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香港躁動青春時期,科幻現實發達城,而必須通過一個穿著華麗的美少女的冒險來講述。
這大約就是《13點》最流行的同時代吧,那時的香港,青春最被歌頌,但同時得被控制。電影《莫負青春》七彩闊銀幕,青春明星穿搭五顏六色,騎著羅馬假日電動車與敞篷車郊外遊車河。時代曲唱著「青春,真可愛青春」。
後來電視來了,有劇名叫《青春火花1994》,再後加《青春熱潮》。
年輕人,有人在聽搖滾,有人在反叛,但同時沒有缺少對生活的憧憬,哪怕是改變自己的打扮。
《13點》作者李惠珍過世,當我去嘗試整理一些那80、90年代頭看漫畫的經歷時,竟發現許多人對《13點》的記憶,是那樣不踏實。甚至可以說,我連任何一段故事情節都記不起,但仍對它印象深刻,只是因為書中的靚衫,以至小時候也玩過的換衫娃娃紙,它就如那個時代一樣,寄託了另一個想像空間。
對,是娃娃。我似乎愛把一切看來會動會演的玩偶,都稱為娃娃。有金髮的洋娃娃,有超人娃娃。訴諸漫畫,變成小人書。印有不同角色人形供交換拍玩的。再後來,電視出現。
很多手工紙其實粗暴簡單,把預先設計沿外形剪好的紙質平面衣衫帽鞋,在它角落加上小白色紙勾,讓它掛在剪紙人形角色身上,實現可不斷更替裝扮的玩法。時下講法,叫DIY,但當時,可簡單叫剪紙的一種,自然又令人想到也是記述的70年代香港,在那個年代,還時興這樣的小手工藝。
對,紙剪時代的聯想,好大程度給我們重新一次去理解當時香港氛圍的機會。前電子化時代,電視雖已面世並開始普及,但翻雜誌書刊公仔書,剪下勞作,用手去觸摸,去翻揭,去撕折,甚至儲起心愛的書頁、圖形,還是那段慢時光的反照。
不記得《13點》的故事,只記得書中的靚衫,另一個原因,現在回想起來,大抵是作為男孩,其時有更重要的漫畫要追看。
如果在一班每周爭奪最新一期出版的《小流氓》的學生之間,突然出現一個手執《13點》的男孩,相信那景象也是相當奇怪的。不過,那當然也不妨礙我們去重整《13點》和60~70年代的香港漫畫流行風氣。
重看個別《13點》的故事、形式與結構,發現它的流行文化意義,有三方面非常值得留意:
首先,從故事結構和人物設定而言,它本質上原來是近似中國傳統俠女章回故事,不少評論指出富家女主角鋤強扶弱抱打不平,比每一章節中會碰上各式問題的親朋更有能力化解險情,或是輕易的在爭端與比賽中勝出。
她是人群中的俠客,只是披上現代都市感的包裝與身份。
而這種俠女式的設定,又在第二重特徵中得到加強,那就是她的俠女武功,是用了一種新的方法去呈現,那就是她的新時代武器:女性的智慧和各種不同的漂亮服飾,為她建造一個以她為主的新世界及世界觀。
她身處的世界發達城是虛擬的,但當中的參照是經推敲的,這是李惠珍建構她作品的江湖。
而千金小姐13點的價值觀則是簡單樂觀的,劇情中沒有罪惡,只可能有小小的誤會或愚蠢,但總體乾淨整潔。
這種和60年代末,特別是67暴動前後的社會緊張氣氛形成強烈對比。它的純淨架空,倒顯示了作為香港創作人的另一種取態,一種通過創作來表達冀盼的動力,或是尋找安全舒適區的願望。
而說到時代,也該談到整個《13點》系列的時代意義。
它出現於一個漫畫市場主要仍以男性主創壟斷的時代,這才使此作有初代「香港少女漫畫始祖」的說法。如果回顧一下60年代中後期的香港漫畫出品,即能發現《13點》的出現是個異數,但又不無時代進程的背景鋪墊。
此前,香港本地漫畫流行的派別如中國故事(如抗戰或傳統故事改編),外太空科幻超能力(受日本超人文化和世界的太空開發新聞影響)以及較地道寫實的《老夫子》為主。
有個共同的特性就是找不到有以女性創作及用女性為主角去主導劇情的女性漫畫。
一個對1966年同時期出刊的香港漫畫的比較可更為清晰:除了《13點》 ,當年出版還有《蝙蝠俠》、《烏龍公子》、《大話西遊》等等,近乎全為冒險故事。
但不要忘記,在國際文化潮流中,這也是最為激蕩的年頭。學生運動、女性解放、嬉皮士運動、太空迷幻、新紀元新思潮推陳出新,就算是較保守的外國雜誌,都作出新意洋溢的專題,夾雜著布滿花枝招展的新女性時裝新潮。
李惠珍記述,她在舊雜誌攤中翻書,得著各種時裝靈感,很快又把這些視覺元素應用到每兩周的創作當中。
故此,不要奇怪懷疑,為什麼13點的頭髮不是黑色的(事實上,一般內頁作品為黑白,不能說明她的頭髮顏色,不過在當時環境而言,不把頭髮塗上黑色,似乎已是另有所指的另類選擇),她的洋化,她的緊貼國際時裝模特兒的架勢,早早在她的靈感源頭中得到見證。這角色的個性和時尚是西化的,很大可能原型取於奧黛麗·赫本等女明星美學,但同時又參照了日本少女漫畫的大頭與長腿筆風。
也是一種對應60年代對自主生活嚮往的現實訴求,李惠珍作為作者,也作為裁縫師,她在作品和現實中,也是反映了那滿街裁縫學校自製衣服的時代風貌。
其實香港年青人文化在70年代初是最朝陽式的需求,40年代至50年代初大批南移香港的新移民,其下一代剛好成為60年代的主流青春受眾,躁動的青春亟需尋求寄託與共鳴,這也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的初始高峰期,電影、電視、漫畫、粵語流行曲正式組成香港自身的文化產業並輸出海外,也是香港本土流行文化世界的成形階段。
但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主流卻是功夫打鬥漫畫,多得建基於李小龍功夫熱潮下,1971年開始的《小流氓》。
它的創新之處,是創造了一個典型的DC擴展宇宙,角色豐富完整,尤如家譜,正邪對立,組成一個自給自足的敘事世界。
早於《小流氓》的《13點》也有這樣一個延伸宇宙,而且特別之處在於它當中的人物命名,同時體現了非常有特色的粵語諧音和西方名字的融合,例如13點爸爸的名字叫周申銀(滿身都是錢),母親叫魯來嬌(老來嬌,粵語魯和老同音),朋友叫遲姍姍、畢圖士,非常有港式粵語的諧音幽默感。那時候,也流行千金小姐,百萬富翁的說法來形容有錢人。
總得來說,《13點》的世界是一個類似好萊塢007+俠女的幻想世界,充滿后街男孩《Larger Than Life》的冒險和行頭。
例如內容有她的好朋友在太平洋的郵輪旅遊途中遇事她要解救(辦法是教對方遊水),又或者虛擬一個從皇帝碼頭到總統碼頭的浴缸渡海比賽,最終發現她勝出的秘訣,是用潛水艇在水下挺著,令到浴缸不至下沉,看來都是非常妙想天開的設計。
這和李惠珍在訪問中曾談到她對異想世界非常關注有關,這包括了聽起來科幻十足的海底農場。那意味著,她的創作世界基本上遠比單純的少女夢更複雜,而是一個夾雜了科幻未來和現實世界的城外空間,且必須通過一個穿著華麗的美少女的冒險來講述。
從另一維度探討,我們又可以稍加分析。
李惠珍對13點這角色的時尚設定,可以從她的成長背景——特別是上海根源來討論(父雖為廣東人,但祖輩在上海生活多年,後來和李惠珍母結婚後移居香港)。
有趣的是,「13點」這個名詞其實出自上海俗語,略帶罵貶之意,以形容舉止輕浮、瘋瘋癲癲之人。
但是當借用到香港之時,又把原來的負面意思磨掉,變成一種香港俗語中「傻甜甜」,八卦但又帶天真、開朗活潑的含意。
這和我們童年時的認知相同,如果對一個女孩說「你不要這麼13點啦」,聽起來實在不是責難,反而有種親切。
至於13點頻繁更換衣服,這種上海式排場,就更可以說成是一種漫畫界中的《花樣年華》現象。如果對比當時其他創作,會發現那個時代其他男性主導的漫畫,大可類比為王晶的電影,《13點》的出現是突然進來了一部《花樣年華》般令人耳目一新,也是除文學、電影以外,多了漫畫這側面去記述上海文化之於那個時代的南來影響。
總體而言,《13點》的變化,也是一段香港流行文化,特別是年輕人愛好的轉換期。它開始於1966年蓬勃於70年代,並於1980年結束(獨立漫畫本出版而言)。
60年代到70年代初香港年青人消費和娛樂相對貧乏,但經免費電視的出現(1967),加上70年代亦有日本漫畫的流入,本地漫畫公司也開始更有組織及專業的分工製作,對相對簡陋的《13點》個人操作模式來帶來衝擊。其他領域上,卡通、電影、小說流行文化的選擇亦趨多元,少女漫畫的市場也隨之轉化。
這和另一本經典漫畫《老夫子》所遇到的情況相似。
事實上《老夫子》和《13點》是一體兩面兩個極端。
《老夫子》是傳統男性中心的,古板的,但它反映的確是當其時香港社會的庶民生活經驗及新時代對傳統的衝擊。
除極少部份有現實指涉,《13點》的內容則是抽離的,但所承載的夢想是認真的。
它的成功,雖曾激發更多的女性題材出現,如1970年跟風出版的《嬌滴滴》,間或也有由女作者推出的另類漫畫,如夢妮的女鬼故事等,但終沒有如日本一樣,形成強勢且持續的女性漫畫相關產業。
同樣,比起70年代開始勃發的其他更大影響力的本土年輕人文化,特別是香港流行音樂以及更為廣泛流行的男性讀者為主的打鬥漫畫,留給《13點》的空間並不多。
香港女性漫畫,得經歷一段沉寂,等到80年代的Yes!世代,以至90年代日式少女畫風與·漫畫屋的興起及集團出版化後,才再次成為港式流行文化的話題。
轉眼回眸,真的有點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