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篤君按:這裡不僅是知識分子的俱樂部,更是一座「市民的忘憂宮」。
在德國,咖啡館擁有三百多年的傳統。1677年,德國第一家咖啡館誕生在 「咖啡之都」漢堡,從此,咖啡館文化開始在德意志大地上生根發芽。此後一發而不可收:1689年法蘭克福,1694年萊比錫,1697年維爾茨堡,1699年慕尼黑——十七世紀下半葉,咖啡館以燎原之勢在德國各大都市湧現。到了1711年,在柏林,咖啡館已隨處可見。
▲ 油畫《雨中的咖啡館》(1926)
德國表現主義畫家基爾希納(E. L. Kirchner,1880-1938) 作
現藏於達沃斯基爾希納博物館
具有「公共閱覽室」和「棋牌室」功能的咖啡館,最初都是男人的俱樂部。在十八世紀,歐洲婦女的生活空間幾乎還完全局限於家庭之內,直到沙龍的出現,才使女性有機會離開過去那狹隘閉塞的生活區。作為沙龍的一種變體, 婦女組織的「咖啡派對」很快就在市民階級中發展起來,這種類似於茶話會的活動,為女性提供了進一步舒展個性的可能,參與的婦女可以輪流定期舉辦「咖啡派對」。
▲ 油畫《在咖啡館交談》(1877)
義大利風俗肖像畫家波爾蒂尼(G. Boldini,1842-1931) 作
到了十九世紀中葉,女性的「咖啡派對」終於轉移到咖啡館,更準確地說是轉移到了「蛋糕房咖啡館」。顧名思義,「蛋糕房咖啡館」是一種以製作各種蛋糕甜點為主打特色的咖啡館。由於婦女去蛋糕房購買糕點是理所當然的家務事,因此在「蛋糕房咖啡館」小坐談天也就成為可能。可以說,「蛋糕房咖啡館」在歐洲婦女解放運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油畫《考試後的咖啡時光》(1890)
匈牙利畫家哈爾米(A. L. Halmi,1866-1939) 作
現藏於匈牙利國家美術館
起初,婦女們到咖啡館參加「咖啡派對」一般都會被安置在二樓,所以時人也將這種聚會稱為「樓上會」;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社會精英階層的女士們在咖啡館裡舉行「樓上會」已然十分流行。後來,她們進一步擁有了專屬的女士咖啡館,在這裡,來自普通市民階層的女子,乃至女商人、女廚師等職業婦女也可以加入進來了。
▲ 油畫《藝術家的夫人們》(1885)
法國畫家迪索(J. Tissot) 作
現藏於克萊斯勒藝術博物館
咖啡館的開放與包容使女性在其中獲得了自己的文化生活空間,但這個解放的過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便是在慕尼黑那充滿自由主義氣氛的史蒂芬妮咖啡館(Café Stefanie),當第一批女性敢於獨自踏進這家咖啡館的大門時,也是邁出了十分勇敢的一步。
▲ 慕尼黑史蒂芬妮咖啡館(1905年)
那麼,史蒂芬妮咖啡館的自由主義氣氛在藝術史上又孕育出了哪些現代藝術流派呢?請見下文。
下期預告:狂妄的繆斯
往期文章連結:《與藝術沾邊·424》法蘭克福農夫
點擊圖片,聽馬霸霸講國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