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教育局印發《成都市特色化校名命名導則(2020年版)》(以下簡稱《導則》),來規範學校特色化校名的命名,今後,「實驗」「外語」「雙語」「國際」……這些在學校招生宣傳中不時能夠見到的「扯眼球」的字眼,都不能再被拿來隨意命名了。不僅如此,《導則》還明確了實驗類、外語類、藝術類特色化校名命名的具體條件,以引導新學校特色辦學,倒逼老學校加強內涵建設。
那麼現如今經過教育行政部門同意,已在校名中冠以特色化字樣的學校,其特色是如何體現的?成都規範特色化校名命名的背後又有何考量?對此,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部分學校和專家,來進行進一步的解讀。
實驗學校在做什麼實驗?
主要開展各種教育改革實踐創新
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有「實驗學校」,一般而言,能夠冠以此名的學校大多都是以「教育教學實驗」為特色,在當地具有先鋒示範的效應,在家長眼中也多是「優質學校」的代名詞。而這些「實驗學校」都在做些什麼實驗呢?
▲四川省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
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石室雙楠實驗學校了解到,該校成立於1999年,前身為雙楠路小學,2003年,雙楠中學成立,2004年,小學和中學合併,更名為雙楠實驗學校,是武侯區最早的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學校。學制的探索和改革,可以說是該校「實驗」二字的主要由來。2009年,學校加盟成都石室教育集團,隨後更名為石室雙楠實驗學校。2014年,學校成為成都市九年一貫制課程改革試點校,深入研究銜接段的管理和課程設置,制定出學生貫通、課程貫通、學科核心能力和學生核心素養貫通為主要目標的改革方案。同時整合中小學藝體教師資源,融合課程內容、增強學生學習興趣,開展藝體學科模塊教學。
另外,學校創建了四川省唯一的九年一貫制課程網班,建成了9間自動錄播教室,搭建 「雙楠雲校」錄播平臺,把主要課程對外共享直播和錄播。在滿足結對學校常態化學習需求的同時,也能讓學校師生反覆觀看進行自我提升。據介紹,目前四川省已有72所學校加盟「雙楠雲校」。「雙楠雲校」平臺的三至八年級語數外等主要學科的課堂實錄和電子資源總數量已超過1000節次。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
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的校名中也包含了「實驗」二字,對此,該校校長康永邦介紹,學校前身為創辦於1956年的電子科技大學子弟校,2006年與府青小學合併後,更名為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實驗小學,成為電子科技大學與成華區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一所公辦小學,而本著雙方共建的初衷,其希望學校能夠大膽開展教育改革實驗創新,其中,「新學堂」教育實踐改革就成為了學校「實驗」二字的重要體現。
康永邦說,學校從2007年開始開展個性化教育的「新學堂」教育實踐,希望能夠解決當時兒童呈現出來的「體質差、情商低和思維能力弱」等問題,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對此,學校提出「身體好、情商高、學習能力強」的塔狀培養模型,強化體教融合、因材施教、家校聯動,通過實施體育教育改革、設置個性化課程、構建教師提能體系、創新教研模式、設立家長資格證等多項教育改革舉措,來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地見效。
據了解,今年9月,「『新學堂』教育實踐基地」落戶山西大同,電子科大附小「新學堂」教育主張已逐步走向全國,輻射100餘所學校,惠及師生超過10萬人。
外語學校怎麼教外語?
從師資、課程到活動形成完整教育體系
「外語(外國語)」在學校命名中也十分常見,根據《導則》,今後進行此類命名的學校,其外語教學要實行小班化(班額不超過30人/班),中小校開設兩種及以上外語課程,中小學主修外語周課時小學、初中、普高分別要達到4課時、5課時、6課時及以上……那麼,目前已經教育行政部門同意,進行了「外語(外國語)」特色命名的學校,是如何體現這一特色的?
對此,紅星新聞記者從成都外國語學校了解到,該校創辦於1989年,是經四川省教育廳批准,全省第一所具有外語特色的高完中,也是經教育部批准的具有保送資格的外國語學校。目前,學校開設了英語、日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5個外語語種。
「在英語學科教學目標方面,我們經歷了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轉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成都外國語學校校長龔智發介紹,學校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其中,語言能力構成學科基礎,文化意識體現價值取向,思維品質呈現心智特徵,學習能力形成發展條件。
▲成都外國語學校
龔智發表示,在建設學生英語語言能力中,成都外國語學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包括師資、班級、課堂、測評、選修課和活動。其中,學校要求英語學科教師具備的教學能力包括:具備熟練的英語口筆語運用能力、紮實的英語語言及其運用知識、寬廣的知識面;善於抓住時機因勢利導和鼓勵學生;了解學生需求並善於根據學生需求衡量、確定和調整規定的教學內容;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在學習方法上引導學生等等。
學校英語測評方式包括聽力考試、筆試、獨立口語考試,並鼓勵初中生進行小託福考試,高中生進行託福和雅思考試。此外,學校還組織有豐富的外語特色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國際競賽與國際交流活動,以不斷提高個人能力,拓寬國際視野。多年來,成都外國語學校的外語特色已廣泛得到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外語保送生數量多,不少學生被世界名校錄取。
規範命名有何意義?
促進整個教育生態圈良性發展
「《導則》的發布,實際上是在引導學校教育反璞歸真,促使學校從實際出發,做好因材施教的育人工作。此舉不僅是教育部門對教育真實性的關注,它還能夠確保求真務實之風在學校得到更好地推動和落實。」康永邦表示,成都以負面清單形式明確校名禁止冠以的字樣,以正面清單形式分類明確具體命名條件,在全國來說都是首創,能夠進一步促進學校實現內涵提升,引領學校實現特色化辦學,讓孩子得到實實在在的成長和收穫,最終受益的將是每一個學生。
「校名不僅僅是學校的一張名片,也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歷史、傳統、精神和社會影響的長期積澱。」四川省教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成都師範學院教授李小融表示,此次成都出臺系統化的《導則》是勢在必行,因為過去有的學校取名確實不是特別規範,甚至比較隨意,「實驗」「雙語」「藝術」「體育」「國際」等名稱隨處可見,而實際上卻與學校辦學實際相差甚遠,「名不副實」,這就無可避免地會對家長和社會產生一種誤導,所以亟需對特色化校名命名進行規範管理,這也是健全教育現代化治理體系的一項重要舉措。
李小融說,《導則》出臺的社會效益顯而易見,首先,它能夠促進學校向特色化、專業化方向發展,以實驗類命名為例,如果想要達到實驗的標準,學校就需要從內部發力,分別從辦學理念、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實施設備等方面進行達標和提升,這將促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和特色化辦學的彰顯。其次,有利於家長和學生在考察、選擇學校時,有一個更加清晰的認知,從而有效解決「名不副實」帶來的誤導問題,這對整個教育生態圈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幼兒園為何不能冠以特色字樣?
一味強調特色不利於幼兒均衡發展
在規範幼兒園名稱命名方面,《導則》提出,幼兒園名稱不得冠以「實驗」「外語」「藝術」「體育」等字樣。
對此,有關專家表示,幼兒園名稱之所以不夠規範,主要是一些幼兒園受利益驅使,掛上「雙語」「藝術」「金牌」等字眼,以此來打動家長或孩子,提高招生率,也有幼兒園想通過「特殊化」的名字,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進而提高收費標準。幼兒園這種不規範的命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無序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甚至直接損害了家長和幼兒的合法權益,理應依法制止。
而之所以不能冠以特色字樣,該專家解釋,根據《幼兒園工作規程》,幼兒園教育應當綜合組織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領域的教育內容,滲透於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各種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提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
因此,幼兒園不宜用單一的領域或學科來命名,因為幼兒園的教育內容是整合的,如果一味強調特色發展,不利於實施全面而均衡的教育,藝體類課程(涉及健康、藝術領域)都是必備的,應強調基礎性而不是某些領域的強化訓練,因此不能用「藝術」「美術」「音樂」「藝體」「體育」等特色化字樣冠名。同時,也不宜用「外語」命名,因為幼兒園教育的語言領域更強調使用普通話,母語的學習對幼兒園教育階段尤為重要。此外,不宜用「實驗」命名,則是因為實驗法作為科學研究方法的一種,是幼兒園開展課題研究中需要謹慎採用的,要遵循科研倫理。
紅星新聞記者 張瑾 殷建 實習生 沙西雪兒
編輯 柴暢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