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讀完《24個比利》,正在讀這個故事的後續《比利戰爭》,總覺得應該寫點什麼。這段時間讀過的其他東西都不像這個故事一樣,能激起我強烈的表達欲。
這本書的主人公威廉·斯坦利·米利根,也被稱為比利·米利根,是一個人格分裂的精神病患者,三場搶劫強姦案將他推到了警方和公眾的視野,所有證據都指向他,一場毫無懸念的審判卻因他的人格分裂而翻轉。
起初人們以為他是個精明的騙子,只是想靠精神病的藉口來脫罪,但後來他的律師、精神病專家,越來越多的人都相信了他人格分裂的事實。精神病專家發現了他的十重人格,後來在他與作家的交談中逐漸顯露出了24個比利,其中有一個是「老師」,他創造了其餘的23重人格。
而這一切,只是比利在受到繼父虐待和性侵後的自我保護——一重人格來承受痛苦,一重人格來表達快樂,一重人格來保護身體,一重人格學習逃脫……
▼
在他的律師、精神病專家等人的努力和堅持下,他被判無罪,後來在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得到了正確的治療,人格逐漸融合。但好景不長,每當他有所好轉,院方給他更多的自由,就會有媒體大肆報導,並引起公眾的強烈抗議,比利的病情也因此而惡化。
心理健康局和民事法庭無視著名精神病醫生和心理學家提交的研究報告,堅持要求將比利轉移到管理更嚴格的利瑪醫院。最終他被迫轉院,在比監獄更可怕的利瑪醫院受盡磨難,又被關在司法中心,那樣的生活還不如牢獄之災。
最初他的律師、精神病專家和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的工作人員為比利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比利也確實因此而好轉。但媒體的報導、公眾的態度、官方的冷酷,讓比利失去希望,他的人格愈發無法融合,也不再做自己的事情,他們躺在棺木中,等著蓋上棺蓋的那一刻。
▼
他因為童年的傷痛而出現多重人格,又因為多重人格而遭到社會的迫害,即便有一些人為了他做出很多努力,也無法改變比利悲慘的人生軌跡。
沒錯,他人格分裂,他是醫學上認定的精神病,他做過許多違法的事,他常常無法控制自己,他可能會傷害到其他人,可這就是迫害他的理由嗎?
是的,我選擇了迫害這個詞,比利遭受的那些災難足以讓人憤怒,令人髮指。媒體的報導導致了公眾的恐慌,公眾的恐慌影響了官方的決策,這一連串的反應讓比利深陷絕境。而導致這些災難的,絕不能簡單歸結於媒體的不當報導和官方武斷的審判決策。
▼
為什麼媒體會這樣報導,為什麼人們的反應如此強烈,為什麼官方會無視精神病專家的報告,為什麼利瑪醫院對待精神病人如此滅絕人性?究其根本,難道不是人們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嗎?
遇到某些身患絕症的人,我們願意為他們祈禱,可是對精神病患者呢,唯恐避之不及。
有些人甚至會很無情地說,為什麼某某經歷了類似的事情卻沒瘋,你怎麼就得了精神病,明明就是你自己心理承受能力差。那語氣裡分明帶著一絲鄙夷。
他們已經受了太多傷,偏偏社會上還有更多的人又因此而對他們造成了更大的傷害。沒有多少人相信這些人會好起來,更沒有多少人相信他們還有可能像社會中千千萬萬的人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
▼
或者說人們有這樣的反應是不是恰恰體現了人的生物性?
人們躲避精神病人,人們也一樣躲避傳染病患者,這些行為都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不受到威脅,哪怕很多精神病人並不會威脅到其他人的人身安全。
那些患有其他疾病的人,既沒有威脅性,病痛又削弱了他們的競爭力,為他們祈福,說一句真可憐,好像也沒什麼大不了。
面對傳染病患者,只要他們被隔離在醫療環境中,人們至少還保留著一絲禮貌;而面對精神病患者呢,所有的滅絕人性喪盡天良都可以得到合理化解釋。那些道貌岸然和冷漠無情啊,用這樣的方式去折磨人,倒還不如判個刑來得痛快。
人的生物性的確要承認,求自保的傾向也無可非議,但人之為人的人性呢?
▼
看到這本書的結尾摘錄了一段《郵報》上發表的評論,感覺很複雜,把這段文字附在這:
「米利根回到阿森斯心理康復中心接受當地專家的治療。他這一生受盡了不公平的待遇,如果我們不能為他做些什麼,至少要給予他所需要的支持。我們不能要求大家張開雙臂歡迎他,但希望大家能理解他。這是他至少應當得到的。」
如果有天我瘋了,請對我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