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手麻都被認定為神經卡壓的特徵,將頸椎段的神經卡壓視為罪魁禍首,固有知識在提供給我們安全感的同時,也極大的束縛了我們的思維。
面對患者哪有什麼治療公式可以套,一切都在手下而已。
十天前接診了一名女患者,主訴左手麻木,半個月有餘,每天夜晚會麻醒,早上騎電動車的時候會出現手麻。
其實在這個時候,患者描述了騎電動車後加劇了手指麻木,我本能的想到了腕管症候群,並且正中神經卡壓的症狀也是符合患者的描述
腕管症候群(carpal tunnel syndrome,CTS),俗稱滑鼠手,是正中神經在腕管內遭到擠壓而引起的一種周圍神經卡壓症候群。主要症狀表現為腕前部疼痛及手部麻木無力,常見於正中神經分布的拇指、示指、中指區域。
問診,無受傷史,平常的勞作比較多,麻木的具體位置在五指前端,如下圖所示⬇️
觸診,患者的手指遠端筋膜彈性較差,考慮為日常勞作導致,掌骨處的筋膜比較緊張,大陵穴的位置摸到了「出槽的筋」,到這裡了似乎更加吻合腕管症候群的標準。
接著向上觸診,患者的小臂張力比較高,骨間肌張力高,上臂張力都略高,頸椎關節突處存在張力,腋下張力較高,胸背部筋膜張力良好,腹部筋膜張力良好,到了這裡,基本可以判斷為患者的麻木症狀為筋膜結構錯亂導致的。
這裡想額外強調一個點,這種手指為何不考慮單純的神經卡壓?筋膜結構錯亂指的是什麼?
聯想到比較熱門的神經鬆動術,神經鬆動究竟鬆動了誰?
目前的一個普遍認知是當人的軀幹、四肢進行屈曲、伸展等活動時,相應的中樞和周圍神經會隨著軀幹或肢體的活動方向出現延展,神經組織本身的彈性很小,其可延展性的原因在於正常的神經組織長度比肢體長一些。神經鬆動術利用肢體的運動,使神經組織在神經外周的軟組織中進行滑動、產生張力的變化,改善神經間的微循環、軸向傳輸和脈衝頻率等並促進血液進入神經組織,以達到減輕疼痛以及促進組織復原的目的。
參考一下尺神經鬆動手法,如下
技術的使用,往往是在理想的前提下,神經鬆動術的目的是恢復神經在通道內的可動性,並且改善神經周圍組織的能量與血液循環。
如果神經與周圍組織之間產生了粘連限制,通過鬆動可以達到改善的目的,可目前常見的問題是,結構產生的錯亂對神經造成的卡壓產生症狀,這個時候盯著神經去治療還有意義嗎?
常見80%的症狀都是後者這種類型的原因所致,因此,倘若心裡沒有裝著整體結構的框架,僅僅考慮神經是片面的。
對於這名女患者的治療操作如下,
治療後患者反饋說手指麻木消失了,第二天反饋夜晚睡覺也不麻了,白天手指頭有一點點木的感覺,效不更方,繼續治療,連續觀察十天患者反饋再也沒有麻木的症狀了。
我是李立,一名基層治療師,歡迎各位溝通交流,也可線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