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報記者 張逸菲 文/圖
上周起,「7-11」這倆數字,已經被鄭州各家媒體說「倦」了。
便利店行業內的「標杆」、網紅拍照打卡「勝地」、首店的開業「福袋」,幾個因素疊加,7-11提前攫取消費者的目光,「預定」了不少人早早空出來的胃和錢包,未開先火。
開店首日,蜿蜒曲折的隊伍,硬是排出了十一長假景區內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的架勢。
排隊的人不時抬頭用目光丈量與店門口的距離,殊不知自己也成了別人眼中的風景。路過的市民拿起手機,對著地面盤旋的隊伍拍起了短視頻,「痛心疾首」地配音,「我感覺可丟臉、可沒出息。」
「不就一個便利店,至於嗎?」有網友在短視頻下評論。
愛排隊的不僅只有鄭州人
在鄭州,新店開業、排隊排出類似架勢的,7-11並不是頭一份兒。
通常,越是外地新型餐飲品牌的進駐,越能獲得本地消費者的關注。2018年11月,喜茶首店落地正弘城。
初冬的早晨還泛著沒醒透的涼意,未到營業時間,店外早已排起了長隊,據親歷者透露,平均每人排隊兩三個小時,才能把飲品喝到嘴裡。
2011年星巴克鄭州首店入駐國貿360,消費者的排隊熱情,也不遑多讓,市民王磊(化名)印象深刻,他說,「從隊伍前面往後看,看不到頭兒。」
再往前追溯,2000年,肯德基落戶二七廣場旁的國際正弘名店一樓,成為鄭州第一家「洋快餐」。據媒體報導,餐廳裡面坐滿了人,當時的餐廳工作人員被臨時調派到前廳維持秩序,門外等待的隊伍,排成了幾個拐彎的「Z」字形,「我們不得不臨時控制人流,安排顧客有序就餐。」
品牌首店落地鄭州,排隊似乎已是「常態」,圍觀者痛心疾首,直呼「不就一個店,我大鄭州人咋恁愛排隊湊熱鬧?」
事實上,愛排隊的不只有鄭州人。
1990年10月8日,麥當勞在深圳市羅湖區開設了中國大陸第一家餐廳。開業後,人們從各地蜂擁而至,排隊點餐的隊伍從三樓到一樓都是常事,甚至,該店還在開業當日,創下了當時全球麥當勞有史以來,單店單天營業額與顧客光臨數的記錄。
1999年,北京宜家開業時,網友回憶,「離宜家一站多遠的街邊,停滿了桑塔納和富康。」熱情的首都人民,兩周內將宜家貨架上的商品搶購一空,有媒體報導稱,竟有消費者七天去了六次,甚至還引來外媒關注,評價「這是北京中產階層的一次集體出動。」
品牌饑渴引發對品牌的追逐
愛排隊,有簡單的從眾模仿,也是對品牌文化的認同。
相較於國內其它城市,鄭州對於外來品牌的吸納,並沒有走在隊伍前列。
「鄭州城市擴張迅猛、新城區不斷湧現,人口增長快,導致不少城市空間還存在較大空白,」 河南省商業經濟學會會長宋向清分析,「再加上,鄭州是個比較挑剔的大都市,一般商業品牌,調動不起大部分市民的興趣。」
特別是,地域的流動,讓人有機會在外地體驗新品牌的產品。「我是鄭州人,在廣州上學,」大學生胡靈(化名)對河南商報記者說,「廣州的餐飲品牌太多了,前幾年放假回來,發現鄭州的同類品牌還沒有,甚至想過畢業為『吃喝』留在廣州。」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卻很難。人口流動,城市化的進程影響了消費偏好和消費層次的「越級」,網際網路上海量的信息衝撞,各種品牌文化潛移默化植入消費者的意識中。
品牌一旦缺位,容易造成「品牌饑渴」,宋向清說,「一旦新的知名商業品牌進駐,個個都像購物狂,這恰恰是鄭州的個性,品質消費、名店爭寵。」品牌的強勢入駐,像是給予沙漠乾渴行者的一片綠洲,人們蜂擁而至,排隊變得順理成章。
所以,人們對於新品牌的趨之若鶩,在一座城市的發展進程中,十分常見,這並不丟人,某種程度上,這是品牌店和所在商圈、與整個城市經濟體發展的相互成就,「或者也可以理解為,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共贏。」宋向清說。
進一步說,城市的經濟體,通過具有標籤化和品類代表性的品牌構成,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座城市的發展和容載力。
網際網路不甚發達時,購物多是在大商店、供銷社;超市的出現,允許市民主動性購物;即時和便利性又提供給城市便利店的生存土壤;大數據的加持,對社區或商圈人群的消費習慣分析,又使能夠提供此類服務的、更具品牌效力的便利店入駐鄭州。
有網友說,「想起便利店,第一個映入腦海的就是7-11」。城市發展和品牌文化「聯姻」,激活並帶動了城市商業的又一輪競爭。
宋向清也表明,例如7-11的進駐,一方面說明鄭州市場張力再次得到知名商業品牌認可,同時也說明,鄭州消費升級潛能得到進一步釋放,「鄭州整體消費水平,已經體現了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高度。」
鄭州的「基礎商業指數」,全國範圍內被擠出前十
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下文簡稱《排行榜》)中,鄭州市以63.92分位列新一線城市排名第九的位置,比2019年略高出幾分,排名上升一位。
今年榜單的變化,加入了更多「人的選擇」,具體體現在評估城市的五個一級維度裡,對「商業資源集聚度」的商業核心指數中,首次引入了商圈到訪人次這一指標。
簡單來說,商圈的活躍度、廣泛持久的用戶黏性,成為了衡量該地域是否具備商業資源集聚度的重要原因。
河南大學經濟學院名譽院長耿明齋分析,隨著鄭州市人口淨流入量的持續加大,消費水平增長、城市活力不斷被激活,在這樣的格局下,「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鄭州經濟將持續膨脹。」
再次細分發現,大品牌青睞指數、商業核心指數、基礎商業指數,成為了「商業資源集聚度」中唯三的二級維度。
有意思的是,其中的基礎商業指數中,包含餐飲門店和便利店數量等分類;大品牌青睞指數中,包含了品牌門店總數等,但綜合以上指標進行計算,鄭州卻被擠出全國榜單的前十。
是鄭州的品牌體量不大,排隊人數還不夠多,站的還不夠高嗎?
「需要給資本一個重新認識鄭州的過程,」耿明齋說,過去,鄭州在國內的影響力有限,諸如此類的品牌仍舊不夠多,還有再容納更多的知名品牌入駐的空間。
有網友把鄭州比作一個尚處青春期,仍在茁壯成長的孩子,排隊的現象稍顯稚嫩,但也是「成長的煩惱」。
不過,隨著鄭州的商機逐漸迸發,邁向新一線城市前列的腳步逐漸增大,居民的消費能力、追逐多樣化品牌的潮流,越來越被資本認知,鄭州離「成熟的成年人」,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