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發現人類卵子成熟障礙新致病基因並探索了...

2020-12-23 同花順財經

本文轉載自「BioWorld」。

2016年,復旦大學王磊研究團隊在NEJM上首次發現人類卵子MI期成熟阻滯為新孟德爾顯性遺傳病、發現了第一個突變基因TUBB8並闡明了機制。

雖然TUBB8突變能解釋30%左右的卵子MI期阻滯患者,但仍有大量患者原因不明,表明存在其他新致病基因。

2020年5月29日,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王磊教授、桑慶副研究員,聯合國內多家生殖中心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期刊上在線發表了題為:Bi-Allelic Missense Pathogenic Variants in TRIP13 Cause Female Infertility Characterized by Oocyte Maturation Arrest 的最新研究論文。

研究發現了導致人類卵子MI期阻滯的第二個突變基因TRIP13(第一個突變基因為團隊於2016年發現的TUBB8),並發現了不同的隱性突變類型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疾病(純合無義突變引起Wilms tumor,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引起女性不孕及卵子MI期阻滯)。

同時針對患者突變卵子進行了非基因編輯的分子幹預,逆轉了疾病表型,為未來患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

在本研究中,團隊成員在四個卵子MI期阻滯家系中發現了TRIP13基因的不同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TRIP13基因編碼產生AAA+-ATPase蛋白,先前研究顯示其在減數分裂染色體配對重組中發揮重要作用,也是有絲分裂紡錘體檢驗點的關鍵成員。

在四個卵子MI期阻滯家系中發現了TRIP13基因的不同純合/複雜合錯義突變

研究人員在細胞系及患者永生化細胞中,發現突變降低TRIP13及其下遊HORMAD2的表達,可解釋減數分裂阻滯表型。患者永生化細胞的染色體分離未有明顯異常說明有絲分裂不受影響。

在細胞系及患者永生化細胞中,發現突變降低TRIP13及其下遊HORMAD2的表達

2017年,英國研究者發現TRIP13的純合無義突變及純合剪切突變導致Wilms tumor(Nat Genet,2017),同時突變患者永生化細胞中的染色體分離出現異常。本研究中TRIP13的純合錯義/複雜合突變患者僅存在生殖異常,且純合錯義突變患者永生化細胞中的染色體不存在異常。

這些證據表明,TRIP13不同突變類型會引起蛋白劑量差別,導致其在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中的差異作用,最終導致不同疾病的發生。此外,給予一名突變患者的卵子體外注射一定劑量的野生型TRIP13 cRNA,可使卵子成功排出第一極體。從而為未來開展臨床患者的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

給予一名突變患者的卵子體外注射一定劑量的野生型TRIP13 cRNA,可使卵子成功排出第一極體

據悉,王磊教授及桑慶副研究員為本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博士後張治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九醫院院生殖中心李斌、上海集愛遺傳與不育診療中心伏靜、上海交大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李蓉醫生、江蘇省人民醫院生殖中心刁飛揚醫生、瀋陽菁華醫院生殖中心李彩虹醫生為共同第一作者。

近年來,復旦大學王磊、桑慶團隊聯合其他研究者目前已發現了人類早期生殖過程中的4種新孟德爾疾病,9個新致病基因並明確了部分基因的致病機制。成果相繼發表於NEJM (2016), Science Transl Med (2019), Am J Hum Genet (2016, 2017, 2018, 2020)等。為相關患者的遺傳諮詢及實現輔助生殖中的精準醫學實踐奠定了基礎。

End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弱畸精子症新致病基因
    而像王先生這樣可能是由遺傳因素導致的不育,首先要尋找具體的致病基因,然後準確的選擇輔助生殖技術來幫助其生育。」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主任醫師賀小進告訴《中國科學報》。近年來,安徽醫科大學校長、教授曹雲霞團隊致力於研究弱畸精子症,曾鑑定了多個導致精子鞭毛多發形態異常(MMAF)的致病基因。
  • 安醫大科研團隊新發現!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獲突破
    日前,記者從安徽醫科大學了解到,該校教授曹雲霞領導的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取得新突破。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松果體研究》上。
  • 新發現:人類卵子會進行二次擇偶,給自己喜歡的精子「開後門」
    1677年,列文虎克將他新研製的顯微鏡對準自己的精液,首次觀察到了人類的生殖細胞,這被他本人稱為生涯中的重大發現,通過顯微鏡,他發現精子是由尾巴推動的,當精子頭部旋轉時,尾巴似乎左右擺動。這個認知左右了340年人類對精子運動的理解。近日,在《Science Advances》上。
  • 復旦腦科學研究院趙冰樵課題組發現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新方法
    來源/科研團隊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易蓉)腦卒中患者多數會留有半身不遂和言語困難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如何改善腦卒中後神經功能障礙,一直是困擾國際醫學界的一個難題。
  • 安徽醫科大學在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月3日,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松果體研究》上,在線發表了題為《褪黑素通過抑制氧化應激和維持膜的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的研究性論文。
  • 復旦大學睡眠障礙研究中心全新病區來了!多位患者入住,迎接個性化...
    復旦大學睡眠障礙研究中心全新病區來了!復旦大學睡眠障礙研究中心再開新篇全新的華山醫院睡眠障礙診治病區落戶虹橋院區111C病區正式投入運行頂尖的多學科專家團隊前沿的監測診療設備舒適高科技的病區環境將為大量有睡眠障礙診治需求的患者提供
  • 安徽醫科大學校生殖醫學團隊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研究取得新突破
    來源:人民網-安徽頻道據安徽醫科大學網站消息 12月3日,安徽醫科大學曹雲霞教授領導的第一附屬醫院生殖醫學低溫團隊在國際主流學術期刊《松果體研究(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 = 14.528)上在線發表了題為
  • 3位復旦人獲「科學探索獎」,一起來認識他們!
    三位獲得「科學探索獎」的復旦青年科學家魯伯壎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致力於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亨廷頓舞蹈症及類似疾病的致病機理和幹預策略研究。揭示了疾病的源頭機制和隨時間加速惡化的機制、發現多個幹預藥靶、提出並實現了利用靶向自噬的小分子膠水將致病蛋白送入自噬小體降解這一藥物研發新概念。
  • 日本研究團隊用猴子再現阿爾茨海默症,將有助於治療藥物的開發
    共同社6月15日消息,日本滋賀醫科大學的研究團隊日前發布科研成果稱,成功誕生了具有在特定家族集中出現患者的家族性阿爾茨海默症特有遺傳基因變異的長尾獼猴(又名食蟹獼猴),確認了致病蛋白質過量產生。今後將確認是否實際出現類似認知症的症狀。
  • 青島農業大學85後「擼貓」教授團隊在貓科...
    趙明輝談到,「第二個瓶頸就是貓卵子的體外成熟。由於我們的貓卵來自寵物醫院做絕育時切下的卵巢,這些卵巢上採集的貓卵不能直接用做克隆,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體外成熟。針對貓卵的體外成熟,我們進行了大量實驗,最終通過添加適量激素和生長因子,攻克了這個難題。『平安』克隆貓的誕生,也證明了我們在貓卵體外成熟方面是成功的。」
  •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迎來新院長!金力同志任黨委副書記、院長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迎來新院長。近日,市委、市政府決定,任命金力同志為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 1997年被聘為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兼職教授,2005年起全職回國任生命科學學院教授。1998年參與創建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並任副主任,2003-2007年任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2005-2010年參與創建中國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並任共同所長,2007-2012年擔任國際人類基因組組織(HUGO)理事。
  • 專家點評丨天津醫科大學團隊發現新的潛在愛滋病藥物靶點
    點評 |陳飛(復旦大學)責編 | 酶美愛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一種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 《基因傳》,人類的潘多拉魔盒
    科學家開始研究相關致病的細菌。格裡菲斯把有毒死菌的碎片混進了無毒活菌,曾經無毒的細菌不知何故就「轉化」成了有毒的細菌。格裡菲斯就此發現傳遞生命信息的是某種化學物質,並不一定是活體。通過1900-1935年期間的三十五年間不斷研究,基因的身份——DNA開始顯現。
  • 荊志成團隊發現治療肺動脈高壓新靶點
    據北京協和醫院心內科荊志成教授課題組報導,BMPR2 是中國PAH患者最主要的致病基因【1】;中國人群中,攜帶BMPR2 基因突變的患者發病更早,臨床表型更差,死亡風險更高【2】。然而,BMPR2 基因突變外顯率僅為20%;在同一家族內攜帶同樣BMPR2 基因突變的親屬表型差別迥然【3, 4】。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0期:基因編輯獲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華裔...
    上海復旦兒童醫院發起「高通量測序數據處理平臺」項目招標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在中國政府採購網發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高通量測序數據處理平臺項目他們探索出高通量研究玉米轉錄因子調控位點的新技術,利用大規模轉錄因子數據重新構建了玉米葉片基因表達調控網絡,使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在芥藍基因編輯領域取得突破進展近日,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芥藍團隊在國際學術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上發表了一篇新論文。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30期:美國富豪欲造「超級人類」 建「嬰兒...
    近日,從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獲悉,該院楊明華教授團隊,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腫瘤細胞選擇性自噬通路。這種自噬通路可促進生物鐘核心蛋白ARNTL的自噬性降解,最終促使腫瘤細胞出現「鐵死亡」。生物鐘基因在腫瘤細胞自噬中新功能的發現,有望為惡性腫瘤治療提供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轉化學意義。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科學進展》上。
  • 美國首次成功編輯人類胚胎,「定製人類」或將不再是科幻情節
    近日,來自美國波特蘭的科學家們即將在胚胎基因編輯方面發表重大發現。他們通過 CRISPR 技術,成功改寫單細胞胚胎信息,完成首個「美國製造」的編輯人類胚胎,證明人類可以通過基因編輯技術,高效安全的對胚胎 DNA 進行編輯。「定製嬰兒」也許就在眼前。一直以來,在人類基因的編輯上,美國科學家都懷著一種複雜的情緒——敬畏、羨慕、而又束手束腳。
  • 復旦大學: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復旦大學,QS排名3學校簡介: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位於上海市,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的全國重點大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國家「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九校聯盟(C9)、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新工科教育國際聯盟、醫學「雙一流」建設聯盟、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創始成員,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單位,入選國家」珠峰計劃「、」強基計劃「、」111計劃「、」2011計劃「、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
  • 「中國科學報」褪黑素提高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效果
    安徽醫科大學教授曹雲霞領導的生殖醫學低溫團隊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褪黑素可以通過抑制氧化損傷和維持卵細胞膜通透性,提高人卵母細胞的冷凍效果,標誌著人類卵子冷凍保存技術取得新進展。該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松果體研究》。
  • 夫妻均攜帶罕見病致病基因,想生二胎卻又擔心!河南這群醫生幫他們...
    就在不久前,讓無數病友羨慕並感嘆「他們真幸運」的一幕,就在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省婦幼保健院、省婦女兒童醫院)發生了。帶有罕見病致病基因,且已育有一名患有罕見病女兒的父母,在專家的幫助下,通過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技術成功阻斷Adams-Oliver症候群(AOS),生下一名健康的試管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