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並不是夏天才會有的,一年四季都會沾上,尤其是經常一坐就一天的上班族更容易滋生溼毒。因此,久坐的人,必須要學會排溼毒,今天我們就分享給大家一個簡單的小方法輕鬆排溼毒。
這個方法自己在家就可以做,因為很簡單,只要經常推一推三陰交到陰陵泉這條經絡線,溼毒就跑光光!具體操作如下:
從三陰交穴開始向陰陵泉穴推。三陰交穴是三條陰經的交叉點,可以調動肝、脾、腎這三條經絡的氣血以通暢脾經。
然後順著骨緣推到陰陵泉穴,反覆地推。推的過程中,要去找最痛的點,這個點就是淤堵的部位。把它推到不疼了,這「脾經管道」就打通了,脾經一通,多餘的水溼就會順暢地排出去了。
脾經是通過膀胱來排溼的,所以堅持推一段時間後,會感覺小便增多,這就是排溼的正常表現。長期堅持下來,溼氣自然就少了!怎麼樣,是不是非常簡單呢?趕緊做起來吧!
盜汗是中醫病名,是 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 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 症。「盜」有偷盜的意思,古 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 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即 每當人們入睡時,汗液就 象盜賊一樣偷偷洩出來。古書記載「盜汗多見於陰 虛內熱證,或氣陰兩虛 證。」因此,老年朋友都認 為盜汗就是陰虛引起的, 其實不然。
平素若見畏寒,汗出 後惡寒更甚,夜寐汗出,汗 後惡風,更兼鼻塞、流涕、 腰酸者,為氣虛衛表失固、 營衛失和所致。治宜補氣 固表、調和營衛。
取黃芪 20克,白朮、防風、桂枝、 炒白芍各10克,炒棗仁6 克,紅棗4枚,每日1劑, 連服7日。方中黃芪、白 術、防風益氣固表止汗,桂 枝與白芍調營衛、固營陰;炒棗仁養心安神,諸藥合 用止汗效果尤佳。另外,取 明礬100克,分3份,每份 加白蘿I、250克,切片煮 30分鐘,每晚泡腳20分 鍾,煅賊骨50克,研細,泡 腳後敷足底,可有效減輕 足汗。
若見夜寐汗出,汗出 部位以頭部、背部居多,汗 後惡風,汗出耐頭部烘熱 而兩足寒冷,呈上熱下寒 之象,舌質淡紅,邊有齒 印,脈細者,為腎陽不足、 虛火上越、衛表不固所致。
治宜固表溫陽、清上實下、 引火歸元。取炙黃芪15 克,焦白朮10克,炒防風6 克,熟附子2克,熟地黃9 克,陳皮6克,糯稻根須30 克,癟桃幹10克,水煎溫 服,每日1劑,連用7日。方中玉屏風散(前三味藥) 補氣固表,用熟地黃滋陰 補腎,少量熟附子溫陽;引 火歸元以達陰陽調和;少 佐陳皮化溼行氣以防用補 而呆胃;癟桃幹、糯稻根須 固澀斂汗,對陽虛所致者 效果好。
若見每晚睡至近黎 明時汗出甚多,汗出部位 以頭部、胸前區居多,後 腦部汗出尤多,溼透枕 巾,再次汗出即到臀部, 汗出後肌膚有烘熱感,並 不惡風者,為心肝火旺, 犯及心包及太陽經脈,逼 津外洩所致。治宜清瀉心 肝之火,佐以斂汗之品。
取桑葉15克,菊花12 克,浮小麥30克,淡竹葉 10克,生甘草5克,生地 黃10克,黃連3克,癟桃 幹10克,每日1次,連服 7劑。黎明者,陽動之時, 黎明汗出多因火熱鬱於 足太陽膀胱經脈;前胸汗 多則由火熱鬱心,因此方 中重用浮小麥配淡竹葉、 川黃連以清瀉心火。心與 小腸合,故用生地黃、生 甘草,使心火能下移小 腸。桑葉清肝洩熱,並有 辛涼透洩之功,具有「火 鬱發之」之義,配以菊花 等清心瀉肝,火洩則汗自 能止。
經常晚上睡覺都會出汗,一出汗就醒過來,醒後不久汗就會幹,有這個症狀的朋友,下面介紹一條專治盜汗症的偏方,服用一段時間後,夜間出汗的問題會大為改善。
偏方如下:當歸、黃芪、黃芩、黃柏、生地黃、熟地黃各10克,黃連4克。水煎服,每日1劑。
出汗既是一種生理表現有時又是病理表現,病理汗出即異常汗出。異常汗出既可單獨出現,也可作為併發症狀出現於其他疾病的發病過程中;既可以是全身性的異常汗出,也可表現為某一部位局部的異常汗出。
汗是陽氣蒸化津液,出於體表而成。汗為心液,屬五液之一。
正常出汗是機體功能活動的表現,生理性的汗液排洩可調節機體陰陽平衡。
凡異常出汗者皆屬於中醫的「汗證」。汗證是指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而導致汗液外洩失常的一類病症。中醫古籍對汗證描述很多,如根據出汗的特徵不同可分自汗、盜汗、戰汗、脫汗、黃汗等,根據出汗部位分為頭汗、五心汗、腋汗、手足汗、陰汗、偏沮等;根據出汗的特徵不同可分自汗、盜汗、頭汗、手足心汗、黃汗等。營衛不和、陽明熱盛、陽明熱結、溼熱互結、腎陽虛弱、水氣互結、肝陰虧虛、少陽開闔不利、火鬱、陰陽兩虛等病因都可以造成汗證。多用補氣、固表、滋陰、降火等方法綜合治療。
有些人出汗的異常情況,僅僅表現在身體的某一部位出汗,而其他部位卻沒有這種現象。根據部位不同,代表著不同疾病:
1.頭汗
頭部出汗,並伴有心煩,口渴,欲吃冷物,舌紅苔黃,心跳加快等表現時,是邪熱鬱蒸於上所致。
頭部出汗,並伴有身體倦怠,小便不利,舌苔黃膩等症狀,是中焦脾胃有溼熱所致。
頭部出汗,並且有怕冷,氣短,脈搏弱等伴隨症狀,是因為陽氣虛弱,虛浮於上所致。
如果是病情危重之人,突然頭部,特別是前額大量地出冷汗,這是亡陽的徵象。
2.半身出汗
顧名思義,這是指身體一半有汗,一半無汗,或左或右,或上或下。這是因為體內有痰溼或者風溼之邪阻滯了人體的經脈,使得氣血不和。這種特殊的出汗異常,常預示著有中風的可能,需加強注意,以預防中風的發生。在已經患中風的病人,往往在癱瘓的一側無汗。
3.手汗和腳汗
人的手和腳由於經常處於運動中,相對出汗較多,但如果異乎尋常地多汗,則為病態的。中醫學認為這種人往往為陽明熱盛,胃火熾熱。由於手足部位經常是潮溼的,所以易患手癬或腳癬等皮膚病。
在情緒緊張時,手心出汗,這是由於精神緊張造成的,是一種生理現象。
全身性異常汗出
全身性異常汗出可分為自汗、盜汗。
自汗:中醫學認為自汗是由於營衛不和、脾肺氣虛、胃熱熾盛等致衛氣不固,津液外洩而出現的現象。臨床常見症狀為時時汗出,動則益甚,常伴面色白,肢體欠溫,氣短乏力,惡寒惡風等。《明醫指掌·自汗盜汗心汗證》言:「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外。」《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自汗論治》曰:「無論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並指出其他疾病中表現的自汗,應著重針對病源治療,謂「歷節、腸癰、腳氣、產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當推其所因為病源,無使混濫」。
盜汗:是以入睡後汗出異常,醒後汗洩即止為特徵的一種病證。「盜」有偷盜的意思,古代醫家用盜賊每天在夜裡鬼祟活動,來形容該病證為每當人們入睡、或剛一閉眼而將入睡之時,汗液象盜賊一樣偷偷地洩出來。中醫認為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由於房事不節,煩勞過度,亡血失精;或久病傷陰,素體陰虛,腎液不足,虛火內生,迫津外洩而現潮熱盜汗。對於盜汗中醫很早就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黃帝內經》中稱為「寢汗」;《金匱要略》一書中形象地用「盜汗」來命名人們在睡夢中出汗這種病證。自此以後,歷代醫家均沿用此名。
取合谷穴、復溜穴。令患者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直刺合谷穴、復溜穴各1寸。自汗者合谷施以捻轉補法,復溜施以捻轉瀉法;盜汗者合谷施以捻轉瀉法,復溜施以捻轉補法。留針30分鐘並10分鐘加強手法一次。每日一次。
合谷乃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五行屬火,與手太陰肺經互為表裡。肺主皮毛、又主一身之氣,氣體輕清,走上走表。復溜為足少陰腎之經穴,屬金,金者肺經,水之母也,為陰。腎與膀胱相表裡,膀胱又主一身之表,為衛氣所居。合谷、復溜一陽一陰,一表一裡,一髒一腑,兩穴相配採取不同的補瀉手法,對汗液會產生不同的調節作用。
自汗責之於氣虛衛外不固,津液外瀉。合谷穴採用補法能夠益氣血而實營衛之氣,復溜採用瀉法能夠抑陰以扶陽,達到固攝津液的作用。而瀉合谷以清宣肺氣、疏散邪熱;補復溜可滋腎陰,培化其源,以助膀胱之氣升華而固衛,調節陰陽以臻平衡,盜汗自止。
局部異常汗出
有些患者異常汗出僅表現於身體的某些局部。
頭汗:多因中焦溼熱鬱蒸所致。若見於大病之後,或老年人氣喘而頭額異常汗出則多為虛證。如重病末期突然額汗大出,是屬虛陰上越不能附陽,陰津隨氣而脫的危象。手心、腳心出汗如《傷寒明理論》所論:「多由脾胃溼蒸,旁達四肢手足所致。」究其原因多因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達於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選取脾俞穴、胃俞穴為主。異常汗出表現於頭部者加百會穴、大椎穴;並發於虛證、危象者加氣海穴、關元穴。囑患者取伏臥位並將背部充分暴露,術者左手持打火機並將打火機的火焰開至最大於右手所持的罐口適宜的玻璃罐中瞬間閃過後迅速將罐吸拔於脾俞穴、胃俞穴、大椎穴處,每穴留罐10分鐘。
術者分別用左右雙手拇食中三指如持筆寫字狀拿灸用艾條使艾條與局部皮膚成45度角,將艾條點燃端分別對準百會穴、氣海穴、關元穴處(點燃端的艾頭與穴位處皮膚的距離約一寸左右),以患者自覺施灸局部溫熱、術者視之泛紅但不致燙傷皮膚為度,每穴處施溫和灸20分鐘,每日一次。
脾俞穴、胃俞穴分別為脾臟與胃腑的經氣轉注輸入之所,同用具有補益脾胃,化生氣血,調理脾氣、和胃降逆、運化水谷、和營統血、消滯通絡的功效。百會穴能激發、振奮全身陽氣,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大椎可解表疏風、通絡開竅、扶正補虛、振奮全身正氣。氣海穴乃人體元氣聚會之處,與任脈經穴、任脈與足三陰經的交會穴關元相配,具有培腎固本、補益元氣、溫中散寒、固精同脫、調理衝任等作用。
陰部汗出:生殖會陰部異常汗出多屬脾虛溼盛或溼熱下注而致。患者多伴有腎虛腰酸困,甚者腰困如折,脈診尺部沉細,舌苔淡白滑膩,舌邊有齒,黃膩等。取隱白穴、關元穴。令患者小便後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
醫者將患者隱白穴處揉搓至局部發紅、發熱,戴一次性手套用一次性採血針(或一次性注射器針頭或小號三稜針)在隱白穴穩、準、快點刺,接著醫者採取雙手拇食指一捏一放,同時用95%的酒精搽拭點刺處(便於血液的順利外洩)以見血色由黑紫變為淡紅為度,按壓止血並碘伏消毒。術畢再常規消毒,取毫針直刺關元穴1.2寸施以捻轉補法,留針20分鐘後起針。隱白穴點刺放血隔日一次,關元穴毫針每日一次。
隱白穴點刺放血具有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行氣止痛、健脾回陽、生發脾氣的功效。關元穴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之功,凡元氣虧損均可使用。
關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補益下焦的功效,能強身健體、益壽延年。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現代研究表明,刺激關元穴能產生調節內分泌的功效,讓身體的代謝成倍增加。並且,這種調節是雙相的,即讓亢進的機能減退,讓減退的機能增強。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僅半側身體異常汗出,另一側則經常無汗者;或下半身異常汗出者多因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可見於中風、痿證、截癱等病人。
取然谷穴。囑患者取舒適仰臥體位並將所取穴位處充分暴露,常規消毒後毫針針尖略朝足跟方向刺然谷穴0.5寸,施以緩慢捻轉手法,以針感沿足少陰腎經向上傳導至腹部者為佳,留針30分鐘,隔日一次。
然谷穴是足少陰腎經的滎穴,五行屬火。對於因中風、痿證、截癱等病證所致經絡閉阻,氣血運行不暢而見異常汗出在治療原發病的同時配合然谷穴具有升清降濁、清熱洩邪、益氣固腎,清熱利溼的功效。
頭汗藥方:
有患者汗出只在頭部,而遍體無汗。秦伯未在《中醫臨證備要》一書中指出:「汗出只在頭部,以陽明熱證和溼熱證為多見……肺熱亦多頭汗」,但未出其方。陽明經脈循行頭面,熱邪鬱於內,不得四散,又因火性上炎,於是內熱循經上越,上蒸迫津外洩,而作頭汗。故只要陽明熱清,又用牛膝引熱下行,則頭汗自止。
患者王某,男,12歲。患頭汗3月餘,每因活動、進食,則頭汗出如洗,伴有口渴喜冷飲,二便正常,舌質稍紅,苔剝而幹,脈滑數。辨證為胃熱,治擬清熱瀉火。
方用生石膏30克,知母12克,牛膝9克,甘草6克。5劑,每日1劑,水煎服。
二診:藥後上述症狀減輕,繼進5劑,頭汗則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