馳騁箏壇 蜚聲中外
—記古箏女演奏家蘇巧箏
吳兆明
蘇巧箏是一位集傳統南、 北派,現代新派的古箏女演奏家和音樂理論家,是潮州古箏演奏及理論研究的佼佼者。蘇巧箏,原名蘇糖,1944年出生於歷史文化古城潮州。家住市區太平路(現稱牌坊街)即南門庵巷頭臨街鋪戶,1968年遷入太平路現潮州市太平初級中學北側臨街住家,與筆者住家僅數十步之隔。潮州歷來就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潮州城是潮州文化、潮州音樂、潮州箏的發源地,自古以來,人文薈萃,音樂氣氛濃烈,名師輩出。蘇巧箏的父親蘇文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蘇文賢擅長彈琵琶、古箏等諸多樂器,在潮州音樂界很有名氣被稱為「琵琶蘇」。20世紀50年代,蘇文賢曾跟潮州民間音樂團到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會演,後來到瀋陽音樂學院、廣州音樂專科學校﹙現星海音樂學院﹚任教,在高等音樂院校傳教潮州音樂和潮州古箏,是一位名聞遐邇的潮州音樂名家。
歷史上的潮州,經濟發達,商貿繁榮,文化底蘊深厚。在嶺南地區的廣東省內,其經濟總量及文化發展,在相當長的年代間,是僅次於省城廣州而排行第二位的。經濟的繁榮,帶動了文化的發展。潮州府城,樂社弦間林立,音樂演奏,吹拉彈唱無所不有,蘇巧箏浸潤在音樂的海洋中。良好的氛圍及對音樂的喜愛,使她和潮州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父親蘇文賢就教蘇巧箏讀唱弦詩,這是學習潮州音樂入門的第一步。弦詩樂譜是二四譜、工尺譜,這是潮州音樂一種比較古老的樂譜。讀唱弦詩,要求把弦詩樂譜的板、眼唱準,即有板有眼。樂曲之抑、揚、頓、挫,速度的快慢,音韻之高低而唱出音樂的韻味,再以銘記在心,這樣在演奏時,才能將樂曲的內容意境,通過樂器演奏表現出來,這就是潮州音樂歷代傳承的訣竅。蘇巧箏跟父親讀唱弦詩,學彈古箏。她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在父親的嚴格引導和傳教下,蘇巧箏掌握了潮州弦詩樂譜的讀唱及古箏的彈奏,在她以後的音樂人生及對潮州弦詩古樂譜的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蘇巧箏在太平路小學讀書,在學校她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又是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20世紀50年代,正是國家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蓬勃發展的時候,學校緊跟社會形勢,各類文藝活動相當活躍。為配合政府的各種安排,學校組織了器樂演奏隊、歌詠隊、舞蹈隊等。筆者姐姐吳惠君與蘇巧箏是同班同學,她參加了歌詠隊,蘇巧箏則加入器樂演奏隊。經常與蘇巧箏參加學校的文藝表演和街頭的文藝演出。吳惠君說:〞每當學校有文藝活動時,蘇巧箏都帶著她心愛的古箏,在學校,上街頭,積極參加,彈奏歌曲和潮州箏曲,在學校引起轟動。群眾稱讚她:「小小年紀彈古箏,上臺演奏曲不亂,女孩子極有膽識」。在當時,能彈古箏的人就很少,更何況是女小學生。蘇巧箏的古箏演奏,引起社會上的轟動,得到學校和社會音樂界的高度評價及關注,名聲鵲起。蘇巧箏與古箏結下了深深情緣,是她古箏音樂人生的起點。
1960年,正在讀初中的蘇巧箏,因其彈古箏的知名度,被中國人民解放軍海南軍區歌舞團招錄入伍,從事古箏專業演奏,成為部隊的文藝兵,活躍在部隊的藝術舞臺上。蘇巧箏隨歌舞團演出,下部隊、進營區、赴邊防、上海島,大江南北、天涯海角都留下都留下來她的足跡,留下她演奏的美妙箏聲。蘇巧箏後來被調進中國人民解放軍廣州軍區戰士歌舞團,繼續從事古箏專業演出。
新中國成立後,流行於民間的古箏音樂藝術,被曹正教授、趙玉齋教授帶到東北音樂專科學校〔現瀋陽音樂學院〕,辦成民族音樂系的古箏專業,民間音樂走進高雅殿堂,民間音樂藝人在高等音樂傳教授藝,發展迅速,不久在國內各高等院校相繼鋪開。高等音樂學院的古箏教學,在國內各流派傳統古箏的基礎上,集合了古箏演奏的精華,發展和創新了新的演奏技法,創作了很多反映新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箏曲,與傳統古箏相比,被稱為現代新派古箏。為擴大視野,掌握中國古箏音樂藝術各流派及新派古箏演奏,1961年蘇巧箏被選派到瀋陽音樂學院,師從著名的古箏名家、教育家趙玉齋教授。蘇巧箏單身女子,從四季如春的南方,千裡迢迢來到關外嚴寒的瀋陽,她克服了多種意想不到的困難,專心致志,潛心學藝。瀋陽音樂學院的三年求學,在趙玉齋教授的精心培育下,蘇巧箏在原有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孜孜不倦,像海綿一樣地吸取古箏各流派的精華而再加以融匯貫通。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三年的刻苦學習,蘇巧箏完成了教程,掌握了北派及新派箏藝的演奏,成為一個集南北派、新派古箏演奏的彈箏人。蘇巧箏既承襲家傳,具有潮州民間音樂深厚的底蘊,又到高等音樂院校學習,傳統的演奏技法與現代的演奏技巧相結合,使她的演奏技藝更趨完美。通過長期的舞臺演出,並多次參加全國的音樂會演,舉辦個人古箏獨奏音樂會,蘇巧箏高超的古箏技藝得到了充分發揮,藝術舞臺大煥光彩。
20世紀70年代,蘇巧箏曾隨藝術團出訪越南民主共和國、緬甸、寮國、孟加拉等國。作為音樂文化傳播的使者,為加強我國與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增進人民之間的團結和友誼,傳播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蘇巧箏用她的古箏,彈奏著優美的樂曲,彈奏著我國與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新篇章。蘇巧箏曾為《梅花巾》、《鄉情》、《畢升》等多部影視配樂伴奏,銀幕螢屏留下了她演奏古箏優美的永恆樂音。蘇巧箏成為一位馳騁箏壇,蜚聲中外的古箏女演奏家。
1981年蘇巧箏從部隊音樂團體轉業到星海音樂學院工作,任星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從事音樂理論研究。由於多年從事舞臺演出,與各地音樂藝術團體交流學習、經常深入民間採風,她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知識。在音樂理論方面,更是得心應手,遊刃有餘。她經常出席國內外各種音樂學術研討交流會,在會上宣讀她撰寫的潮州音樂、潮州古箏的研究論文,並在音樂刊物發表。較有代表性的論文如:
《論古箏指法符號的分類、統一和記譜問題》,1986年在揚州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發表。
《潮州鑼鼓、音樂及其與西安鼓樂的若干比較》,1988年在西安全國第五屆傳統音樂年會發表。
《潮州寺堂鼓樂》,1989在香港佛教音樂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潮州弦樂詩》,1990年在香港東南沿海音樂文化網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
《論中國古箏流派—兼評﹙潮州古箏流派介紹》》,1991年在揚州中國古箏學術交流會發表,1992年刊載北京《音樂研究》第三期。
《潮州二四譜探源》,1993年在香港國際潮州學研討會發表,1994年刊載北京《音樂研究》第三期。
1989年,為慶祝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事業40周年,振興民族音樂的發展,中國唱片總公司隆重推出了民族音樂系列作品,編輯出版了中國古箏藝術的《古箏大全》共八卷的盒式錄音帶並在國內外發行。《古箏大全》收入國內17位著名古箏演奏家彈奏的85首古箏名曲。既有國內漢族地區傳統古箏五大流派的山東箏、河南箏、浙江箏、客家箏、潮州箏的箏曲,又有建國以來音樂家為描寫新中國、新時期、新風尚而創作的新作品。《古箏大全》在當時是國內古箏界有史以來出版級別最高、涵蓋內容全面的箏曲集萃,其級別之高,可以說是前所未有,意義重大。參與的演奏者都是古箏界各流派的頂尖人物、演奏高手。蘇巧箏在《古箏大全》中就單獨錄製1卷,全稱是﹕《古箏大全》卷四,潮州箏曲,蘇巧箏演奏。蘇巧箏演奏著潮州古箏,為我們潮州人、潮州音樂、潮州古箏贏得了榮譽。她演奏的11首樂曲是﹕
1. 《寒鴉戲水》 , 傳統曲目;
2. 《粉蝶採花》 , 民間樂曲;
3. 《月兒高》 , 古曲;
4. 《平沙落雁》 , 古曲;
5. 《小梁州》 , 民間樂曲;
6. 《出水蓮》 , 傳統樂曲;
7. 《西江月》 , 曲牌;
8. 《柳青娘》 , 曲牌;
9. 《思凡》 , 民間樂曲;
10.《柳搖金》 , 民間樂曲;
11.《登樓》 , 民間樂曲。
11首箏曲集中了潮州音樂弦詩樂的各個種類,既有十大套曲中的《寒鴉戲水》、《平沙落雁》、《月兒高》,又有弦詩小曲、曲牌等,很有代表性。這些樂曲,經過蘇巧箏的詮釋和精心彈奏,充分表現了潮州古箏鮮明的特色。蘇巧箏還曾錄製潮州箏曲的鐳射唱片,發行海內外。潮州古箏,風靡中外,影響深遠。
1987年,蘇巧箏參加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聯合舉辦的中國著名音樂家振興中華之聲音樂會,並在會上作精彩演出。20世紀90年代,蘇巧箏多次在香港地區舉辦「蘇巧箏古箏演奏音樂會」。她的精彩演奏轟動了香港地區,在香港颳起了一陣古箏熱。報刊媒體紛紛採訪蘇巧箏並發表文章加以介紹。電視臺主持人汪明荃、葉特生邀請蘇巧箏在《歡樂今宵》、《香港的早晨》為特邀嘉賓共同主持節目,介紹、演奏古箏音樂藝術。之後蘇巧箏移居香港,並在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浸會學院、香港演藝學院等高等院校教授古箏,傳播古箏音樂藝術,還出版了《潮州箏藝》一書,讓古箏音樂藝術在香港、在海外發揚光大。現在,蘇巧箏仍活躍在國內外音樂舞臺上。
蘇巧箏從小隨父親蘇文賢彈潮州古箏,深得潮州古箏演奏的精髓,練下了紮實的基本功。經過數十年古箏生涯的磨礪,她的演奏技巧已是爐火純青。國內各古箏流派都有不同的彈奏技法,它既表現了各地不同的人文風俗習慣,也顯示出各種流派的特色,潮州古箏也一樣,蘇巧箏遵照潮州古箏的彈奏規範,嚴格彈奏指法,右手彈奏旋律,左手按弦作韻。他彈奏的樂曲句逗,清純幽雅,悅耳動聽,左手作韻,重按輕揉,回味深長。聽她的錄音帶及CD片,根據曲目的提示,優美的樂音,在她的芊芊手指中,如汨汨清泉,潺潺流水;若風和日麗,彩蝶紛飛,低回婉轉;是出水蓮花,婀娜多姿。清麗典雅的琴聲,把潮州箏曲的句逗和音韻,表現得淋漓盡致,令聽者如痴如醉。十多年前,當時唱片公司出版的潮州箏名家錄音作品,筆者也是喜歡潮州古箏,在跟揭陽市華韻儒樂社小三弦名家林良盛交流時,二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諸位箏家名曲中,還是蘇巧箏彈奏的潮州箏曲比較動聽。其樂曲的旋律句逗,指法編配,彈奏作韻,都彈出了濃濃的潮州韻味,充分表現出了潮州古箏的特色。
蘇巧箏以其在古箏音樂事業的巨大成就,在音樂界有著深遠的影響力。她是:
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名譽理事;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會員;
中國南音學會會員;
中國器樂學會會員;
中國音協廣東分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民族器樂演奏考級古箏專家委員會委員;
香港特別行政區考級委員;
香港校際音樂節評委;
廣東古琴協會理事。
在數十年的古箏音樂生涯中,蘇巧箏以其精湛的演奏技藝和音樂理論研究的豐碩成果,被眾多的省級、國家級音樂機構吸收為會員,委員,這是對蘇巧箏音樂人生的肯定。作為女性,更是難能可貴。據1999年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寫的《潮州音樂人物傳略》中收錄的潮州地區本土及國內、海外近現代的潮州音樂名師、傳人391中(時間為清朝末期至1998年止),入錄女性只有14人,而在這14人中僅有3人被中國音樂家協會吸收為會員。這3名國家級女會員是祖籍潮陽市出生於上海市的郭雪君,現為上海音樂學院古箏副教授、上海箏會副會長。還有陳纖,曾任汕頭市文化局局長,以創作潮州方言歌及音樂文化理論研究聞名,另一名就是潮州籍的蘇巧箏,現還在香港地區高等院校從事古箏音樂教學。潮州的蘇巧箏及上海潮州籍的郭雪君以在古箏音樂事業的突出貢獻,晉身於國家級最高音樂組織--中國音樂家協會,這是潮州古箏音樂界的驕傲,也是潮人女性的驕傲。
蘇巧箏在潮州音樂及古箏領域中,付出了辛勤的汗水,結下了累累碩果,是一位集演奏、研究、教學的古箏演奏名家,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馳騁箏壇、蜚聲中外,著名的潮州籍古箏女演奏家蘇巧箏,她的名字被收錄在蔡紹彬,沈建華編,香港東方文化中心出版的《潮州名人詞典》;孫淑彥,王雲昌編,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潮州人物辭典》;汕頭市藝術研究室編,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潮州音樂人物傳略》中,潮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潮州市文聯)黃國欽主編、章碧武副主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1911--2011年百年潮州文化名人譜牒之《百家風華》一書,併入選由中國國際研究院藝術委員會,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編委會編的《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史冊》。
蘇巧箏,古箏女演奏家,音樂理論家,是潮州音樂的精英,是潮州女性的傑出代表,是潮人的翹楚。蘇巧箏在其豐富多彩的古箏人生中,演奏著絢麗多彩的樂章,演奏著古箏人生的輝煌。
筆者與蘇巧箏老師的合影
吳兆明
寫於潮州府城牌坊街
(註:吳兆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會員、潮州箏學會副會長、潮州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