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從孝順父母開始

2021-02-26 人生正路

  有位網友留言說:尊敬的妙明師長您好,我生活中遇到不如意,尤其使父母陷入苦惱,心裡很是愧疚,想和您聊聊,請您開示!祝師長歡喜自在!阿彌陀佛!
  我說不敢當,願意和您共同學習,由於留言回復字數有限,不能詳談,心裡甚為不安,思之良久,決定寫一篇文章,在此祝願這位網友家庭和和美美,生活事業一切順利!祝願天下的父母身體健康!佛光慈照!皆大歡喜!焚香以祈之。

  學佛特別注重孝道,因為父母是一個人的來源,是一個人的根。

  忘記了父母就是忘了本。

  樹木沒有根,就無法根深葉茂,枝葉參天,難以成為棟梁之材。

  人忘了根,就是無根之木,縱然一時風光無限,終遭身後罵名。其德行有此汙點,為鬼神之所憎惡。

  據說陰間最敬重忠臣孝子。

  如果一個人在孝道上有所虧欠,那麼他要在世間法,或出世間法取得成就幾乎就是不可能的。就是他的德行福報無法廣大。

  記得剛見師父時,師父就反覆告訴我,回去後要好好孝順父母,好好工作。雖然已事隔數年,一字一句我依然記得清清楚楚,如在眼前。

  師父常說:百孝不如一順。

  身為人子,就是要養父母之身,安父母之心,遂父母之願。做事要光明正大,往正路上走,踏踏實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好讓父母安心。

  師父寫的贊禮西方四十八願,其中有一首寫道:虔誠禮念阿彌陀,孝養父母盡職責,隨順敬重二老笑,父母如同在世佛.

  一個學佛行菩薩道的人,首先就要做到視父母如佛,敬重父母,孝順父母,供養父母,知恩報恩。然後就要在此基礎上擴大心量,發菩提心,視一切眾生都如父如母。升起願給予一切安樂,願拔除一切痛苦的大慈悲心。

  願廣大佛子為救度自己無量劫來恩重難報的父母速發菩提心!

  妙明恭敬合十

  
  以下選自《勸發菩提心文》講記

  益西彭措堪布

  【此文極其生動感人、字字血淚,聽聞者多感動落淚!】

  念父母恩發菩提心

  這裡是念今生父母的恩德,後面的念眾生恩,就是念前世一切父母的恩德。而且前後兩者的關係就是以念今生的父母恩德作為基礎,才能修好念一切眾生的恩德。

  云何念父母恩?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勞,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推幹去溼,咽苦吐甘。

  怎麼來憶念父母的很多恩德呢?首先,要思維父母生養我們的種種的恩德。

  這裡說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勞」:這一句出自《詩經》。這一句的意思就是說,父母生養我多麼地辛勞。「哀哀」,就是想起自己來人間帶給父母多少辛勞,費盡父母多少的心血,內心很哀傷、很歉疚。兩個「哀」字就是表達憶念父母的種種恩德的時候內心很痛、很哀念。

  現在很多人給自己過生日,特意要營造一種快樂的氣氛。按理來說,自己生日就是母親苦難的日子,應當在這一天感念母恩,為母親誦經、修福,做種種報恩的孝行。為什麼呢?因為在這一天,母親為了讓我們平安地降生,經受了分娩的劇痛,心裡想起母親生自己的苦難,應該內心哀痛、增進孝思,才是相應佛法的做法。

  這裡又說到「十月三年,懷胎乳哺」:意思就是說母親經過十月的懷胎,把我們從沒有四肢、沒有器官的羯羅藍孕育為具有人形的胎兒。我們不像其他的動物產下來不久,就能自己獨立生存,而是需要在出生後的三年當中都要依靠母親乳汁的哺育,才能長成身體。通常我們說「身體髮膚,受之於父母」,意思就是說我們的身體以及髮膚來自於父母。是父母賜給我們做人的機會,這樣深的恩德怎麼能不報答呢?一定需要報達。

  又說到「推幹去溼,咽苦吐甘」:意思就是說小時候和母親一起睡覺,在我們尿床時,母親總是把我們推向幹的地方,自己靠著尿溼的地方一覺到天明。在餵我們飲食的時候,母親總是先自己品嘗,發現食物苦,就咽到自己的腹當中;有甘甜好吃的,總是咀嚼了再吐給我們吃,母親就是這樣無微不至地愛護我們。

  總而言之,為了我們,一切的辛苦,母親都願意自己代受;同樣,一切的利益,母親都願意賜給我們。母親就是這樣無私地憐愛我們。

  有一首唐詩當中就說到:「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孩子出門,在臨行的前夕,慈母手中的線一針針地密密縫著孩子的衣服,她的心裡卻擔心孩子這一出門又不知要多久才能回來。母親就這樣掛念我們,或者說掛念我們的一種心。誰說寸草心能報答三春的暖陽呢?意思就是說,以兒女微薄的孝心,沒有辦法報答母親養育的大恩。

  才得cheng人,指望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這就是中國父母的常情。孩子長大cheng人了,父母指望孩子紹繼門風、供承祭祀。

  「紹繼」就是繼承的意思。按照傳統的家庭觀念,家族需要代代延續,不能中斷香火。「門風」意思就是家風、家庭好的風範。孩子長大了,父母指望孩子成家立業,能把一脈香菸延續下去,希望孩子能繼承好的門風。

  「供承祭祀」:父母養兒育女指望什麼呢?就是有生之年,在年老有病的時候,能有兒女在身邊照顧,供養承事;百年之後,兒女能每年清明在自己的墳前祭掃,告慰在天之靈。

  有一首唐先生的《親恩歌》這樣講到:

  我今未說淚先淋,難報爹娘養育恩。

  自是斷腸談不得,斷腸談與眾人聽。

  我還沒有開口正式說父母的種種恩德,就止不住地流眼淚。作為一個子女的身份,很難報答父母養育的恩德。雖然一想起父母的種種的恩德,心裡就肝腸寸斷,悲傷得說不出話來,但是我這斷腸人還是給大家講講。

  惟有懷胎受折磨,百般魔障好難過。

  莫言產育無兇吉,生死須臾可奈何。

  在母親懷孕的期間,只有遭受種種的折磨,還有各種各樣的魔障好難度過。不要說生產沒有什麼吉兇禍福,片刻就能失去生命,母親極有可能因為難產而離開人間。

  母親在懷我們的時候,為了不讓我們受損害,她需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論是吃喝、穿衣服,甚至行走、睡覺等等,都要時時小心注意。比如,母親睡覺的時候,不敢亂翻身;母親吃東西的時候,不敢吃過熱或者過冷的食物;母親走路的時候,不敢走快。總而言之,一切的行住坐臥時時要保持有利於胎兒的姿勢。母親在懷孕期間所受的折磨,用語言是難以表達的。

  肚裡如今痛得慌,叫人為我剪衣裳,

  千生萬死多難算,只靠神天作主張。

  在臨產的時候,母親的肚裡痛得很厲害,叫人趕緊剪開衣服。千生萬死,很難預料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一切都只有靠老天爺做主了。

  母親遭受難產的痛苦,就像有一千把利刀割截我們身體一樣,當時由於生產的劇痛,母親的心識非常迷惑,分不清楚東西南北,全身都疼痛難忍。

  生下兒來血奔心,牙關緊閉眼翻生,

  直從剪下胞衣後,再過三朝才是人。

  剛剛生下孩子來的時候,母親血奔心臟,牙關緊閉,兩隻眼睛向上翻。另外自從剪下胞衣以後,要再過三天才是真正的人。

  屎尿時常撒滿身,腥臊臭穢不堪聞。

  卻無半點嫌憎意,洗換頻繁極苦辛。

  孩子還在嬰兒的階段,大小便不能控制,常常拉屎拉尿,撒在母親的身上,骯髒臭穢,非常難聞。做母親的沒有半點嫌棄以及生氣,在那幾年當中,不斷地給孩子換洗衣服,非常非常地辛苦。

  聽得娃兒哭一聲,翻身就把手來擎。

  想他歲半周年內,一覺何曾睡得成。

  一聽到娃娃的哭聲,正在睡夢中的母親就翻身醒來,把娃娃抱起來了,哄著他睡覺。那麼想一想,在娃娃生下來到滿周歲之前的這一年當中,母親哪裡睡過一次好的覺呢?

  大雪紛紛臘月天,偎頭偎臉抱兒眠,

  只因乳是孩兒吃,徹夜開胸在外邊。

  到了大雪紛紛的寒冬臘月,母親生怕孩子受涼,就用自己的頭和臉緊緊地貼著孩子,抱著孩子睡。想到孩子隨時要吃奶,母親顧不上自己受冷挨凍,一整夜都把胸部露在外邊。

  聽得孩兒出痘瘡,登時嚇得眼翻黃。

  一從放出標來後,盡日何曾吃米湯。

  磕個頭來上炷香,聲聲只叫痘娘娘。

  若還叫得娘娘應,何怕頭穿出腦漿。

  母親聽到孩子出痘瘡,母親頓時就嚇得兩眼都翻黃。自從孩子放出標來之後,整天沒喝過半點湯水。為了讓孩子得平安,又是磕頭又是上香,聲聲祈求痘娘娘保佑。只要能叫得痘娘娘答應,哪怕頭穿了出腦漿也心甘情願。確實母親對孩子有這樣的一種俱生的愛心。

  幸得兒生兩歲零,依臺傍凳自能行。

  只愁跌破頭和面,掛肚牽腸不放心。

  好不容易,孩子長到了兩歲,能夠自己扶著桌椅學走路。在那個時候,母親又擔心孩子摔倒,跌破了他的頭和臉,常常牽腸掛肚懸著一顆心,是這樣的一種愛心就沒有辦法放下。

  生得孩兒性氣乖,任他情性使將來。

  如何父母偏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即使生了性情乖戾的孩子,也隨他的性子百依百順。不論孩子是怎麼樣的,父母都一向看成寶貝一樣憐愛,還說「乖乖,這樣乖。」

  兒今頭髮已披肩,轉眼cheng人在面前,

  痛殺親心難割捨,不能常在膝頭邊。

  在轉眼之間,孩子已經長大cheng人,而且頭髮已經披在肩上了。在這個時候,父母想到孩子不能常常在自己身邊,捨不得孩子離開,他們的心裡是很疼痛的,難割難捨。

  雖然掙得少田園,受怕擔辛苦萬千,

  不是為兒還為女,自家吃得幾文錢。

  雖然種了一些田地果園,掙了一些錢財,這也讓父母千辛萬苦、擔驚受怕。要不是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兩個老人自己能吃得了幾文錢呢?一切想的、一切做的全都是圍繞著自己的兒女成家立業的一個問題。

  娘看爹來爹看娘,為何終日臉焦黃?

  只因兒女將婚嫁,相對愁眉做一房。

  父母兩位老人家,為什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整天臉色焦黃呢?只是因為兒女到了成家的年齡,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父母正發愁怎麼來準備婚嫁。他一生當中掛念的就是自己的兒女,再也沒有牽掛的一個地方。

  寸寸絲絲總是恩,誰能描得半毫真,

  蓼莪縱使能描畫,只好依稀六七分。

  (蓼莪就是指《詩經·小雅·蓼莪》,是《詩經》裡的一首詩歌。前面引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就是出自《蓼莪》。)

  這一頌就講,像上面所說,這點點滴滴都是父母的恩德,誰能描繪出父母的恩德的半毫呢?即使是《詩經》裡善於表達的《蓼莪》,也只是依稀仿佛說個六七分罷了。

  (父母的的確確恩德很大,恩德不可思議的,恩重如山的。所以,我們自己從身口意直接間接精勤地報達父母的恩德。總而言之,我們身口意所作所行都要涉及到報達父母的恩德。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身體的一切威儀也應當吻合,要寂靜、要調柔,不害父母,而且精進地利益他們、報達他們的恩德;同樣,口中所說的每句話也不應該輕視他們、破斥他們、譏諷他們,應當說諦實語言、悅耳之語,讓父母歡喜、讓父母高興;我們的心也是同樣的,如果饒益父母他們,不應該希求自己得到好處,也不應該以虛偽的調柔、威儀或者吻合語言等等手段讓他們將自己看作是一個孝順的孩子,而應該內心唯一利益父母,報達他們的恩德。而且要發願:我生生世世不損害父母親,乃至連一個毛孔也不損害他們,願我生生世世報達父母的恩德,甚至一剎那也不空耗時間報達父母的恩德,唯一行持饒益他們。)

  今我等既已出家,濫稱釋子,忝號沙門。甘旨不供,祭掃不給。生不能養其口體,死不能導其神靈。於世間則為大損,於出世又無實益,兩途既失,重罪難逃!

  這就是針對出家人寫的。這裡就是說:我們現在出了家,「濫稱釋子」:意思就是本來不夠做佛弟子的資格,卻濫竽充數地自稱釋子,作為佛弟子需要精進地聽聞佛法、思維佛法、修佛法,沒有聞思修行,有名無實,這叫做濫稱;「忝號沙門」,這個「忝」就是不知慚愧的意思,沙門是極為尊貴的稱號,通常我們說「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是名為沙門」,戒定慧不修,貪嗔痴不滅,口稱沙門,這叫做忝號。

  這一段就說,我們出了家,名稱上叫做釋子和沙門,沒有供養父母美味;父母年老有病,不在身邊照顧;父母死的時候,也不回去;父母死後,每年清明不去墳前祭掃。父母在生的時候,沒能奉養父母的色身;父母辭世後,又沒有修行功德,引導父母的神靈到達安樂的處所。這樣的話,在世間有大虧欠,出世間又沒有修行成就,不能給予父母實際的利益,兩個方面都沒有盡本分。我們知道因果不虛,不孝重罪在所難逃。

  同樣的,窺基大師在《誡勉出家之訓》上面就說:「哀哀父,哀哀母,咽苦吐甘大辛苦,就溼回幹養育成,要襲門風繼先祖。一旦辭親求剃落,八十九十無依託。若不超凡越聖流,向此因循全大錯。」(哀哀父母為了養育我們,吃盡了辛苦,父母總是把苦咽在自己的肚裡,把甘甜吐給我們。等我們長大之後,指望能繼承家風,光宗耀祖。沒有想到,一旦辭別父母剃髮出家之後,父母年老孤苦,無依無靠。如果不能精進修道,超越凡夫境界,越過有學道的聖流,而只是庸庸碌碌地因循度日,那麼就會造下不孝的大罪。)

  (對自己今生的父母、久病的患者等直接以身口意三門盡力做饒益時,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功德。曾經阿底峽尊者也說過:如對遠方的客人、久病的患者、年邁的父母等慈愛行舍,這個是與修空性大悲藏相同的。尤其我們需要知道,父母對兒女特別憐愛、恩重如山。所以說,在父母年邁的時候,如果刺傷他們的感情,這個罪過特別嚴重。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也曾經為了報達父母的恩德,而前往三十三天為母親講經說法。佛在經典上面也說,兒子將父母扛在左右雙肩上轉繞大地,也難以報達父母之恩,若是父母趣入正法,則能回報恩德。所以說,我們應當經常以自己身口意侍奉父母,想法設法讓他們內心趣入正法。這樣的話,才算真實報父母的恩德。所以說,當年釋迦佛也是這樣給我們做的教誡。)

  同樣的,在《心地觀經》上面也說到,世間最高莫過於崇山,而母恩比須彌山還高;世間最重莫過於大地,而母恩比大地還重。又說到: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為了報答母恩,在一劫中每天三時割自己的身肉供養父母,也不能報答一日的恩德。因為一切男女在母胎中飲食母體的血液,以及出胎之後喝過母親的乳汁總共一百八十斛,母親獲得美味或者好衣服都是首先給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愚痴下劣,母親的愛也沒有兩樣。同樣的,在《龍王鼓音頌》上面說:大海、須彌、大地並非我的重擔,不知報恩才是我的重擔。(所以說,父母的恩德非常非常大,確確實實就是恩重如山的。所以我們儘自己的力量,不論是直接還是間接,自己的身口意做真正報達父母的恩德,而且這個也是從自己的內心深處發出真正的虔誠心來報達恩德,這樣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心地觀經》又說:「若善男子、善女人,為報母恩,經於一劫,每日三時割自身肉以養父母,而未能報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處於胎中,口吮乳根,飲噉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飲母乳百八十斛。母得上味,先與其子,珍妙衣服,亦復如是。愚痴鄙陋,情愛無二。」)

  如是思惟:惟有百劫千生常行佛道,十方三世普度眾生,則不惟一生父母,生生父母,俱蒙拔濟;不惟一人父母,人人父母,盡可超升。是為發菩提心第二因緣也。

  按照這樣思維,有什麼方法可彌補呢?只有發大乘的菩提心,在百劫千生當中常常行持大乘菩提道,十方三世普度一切眾生。而且修行者自己的心裡有行願菩提心,不但今生的父母,生生世世的父母都可以救拔,不但一個人的父母,人人的父母都能超升。就像諸佛成道之後可以普度歷劫的父母那樣,以大乘菩提心能圓滿報答累世父母的種種恩德。這就是發菩提心的第二因緣。

相關焦點

  • 孝順要趁父母還在; 改命,永遠從孝順父母開始 ! 附29種孝順父母的方式
    自古命運不濟、諸事不順、福淺命薄者,多是不孝之人。孝順父母,乃至孝順前輩師長,是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違背天地之道,就是違背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律,逆向而行,如何能順?所以,若想改變命運,必須從孝順父母開始。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佛說: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一念孝順,供養父母很少的東西,這樣的福德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
  • 28種孝順父母的方式:改運從孝順父母開始!
    → 點選「設為星標 ★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佛說: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一念孝順,供養父母很少的東西,這樣的福德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這是真實的話,並不是比喻。
  •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 改命,永遠從孝順父母開始!【內附28種孝順父母的溫暖方式】
    孝順父母,是一切福德的源頭和根本。自古命運不濟、諸事不順、福淺命薄者,多是不孝之人。孝順父母,乃至孝順前輩師長,是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違背天地之道,就是違背宇宙自然運行的規律,逆向而行,如何能順?所以,若想改變命運,必須從孝順父母開始。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 什麼是孝順,孝順是什麼意思
    孝順父母包括兩方面:孝和順,孝指的是孝養父母,這裡需要包括供養的。就是孝順父母,包括供養父母。而順就是形色和藹。不能忤逆父母。傷害父母。當然,更高層次的孝順父母還包括度父母學佛,珍惜自己的命,運程和身體,不要讓父母擔心。
  • 涵養貴格、改命之源就是孝順供養父母
    其實只要問自己一句:有沒有牴觸頂撞父母,有沒有孝順供養父母。找工作,考試,談對象,提申請,子女不聽話,讀書不好……問他一句:「有沒有牴觸頂撞父母,有沒有孝順供養父母?」百問無一失。涵養貴格,一定從孝順父母開始;孝順父母,為改命之源。我用通俗的話表達一下,就是——一個人恭敬侍奉父母,他的骨骼就長出山嶽河川的相來,做官就成必然。
  • 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
    淨空老和尚開示一、學佛一定要從《觀經》三福修起;不從此修行,就沒有法子成就。.....佛講得很清楚,這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換句話說,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成佛都一定走這條路。我們要是不走這條路,想成佛,那是不可能。......佛法裡講孝順父母,是要令父母離苦得樂,才是真正孝順。..... 所以真正孝順,要勸父母念佛。「奉事師長」也不容易。
  • 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
    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牴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拿一個月孝順父母你就算拿一個月孝順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你手頭上的這件煩惱事都會自動化解的。
  • 感恩父母的經典句子說說!孝順父母的名言!
    感恩父母的經典句子說說 孝順父母的名言▼「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而人也應有盡孝之念,莫等到欲盡孝而親不在,終留下人生的一大遺憾,要想將來不後悔莫及,從現在就要從身邊的小事去感恩父母,回報父母。▼父母為我們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如今兒女們都已長大成人,也都有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而父母卻走到了暮年。我用什麼去感謝父母的這種大恩呢?我只有用一顆感恩的心,去感謝父母給予我的愛!我只有用一顆虔誠的心去祈求上帝保佑我的父母健康長壽!▼父母的愛,就像一座山,博大而寬厚;父母的愛,就像那樹根,堅定而深沉;父母的愛,就像那百花釀成的蜜,馨香而甜蜜。
  • 黃曆國學智慧:你不供養父母,永遠都富不起來!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
    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牴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
  • 孝順父母真能改變命運嗎?
    於是開始訓練我的眼睛,不能睡太晚。我曾經試過早上4點半起床寫作,但真不容易這麼早起床,我每天都在床上掙扎、糾結。所以一直拖到現在。如果你們問訓練眼睛真的有效嗎?我非常肯定的回答你—確實有效。但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 佛教:生活中處處都是在學佛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所謂的學佛指的就是老太太,老頭在生活中有磨難的時候,去廟裡燒香拜佛往功德箱裡扔錢,其實不然,佛教早已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遠遠不止是去寺廟燒香拜佛這麼簡單。比如我們在生活遇到困難的事情,心裡會說「阿彌陀佛,菩薩保佑。」
  • 關於孝順父母的成語故事六則
    從此,郭巨不僅過上了好日子,而且「孝順」的美名傳遍天下。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姿態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於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嗚嗚」聲,二老大笑。
  • 百善之首孝為先, 懂得孝順父母,包容父母
    孝順孝心不是一句言,要經常在父母的身邊。伺候母親攤床整八年,吃喝拉撒時刻不能嫌。說母愛聽話的在人間,母親高興是我心喜歡。實際行動勝過千萬言,母親走了定能天堂先 好好孝順父母,理解父母,足以理解人生;包容父母,足以包容天下;善待父母,就是善待自己, 對父母不孝順不懂得報恩的人,將失去他人的幫助。
  • 中國70後:真的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
    如果說1949年中國的成立是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新的開始,那麼70年代對中國來說則是另一個全新的開端。在這個年代,國內開始實施義務教育,大學學歷開始普及……一切都開始煥然一新,而人們的經歷也因此帶有豐富的時代意義。而出生在這個年代的70後,也在這一時期開始了自己對新世界的探索。
  • 孝順父母,為世間最大功德(火遍朋友圈)
    若能孝順父母師長,禮敬三寶賢仁,不必四處祈求,則可得四種福報:顏色端正、氣力豐強、安穩無病、健康長壽。孝為百善之首。不孝父母,拜佛無益。如果連對自己恩德最大的父母都不能照顧好,一切其他的善只能是偽善。現在很多人迷信吶!自己跑到外面燒香,卻不知道,在家佛就是父母啊!有對佛菩薩的恭敬心,用在父母身上,那你的福報可就大了。
  • 孝道故事~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孝順父母
    比如:  當我們沉醉於流行音樂時,父母可能覺得那都是無病呻吟;而當父母專注於民歌、戲劇時,我們可能會躲得遠遠的,恨不得往耳朵裡塞棉花。  當我們化著濃妝,穿著異服,張揚著個性時,父母可能會說:「這像個什麼樣子?」而當父母對大紅大紫的衣服感嘆已老了時,我們可能會在心裡笑他們是」老古董「。
  • 孝順父母,最難不過「色難」……
    放著好好的福不會享……老人的聲音仿佛在塵埃之下:我知道,你們很孝順……想來這兩位平時對老人在物質上應該是從不吝嗇,但是,他們卻不知道,真正的孝順不僅僅是給吃給穿給錢,更重要的,是不給父母臉色看。03 前段時間,我生了一場病,燒了幾天,瘦了幾斤。
  • 給父母錢花,讓父母來家住就是孝順嗎?當今的孝該如何定義?
    很多人都知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但是真到了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有各種藉口,孝順有些時候無法真的落到實處,不是說不贍養老人就是不孝,隨著時代的變化,現在出來了一種新型的不孝,看似孝順,實則不孝。
  • 孝順父母的28種方式,讓我們學會愛父母,讓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於是,很多人會一邊感嘆樹欲止而風不靜,子欲養而親不待,一邊把孝順這件事兒壓到思維的某個角落,只在某個不經意間才會想起。孝順難道就是提供衣食住行嗎?盡孝難道就這麼難嗎?其實不然,父母都是善良的天使,一個眼神,一句暖語,一點點禮品,早已讓他們開心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