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童年都看過這樣一部作品,搞笑風趣卻又不失低俗,給我們帶來歡樂的同時又能反映時弊,時至今日看這部作品都充滿了教育意味,它就是《老夫子》。
在上個世紀,電視和網絡不發達的年代,平面書刊成為重要的傳播物,老夫子因為通俗易懂的搞笑劇情成為了書刊中最受歡迎的讀物之一。這部作品的風靡離不開作者王澤(原名王家禧、筆名王澤)的辛苦付出,從1962年創作至今老夫子漫畫出版已達到400套,在中國早期漫畫史上絕對是裡程碑式的典範。
作者王澤1944年考入北京輔仁大學美術系西洋畫專業,在當時來說絕對是一個高端人才,1962年起開始創作漫畫《老夫子》,在香港的報章雜誌上刊載。刊載之後馬上成為了那個時代最熱銷的讀物之一。70-80年代在香港談起這個作品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也正是因為《老夫子》這部作品,王澤成為了那個時代香港最具影響力的漫畫家之一。如今我們談起《老夫子》這部作品作者的印象,就是王澤這個人名,這是小時候連載的讀物留給我們的印象,上面都會標註作者是王澤。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2001年作家馮驥才曾出版了一本名為《文化發掘老夫子出土——為朋弟抱打不平》的書,上面貼圖展示了朋弟原作的漫畫,直接指責王澤所創作的《老夫子》是抄襲中國已故漫畫家朋弟的《老夫子》。
王澤是中國近現代史上著名的漫畫家,在1937年至1943年所創作的經典漫畫人物「老夫子」、「老白薯」等經典形象在京津一帶廣為流傳,1957年朋弟發表了最後的漫畫作品《老白薯出土》,因為當時的環境影響,這部作品徹底停止了更新。馮驥才先生的公布讓老夫子這部作品再次飽受爭議,至此《老夫子》的作者就要打上一個問號了?這部作品究竟算不算是王澤的原創作品呢?
這裡我們就需要做一個簡單的對比,主角老夫子,左邊為朋弟原名(馮棣)最初所創造的老夫子形象,右邊是王澤創造的老夫子形象,是不是非常相似呢?唯一的區別就是王澤所創作的老夫子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個長腿歐巴。
其次是老夫子的好朋友大番薯,朋弟版稱之為「老白薯」,王澤版的也非常相似,一樣的髮型三根頭髮,甚至都是相同的諸如身材。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不一樣的服飾,換了個和老夫子相同的服飾,如此雷同的不僅僅是人物設定,劇情上面也有類似的情節,難道這僅僅是巧合嗎?那也真的太巧了。
朋弟最初創作的老夫子流行於上個世紀1937-1943年間,並且只在京津一帶發行,在五十年代後逐漸銷聲匿跡。而王澤的老夫子創作於1962年,70-80年在香港地區流行。在那個不發達的年代,信息很難流通,所以很少有人關注這些相似之處,原作者朋弟也早在1983年過世,直到2001年通過作家馮驥才的公開指責,才將此事挖掘。
人物形象以及劇情的相似程度無疑後者就是抄襲,在讀者眼中王澤絕對是剽竊了原作者朋弟的形象設定和部分故事情節。雖然本人公開聲明自己是原創作者,但在這樣明顯的事實面前狡辯也顯得無力。
在《吳雲新文集》第652頁中描寫到:「1980年,朋弟73歲,漫畫家黃冠廉將王澤在香港出版的《老夫子》拿給朋弟看,馮(朋弟本名馮棣)木然,微笑而已,其時腦已萎縮,已無當年風採。」
現如今版權意識越來越好,法律對於原作者的保護也越來越嚴格,但當時並不是這樣,沒有很好的法律保護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更何況朋弟看到王澤版的老夫子時已經處於意識模糊的狀態,更別說站出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了。
時至今日在很多漫迷的心中都認為王澤是老夫子的原作者,其實並不是這樣,如果不是當時內地「思想」控制嚴格,老夫子被迫停止更新,後期必定會繼續連載,哪怕不是家喻戶曉的名作至少也是中國漫畫史上值得記載的一部作品。
當然王澤的二次創作也讓老夫子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作品,但並不能否定他抄襲的嫌疑。現如今雖然兩人都已經離去,但如果真的對簿公堂勝利的一定會是朋弟老師,根據法律來說這點無可厚非,因為兩個版本真的太相似了。
抄襲就是抄襲,哪怕你是流芳百世的作家,這就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土豆君寫這篇文章也是突然想到了這部作品,希望更多喜歡老夫子這部作品的人不僅僅要記住王澤,更要記住最初的原創作者朋弟老師。因為沒有他就沒有老夫子這部優秀漫畫的誕生。
以上就是本期土豆君分享的內容,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個讚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