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仔細揣摩最近發生的一些事情,你會發現:風向確實是變了。
12月11日,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以一篇《「社區團購」爭議背後 是對網際網路巨頭科技創新的更多期待》的文章點評了最近深陷輿論風口的「社區團購大戰」,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之後,賣菜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
評論認為,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12月14日,中國反壟斷法正式開出「 第一槍 」!阿里、騰訊、順豐成為了第一批被「 打中 」的網際網路巨頭,三家超級巨頭,全都被國家頂格處罰:阿里巴巴投資、閱文集團、豐巢網絡因為違反《反壟斷法》第48、49條,被分別處以50萬元罰款。
雖然事情的定性其實並不嚴厲,措辭也比較溫和,但是有分析人士指出,對這三起案件的處理不是結束,只是開始,還有大量涉及網際網路領域的「涉嫌違法實施經營者集中」的線索正在調查。
無論是呼籲科技企業需要有更多擔當,還是對網際網路領域反壟斷監管加強,都釋放出一個信號:靠「燒錢-整合-收稅」的網際網路時代結束了,整個市場的重點回歸產品、內容、技術和用戶本身。
一個時代的結束,也就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的開始,也就是最近這幾年,大家喊得火熱的產業網際網路時代,而從工業角度來看,則是工業網際網路時代,這是一個全世界公認的新「藍海」市場。在這片藍海裡,不光有牌桌上激烈廝殺的大型平臺廠商,還有一批暗潮湧動的初創公司等待一個躍出水面的機會。
巨頭雲集的工業網際網路江湖
火了三年的工業網際網路,熱度是一點都沒減退。數據顯示,2018年和2019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增加值規模分別為1.42萬億元、2.13萬億元,預計2020年,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經濟規模將達3.1萬億元。
如果追溯工業網際網路這個概念,業內一直認為GE是最先提出的,但也有一些專家學者指出,早在2007年,上海可魯系統軟體有限公司就提出了這一概念,雖然在當時,這被認為是異想天開的想法。
多年之後,GE等大企業的推動,大國的博弈和產業升級需求,讓工業網際網路這個詞,成為21世紀最值得被註腳的詞彙之一,特別是2020年這個時間節點,恐怕會有濃墨重彩的一筆,因為2020年作為5G商用普及的一年,也成為了我國工業網際網路繼續發展的關鍵節點。
10月29日,在中國移動5G+工業網際網路推進大會上,中國移動正式對外發布5G+工業網際網路品牌「CMCC OnePOWER」及5G+工業網際網路「1+1+1+N」產品體系,標誌著中國移動正式入局工業網際網路領域。
運營商的加入,讓原本就聚集了一眾巨頭的工業網際網路領域,迎來了更為複雜的競爭局面,一邊是虎視眈眈的網際網路企業,一邊是勢在必得的傳統工業巨頭,現在,還有企圖搶佔更多地盤的ICT企業和伺機分得一杯羹的運營商。
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無疑是工業網際網路的重要推手,因為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離不開網際網路技術的賦能,而中國在網際網路技術領域,也已經走到了世界領先地位,但消費網際網路的玩法,跟工業網際網路顯然不一樣。
海爾、三一重工、美的、格力等傳統工業巨頭,是最懂行業的人,在信息化和數位化過程中,這些企業也已有試水,但某一行業巨頭的解決方案或技術,在同行業具有天然的「被排斥性」。
運營商作為基礎設施的建設者,不甘心淪為管道,所以積極致力於開發行業解決方案,撬開企業市場,不過,運營商欠缺B端經驗,在心態和思想觀念的轉變上,還需要漫長的過程。
而以華為為代表的ICT企業,搞B端市場的經驗顯然比網際網路公司更多,但ICT技術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需要與OT技術融合創新,並且在適應性上也需要做出優化,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初創企業還有機會嗎?
那麼在巨頭林立的網際網路江湖,各大門派都有各自獨霸武林的神功,諸如海爾、樹根互聯、富士康這樣的大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他們或有深厚的行業背景,或有強大的基礎平臺,對於初出茅廬者來說,還有機會嗎?
上一篇文章提到,工業網際網路沒有一家獨大的可能性,這既是因為工業的特殊性,也是因為不同工業門類的複雜性,決定了不可能有一家企業可以把所有行業,所有場景都做了。
一位投資人認為,目前工業網際網路還遠遠沒到談競爭,格局的時候。基於龐大的產業集群,下遊客戶以及不同工業類別的細分,機會還有很多,尤其專注在某些點上,專注發展的企業,從長遠來說,這一群體公司裡面有一部分是具備很高的資本價值屬性的。
從數據來看,中國作為工業製造業大國,2019年中國GDP總量99萬億,工業佔了38萬億。假設整個工業領域有幾十個大品類,每個品類最低也會有幾千億的市場規模,那麼針對一個特定品類做降本增效,如果能夠做到10%的市場佔有率,也將成為一個百億規模的企業。
新經濟100人創始人兼CEO李志剛表示,未來十到二十年,工業網際網路領域一定會誕生一個全球性的,至少是千億美金市值的公司。與此同時,伴隨著每個細分賽道的升級,也將產生一二十家百億美金的小巨頭,最終形成一超多強的產業格局。
具體到初創企業的機會,海爾數字科技相關人員認為,在打造精而細的具體場景中,初創企業還是有很大空間的,而頭部企業的大平臺、全流程解決方案,一樣是靠具體場景構建起來的。
一位在工業網際網路行業浸染十多年,同時也在這一領域創業的知情人士告訴5G產業時代,工業網際網路要比網際網路來得複雜,工業場景需要很多技術人員去支撐,真正的工業網際網路,它的穿透性很強,要從底層的基礎工業一直穿透到上層的業務層,目前沒有企業能夠全鏈條覆蓋。「我們之前也做過一個小範圍的探討,這一行能夠穿透全鏈條的專家,屈指可數。」
上述知情人士認為,在工業網際網路領域,雖然巨頭企業有先天的基因做好這件事情,但初創企業反倒是比他們更有優勢,因為工業是以某個技術為錨點,進行技術產業化的演化,越是小企業,可能最後越能在這個領域分得一杯羹,當然,前提是這些小企業足夠專注和專業。
觀點認為,在深入工業領域的過程中,當一個企業想通過網際網路的形式去形成壟斷的時候,意味著這個企業要將全鏈條的精英籠絡在自己手裡,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它需要一個很漫長的積累過程。
從業者也認為,大平臺的行業解決方案,現在部分都是集成,有遠見的,有資本的頭部玩家,即使現在布局和投入研發,成果和應用沒那麼快出來,這就意味著小企業還有很大空間。
分析人士指出,與其他領域相同,工業網際網路領域的初創公司在最開始也會因為聚焦於某項技術或者行業,得以在市場中立足,做到通用型平臺很難滿足的細節化問題。具體地,初創公司集中了幾十個人甚至上百人去解決某個細分場景相較於大公司裡面可能不足二十人的小組團隊,這無疑是可以形成局部殲滅優勢的。
不可否認,中國工業品門類最為齊全,最廣袤的土地為創業公司提供了足夠多的應用場景。如何結合新的技術,新的模式來滿足或者賦能已有場景或新場景,將成為創業公司的挑戰和機會。
洗牌是在所難免的
「目前大部分工業網際網路的頭部企業玩得都是資本和金融,並沒有接觸到工業內核,在未來的幾年內,應該會不停的看到這些頭部企業洗牌。」知情人士透露。
以京東為例,上述知情人士指出,京東在工業網際網路上,最初想拿出來的王牌是智能倉儲物流,但它最初的智能倉儲物流方案很多還是由外企提供底層方案支撐,它的基礎層不在自己手裡,再加上工業形態整體的複雜性,工業領域是不可能形成壟斷的,這也決定了網際網路企業很難以之前的思維模式去做工業網際網路。
這是不是意味著,現在這些在聚光燈下的企業有可能會退出歷史舞臺?
「不會退出,它們會經過博弈找到自己的定位,但是和他們最初的宣講和投入相比較,可能會有很大的出路。」該知情人士認為。
那初創企業有可能後來居上嗎?業內人士表示,大平臺擁有集成和自建行業能力,但精耕細分行業,本來就有很多設備商、網絡運營商、軟體企業在努力,現在工業網際網路的關注度高,並不是市場買單,而是政府在推和輿論在引導,能不能走下去或者居上,還是需要交給市場來解答。
而認為有可能後來居上的業內人士則認為,初創企業在一些領域是做「小而美」、「專而精」的事情,它通過自己在這個領域的不斷積累,然後將所有的積累進行了網際網路化,從而形成小方面的應用,當這些企業在市場中有立足點的時候,由於它的成本和規模,不需要給市場交大量的學費,可以把資金放在做真正的實事上。「這就好比龜兔賽跑一樣,兔子一開始跑的非常快,烏龜慢慢在後面走,但是它慢慢走也是在行走,兔子中途有可能因為各種事情耽擱了,最終有可能被烏龜反超。」
從人才方面來看,雖然頭部企業有資金實力籠絡人才,但上述知情人士也指出,這個行業的本質特徵是頭部企業高層基本被資本綁架,他們還是習慣資本的運作方式。「因為我待過這些企業,我知道全鏈條,但是我的BOSS們不懂。」
「大型平臺充當的作用是推動市場,但是它真正成氣候、成型還是比較難說的一件事情,但是一些初創企業在慢慢壯大自己的同時,無形之中會摘了他們的果子。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先布局,先去玩,但是真正要改變整個國內工業的現狀,暫時還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該知情人士進一步表示。
分析人士則認為,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中,「自上而下」模式(先搭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再尋找合適的產業嵌入平臺)佔據多數,隨著工業網際網路模式逐漸成熟,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將經歷「洗牌期」。「我們預計到「十四五」末期,我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數量將減少一半以上,以工業機理為基礎「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將成為主流。以製造業企業需求為導向的「自下而上」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經過較長時間在製造業領域深耕,對工業機理和製造設備具有足夠深入的認知,在此基礎上結合工業自動化知識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搭建工業網際網路平臺。相比較於「自上而下」模式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企業,「自下而上」模式企業對製造業具有更加深入地理解,搭建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基礎更加紮實,能夠更加有效地賦能製造業。」
面對龐大的工業網際網路市場,在激烈的爭奪中,誰也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個不起眼的力量就此崛起,成為「黑馬」。
更多5G相關資訊、研究,關注【5G產業時代】公眾號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