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方|溫中祛寒 補氣健脾——理中丸

2021-02-06 一方製藥 基層學術平臺

1.若臍上築者,去白朮,加桂枝6克(1袋);

2.下利嚴重,仍用白朮;

3.吐多者,去白朮,加生薑6克(2袋);

4.心下悸者,加茯苓10克(1袋);

5.渴欲飲水者,加重白朮用量;

6.寒者,加重乾薑用量;

7.腹中痛者,加重人參用量;

8.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6克(1袋);

9.如腹痛重者,加木香6克(1袋);

10.反胃嘔吐甚者,減白朮,加生薑6克(2袋)、半夏9克(1袋),亦可加入丁香3克(1袋)、白豆蔻6克(1袋);

11.水腫者,加茯苓10克(1袋)、澤瀉10克(1袋)、冬瓜皮15克(1袋);

12.下利甚者,白朮土炒,加肉豆蔻6克(1袋)、山藥10克(1袋)、扁豆15克(1袋)、訶子10克(1袋);

13.慢驚風者,加天麻10克(1袋)、桂枝6克(1袋);

14.寒溼帶下,加菟絲子10克(1袋)、茯苓10克(1袋)、鹿角霜10克(1袋);

15.胡椒理中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本方去人參、加款冬花10克(1袋)、胡椒、蓽拔3克(1袋)、高良姜6克(1袋)、橘皮6克(1袋)、細辛3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數寒,溫肺化痰。主治肺胃虛寒,氣不室通,咳逆喘急,胸膈吐悶,逆氣虛痞,腹脅滿痛,怕寒氣短,嘔吐痰水,不能飲食;

16.枳實理中九(《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即本方乾薑易炮姜,加枳實6克(1袋)、茯苓10克(1袋)構成。功能除痞滿,理中焦,止腹痛,逐痰飲。主治傷寒結胸欲絕,實滿作痛,心膈高起,手不得近;

17.桂枝人參湯(《傷寒論》),即本方加桂枝6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解表。主治中焦虛寒,兼有表證,下利不止,惡寒發熱,心下痞硬等;

18.香砂理氣湯(《證治準繩》),即本方加砂仁3克(1袋)、藿香10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祛寒,行氣化溼。主治肢冷便溏,中寒腹痛,或嘔吐脘滿,苔白膩,脈沉弦;

19.理中化痰丸(《明醫雜著》),即本方加茯苓10克(1袋)、半夏9克(1袋)構成。功能益氣健脾,溫化痰涎。主治脾胃虛寒,痰飲內停,嘔吐少食,或大便不實,飲食難化,咳唾痰誕;

20.治中湯(《類證活人書》,即本方加陳皮6克(1袋)、青皮6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散寒,健脾理氣。主治脾胃虛實,氣滯脹滿等症;

21.香砂理中湯(《醫燈續焰》),即本方加砂仁3克(1袋)、木香6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祛寒,止痛理氣。主治脾胃虛寒氣滯,腸鳴洩瀉,腹痛喜溫喜按,或見嘔吐,腹中雷鳴,胸膈滿悶;

22.理中加丁香湯(《景嶽全書》),即本方加丁香3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祛寒,降逆止嘔。主治中脘停寒,喜辛物,入口即吐即噦;

23.加味理中湯(《景嶽全書》),即本方加茯苓10克(1袋)、半夏9克(1袋)、陳皮6克(1袋)、細辛3克(1袋)、北五味子6克(1袋)、大棗10克(1袋)、生薑3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散寒,溫肺化痰。主治脾肺俱虛,咳嗽不已;

24.丁萸理中湯(《醫宗金鑑》),即本方加丁香3克(1袋)、吳萊萸3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健脾,降遞止嘔。主治脾胃虛寒,嘔惡反胃等症;

25.理中安蛔湯(《類證治裁》),即本方去炙甘草,加川椒、茯苓10克(1袋)、烏梅10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安蛔。主治飢不欲食,氣衝心痛,吐蛔者;

26.丁蔻理中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即本方加白蔻仁6克(1袋)、丁香3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健脾,降逆止嘔。主治脾胃虛寒,嘔惡反胃者;

27.理中降痰湯(《雜病源流犀燭》),即本方加半夏9克(1袋)、茯苓10克(1袋)、蘇子10克(1袋)構成。功能溫中健脾,降氣化痰。主治痰盛盜汗自流。

相關焦點

  • 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麼病?效果怎麼樣?你真的知道?看專家的理解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簡單的探討一下附子理中丸這個藥。附子理中丸組方以及藥物的功效: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中,而其組方包含制附子,人參(或者是用黨參),乾薑,白朮,炙甘草,是一個溫陽祛寒,補氣健脾類的藥物。附子味辛、甘,性大熱,運用如果得當,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屬於性熱純陽之藥物,不但可以補助脾陽虛,對腎陽虛,心陽虛,附子都有補益之功效。
  • 補中益氣丸、理中丸、小建中湯有何區別?本文教你調理脾胃
    中藥都講究君臣佐使,在補中益氣丸方中,以黃芪為君藥,黃芪又叫黃耆,是補氣藥中的老大,具有固表補氣,補中昇陽之功效;方中黨參、白朮、甘草是臣藥,這三個藥物都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之功效;陳皮具有調理氣機的作用,而當歸則主要發揮補血和營的作用
  • [每日一方]--四君子湯 補氣第一方:四君子湯的神奇
    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溼,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溼,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溼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本方與理中丸比較,兩方均用人參、白朮、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乾薑,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 附子理中丸
    現在夏天普遍使用空調,喝大量冰鎮飲品、冰點、冰淇淋等冷飲,加上露臍裝、九分褲的盛行,使得人們對於脾胃的保暖防寒意識變得非常薄弱,很多人的脾胃都嚴重虛寒,用附子理中丸主治
  • 每日學一方【枳實消痞丸】
    ,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 9g,飯後溫開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治宜行氣消痞,健脾補虛,平調寒熱。方中枳實苦辛微寒,行氣消痞為君;厚樸苦辛而溫,行氣除滿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氣消痞除滿之效。黃連苦寒清熱燥溼而除痞、半夏曲辛溫散結面和胃、少佐乾薑辛熱溫中祛寒,三味相伍,辛開苦降,平調寒熱,共助枳、樸行氣開痞除滿之功;麥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祛溼和中,共為佐藥。炙甘草還兼調藥之用,亦為使藥。
  • 附子理中丸有5大作用,能長期服用?醫生:不懂副作用,要吃大虧
    附子理中丸是什麼?附子理中丸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最早見於《傷寒論》中的四逆湯和理中湯。後來,《太平惠民和劑局》將兩個方子合二為一,加工成了附子理中丸。附子理中丸的主要成分有制附子、黨參、炒白朮、乾薑、炙甘草等,其中制附子、乾薑具有補陽散寒的功效,黨參、白朮甘溫入脾,可以補脾益氣。
  • 談談溫陽散寒的附子理中丸 生活妙方
    結果,這個附子理中丸一丸下去,令母親沒有想到的是:折騰了一個月的這個胃痛,就此就消失了,後來基本沒有犯過,沒有再服第二丸。 母親的這個病,就是寒邪傷到了胃部,導致寒凝胃脘,大家都考慮治療胃病要疏肝和胃了,忘記了這個寒邪。
  • 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與才叔死磕《傷寒論》第386講386,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中焦不通:嗓子疼、口腔潰瘍、腿腳冰冷、大便不成形,怎麼辦?
    你這是中焦不通引起的。對於這個回答大家可能是一頭霧水,具體我就給大家捋一捋這個事。首先我們看一下中焦不通會怎麼樣。中焦不通:嗓子疼、口腔潰瘍、腿腳冰冷、大便不成形,怎麼辦?中焦不通導致的上熱火一旦不能向下溫煦腎水,那就會聚集在人體的上半部分,那麼人就會容易上火;長痘、嗓子痛、口腔潰瘍、眼睛紅癢、扁桃體炎、頜下淋巴結腫大,臉色發紅,頭熱、頭痛、頭脹、頭暈、頭蒙,甚至血壓升高;中焦不通導致的下寒水不能什,自然就會降。
  • 每日學一方【葛花解酲湯】
    [功用]分消酒溼,理氣健脾。[主治]酒積傷牌證,眩暈嘔吐,胸膈痞悶,食少體倦,小便不利,大便洩瀉,舌苔膩,脈滑。[方解]本方證因嗜酒中虛,溼傷脾胃所致。飲酒過多,必傷脾胃,故又以人參、白朮補中健脾,乾薑溫運化溼;木香、青皮、陳皮理氣疏滯,以上共為佐藥。諸藥合用,酒溼得去,諸症自解。本方的配伍特點:一是發汗和利水並行,以分消酒溼;二是消食理氣和補氣健脾同用, 以邪正兼顧。[運用]1.辨證要點 本方為治療酒積傷脾證之常用方。
  • 魚頭豆腐湯—健脾補氣、溫中暖胃、美容潤膚
    魚頭和豆腐的結合:魚頭富含膠質蛋白,脂肪和熱量都很低,食之有健脾補氣、溫中暖胃、美容潤膚之效;豆腐的蛋白質和鈣含量豐富,有清熱潤燥、生津解毒、降低血脂的作用。將魚頭和豆腐燉成湯飲用,不僅可以暖身健腦,還可以使人皮膚潤澤細膩。
  • 每日一方|溫中補虛 降逆止嘔——吳茱萸湯
    吳茱萸3克(1袋)人參6克(建議1袋)大棗4枚(建議1袋)生薑18克(6袋)【功效】溫中補虛,降逆止嘔。【主治】(1)胃中虛寒。症見食谷欲嘔,胸膈滿悶,或胃脫作痛,吞酸嘈雜。(2)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3)少陰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注意】嘔吐劇者,宜少量頻服、冷服,以免格拒不納。
  • 講透經方丨經方大家黃煌教您快速學會理中丸(湯)
    理中丸(湯)   【組成用法】  人參6~12g、乾薑6~1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