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主要敘述佛陀穿衣、吃飯、洗腳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起來跟常人並沒有兩樣。但是總有人會問,已經覺悟的佛陀具足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呢?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公案。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第一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時,馬祖道一問他:「你來我這裡,有什麼事嗎?」慧海回答道:「我是為求佛法而來的。」
馬祖道一說:「我這裡連一個物件也沒有,你跑到這裡求什麼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哪裡有什麼佛法可求?」
慧海很無奈,於是問道:「那麼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哪個是慧海的本來面目?」
馬祖道一說:「現在問我的那個當下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全無欠缺,你何苦向外尋求呢?」
這個接機公案,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在這個公案裡,馬祖道一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
馬祖的開示,有兩個意思:一是自性佛為每一個人本自具足,沒有欠缺,修行人應從自性入手,不可拋卻自家寶藏、向外尋求;二是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也離不開見聞覺知,不能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
《金剛經》中,佛陀示現的日常穿衣、吃飯等生活細節,主要是讓我們打開昏蒙的心眼,在穿街過巷、覓食求衣時,當下那個就是我們的寶藏,因為生活就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間生活展現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腳敷座,共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在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從般若的」體」流露出來的,應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就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為導,修行以般若為炬,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沒有扭捏作怪的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
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暗執迷呢?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
《地藏經》中講:」下心含笑,親手遍布。」諸佛菩薩要成就度化的宏願,是非常謙卑的,總是含笑親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清淨自在的。
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話語,也是口裡放光;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也是手掌放光;對於他人的污衊、毀謗能包容,這些也都是通身放光。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受不了跋山涉水的辛苦,三番兩次要鬧著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疲憊,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著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聽了道謙的話,宗圓終於有所領悟。
《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一念不生就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怎麼才能有般若,怎麼才能開悟見性,別人是代替不了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