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宗師豐子愷:含蓄著人間的情味(附子愷漫畫)

2022-01-30 辦公室主任

應知故鄉事

第6期

第1期  鄧雲鄉與德清的不解之緣

第2期  高誦芬以高齡和氣質寫出了境地

第3期  蘿蕤,這是一個才女的名字

第4期  詩人李一航百年紀念

第5期  能山法師

作者簡介  朱煒,1989年生,德清人,浙江省作協會員,德清縣社科聯理事,現供職於德清縣圖書館,出版有隨筆集《湖煙湖水曾相識》《百裡湖山指顧中》等。

豐子愷漫畫集

豐子愷與德清的點滴

文/朱煒

沐恩有自,讀到《新月如水:豐子愷師友交往錄》中豐子愷與夏丏尊當年在白馬湖畔春暉中學教書,以及俞平伯赴校考察諸事,我輕輕地落下了一份惦思。春暉中學的校歌即取自唐代詩人孟郊的《遊子吟》,豐子愷不僅為之作曲,而且畫過一幅《遊子吟詩意圖》,而聯想他與德清的點滴,總有一種空山新雨的感覺。

豐子愷繪遊子吟詩意圖

世事人生都在緣,雖豐子愷與俞平伯只在各自的晚年在北京見過一次面,卻是彼此早歲致賞者。俞平伯離開春暉中學時,豐子愷正外出,夏丏尊送給他一匣豐子愷設計作圖的信紙,緣分就這麼來了。

子愷漫畫

1925年底,豐子愷的《子愷畫集》與俞平伯的《憶》幾乎是同步出版的。俞平伯為《子愷漫畫》作跋:「我不曾見過您,但是仿佛認識您的,我早已有緣拜識您那微妙的心靈了。子愷君!您的輪廓於我是朦朧的,而您的心影我卻是透熟的。從您的畫稿中,曾親切地反映出您自己的影兒,我如何不見呢?……『看』畫是殺風景的,當曰『讀』畫。您的畫本就是您的詩。」

翌年,俞平伯又寫了《關於<子愷漫畫>的幾句話》,幾乎一幅幅加以點評,「一片片的落英,都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俞平伯在紀念豐子愷卡片上簽名

《憶》是俞平伯回憶幼年時代的詩集,由豐子愷吟詠詩意,作五彩圖十八幅,附在篇中,為之增色不少。這使俞平伯一生都非常感激:「小詩集《憶》,承寵賜插圖,多費螺黛而聲價倍增,至今感紉。」俞平伯在《燕知草》插頁中,還請豐子愷憶畫了《雷峰迴憶》,整個畫面寥廓明淨,樸拙淡雅,與文相得益彰,成為詠千年古塔的絕筆。

豐子愷繪《雷峰迴憶》

莫幹山作為避暑勝地,僅現代史上就有鬱達夫、鄭振鐸、柳亞子、劉大白、郭沫若等文學家蒞臨,其中豐子愷到過至少三次。

豐子愷繪《曠野中的病車》

首次是1935年4月21日,豐子愷與友人謝頌羔乘遊覽車上山看望在莫幹山上李圓淨家做家庭教師的胞姐豐滿,順訪李圓淨。「葛娘」。「毛病了」。不巧,因為掉了一個螺旋釘,車子半路拋錨,不能開動,乘客們無比焦急,恰路邊有樸陋的茅屋,能與老婦人談天,被邀到裡面去坐。這也是緣。豐子愷於是十分感慨:「我們一鄉之中,這樣的人家佔大多數。我們一國之中,這樣的鄉鎮又佔大多數。我們是在大多數簡陋的生活的人中度著囉嗦生活的人;享用了這些囉嗦的供給的人,對於世間有什麼相當的貢獻呢?我們這國家的基礎,還是建設在大多數簡陋生活的工農上面的……物質文明極盛的都市裡開來的汽車,在這時候也要向這起碼設備的茅屋裡去借用工具。」回去後,豐子愷寫下了著名的《半篇莫幹山遊記》,又補畫了《曠野中的病車》和《都會之客》,隨文發表在《論語》雜誌上,一時膾炙人口,影響頗大。豐子愷後和同為《論語》臺柱人物的俞平伯,戲稱為新八仙中的漢鍾離和藍採和。

豐子愷第一次上莫幹山的確沒有作畫,他在《畫友——對一青年習畫者的談話》裡提到:「前會我從莫幹山回來,許多人問我描了多少畫來。實際,我在莫幹山住了三五天,一張畫也沒有畫。我的速寫簿天天躲在我的袋裡,始終沒有見過莫幹山上的天日。為了那山上並沒有什麼可畫,還不及山下的鄉村市井間的畫材的豐富。然而聽到我這話的人都表示不信,他們總以為我防別人『揩』我的畫『油』,所以秘而不宣,真是天曉得了。除了天以外,只有我的畫友曉得。」該文見1935年中學生社編隨筆集《憧憬》。

豐滿也曾隨弘一法師皈依佛門,弘一法師還給她起了法名「夢忍」。李圓淨是豐子愷在上海認識的一個青年居士,原名榮祥,因患有輕微的肺病,在莫幹山上買地造屋,屋外有石級下山。李圓淨上石級時,必須有一男工託著他的背脊,一步一步地推他上去。豐子愷去訪他,見此狀甚為詫異,覺得此人真是行屍走肉。而李圓淨對豐子愷解釋說,他有肺病,不宜用力爬石級,所以如此。李圓淨的生活不尋常還體現在,他的房間裡的寫字桌的抽鬥,全部除去,豐子愷問他為何,他說這樣可使房間裡空氣多些,可笑。此行促使豐子愷動念購地造屋,在看了杭州上天竺與中天竺之間的一處臨溪山地後,不甚滿意,「因與莫幹山大類,恐開墾工作浩繁」,無奈作罷,照做寓公。較之夏丏尊「有生以來未曾嘗過往廬山、莫幹山避暑的幸福」,豐子愷終是賺到了。

豐子愷二上莫幹山

豐子愷第二次上莫幹山是1955年7月,率眷來此避暑。豐一吟著《爸爸豐子愷》載:「1955年,舉家上浙北的莫幹山,連媽媽的妹妹聯阿娘和先姐的長子宋菲君也一起去。住在『莫幹山旅館』。」

《護生畫集》第五集

《護生畫集》是豐子愷重要的代表作。1965年7月,上海奇熱,豐子愷拄杖三上莫幹山,隻身住一月餘,繪製《護生畫集》第五集,文畫各九十幅,以表達對老師弘一法師的特別紀念。那時距離弘一法師的九十誕辰尚有四年,或是天遂人願,或是豐子愷已經預感到了什麼,此後因政治風雲突變及人壽所限,第六集果然更在1973年提前完成。   

豐子愷三上莫幹山

豐子愷確與德清很有緣。殊不知,德清還有不少人有幸做過豐子愷的學生,譬如汪霖。汪霖在杭州市私立安定中學求學期間,豐子愷正在該校任教美術課。據汪老回憶,豐子愷在第一堂課就開宗明義地告訴同學諸君:「今天我來教大家圖畫課,只是希望你們對學圖畫有點興趣就好了!當然,如果今後你們當中有人能成為畫家,那老師更感到欣慰。」正是豐子愷的這幾句話給了汪霖莫大的鼓勵,中學未畢業,便考入了杭州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圖案系,抗戰勝利後返鄉,致力於文教事業,曾任上柏鎮中心小學校長、武康縣中學校長,晚年人書俱老。

 

桐鄉市石門鎮與德清縣新市鎮不過十裡之遙,在運河裡搖一搖船便達,且兩鎮的風俗大同小異。在《辭緣緣堂》文中,豐子愷還提到了故居緣緣堂前挑過新市水蜜桃,當地郵局再遷新市等瑣事。又如,1945年冬,新市人施劍青受妻家長輩囑託,捎東西去豐子愷家,坐了半日的船乃到,豐子愷還留他吃飯,並送給他一字一畫兩冊頁為見面禮;1965年冬,沈勳城自德清縣財政局給豐子愷寫信,願歸還豐子愷先父斛泉公與先姑母黹紅女史合作的在石門灣元宵燈會中被推為佳制的彩傘。

東陽籍詩人舒國華,是豐子愷在杭州裡西湖靜江路85號的鄰居(舒國華住37號),新中國成立後隨長子舒士安寓居德清縣新市鎮,與豐子愷常有書信來往和詩畫相贈。若追溯舒國華與豐子愷的交誼,始於1937年在江西的邂逅,因兩人同年,結為手足。抗戰勝利後,舒國華回杭州任浙贛鐵路局東南管理處處長、路局出版委員會主任,負責創辦《浙贛路訊報》。豐子愷呢,稍解戰時之難,以賣畫著述為生,故為該報副刊設計刊頭、投稿甚勤。每逢佳節來臨,兩人常與馬一浮、張宗祥、黃賓虹等杭城諸友相聚嶽廟附近雅園,酒酣耳熱之際,豐子愷即書舒國華詩,相視而笑,莫逆於心。

1948年9月,豐子愷攜女一吟,應友人之邀赴臺灣觀光並舉辦畫展,舒國華用轎車親送至城站登車。豐子愷在臺灣所作十幅風情漫畫,均題上「子愷臺灣作,國華兄存」,分數次寄贈舒國華,向《浙贛路訊報》供稿。是年,舒國華將舊作詩文三百餘篇結集《省吾廬詩文集》,豐子愷對內中佳句歡喜不已,與之合作一詩一畫,名曰《豐舒詩畫集》,陳季侃序雲「詩既悱側動人,畫更發人深省,不獨詩中有畫,亦復畫外有味,誠返真歸樸,有益社會之作」,扉頁為豐舒合影。其時,舒國華又作了蓬萊仙境格律詩,豐子愷閱後興趣盎然,照詩句配畫四十幅,合作編成《蓬萊詩畫集》。1965年,舒國華在東陽老家病逝,遺言舒士安不要忘了豐老伯,豐子愷得悉親手挽幛「詩藝長存,國華先生千古,豐子愷挽」贈予舒氏家屬。

《豐子愷文集》收錄有豐子愷與舒家父子的七封書信。舒士安,先在新市區供銷社所屬馬家橋村下伸店工作,後在北街擺攤修鋼筆、電筒,之後併入新市紙品社,寓居今西河口72號宅(與韋秀程家毗鄰),與世無爭,因收藏有大量「不合時宜」的字畫,又與諸多文化名人有往來,被打成現行反革命,孤苦伶仃。1973年重陽,深處困境的豐子愷念及亡友舒國華,遂在豐舒合影上題字,1974年3月書龔自珍詩「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又寫信關懷士安賢侄:「可知天地好生,生意永不熄滅也。」據說,豐一吟曾專程到新市找過舒士安,了解父親畫作下落,結果真的在舒家見到了劫後遺珍——八幅豐子愷臺灣風情畫的印刷品。對此,舒士安在《浙江民革報》撰文《四時不謝之花》回憶道:「豐老伯1948年秋臺灣之行,旅途創作,隨畫隨寫,贈我先父。歲月滄桑,原作均已毀損,幸我先父當年為其配詩影印集冊,乃得於近年一一問世。已發表於國內外報刊者有《鳳梨》《馬路與車》《杵影歌聲》《高車》《南國女郎》《臺北雙十節》《擁被吃西瓜》 《莫言千頃白雲好,下有人間萬斛愁》八幅……」韋秀程與舒士安交往八年,商之於他,將豐子愷贈其父子的詩書畫及信札五十九件編成集,以之傳世,承同裡王士賢厚愛,於1990年11月在臺南市新和橫路13號王家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並請張令杭題籤《豐子愷漫畫集》。

「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這等於是豐子愷的一種精神宣言,無論從文學、美術、音樂、自然、佛教角度來解讀,都不難領悟其中真諦。春寒料峭,我們去看豐子愷,就不冷了。

相關焦點

  • 豐子愷漫畫|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豐子愷  春日杏花如同一片片落英含蓄著人間的情味
  • 「中國近代漫畫的鼻祖」豐子愷:萬般滋味,皆是生活
    有一個人曾經被朱自清、朱光潛、俞平伯等諸多文人雅士頻繁論及,甚至對他的文筆和繪畫也作了幾句讚美,或說從他的筆下感受到「人間的情味」。或者「就像吃橄欖一樣,總是咂咂橄欖的味道」喜歡感受他的寫作和繪畫。這個人就是有「中國近代漫畫的鼻祖」之稱的豐子愷。
  • 「漫話茶水間」,豐子愷的人間情味
    「古詩新畫」是豐子愷獨特的繪畫語言。這種充滿詩意和諧趣的藝術語言,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著令人感動的「人間情味」。1924年,豐子愷在朱自清、俞平伯主編的刊物《我們的七月》上公開發表《茶》與《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兩幅作品,成為了「子愷漫畫」的起點,也代表了中國漫畫由此起步。
  • 持續兩個月 溫嶺博物館展出「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
    由溫嶺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敝帚自珍——豐子愷漫畫特展」,7月7日起在溫嶺博物館三樓臨展廳展出,展期兩個月。豐子愷(1898-1975),浙江桐鄉石門鎮人。豐子愷幼承家學,後受業於李叔同、夏丐尊,從其師李叔同皈依佛門,法名嬰行。曾任重慶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授兼教務主任。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上海分會主席、上海文史館館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上海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等職。豐子愷博學多能,於文學、漫畫、藝術理論均有建樹。其畫多抒寫古詩意境和兒童生活,富有生活情趣和文學趣味,用筆簡練,設色明快,取材平凡而寓意豐富,令人回味。
  • 他是做紅木生意的,畫卻跟豐子愷老先生漫畫一樣
    沈春雷:江蘇省漫畫協會會員,揚州市民建商會總支付主委,揚州市儒商研究會會員,揚州市南通商會秘書長。1987年開始畫漫畫,先後在全國100多家報紙雜誌發表千幅作品,獲獎10次。後來,在書本中看見豐子愷老先生所畫的漫畫,一下子就被深深被吸引了。原來,漫畫竟然可以如此的好看和有趣。豐子愷先生那種寫實與詩意相結合,從現實平凡的生活中進行取材,簡潔質樸的繪畫風格,對他的藝術創作影響是很大的。
  • 簡約不簡單的豐子愷漫畫
    豐子愷他不僅是中國漫畫藝術的開山大師,而且多年從事藝術教育,獻身美育的實踐,他強調師法自然,重視自然美;崇尚藝術創作中形與態的自然,而非矯飾、斧鑿、造作的天然之態;憎惡卑俗的美、病的美,執著追求健全的美。
  • 小林漫畫全網爆紅,全新漫畫集《人間逍遙遊》出版
    「好好生活,慢慢相遇」「你在我心裡的位置,連我自己都羨慕」……2020年5月,長江新世紀推出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客座教授、人文藝術治療科主任林帝浣的全新漫畫集《小林漫畫:人間逍遙遊》,小林漫畫上市當日銷量即突破5000套。
  • 豐子愷:像個孩子一樣生活,才是你的黃金時代
    今天,是豐子愷120周歲的誕辰。1925年12月,在鄭振鐸的策劃下,豐子愷出版了第一本漫畫集——《子愷漫畫》。這是中國第一本署名「漫畫」的集子。豐子愷出版漫畫集《人間相》時,序言就是寫給女兒的《送阿寶出黃金時代》。他說:「你此後的去處,就是我這冊畫集裡所描寫的世間。
  • 「中國近代漫畫的鼻祖」豐子愷,先生也是個愛國憤青
    「意到筆不到」,說的就是豐子愷。這種「不要臉」的畫風,反倒讓豐子愷收穫了大量的粉絲。所以,在上個世紀三五十年代,豐子愷的漫畫算得上是國民的精神食糧。除了「不要臉」以外,豐子愷的漫畫有種濃厚的市井氣息,說白了就是更接地氣。
  •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 畫的都是啥「月」?
    有問必答提個醒 豐子愷的這幾幅漫畫畫的都是啥「月」? 答: 請根據豐子愷的漫畫來判斷農曆的大致日期和時間。漫畫中月相的畫法是否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 揭秘|豐子愷以「不要臉」新畫法開啟中國漫畫首頁
    20世紀30年代初的一天,上海《新聞報》刊出一篇評論文章——《豐子愷畫畫不要臉》。當豐子愷拿到報紙,他初一看文章標題,直呼莫名其妙,『我與作者素不相識,無怨無仇,為何竟遭此辱罵?』待看完全文,豐子愷卻會心一笑。原來文章是分析他的一幅畫作《村學校的音樂課》,人物臉部雖然大都沒有眼睛鼻子,但卻惟妙惟肖極為傳神。
  • 從「治癒」到「逍遙」,最新「小林漫畫」撫慰疫情中的你
    醫護人員在奮力忙碌之際,病患在等待治療之時,一抬頭便可瞥見一張張溫暖、勵志的水墨漫畫,紓解緊張情緒。最近,中山大學孫逸仙醫院客座教授、人文藝術治療科主任林帝浣推出全新漫畫集《小林漫畫:人間逍遙遊》。正值全國各地復工復產的關鍵時期,小林漫畫上市當日銷量即突破5000套。全新漫畫集傳達了林帝浣一直以來的理念:「我願做一個『無用』的作者,以『無用』之心向社會傳遞一種自在淡定的態度。」
  • 「人間慈父」漫畫家豐子愷,為7個兒女做的哪4件事,最讓人感動?
    有人說,豐子愷一生最成功的角色,不是漫畫家、散文家,而是「人間慈父」。人間慈父豐子愷↓↓點擊下方播放,聽本文精華版。(出自豐子愷散文《悼夏丐尊先生》)豐子愷的散文集《緣緣堂隨筆》《率真集》,文字鮮活生動;漫畫集《子愷漫畫》妙趣橫生,《護生畫集》充滿慈悲。
  • 世界級恐怖漫畫宗師伊藤潤二AR體驗展落地深圳!
    對於大多數恐怖漫畫愛好者來說,伊藤潤二是一個繞不開的名字,作為世界級經典恐怖漫畫宗師,伊藤潤二的作品給所有的讀者都帶來前所未有的極致體驗。自他年幼時期便熱衷於楳圖一雄與古賀新一的奇怪漫畫,遂展開其自身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被翻譯成12種語言,在全球擁有不少熱情的粉絲。
  • 重溫百年漫畫的動人時刻
    豐子愷《爸爸回來了》 1946-1947 豐子愷一套二十幅贈予幼子豐新枚的兒童插畫中的四幅首次面向公眾展出。豐子愷的漫畫別具風格,他有著國畫的深厚根基,幾筆線條,就勾勒出生動的圖像。觀眾可以從「中國漫畫之父」豐子愷的寥寥數筆中找回失落的童心。他的作品也感動了不少觀眾。觀眾陳女士帶著孩子仔細看過之後,她告訴記者:「豐子愷的手稿在深圳展出並不多見。他畫了很多兒童題材的作品,可見也是喜愛孩子,有愛心和童心的大師。」
  • 【名人訪憶】豐子愷與豐一吟
    豐子愷漫畫是子愷先生一生的藝術追求,成績最為卓著,影響亦最為深廣。在民國年間,他出版的漫畫專著達三十多種。而時下若想以合適的書價淘得一冊子愷漫畫類民國版本,簡直是「額骨頭碰到天花板」。了解了《漫畫阿Q正傳》的創作經歷及豐子愷的創作意圖,再一頁頁玩味圖文並茂的斯書,頓覺文稿與漫畫互為襯託,相得益彰,讀來興趣陡增。漫畫而外,子愷的散文創作亦別具一格,在民國時先後出版了《隨筆二十篇》《車廂社會》《率真集》等七、八部專集,而以《緣緣堂隨筆》《緣緣堂再筆》最為著名。
  • 豐子愷:這些都不是真的我
    「偽豐子愷語錄」成為微信朋友圈裡的「爆款」,這種現象的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我們想要從豐子愷先生身上學到智慧,但是另外一方面也恰恰說明了我們並沒有了解真正的豐子愷。巴金說「我腦子裡有一個『豐先生』的形象:一個與人無爭、無所不愛、一顆純潔無垢的孩子的心」。鬱達夫點評豐子愷的散文說道: 「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
  • 漫畫宗師首登故宮 「千年一問」大展
    1990年,《東周英雄傳》在日本刊登,震撼這個漫畫王國,大家自始知道臺灣出了千年一見的漫畫鬼才 - 鄭問。 2018年,這位宗師逾250原稿在臺北故宮專題展出,成為首位登上這個藝術收藏殿堂的漫畫家 - 是為「千年一問」。
  • 零基礎《學畫子愷漫畫》
    豐子愷是新文化運動啟蒙者而在他所有的作品中,最讓人過目不忘的,就是漫畫了。豐子愷的畫,既有中國畫的許多美學特徵,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情趣,人物傳神,生活氣息濃。一花一樹,一草一木,一把椅子,一個茶壺,都是詩意。俗世匆忙,不如停下腳步,看看豐子愷一草一葉中的詩意,學學子愷漫畫享受專注平和的心境。
  • 世間最美的春天,在豐子愷的畫裡
    提到豐子愷,很多人可能並不熟悉,大多數人聽說這個名字也許也都歸因於,之前盛行的雞湯文字,或是公眾號裡漫畫加一行字的羅列,轉而帶出的十萬加轉發。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我想很多人聽過這句話,有人還把它當做過籤名檔,這句話就是出自豐子愷先生的《無寵不驚過一生》。豐子愷,畫家、散文家,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師從弘一法師,學貫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