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者‖魏晉寒
圖片來源‖網絡
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的煩惱和憤怒,大多來源於「不會說話」這件事情上。包括對自己不會說話(說錯話)的懊惱和自責,也包括對別人不會說話(說錯話)的排斥和憎恨。
有的人評頭論足、口無遮攔,我們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粗魯無禮;有的人拘泥墨跡,支支吾吾,我們又覺得這樣的說話方式呆板僵硬。
除此之外,喋喋不休、頤指氣使、自私自利、肆意詆毀、冷漠無情……這樣的說話方式也會讓我們不愉快和不舒服,甚至還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爭鬥。
與之截然相反,親和友善、相互尊重,有理有據,這些良好的說話方式不僅會讓自己感到輕鬆愉悅,同時也會贏得他人的認同和讚賞,增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
正所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養成一套良好的說話方式,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妻子、孩子、同事、領導),都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前些日子,我有幸拜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撰寫的《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名氣不可謂不大,更是很多職場人士必讀的經典書目。
「理論知識+實際案例+練習題」三位一體的內容編排,使得《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具有非常強的可讀性,也使得讀者更容易將「非暴力溝通」這套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工作中去。
——
——
——01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同一件事情,通過不同的語言表達,往往就會產生不一樣的理解效果和閱讀效果。比如以下這幾個例子:
A說法:我兒子經常不刷牙。
B說法:本周我兒子有兩次沒有刷牙就上床睡覺了。
……
A說法:我覺得你不愛我了。
B說法:我很傷心難過,因為我感覺你不那麼愛我了。
……
A說法:你將公司機密材料放在了辦公室,太令我失望了。
B說法:你將公司機密材料放在了辦公室,太令我失望了,因為我希望重要文件能夠獲得妥善保管。
……
A說法:你得獎了,我很高興。
B說法:你得獎了,我很高興,因為我希望你得到公司的賞識。
……
(備註:A為普通的說法,B為「非暴力溝通」的說法)
……
細細品讀以上兩種說話方式,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感情差異和方式差異。A種說法有些乾癟獨斷,不是那麼容易讓聽者接受。相比較而言,通過「非暴力溝通」改造下的B種說法,就委婉柔和了許多,同時也更容易讓聽者接受。
這就是「非暴力溝通」的作用和魅力。
因為童年時期的「暴力」陰影,使得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對「探求和平解決衝突方法」這一課題充滿興趣,這也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由來。
很多時候,我們提到「暴力」二字,就會想到拳頭、刀具、槍械、戰爭……除了這些看得見的「肢體暴力」以外,我們的身邊還充斥著許多「語言暴力」,比如說諷刺、否定、批判、嘲弄……這些語言暴力就像是一個個無形的刀槍,對我們內心造成或大或小的衝擊和傷害。
用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的話說:
非暴力溝通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明確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這樣,在每一次互動中,我們都能聆聽到自己和他人心靈深處的呼聲。同時,它還促使我們仔細觀察,發現正影響我們的行為和事件,並提出明確的請求。它的方式雖然簡明,但能帶來根本性的變化。
這種觀點和《人性的弱點》當中的「自重感」有些類似。戴爾·卡耐基教育我們在談話當中,儘量滿足聽者的自重感(讓聽者覺得我們很重視他們),馬歇爾·盧森堡則是讓我們聆聽自己和對方的感受、需求以及請求。
——
——
——02「非暴力溝通的」四大要素。
通過對「非暴力溝通」定義的闡述,我們明確了它的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求和請求。這也是《非暴力溝通》整本書的精華所在。
①——觀察。
非暴力溝通的第一個要素是觀察。我們仔細觀察正在發生的事情,並清楚地說出觀察結果,而不是臆測下的片面評論。
舉個例子:
A領導說:「我覺得你工作很不認真。」
B領導說:「我連續三天發現你上班期間玩手機遊戲,我開始質疑你的工作態度了。」
A種說法就是太過結論性的說辭,很容易引起聽者的反感和牴觸。為什麼我會覺得你工作很不認真,這無疑是缺乏理由的臆測和評論。
相比較而言,B種說法就是非暴力溝通下的「觀測語言」,使用這種說話方式往往更容易讓聽者信服和認同。因為(觀察)……,所以(結論)……,這樣可以使自己的觀點更明確的傳達給聽者。
②——感受。
非暴力溝通的第二個要素是感受。在我們的腦海中,有許多關於「心情」和「感受」的詞語,比如高興、難過、害怕、悲哀、激動、遺憾……
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裡,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鼓勵我們將這些描寫「心情」和「感受」的詞語,引用到日常的交流當中。
舉個例子:
A說法:「你不能理解我!」
B說法:「我很傷心,因為我覺得你不能理解我!」
很多時候,我們在說話的時候,如果把自己的真實感受表達出來,這樣無疑會更容易引起聽者的共鳴和認同,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試想一下,為什麼我們在網絡上文字聊天的時候,發一些表示心情的「表情包」,會讓人們感覺更加親切。這和「非暴力溝通」的「感受」是相同的道理。
③——需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三個要素就是需求。比如我想得到什麼,我想知道什麼,我會產生怎樣的心情,這些都是自我需求的表現。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在具體的語言表述當中,僅僅闡明了自己的感受,卻忽略了自己需求的表達,這樣容易疏遠彼此之間的距離,甚至容易產生不必要隔閡和矛盾。
舉個例子:
A說法:你說話的聲音很大,這讓我很煩躁。
B說法:你說話的聲音很大,這讓我很煩躁,我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
非暴力溝通強調:他人的行為反饋(願不願意安靜下來)和我們的感受(我很煩躁)有關,但更多的時候是和我們的需求(我希望擁有一個安靜的工作環境)有關。所以說,在自己的感受表達的同時,儘量將自己的需求表達出來。這樣更容易讓聽者接受我們的建議和驅使。
④——請求。
非暴力溝通的第四個要素是請求。和「需求」比較,請求是更深層次、更明確化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告訴別人,為了達到什麼樣的目的,我們希望別人能夠做些什麼。與此同時,「非暴力溝通」下的請求表述,最好是具體的語言表述,而不是「大概」、「也許」、「差不多」這些抽象的詞語。
舉個例子:
A說法:我希望你能夠經常做飯。
B說法:我希望你能夠每周至少做三次午飯。
以上兩個句子都是「請求」的表達,但是A句使用了「經常」來規定對方行為,顯然不夠具體明確,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和分歧。什麼程度是「經常」,是每天一次?還是每周一次?
B句則是更為具體的請求,聽者能夠獲得明確的請求,說者也能夠獲得清晰的反饋(能或者不能),這樣就避免了執行過程中的分歧和誤解。
在我們日常工作中,這樣具體詳細的「請求」描述更加重要。完成什麼工作,多久完成,完成什麼程度,和誰合作。無論是站在領導角度的命令,還是站在員工角度的執行,這些基本信息在工作開展之初,都要有所傳達和有所反饋,以免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分歧和埋怨。
——
——
——03「非暴力溝通」的目的。
在生活工作當中,我們總會犯這樣、那樣的溝通錯誤。比如《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提到的四種「異化」的溝通方式,也可以理解為不恰當的溝通方式。
第一,用自我道德的標準來評判別人。
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或者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那他就被看作是不正確的、不道德的。這就是過分「以自我為中心」了。例如「你怎麼就給我這麼點吃的,你也太小氣了。」這樣的說話方式顯然有些自私自利。
第二,輕易的將兩者進行比較。
小時候我們總聽父母拿「別人家的孩子」和自己比較,心裡自然會很不舒服,甚至會懊惱生氣。既然我們不喜歡拿自己和別人比來比去,也就最好不要輕易比較別人。
第三,遇事總想迴避責任。
我們對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動負有責任。可是在我們的語言當中,總是包含很多「不負責任」的詞語。比如「領導是這麼要求我們的,所以我也就這麼做了……」,這顯然是在逃避責任。
第四,過分的要求有些強人所難。
我們總是希望別人能夠滿足我們的要求和請求,然而當別人不能滿足的時候,我們就會生氣懊惱,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甚至進一步的報復。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請求無疑是在強人所難,別人幫助是情分,不幫助是本分,我們應該坦然面對別人的回應。
綜合而來,「非暴力溝通」的主要目的,是希望我們能夠變換一種溝通方式,儘量避免以上四種「異化」方式(不恰當的溝通方式)。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兼顧彼此之間的感情,兼顧彼此之間的需求和請求。而不是自私自利、頤指氣使的命令要求。
非暴力溝通的目的不是為了改變他人來迎合我們。相反,非暴力溝通重視每個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幫助我們在誠實和傾聽的基礎上與人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