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2020-12-21 風蕭品史

莎士比亞:「惡人的友誼一下子就會變成恐懼,恐懼會引起彼此憎恨,憎恨的結果,總有一方或雙方得到咎有應得的死亡或禍根。」

我們有時會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好人更多還是壞人更多?好與壞是對立存在的,正如善良與邪惡一樣,雙方互相對立,彼此之間互不相容。哪怕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有從善良變成邪惡的人,也有從邪惡變成善良的人,但從本質上而言,雙方是截然不同的。或許也有人認為,在這個世界上存在著既善良又邪惡的人,他們在某些方面表現得非常善良,而在另一方面卻又十分邪惡。但不管怎樣,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是要做一個善良的人,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也不做危害人民百姓生命安全的事情。

一. 善良與邪惡的劃分

善良與邪惡之間有界限嗎?其實沒有明顯的界限。我們對於善良和邪惡的區分,是從人性以及法律的角度來看。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有的人做出的一切事情都沒有違背人心的道理,也沒有觸碰法律的底線,那麼它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善良的人,反之他則是邪惡的。但這個劃分也不能說非常準確,畢竟人的善良與邪惡,不能用是否違法犯罪來區別開來,這樣的話,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廣了。

我們今天覺得難以區分,在古代其實也同樣如此。哪怕在封建主義社會,人們的生存仰賴於統治者,也有賴於那些朝廷官員和高門大戶,但是人們之間也有一個最基本的關於善良的區分。但這基本上是基於每個人自身的判斷,如果說有一個具體的劃分準則,大概就要依靠儒家的思想,依靠人自身的本性。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其實就體現出,不管你在幹什麼,總會有神明在盯著你,如果你做盡邪惡之事,那麼神明就會給你懲罰。不過,這句話的下半句才是經典,而且體現出老祖宗的智慧,就算是今天也讓人感嘆不已。

二. 神明對人類生活的知曉

「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想必已經不需要多說,幾乎人人都聽說過。我們都知道,在古代封建社會,人們的心中其實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的認知,對於人類世界的存在,更是非常模糊。而因為古代迷信思想的造就,人們統一認為,是天上的神明創造出了我們人類,而神明是無時無刻都在的,不管我們在幹什麼事情,神明都能夠看得一清二楚。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的好與壞,不是只有自己知曉,天上的神明也同樣知曉。

而古人雖然沒有太多關於法律知識的認可,但卻同意因果報應這句話,認為你現在做盡了壞事,天上的神明總有一日會讓懲罰降臨到你自己的身上。因此,好人才能夠長命百歲,而壞人卻只會草草結束自己的生命。哪怕這樣的理論沒有科學依據,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卻的確束縛了人們的行為。然而,「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的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才是真正的經典句子,更能夠體現出咱們老祖宗的智慧。

三. 恐懼源於內心

我們今天常說,相由心生,如果一個人的內心邪惡,那麼從面貌上來看,就會顯得非常陰暗醜陋。對於鬼神這件事情,我們今天也同樣認為,這個世界上是沒有鬼的,所有的鬼都來源於你自己的內心。如果你做了虧心事,那麼就會感到害怕,擔心會有鬼來找自己的麻煩。「不畏人知畏己知」,體現的正是這個含義,你做了什麼壞事別人或許不知道,但是你自己是最清楚不過的。你能夠欺騙的了所有人,但是卻無法欺騙自己,當你午夜夢回時,總是會忍不住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壞事。就算一時沒有得到報應,但是自己內心的壓迫會越來越大,會不由自主的認為有人來報復自己,久而久之,心理肯定就會崩潰。

老祖宗所說的這句話就是如此,也算是對於人本身行為的一個約束。人們不要想著幹了壞事沒有被人發現就是最好的,但做壞事這件事情自己是知道的,而在做了壞事之後,日常生活中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有可能使自己戰戰兢兢。時間長了,人們甚至會忍不住幻想,是不是任何時候都有人準備來找自己麻煩,說不定他們就會在下一刻出現。等到夜晚,自己因為內心深處的恐懼,感到無法入睡已經成為內心的常態,恐怕用不了多久,心理與生理都會同時崩潰。

結語

從這句話當中,我們就已經能能夠體會到老祖宗意在何為。在一個沒有具體內容來約束人類行為的時代,人們做任何事情都只能依靠於自身的約束。如果本身無法很好的約束自己,那就只能靠古人的這些話語來約束。

相關焦點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自律之人不需要監督,面對巨大的誘惑毫不動心,這才配得上君子的名號。有人就要問了,缺少別人監督的情況下,如何進行自我約束呢?關於這個問題,古人早就給出答案,那就是經常聽到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大自然比較敬畏,甚至產生一些迷信的思想,相信鬼神之說,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敬鬼神而遠之。」世上究竟有沒有鬼神?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才是至理名言,看完真長見識!
    歷代王朝,都有各項法律及規章制度,用來約束百姓的言行。古人為了能夠讓後人自覺地遵守道德標準,留下了很多告誡的警句。這些告誡話語,逐漸演變成廣為流傳的俗語,對於後人的行為準則都有廣泛很深的影響。舉頭三尺有神明「舉頭三尺有神明」是一句關於道德規範的俗語。當一個人在做違反道德的事情時,他以為別人都不知道,但是人在做,天在看。
  • 古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為何是三尺?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少有人知道,下半句7個字才是關鍵。第一、「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俗語已經有300多年的時間了,最早出自乾隆年間官員葉存仁之手。這位官員為官三十載一直都甘於淡泊,從來都不會向蠅營狗苟屈服。
  • 俗語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是什麼?可能能讀懂的人很少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做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卻很少有人知道
    老話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才是精華,卻很少有人知道。大家都有聽過一句老話吧,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只知道前半句,後半句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說老祖宗就我們流傳下來的一些名句,一直到現在,我們都會當作口頭禪或者警醒自己或者是世人,就像我剛剛說的那句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一句很類似的話,叫做人在做,天在看,和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意義是很相似的,都是用來形容一個人的道德底線。
  • 古人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下一句更經典,老俗語深藏大智慧
    經常聽到老人說:「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都多」,其實有時候老人說的話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仔細品味之後,都會發現深藏大智慧。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意思是人抬頭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在看著,也就是說神明離我們很近,所以人不能做壞事。
  • 老話「舉頭三尺有神明」,它的上一句其實更經典,卻少有人知
    比如本期和大家說的一句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很多人都是耳熟能詳,也是一句有關道德準則的俗語。這句話的意思說,一個人不要做壞事,因為人在做,天在看,距離頭頂三尺的地方就有神明的存在,而這些神明會把我們做的好事壞事記錄下來。其實這是一句勸人向善的老話,很多家庭教育中,長輩們也經常拿這句話來教育自己的子女。
  • 《智囊全集》:「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更為經典,受益終生!
    《智囊全集》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馮夢龍,全書收集了從先秦到明代的智囊小故事1200餘則,是一部中國人民智慧的創造史和實踐史。因此 有一句老話「人在做,天在看」,而取自這句話老話誕生的俗語就是「舉頭三尺有神明」,想來很多人都了解,但你知道這句話俗語的下半句嗎?剛開始聽到此俗語還是在孩提時代,那時候就有一個疑惑,「舉頭三尺」確實有神明嗎?
  • 俗語「舉頭三尺有神明」,下半句蘊含古人智慧,然而幾乎無人知曉
    不得不說,楊震嚴於律己、永不突破底線的精神,非常符合「舉前三腳、有神」的道德要求。然而,你可能不知道「抬起頭三英尺是上帝」不是一個完整的說法。後面有半句話,第二句是這句諺語的精髓。當然,這也與中國人的說話風格有關。更委婉含蓄,所以只說了一半。後半句是「無畏、無畏、自覺」。
  • 俗話:舉頭三尺有神明,有哪些神明呢?有哪些出處呢?
    「公門裡面好修行,半夜敲門心不驚;善惡到頭終有報,舉頭三尺有神明」出自【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集俗語竹枝詞。在道教對神明的認為舉頭三尺的神明是三臺北鬥神,《太上感性篇》有云:「又有三臺北鬥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三臺星名北鬥神君,主人間善惡、生死、壽夭、富貴貧賤之事。」
  • 古人智慧:「欲速則不達」,下半句更經典,道盡現實和人性
    這句話是非常有用,但其實它還有下半句,也十分經典、有教導意義,然而它的下半句就沒有前半句這麼出名,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後半句就是「見小利而大事不成」,我認為這後半句的深刻含義絲毫不遜於前半句,也是很經典了,道盡了社會中的一些現實,怎麼這句話就不像前半句被大家熟知呢!
  • 古人言:「兩腮無肉不可交」,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的觀人智慧
    但是如果相處久了,是可以從一個人的外表「窺見一二」的,畢竟有一句話叫「相由心生」,有些事情是藏不住的。而「相由心生」這句話很久以前古人就提出了,古人通過上千年數代人的人生經驗總結出來的識人術,也是不無道理的。
  • 舉頭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什麼意思呢?
    舉頭三尺有神明,相信這句話大家經常會聽到,但是還有下半句,不畏人知畏己知,萬事勸人休瞞昧。其實這幾個字可以用正大光明來形容,告訴人們不要做自欺欺人的事,你想騙取別人以獲得信任,結果只是騙取了自己的良心。
  •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
    你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嗎?我是酉水之子,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這句話,但是我並不認為這句話在實際當中真的存在。相信是我的主觀感受,這是一個自我約束心存敬畏之心的必然,而真實存在這是客觀事實,這種所謂的神明其實是不存在的。
  • 古人智慧:「兩腮無肉不可交」!下半句才是經典,教你看破人心
    古人認為:"兩腮無肉的人"不可交表面看來,這句話說的是一個人的腮幫子若是沒有肉,不值得進行深交。看似匪夷所思的話其實蘊涵著一定的道理。首先是因為兩腮無肉的人看起來都比較精明,處事圓滑,跟這樣的人交往,很容易吃虧,人們都會選擇遠離這樣的人。
  • 「舉頭三尺有神明」:「陰德」厚重之人,有這4大特徵,你有嗎
    「舉頭三尺有神明」,「陰德」厚重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一、不怕吃虧,樂善好施第五倫,複姓第五,名倫,陝西人,東漢初著名清官。他質樸正直,樂德好施,體恤百姓。無論在哪兒做官,都以為民解憂為己任。
  • 道教那些事:「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們身邊都有哪些神呢?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了,就是說每個人的頭上都有神明,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應該嚴格遵守道德底線,保持自己的原則,否則就會「欺天」,正所謂「天道好輪迴」,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古人云:兩腮無肉不可交,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很多人只知道這句「兩腮無肉不可交」,但其實後半句才是經典:滿臉橫肉為兇相。一臉橫肉的人,往往都是些兇狠額角色,這樣的人給人一種不好相處的感覺。這句俗語的重點就在一個「橫」字,古人更是將「橫」描述為「兇紋」。
  • 古人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是什麼意思?又有何講究?
    -----《禮記·曲禮》引言俗語雖然沒有史書典籍那麼有深度,詩詞歌賦那麼有韻味,琴棋書畫那樣有特點,但是它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俗語能夠反映出廣大勞動人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更能反映出人們對於生活的認知。
  • 古人云:「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下半句更經典,講透人性
    古人經常說「人窮別說話,位卑莫勸人」,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下半句更是經典,講透了人性。其實關於大部分的俗語,我們基本上只知道其中的半句俗語而已。如此一來我們想要理解的它們的意思的話,光靠這半句話是很難的,只有看見了完整的句子,我們才能明白他們到底是想要表達什麼意思,也明白古人到底是想要教育我們後人什麼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