出來這個規律,只是基本上沒有人想到在港股上實現。「因為懂A股的人可能不知道港股上面可以這樣做,也沒有這種渠道;懂港股的又不懂A股的規律。」
靠這種市場規律套利,王一平將2008年時父母給的10萬塊錢,到2011年研究生畢業時,變成了500萬。
「嚴格來說我從來不賭博,我只做套利。」王一平強調。
合夥創辦百仁思
學得騰訊的管理與思考方式
85後的王一平,喜歡在網絡上與人交流、分享。他將港股A50ETF套利方法分享到網上,也結交到一些朋友。其中包括騰訊第18號員工,富途證券的創始人,李華。
2008年,王一平來到深圳,2010年,他和李華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叫Balance Investment(百仁思投資 ),李華持股60%,王一平持股40%。
據王一平介紹,他們當時主要做了幾件事,第一是組建交易團隊,將港股市場的套利經驗複製到團隊上;第二是做港股市場券商的用戶體驗。
「我們當時在十幾二十家券商都開了戶,去體驗他們不同的交易界面,在我們交易的過程當中,李華原來在騰訊,騰訊非常講究用戶體驗的,所以就會從我們的用戶體驗去借鑑各家優點,當時內部開玩笑說我是產品經理。」王一平表示。
在和李華相處的過程中,王一平說學到了不少企業管理的方法,也接觸到了很多騰訊的管理文化、思考方式,這些為他日後成立進化論都打下基礎。
隨後,王和李各有其志、各奔更大的前程,李華專注於做券商服務的業務,設立了富途證券,如今在美股市值60億美元,而王一平則繼續專注投資,創立了進化論資產。
從居民樓起家
創業板風口切換大賺
王一平和李華是2011年分開,2012年進化論以工作室的形式起家。「當時就我們四五個人,就在深圳的居民樓裡開始做起,用的也主要是自己的錢。」
進化論最早的員工,是王一平大學參加炒股大賽時的第二名,當時第二名的收益是王一平的一半,也是用權證做出來的收益。「08年我在學校時,做就一起做投資了,因為我覺得他有交易的敏感度,而套利一個人是覆蓋不過來的,需要一個團隊協作,所以就把他叫來了。」
2012年進化論的工作室成立時,港股套利的機會基本上已經消失。於是,王一平就想著往A股轉型。
彼時,新起的創業板引起王一平的關注,一個新的板塊,也代表了新經濟。因而王一平一開始風格就偏成長,「更多考慮一些新經濟的東西,比如當時很看好新能源、LNG、液化天然氣、光伏等等。逐步開始在基本面研究方面下功夫,徹底地轉型。」
王一平表示,一開始重點研究一些優秀賽道裡面的重點公司,覆蓋面比較窄。但也好在資金有限,並不要求他去覆蓋那麼多標的,只需要把最好賽道的最好的標的找出來就可以。
據他介紹,他當時先後選擇的賽道的有新能源、網際網路。「當時研究富瑞特裝,做新能源天然氣的。要打造清潔能源,我記得是創業板12、13年最早的龍頭,一開始把握到了這類股票。」
到了2015年後,王一平又轉到網際網路、新經濟的股票,又賺了一筆。就這樣,他的資產又翻了10倍,積累到5000萬。
把握滬港通大機會
而立之年實現財富自由
2015年上半年,進化論正式成立產品運作之前,王一平把握了一次很大的投資機會,真正的實現了財富自由,這一年他30歲,剛剛而立。
2014年11月,滬港通推出,其中提及港股通說對公募基金放開。但一開始,港股通並沒有收到意想效果,絕大多數的散戶不怎麼下去。2015年3月底,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參與滬港通指引,這時候,王一平意識到大機會來了,全力出擊。
有過港股套利經驗,王一平如今對港股已經非常熟悉。在他看來,當時港股就像是一個小湖,如今大海的水要注入,小湖的水位會暴漲。
對公募基金來說,偏向於做價值投資的,港股的這種比價效應一定會去吸引他們過去。之前沒有收到效果,因為散戶是偏投機的,如果沒有賺錢效應,散戶是不會過去,不管有多便宜。
所以宣布公募可以參與港股通,王一平立馬分析研究,並買了非常多的港交所、金山軟體等股,隨後在2015年的4月份清明節後,港股市場暴漲。
「當時覺得首先啟動的一定是港交所,還有金山軟體這些很稀缺的、網際網路新經濟的東西,當時布局非常多,那一把我就直接財務自由了。」
港交所當時表現:
躲過股災和熔斷
進化論順利開啟產品化時代
2015年4月,牛市衝頂前夕,進化論第一個產品成立。
王一平當時對A股的判斷是:沒有價值,只有趨勢。並且可能是此前有香港市場的投資經驗,王一平的投資框架比較立體,講究多層次、多結構。因而,他當時不僅看股票的基本面,還會看策略、市場運行等方面情況,還做了對衝,為自己做好了退出機制的準備。
「當時也是找到一個相對來說自己還能接受的、業績暴增的股票,我們覺得股價可能還合理,就買進去了,股價很快就飛起來。這時我們認為,股票只有趨勢沒有價值。」王一平回想到。
他表示,趨勢就是順勢而為,直到可能出現連續下跌時,就走。所以在2015年的4月份到6月份,產品淨值漲的很快;而在6月份股災一出現的時候,他們立馬就把倉位給降下來。
據他介紹,即使是當年6月份之後發行的基金,在當年還是拿到了20%的收益,一是躲過了下跌,二是捕捉到了一些大跌以後的上漲。
2015年王一平一共發了三次產品,規模做到了五、六個億。
而2016年年初的熔斷,對他也並沒有太大的影響,「當時熔斷機制一出來,我們就進行了研判,認識到熔斷可能會有虹吸效應,並做了相關預案。所以虹吸效應剛發生時,我們在第一天立馬就把倉位降下來。」
在過度自信上摔跟頭
開始轉型:加速量化
一路順風順水的王一平,在2016年4月出現了重大投資失誤
當時王一平以30%的高倉位,重倉了港股的奶粉股合生元(H&H國際控股),該公司重金收購了澳洲的保健品品牌Swisse。當時中國海關出了海淘限購政策,該公司股價突然間大跌。再加上當時市場整體回調,進化論有隻產品整體上出現很大回撤,淨值逼近清倉線。
這給王一平帶來巨大的痛苦,同時也引發他的思考。他認為,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自己打了這麼多勝仗後過於自信,才會過於集中。
如何解決問題?倉位分散、注重股票流動性等,在王一平看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根源還是在自己,他自問自己以後能不能不犯錯?尤其當時他作為公司帶頭人,如果自己沒有發揮好,他影響到的是整個公司。而他的回答是,不可能。「我是個人,我怎麼可能不犯錯?」
他進一步反省,那一定不是從人上面去解決問題,而是從機制上去解決問題。
於是他開始加速布局量化。「實際上在15年底時我已經布局了,我們的CTO之前是在語音公司做自然語言處理的,過來就開始去布局人工智慧了。但是在2016年這件事情就加快了做量化項目的節奏。」
王一平在那一年基本上每天研究十三四個小時,沒有一天停歇,他看了國內國外大量相關的論文文獻,自己動手去改造了大量的因子,把自己很多的策略思考也寫成了因子,然後全部都融入到他們的模型裡。進化論的CTO則負責人工智慧、深度學習 ,因子的開發、模型的拼接、組合管理等。
2017年,進化論開始內測量化策略,運行業績很不錯,與同行比明顯領先
2017年10月,進化論開始發行達爾文系列的量化產品。
從此,進化論成為量化+主觀雙輪驅動的私募。不過王一平表示,量化產品和多頭產品是完全分開的,只在研究端上有交互,即兩者之間數據與思想之間會有交互,但在執行層面的話是嚴格分離的。
大熊市逆市大賺30%
進化論成「業內紅人」
2018年,王一平在量化上的布局,在熊市下逆市奪得超30%的正收益,而當年滬指跌幅超24%。這使得進化論不僅在私募界打響了名聲,也獲得了包括銀行、券商等各大資管機構的認可。隨後,在2019年獲得投顧資格後,進化論的管理規模迅速突破50億
王一平介紹,2018年進化論的量化業績位居業內首位,所有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是第二名的兩倍。「當年有非常多量化私募,打著人工智慧等各種各樣的旗號,但從最終收益率的角度來說,以及我們對其他家的了解,其實用的都是非常簡單的算法,並不是真正的人工智慧。」
王一平認為,量化所要去收集的信息量,從廣度上來說,比任何投資都來的廣,而且它的信息來源越多,整個模型、信息的表達就會越充分。
同時,他認為通過機器去訓練自己其實是一個特別好的方法。就如現在的中國棋手人手一套AI一樣,這是一種最科學的訓練方法,可以把自己投入到歷史裡面去,然後機器幫助人的投資思維和策略不斷去迭代。」
不過王一平也坦言,2019年,量化私募同行業績也已經趕上來了,進化論當年的業績優勢不太明顯。於是到2019年底,他又重新投入到量化的研究上來,今年又取得了不錯業績。
王一平表示,國內絕大多數的量化投資人,要麼是海外回來,要麼是學的海外那套,偏向於統計套利和算法。進化論跟別人有一個特別不一樣的地方,既有統計套利(主要是由CTO負責),也有將主動投資的策略變成因子,因而他們的因子是兩方面的構成。
「很多人經常說量化是一個黑箱,輸入進去以後的話不知道裡面到底是什麼?跑得不行的話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那對進化論來說不是黑匣子,它是可以看得到的,也可以去總結歸納,可以通過市場上各種環境去對這些因子的表現進行解釋,這一塊主要是由我來完成」,王一平說到。
對於這幾年量化私募的快速發展,王一平表示,美國市場前十大對衝基金,量化可能就佔了8家,美國很多量化基金的收益率其實並不高。未來中國隨著量化的佔比上去以後,實際上也就變成了一場高手與高手之間的交流。高手之間就不會說出現『大勝』,一般只有『小勝』。所以未來的這個收益率肯定也會下降的。
這個時候各家量化機構如何去做出差異化,如何率先去發現這個市場更新的特徵,去賺取一個阿爾法,其實就在不斷去迭代一代又一代。
而量化的因子,和進化論主動投資一樣,也需要不斷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王一平會去發現市場上的變化,會把變成落實到因子上去。不同的時期應該更加去關注什麼?應該怎麼樣去設計?這些都是會有所側重的。他強調一定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這樣因子才不會被淘汰。
規模破百億
主動業務為矛,量化板塊為盾
2020年9月,進化論資產管理規模突破百億。相對專業偏穩健的機構客戶是其規模佔比近70%。王一平認為,一方面是對進化論的認可,另一方面是量化能很好的控制住回撤,更符合機構的風險收益偏好,機構會評估選擇最優的風險收益比。
而從私募機構的運營,王一平認為量化是非常有力的後盾,私募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周期性。「大家都說私募靠天吃飯的,還要靠人的發揮,但人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市場的周期又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這些都會對私募公司經營造成了很大考驗。」
對王一平而言,他很追求公司發展的穩健性。研究股票的人都知道,現金流穩定的公司才是好公司。所以王一平其實很關注自己公司的現金流,在他看來,量化業務是穩定公司現金流的一個特別重要的業務,是公司運營的基石;主動的業務可以是偏周期一點的業務,可以在市場好的時候去博取又一次飛躍和成長的機會,但是真正遇到困難的時候,一定是量化來作為一個底座去支撐,可以讓公司進行逆周期的擴張。
「比如2018年市場都很不好,對於股票多頭而言,再優秀的研究員可能全年做下來都沒有獎金,也會很苦悶,而在這個時候進化論對很多人才來說就具吸引力,因為進化論的年終獎是可以兌現的,公司的經營也一直很穩定。「長期看,穩定性能夠讓我們有很好的資本開支,每一年有穩定的戰略投入。這樣持續下去,我們相對於傳統的私募,就具有明顯優勢,兼具穩定性跟爆發力。」
同時,王一平強調穩健。在他認為自己的管理能力接近上限的時候,就會暫停產品申購,2019年上半年他們便暫停了產品申購。他表示自己其實是一個偏保守的人,「大家看我的資產可能會覺得我從08年到現在資產增長很快,但其實我整個賺錢、發展路徑是偏向穩健的,包括用渦輪或者其他工具,實際上我是基於很高的勝率,才敢去使用,而且風險從不過夜。這是我的性格。包括經營企業,為什麼說一定要做量化、一定去強調現金流?我還是希望能夠去穩紮穩打。所以如果我覺得策略承載不了這麼多量,我不太願意去試。」他想把進化論打造成長期品牌,所以需要愛惜羽毛。
量化和主動不對立
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作為量化和主動雙引擎的私募,王一平認為,做好主動投資才能做好量化,進化論量化因子的很多的靈感來源是來自於主動投資的。
王一平表示,主動和量化是相互融合的。「量化大家現在都認為是廣度的覆蓋,主動大家都認為是一種深度的挖掘,實際上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的去融合的,主動為什麼它是強調與深度的挖掘?是因為他沒有那麼多精力去做覆蓋,而量化它有足夠的算力;而量化為什麼做不到深度的挖掘,那是因為它的邏輯強度還是遠遠不夠的,挖得不夠深,但是到未來並不是這樣。」
進化論的主動管理和量化投資一直是相互融合的。主動管理的交易部,研究部,都為量化策略輸出了優秀的技術面因子和基本面因子。而相反,量化通過數據整理,加工,反向推送的模式,也加強了主動管理部門成員的信息整合能力,讓他們更快更清晰的意識到自己想法的特點。這就像坐著時光機快速的遨遊過去,總結經驗。所以,二者在公司是相互成就的一個過程。「這就像是公司的logo的DNA鏈,一條鏈是主動管理,一條鏈是量化投資,二者相互促進,延展,持續進化。」
「我有量化圈的朋友、也有主動圈的朋友,有一天我發現有人朋友圈轉發國內某個大型主動管理私募規模突破1000個億的新聞,並配評論說這沒什麼了不起的,未來的量化會遠超這個規模,搞得很對立。我是因為兩者都接觸,看完了以後自己心裡很感慨。」
王一平經常思考,未來資管的終局是什麼?
所以當時看完他朋友圈以後,他得出一個感慨:資管的終局一定是主動與量化傻傻分不清楚,你一定是分不清他到底是主動還是到底是量化的,沒有很明顯的邊界。
王一平認為,未來引入各種各樣的行業專家的「知識圖譜」,就可以打造一個很強的邏輯鏈,這裡面它本來就有人的思想,但它也有機器的算力。綜合了人類最強的邏輯能力、歸納能力,也綜合了機器最強的精算能力、計算能力。就分不清量化和主觀的了。
「我舉個例子,我在港股市場時,那些年有時也要看恒生指數的各種東西,恒生指數期貨每一個月中有固定的一天,9:45時恒生指數都會跳空100-200點。大家知道為什麼嗎?就是因為當天發布一個數據叫滙豐pmI,現在叫財新pmI。就是老外都會看這些數據,老外寫了一個程序,只要把文檔掛上去,然後讀取到了pmI的數值,就跟預期的那個數值去比,有差異高了就往上漲,低了就往下,這實際上就是一個最簡單的由量化到主動一個過程。」
算力不是最重要
「降維」才是量化投資的核心
研究問題,王一平喜歡從最簡單的一個模型去分析,「就像研究生物體,可能最好從單細胞生物去研究,然後漸漸再到多細胞,再到組織,再到器官,再到個體的一個研究過程。一個最簡單的邏輯,a到b特別簡單。但實際上這個東西可以延展的更多。」
他舉了個例子,ABC都賣奶茶的,但ABC三個人的業務有所區別,奶茶都是只佔A、B的營收的10%、佔C的90%,這個時候A、B發布三季度財報,業績增長只有10%,其中AB的奶茶業務增長了50%,那你會找到還沒有發財報的C,他的財報有可能會超預期。這個鏈條不斷延伸、升級。他介紹,這在人工智慧裡面就叫「知識圖譜」,把所有的邏輯鏈都牽起來,然後一根一根線一樣搭起來,就支撐了一塊布,就有各種各樣的條件反射。這就是未來的股票的邏輯鏈。
而如今,量化在國內的競爭越來越大,有的私募投資數億元做系統。在王一平看來,這並不是必要的。他表示,只有在有限搜索空間下,設備才有發揮的意義。要通過HI去降維,簡化模型;再通過計算機去精細搜索最優解。
他進一步補充,如果超級計算機就能解決股市投資的問題,那麼最應該擔心的是谷歌這些網際網路巨頭,他們是否早就有更大的實驗室?但是為什麼沒有做出來?王一平猜想,可能因為這個世界的信息集合比整個宇宙還要大,信息的維度特別高,可能是10個10億次方……那在這樣的過程當中,他再去思考私募的「軍備競賽」,他覺得沒有意義。「比如說假設進化論的算力是2的10萬次方,國內某量化機構的算力是4的10萬次方,比我大一倍。但是大家想一想,對於人類來說,一隻中國的螞蟻跟一隻非洲行軍蟻來說有什麼區別?雖然非洲行軍蟻比中國的螞蟻可能大10倍,但兩種螞蟻對人來說有什麼區別?都是一腳踩死的,沒有意義。」
而真正的意義在於什麼?首先要把信息去降維,降到一個你可以去解決的維度。那現在是2的10萬次方還是4的10萬次方近乎沒有區別。如果把這個問題變成10的10萬次方或10的100萬次方的時候,那兩者之間的算法是有區別的。
解決任何問題之前,去思考到底是一力敵百巧,還是四兩撥千斤,是一個很重要的步驟。在龐大的知識面前,現在任何的算力,他都覺得只是在某一種級別上面的差別,差距都是微乎其微的,更強大的在於團隊能不能找到更好的阿爾法的來源,去降維、去搜索。
就像我們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去搜索生命,能不能鎖定到銀河系,然後再用計算機,再用GPS去精確到地球?否則你現在有精確到一米的技術,但是要在全宇宙去漫無目的的去掃,可能掃到頭髮發白了,都沒有任何的結果。所以重要的首先是降維,其次才是精算。
目標不只是資管
科技才是真正進化論的未來
王一平表示,取名「進化論」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提醒自己市場的競爭是很激烈的,要有危機意識;第二層是鼓勵大家不斷進化,做更好的自己。
不過,未來王一平想將進化論打造成一家科技公司。他表示,新搬的前臺的logo不是「進化論資產管理」,而是「進化論」這三個字,因為他夢想在資產管理到一定規模時,去培養一個很強大的金融科技團隊,未來在其他領域為社會作貢獻。
「畢竟金融科技很燒錢的,我們走的也是一種比較務實的路線。因為股市是信息量最大,而且各行各業各種各樣的信息最雜的一種行業,如果我們能把股市都給處理好,我們再去做其他的細分行業的時候,到時我們的團隊是具備一定的優勢的。我的目標就不僅是資管,而是做信息處理的科技型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