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已經獲得無上正等正覺,具足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

2020-12-13 老傑說道

《金剛經》的法會因由分,主要敘述佛陀穿衣、吃飯、洗腳等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看起來跟常人並沒有兩樣。但是總有人會問,已經覺悟的佛陀具足六種神通,為什麼還要穿衣吃飯呢?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個公案。

唐朝有一位慧海禪師,第一次參訪馬祖道一禪師時,馬祖道一問他:「你來我這裡,有什麼事嗎?」慧海回答道:「我是為求佛法而來的。」

馬祖道一說:「我這裡連一個物件也沒有,你跑到這裡求什麼佛法?你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哪裡有什麼佛法可求?」

慧海很無奈,於是問道:「那麼請問禪師,什麼是慧海的自家寶藏?哪個是慧海的本來面目?」

馬祖道一說:「現在問我的那個當下就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全無欠缺,你何苦向外尋求呢?」

這個接機公案,非常有名,經常被人引用。在這個公案裡,馬祖道一真可謂單刀直入,直指心性。

馬祖的開示,有兩個意思:一是自性佛為每一個人本自具足,沒有欠缺,修行人應從自性入手,不可拋卻自家寶藏、向外尋求;二是自性雖然不是見聞覺知,但也離不開見聞覺知,不能在見聞覺知之外去尋找自性。

《金剛經》中,佛陀示現的日常穿衣、吃飯等生活細節,主要是讓我們打開昏蒙的心眼,在穿街過巷、覓食求衣時,當下那個就是我們的寶藏,因為生活就是六度,六度要在人間生活展現般若的光明。

佛陀一日的生活,從穿衣吃飯到洗腳敷座,共完成五種波羅蜜。這些呈現在外的日常形相,是般若的「相」,也都是從般若的」體」流露出來的,應用於生活的行、住、坐、臥就是般若的妙用。

六度以般若為導,修行以般若為炬,佛陀示現這段般若放光的六度生活,沒有扭捏作怪的展現神通,是要我們自己往內心去覓求。

如何過一個「放光」的般若生活,打破內在的黑暗執迷呢?不是去依靠上師的灌頂加持,也不是求聖水符咒就能消災免難。

《地藏經》中講:」下心含笑,親手遍布。」諸佛菩薩要成就度化的宏願,是非常謙卑的,總是含笑親手布施。般若是光,光是沒有染汙,清淨自在的。

放光不是諸佛菩薩才有的,在生活裡我們說柔軟的話語,也是口裡放光;能親手為別人服務勞動,也是手掌放光;對於他人的污衊、毀謗能包容,這些也都是通身放光。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圓結伴行腳參學,途中宗圓受不了跋山涉水的辛苦,三番兩次要鬧著回去。

道謙就安慰他說:「我們發心來參學,現在半途而廢實在可惜。我知道你很疲憊,從今以後,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代勞,只是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宗圓問道:」哪五件事呢?」

道謙笑著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聽了道謙的話,宗圓終於有所領悟。

《楞伽經》說:「一念不生,即如如佛。」這一念不生就是般若放光的生活。 怎麼才能有般若,怎麼才能開悟見性,別人是代替不了自己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有人會誤以為「阿羅漢就是佛」?
    為什麼稱為離地呢?因為他已經離開欲界地,所以三果至少要證得初禪。四果就稱為阿羅漢:他是斷掉五上分結,五上分結就是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斷掉五上分結以後,就可以證得阿羅漢;所以阿羅漢是指什麼呢?接下來我們來介紹什麼是佛:佛又稱為佛陀,佛是福慧兩足尊,所以佛是福德跟智慧修行圓滿的無上正等正覺的聖者。值得一提的是:佛是圓滿的,而且是無上的。除了一闡提人以外,所有一切眾生從開始歸依佛、法、僧三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後,經過三大無量數劫修行佛菩提道,都可能成佛。
  • 《金剛經》講義|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這一品的大意是,佛陀說:「須菩提,你現在如果有這樣的念頭:『如來無須以三十二種圓滿的身相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 在證悟正等正覺以後 還要努力進行安住在正等正覺中的修行
    在前面兩個章節,我已經分別講解了,要實現正等正覺就必須降伏自心,和降伏自心是實現正等正覺的禪修過程。在了解了這兩個章節以後,在明白了要實現正等正覺,我們就要不斷地降伏自心的禪修以後,我們今天就來了解如何安住自心。
  • 佛陀為什麼會說 金剛經智慧不可思議
    受持讀誦此經,能夠理解金剛經,能明白佛陀在金剛經說的實現正等正覺的方法,能夠接受領悟金剛經的般若智慧,能夠按金剛經般若智慧的要求,不斷努力修持。讀誦此經,對一般人,就是不斷讀誦金剛經,反覆地讀誦金剛經。對於有止觀禪修功力的修行者,就是要逐字逐句地進行實修體驗,用實修體驗來一字一句地解讀。
  • 《實修般若》連載——正等的建立
    正等的建立 當你明白正等以後,你才會明白覺性,覺性就是正覺,如果你沒有明白正等
  • 在南傳佛教的記載中,佛陀是怎麼看待神通的?
    一般來說,神通是因為修禪定而得,當然了,也有一些人可能因為宿世的因緣,天生就具有超越常人的能力。不過也不能絕對化,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說。譬如,中國傳統文化裡的陰陽術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神通。因為藉助於術數,可以擁有常人所沒有的預測能力。或者依靠咒語、或者類似道家裡的扶乩,等等,都可以稱為神通。
  • 佛陀故事: 前世有修,今世享福
    其實就是一種花裹著他身體上,長者夫妻知道,須曼那身上能有這件莊嚴的須曼花衣,一定有其特殊的因緣。他們就讓須曼那,前往祇樹給孤獨園出家去修行,就把孩子送去修行。過去要出家不容易的,那是進入高貴的皇親貴族的一種境界,非常地高貴,並依照阿那律尊者,當時阿那律尊者,學習坐禪等法門。出家後的須曼那沙彌非常用心學習,他在阿那律尊者的教導下,不久就證得了阿羅漢果。然後得到三明六通 具八解脫。
  • 佛教根本·之六·遺教總結(佛陀的教法遺囑)
    「依此六不退法諄諄相教訓,則可預期諸比丘之興盛而非衰亡。」(此「六法」為「六和敬」。)其後,佛陀在阿難的隨同下離開王舍城。一路之上,佛陀多次總結法要:「有關此是戒、此是定、此是慧。修習戒成就,則定有大利益、大果報;修習定成就,則慧有大利益、大果報;修習慧成就,則心完全由欲漏、有漏、見漏及無明漏等之諸漏解脫。」
  • 《金剛經》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譯文】佛陀說:「須菩提,你若是有這樣的想法:如來不以具足三十二相的緣故,才能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因為你若這麼想,那麼,想要發心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人就會認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虛無的,從而落入斷滅論。所以,千萬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
  • 揭秘佛教的五眼六神通
    此事之後,顯密各派經典上幾乎全部刪掉了神通修煉方法的記載。可見若不是真心修佛深達佛理成就聖果,只單純去追求神通之人。即便是學會神通也會因為內心的種種妄想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中敗壞佛理。這也是為什麼顯密各派經書幾乎全部去除神通法術修法的原因。單修神通已入外道不可成就正果,但神通卻並非不可求的。
  • 佛教的神通、特異功能與密宗你知道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佛教中所說的神通的問題,有一些人認為佛教中的大修行者神通來度人是錯誤的,甚至有人大言不慚的說這人不用神通度人並不是他不想,而是他根本就沒有什麼神通,另外有人說佛陀當年以神通度人的例子,在經典上比比皆是,所以他就一口肯定用神通來度大眾是如理如法的,也造成了有許多學佛者用神通的大小來衡量他是否願意跟他學習的一個準則了。
  • 《法華經》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祥瑞之相,眾皆惑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法華經》,今天講序品第一之佛陀現種種祥瑞神通之相,與會四眾皆疑惑。另有大菩薩八萬人,這些大菩薩們皆已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智而不再退轉,並且都精通咒語,獲得善於說法的辯才,常轉無上正覺法輪,弘法利生。這些菩薩們曾經供養過無量無邊諸佛,並在諸佛世界中種下無量功德善根,他們的修行常常受到佛的稱揚讚嘆。他們以慈悲之願力修煉身心,善於發啟如諸佛平等無二的智慧,獲得極大的般若智慧,並由此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他們的弘名傳遍了無量無數的世界,而使得無量無邊的芸芸眾生得到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