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黑龍江雞西一家人聚餐,9人食用酸湯子中毒事件成為了一個熱點新聞,令人惋惜的是,目前死亡人數已經上升到了8人,小小的一個「酸湯子」,怎麼會有如此高的毒性,日常生活中,我們如何注意避免這樣的食物中毒風險呢?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下這方面的相關知識。
「酸湯子」導致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是米酵菌酸
根據黑龍江衛健委公布的最新消息,該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具體原因已經基本調查清楚,在引發中毒的酸湯子中,發現了高濃度的毒素米酵菌酸,在中毒者的胃液中,也發現了這種毒素,對於此次中毒事件,原先有些媒體報導的「黃麴黴素」中毒,是完全不靠譜的,其實從科學道理上來說,此次的中毒事件,首先應該懷疑的也應該是這個害人不淺的有毒物質——米酵菌酸。
米酵菌酸是個什麼東西,又從何而來?
酸湯子是一種傳統的東北食物,通常是通過玉米水磨發酵後製成一種具有酸味的粗麵條,而這種酵米麵食品,在發酵,貯藏的過程中,如果遭到汙染,使得一種叫做「椰酵假單胞菌」的細菌在裡面增殖生長的話,這種細菌在生殖以及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對人體具有毒害作用的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就是米酵菌酸。
因此,在製作酸湯子的過程中,在酸湯子的存放過程中,都有可能導致椰酵假單胞菌的汙染,而如果汙染了這種細菌的酸湯子,又大規模的出現增殖生長,就會大量的產生米酵菌酸這種毒素,這種毒素能夠耐受100℃的高溫,因此即使經過高溫的烹煮,也並不能有效的去除這種毒素,一樣還是會引起人的中毒反應。
椰酵假單胞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的細菌,通常細菌導致的食物中毒,都是有大分子的蛋白物質引起的,而椰酵假單胞菌產生的毒素米酵菌酸卻是一種小分子毒素物質,這種化學物質本質上是一種不飽和脂肪二酸的衍生物,有研究發現,這種物質產物的多少與椰酵假單胞菌的不同亞型有密切關係,作為一種細菌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外毒素,只要細菌能夠大量繁殖,米酵菌酸就會不斷產生,最終致人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事件並非第一次發生,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953—1994年,在我國,先後有16個省份陸續發現了其他由當地特色食品引起的椰酵假單胞菌食物中毒545起,中毒人數3352人,死亡1401人,平均病死率高達41.80%,是我國病死率較高的一種微生物性食物中毒。
米酵菌酸中毒有何特點和症狀
米酵菌酸中毒發生的速度很快,通常潛伏期在2小時到24小時不等,中毒症狀的輕重,與攝入的米酵菌酸量有明顯的劑量關係,輕度中毒可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噁心,嘔吐,頭暈,全身無力等症狀,而重症患者則可能會出現黃疸、肝腫大、皮下出血,血尿,少尿,嘔吐物呈咖啡樣,意識不清,煩躁不安,驚厥,抽搐,休克等症狀,通常無發熱症狀。
米酵菌酸中毒對於身體多個重要器官都會產生損害,中樞神經系統,肝臟,腎臟等多個器官都會被累積,嚴重中毒者會出現肝衰竭而致死亡,重症中毒者的死亡率高達40~100%,遺憾的是,目前也沒有特效的解毒藥物來解毒,這也是導致米酵菌酸中毒死亡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酸湯子,還有哪些食物要注意米酵菌酸中毒風險?
從前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食品中之所以會出現米酵菌酸這種毒素,主要還是因為汙染了椰酵假單胞菌這種汙染菌。調查研究發現,這種有害細菌主要來源於土壤,隨著加工原料汙染食品,並在一定條件下繁殖生長並產生毒素,才會致人中毒。
椰酵假單胞菌產毒的最佳溫度是26℃,因此,米酵菌酸中毒事件多發生在夏秋季節,特別是早潮溼,陰雨的天氣下,再加上食品加工、貯藏過程中不注意,導致細菌汙染,才會進一步產生毒素,致人中毒,椰酵假單胞菌導致的米酵菌酸中毒,主要存在於3類食物中——
首先是穀物發酵類食品,除了酸湯子以外,糯玉米粉,發酵玉米澱粉,發酵糯小米,吊漿粑,餈粑等各類穀物發酵類的食品,都是應該注意椰酵假單胞菌汙染的風險;
除了酵米麵食品以外,新鮮的或泡發的銀耳或木耳,也是導致米酵菌酸中毒的重要來源,1984年山東省東平縣爆發了首起變質鮮銀耳中毒事件,中毒105人,死亡8人,經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確證為椰酵假單胞菌引起的非發酵食品中毒。因此,對於新鮮的銀耳和泡發的木耳等,如果存儲過程中汙染了相關的微生物,存放時間又過程,導致細菌進一步增生分泌毒素的話,也有引起食物中毒的風險。
第三種是因貯藏不當而導致椰酵假單胞菌汙染的薯類製品,如馬鈴薯粉條、甘薯面、山芋澱粉等。
總之,想要避免這種米酵菌酸中毒的情況,建議大家儘量的自己去發酵製作一些酵米麵類的食物,如果一定要做,也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環境衛生,儘量的避免汙染和孳生相關的有害微生物,至於木耳、銀耳,薯類澱粉製品等,也完全不必太過擔心,只要泡發後及時食用,不要放置存貯過程中,導致汙染變質,其食品安全還是可以有所保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