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日誌】慈濟之美——臺灣慈濟行的體驗、體會和體悟

2021-02-17 深圳市羅湖區人才培訓中心

超五星的會務服務,背後是組織之美、管理之美

證嚴上人曾經說,她不懂慈善,做成了慈濟基金會;不懂醫療,做成了慈濟醫院;不懂教育,做成了慈濟大學;不懂人文,做成了大愛電視臺……她是如何做到的?這背後的成功路徑是什麼?本文是一位普通的慈濟志工參加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後的心得體悟。讓我們從中來領略慈濟的組織之美、管理之美,進而體悟一個卓越組織究竟是怎麼煉成的?

2014年6月12-18日,慈濟全球四合一幹部精進研習會在臺灣舉行。來自全球約有1500名志工相聚於臺北板橋、臺北三重、臺中三個會場。臺北板橋和臺北三重會場的志工分別來自於25個國家,臺北板橋會場的志工全部是不能聽懂華語的志工,會場需要同步翻譯成8種語言。我們北京團隊一行十人是在臺中會場參加的會議,臺中會場的志工來自於12個國家。

我是慈濟北京的人文真善美志工,還報名參加了全球四合一幹部訓練營後的全球人文真善美訓練營,參會至到20日結束。因此,在臺灣共參加了九天的培訓。

在這九天的時間裡,有很多新的人生體驗。比如,第一次參加早課的好奇感,第一次住寮房的新鮮感,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證嚴上人的神聖感……還有,會議內容安排之豐富、會議流程執行之完全、會議服務之用心貼心,不是筆墨所能描繪的。

回到北京,第一時間整理了會議筆記,總覺得不盡興。於是,有一個來自內心的聲音指示我:一定要抽時間把這次臺灣之行的體驗、體會和體悟記錄下來,留住內心的那份感動。

圖:作者(中間立者)培訓期間合影


「回家」初體驗

由於北京團隊的十位志工辦理臺灣通行證的時間、地點各不相同,因此我們不是團進團出,各自訂了自己的機票。一上港龍 KA5406的飛機,心裡就在盤算,出航站樓後如何去火車站,是否會耽誤報到。飛機晚點兩個小時才到達臺北桃園機場,沒有同行的旅行總是期待奇蹟出現,期望能遇到慈濟人。搭乘擺渡車、通關、取行李、換臺幣,每個環節都在四處張望。

可惜,奇蹟始終未出現。

帶著略為失望的心情,推著行李車不緊不慢地出站。下意識抬頭朝接機人群中一望,天哪!居然有舉著寫了我名字的牌子,是穿著慈濟志服的一位頭髮全白的師兄呢!我喜出望外衝他揮手,他熱情地說:「歡迎回家!請問是劉萍師姊吧?」(註:臺灣是全球慈濟人的心靈故鄉,故大家默契地把從其它地區來到臺灣參加營隊稱之為「回家」)那一刻,內心瞬間融化。一分鐘以前與一分鐘後感受截然不同,簡直如同人間進入天堂,升起一種回家的幸福感,和與久違了的長輩重逢的那份踏實感和歸屬感。

在開往桃園靜思堂的路上,師兄娓娓道來,分享自己做慈濟的經歷,從退休前的幾年開始至到現在,如今已經七十多歲的他還未停止。算一算,他做慈濟二十多年了。他像一位看著我長大的長輩一般,毫無陌生感和距離感。如數家珍地分享身邊慈濟人的故事,分享自己二十多年來的點點滴滴。他還淡淡地發出感慨,在臺灣像他這樣的慈濟人比比皆是,如果沒有加入慈濟,這二十多年的人生不會這麼充實有意義。

這讓我想到,臺灣約有7.2萬名環保志工,他們中大都和接我的這位師兄一樣是老年人。環保志工做環保回收把垃圾變黃金,很多老年人把退休後的悠閒時光轉變成服務人群的黃金時間,退休後比退休前還要忙碌。

師兄把我從送到慈濟桃園靜思堂後,就返回機場了。他說,他今天一共要接五個航班的志工。

……

此次臺灣之行的意外收穫,就是親身體驗慈濟的超五星的會務服務。

慈濟的會務早已流程化運作,但由於臺中靜思堂2013年才啟動,接待全球性會議還尚未有經驗。很多準備工作提前兩個月就開始了。為了能夠將服務細節做到盡善盡美,各個功能組都開過多次的準備會。最後,當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到位後,臺中慈濟召集了1000名志工「跑流程」(演練接待過程)。其中500位志工當參會者,他們在講經堂模擬上課,在負一樓的食堂用餐,在身心寬敞區茶歇,甚至他們還在寮房睡了一夜,以感受被子、枕頭是否舒適。而另500位志工在各職能崗位上為這些體驗者服務。然後,將不完善的地方一一修正調整。

下面,我從衣、食、住三個方面來闡述慈濟的會務服務。

在出發前十天,我就收到了行前準備的清單,清單有詳細的說明,細到襪子和休息時要穿的睡衣。

在慈濟世界,衣是文明的表現,也是克己復禮;慈濟志工身著上妙華服,於不同場合以不同制服行平等慧,志工們面帶笑容展露出莊嚴德相與氣質,以歡喜心服務人群。

為此次培訓服務的和參加培訓的志工都著藍天白雲或灰天白雲,隊輔著八正道,司儀和女性上臺分享的志工著旗袍,男性分享志工著襯衫西服。由於大家都著統一的志服,整個靜思堂顯得特別莊嚴。

進寮房後(寮房的功能相當於客棧裡的通鋪客房),大家上著灰衣志工的短袖灰衣、下著休息用的灰長褲,顯得安靜樸素。

令世人行讚嘆的慈濟行儀之美,是立體的,由制服、慈濟面霜(慈濟用語,意指面帶親切溫和的微笑)、禮儀、心念等構成的。當然,第一印象來自於外表:即著裝和表情。

上人曾對制服有過慈示:衣服一定要有領有袖,要端莊大方。所以在慈濟世界裡,包括志工、基金會的員工、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慈濟學校的教職員、慈濟學校的學生都制服,每一個人群的制服略有不同,但都凸顯「有領有袖、端莊大方」的特質。

慈濟是佛教慈善團體,慈濟人大多數也是佛教徒,靜思堂在此次會議中,提供的當然也是全素食料理。

慈濟是NGO非贏利組織,本著克儉、樸實的原則舉辦會議。但即便所用的都是普通食材,簡單卻不簡陋,依然淋漓盡致地展現了慈濟人文中溫馨的一面。

會議舉行的九天中,早餐除每天的熱咖啡是相同的,主食、熱飲、小菜、青菜等沒有一天是重複的。主餐是十人一桌,每餐都是五菜一湯。我注意到儘管都是素食,但很注重食材的色彩搭配,符合營養學裡最科學的「彩虹原則」。每餐裡都會有一份菜是偏油製作,每餐都有一份菜品是豆製品,湯則儘量多地混合了多種食材。九天裡的十八餐,菜品沒有重樣。

由此可見,在接待之前,對食譜做了全面的周密的規劃。

每一餐飯都有600-700人同時在附一層用餐的場景,是我第一次看到,其感受如同走進了一本書裡描寫的情景一般。書中描寫的情景大致是:西安大雁塔是玄奘法師翻譯經典的地方。當時玄奘法師的譯堂,有一千五百位出家人。有一天唐王李世民來參觀,看見一千多位出家人坐在那裡吃飯,卻聽不到碗筷的響聲和吃飯的聲音,而且沒有任何人提出要求,肅穆、莊嚴。皇帝吃了一驚,對玄奘法師說,假如我的軍隊像你們這些出家人這樣整齊,那我的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所向披靡。

會議中,身心寬敞區的餐點及陳設卻是所有會務中最大的亮點。(身心寬敞:慈濟用語,意即茶歇)每天四次的身心寬敞,每次點心不重複,每天換一次花藝陳設。很多美味的點心都是生活組志工親自做的,而非來自於外購。

不得不感嘆,慈濟人把簡單的事做到了極致。



我是第一次住靜思堂的寮房。

寮房設在靜思堂的四、五、六、七層。我參加全球四合一幹部營隊期間,安單在三層會議室;參加全球人文真善美營隊期間,安單在五層的真正的寮房。

5月12日晚,我們到達臺中靜思堂時已是晚上八點多。

在靜思堂門口,一下車即脫下鞋子放進靜思堂準備的布袋裡,然後換上深藍色襪套。拖著行李,在臺中志工的夾道歡迎中進入靜思堂。在籤到臺籤到,然後領了寫有我名字的大小兩個行李牌。此時,兩位年紀超過六十的資深志工已來到我的身後,接過行李牌,系在箱上,就推走了。

在靜思堂大廳裡,需要完成在隊輔志工處的籤到。大約五分鐘後即完成所有手續,然後回我要入住的「辦公室」。

我的行李已先行抵達房間,在看到行李的一剎那,親切又溫暖。房間裡,地板光可鑑人,兩邊擺著整齊的被子、褥子、枕頭,每一份寢具上面分別貼了名字,我依序索名,很快就看到寫有自己名字的寢具。

晚上,當所有同寮房的志工都各就各位時,我發現,隊輔志工也在其中,她與我們住在一起。我們這個房間裡住了三個小組,也就有三位隊輔志工與我們住在一起。後來,我明白了,每位隊輔志工照顧自己小組的9位學員,他們除與自己的成員同吃、同住、同學習,還負責收集大家學習的反饋,幫助大家解決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各種問題。

在參加全球人文真善美營隊期間,我住上了真正的寮房。儘管在同一層樓,男女活動的區域是分開的。我的活動空間當然是在女性區域,於是好奇地在女性區域內外仔細打量一番。室內沒什麼兩樣,這一層是標準的寮房配置,一間間的寮房外,有公共會客區域,在公共會客區域有會客桌凳、茶水、點心、盆栽。衛生間外是一排柜子,櫃門上貼有標識,註明櫃裡的物品:毛巾、牙刷、洗髮液、沐浴液、紙巾、衛生巾。

在營隊期間,同組的一位學員向隊輔志工請假要出去買衛生巾。隊輔志工帶她來到洗手間外的櫃前,告訴她這裡的所有物品都是為大家準備的,儘管在行前通知裡已經明確告知要帶的個人用品,但個人有遺漏的或需要的都可以免費取用。

營隊的學習生活是辛苦的,時間安排得非常滿,每天早上4:30起床到晚上8:30結束課程。大家每天帶著滿滿的收穫和疲勞的身體回到寮房,用1個小時快速洗漱完畢,9:30準時閉燈休息。

而我們休息的時間,是福田志工開始工作的時間。(福田志工:慈濟語彙,即負責清掃靜思堂的志工)

下面的信息,是我從大愛電視臺的一則新聞裡看到到的。每天晚上,當我們休息後,福田志工會把每一層樓的走廊、休息區、洗手間、洗澡區、洗衣區裡外擦洗一遍,連洗澡區門上的水珠也不放過。每天的清洗工作,都是凌晨才結束。而他們的心願僅僅是,希望我們第二天早上一起來,看到的是整潔如始、清潔一新的環境。

講經堂(營隊上課的地點)及各層樓的打掃也是在夜間完成的。整個靜思堂,除附一層(附一層是廚房及用餐區)、各層的洗手間外,全部鋪設的是木質地板。而整棟樓,除我們睡覺的寮房,福田志工每晚也是利用夜間擦拭一遍。

當會議進行到第五天,我才第一次換洗藍色祙套。換下來的襪套,其祙底仍然是乾淨的,足見他們的認真程度。

此次為慈濟全球四合一營隊服務的志工超過1000人,有的志工是上班族,他們利用周末參與工作;有的志工是全程參與工作。每天至少有400位志工接力承擔。常出現在我們眼前的僅僅是隊輔、司儀、學員長、講師,大部分投入工作的專工,我們是沒有看到過他們的身影。比如,為我們準備餐食的香積組志工、清潔環境的福田志工、為大家採購物品的機動組志工……

營隊的傳統與現代,復古與革新的生活,是非常特別的。

培訓是功能,關懷是良能

證嚴上人曾開示,培訓的內容是功能,而會務的細心、用心所帶來的溫馨感受是良能。功能很重要,良能也很重要。

所以,這樣的全球性營隊,從設計理念、流程規劃到執行,在會務中處處落實了關懷。

德旻師父講話風格幽默、水平很高、語言和內容貼近生活,她是我見識到的第一位做大型演講出家師父,這些都讓我開了眼。德旻師父在精舍工作近三十年。在開營勉勵中,她非常謙虛地在臺上懇請大家:「臺中靜思堂是第一次承辦全球性營隊,如果做不好,請給我們鼓勵」。話鋒一轉,讚嘆臺中的志工,「今天會場500人,幾乎有相同數量的臺中志中在為大家服務,關懷的深度很足,為的是讓每位志工感覺到自己不是一個人。要做到法親間的關懷勝過家人。

此次四合一幹部會議,課程主題「六度萬行專案」,用「誠與情」落實關懷。

臺灣慈濟已開始推行法親關懷方案。建立專門的「關懷陪伴團隊」,對曾經是慈濟志工,後由於種種原因離開慈濟團隊或暫時不能來慈濟工作的志工進行關懷。證嚴上人提出「珍惜每一粒種子」,不光指目前正在慈濟做志工的種子,也包括曾為慈濟服務過的種子。(種子:慈濟語彙,意即志工是菩提種子)

關懷陪伴團隊的志工分享他們的工作時,其中一些具體的關懷行動令現場的志工多次落淚。

慈濟成立於1966年,早年的志工中有些年齡已經很大了,有的如今已有七、八十歲,有的由於年老行動不便,有的或因特殊情況不能出現在慈濟環境裡,他們都曾為慈濟付出過。

「關懷陪伴團隊」做了很多的具體工作,其中一項是對如今不在慈濟的慈濟人送上生日祝福。「關懷陪伴團隊」的工作人員會親自登門送上禮物,在禮物中附上卡片。卡片上寫著:

敬愛的慈濟菩薩,祝福您:

生日吉祥,無量壽福,善念時時生,慧命日日增。

佛教慈濟基金會

很多老菩薩看著明信片,就掉下了眼淚。

慈濟是充滿人情味的團體,法親關懷等於家人關懷。這一點我深有體會。

由於每日4:30即起的作息時間和營隊的高強度學習節奏,我去了後到第三天仍無法排便。好在,營隊安排非常周到,一樓設有診療室,去求助人醫會的醫生。從掛號、診斷到取藥,當然一路都是相當親切的服務。而最令人感動的是藥濟師取出藥後,用剪刀將包裝藥物的錫薄塑泡的四角剪成圓角,以防用藥時不小心劃傷手。一個小小的細節,卻傳遞了一份關懷的心。

我想,只有參加過慈濟營隊的志工,才能深刻體會到營隊會務帶來的感動吧。由此,我理解了,為何那麼多志工真心把臺灣之行,看成回家。把在臺灣的感動化作願力,回到家鄉做了更大的承擔。

相關焦點

  • 【人間菩提】華東水災悲心起,慈濟大愛灑全球
    因應這種情形,10月20日的志工早會中,上人呼籲大家「做事要快一點,有規畫就趕快執行,思考對、對的事,做就對了!」華東水患悲心起 海外賑災初步走從1991年慈濟因為孟加拉國的因緣開始從事國際賑災,一路到現在不曾中斷。
  • 【慈濟月刊第621期】堪忍世間,菩薩有情
    堪忍世間,菩薩有情  十二日誌工早會,上人與眾分享天下事,指出人世間本來就苦樂參半,苦於眾生在無明中造作、累積的業力,生於此世須堪忍;雖然是苦,卻也很有情,因為「菩薩所緣,緣苦眾生」。  瓜地馬拉富埃戈火山六月三日瞬間爆發,熔巖傾瀉,火山下人家遭到掩埋,造成六十餘人往生,三千多人被迫撤離。
  • 【慈濟世界】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加入證嚴法師說過:「有時候靜下來想想,我一無所有,任何力量、任何金錢我都沒有,卻要做如此艱巨重大的事業,靠的就是社會大眾的力量。我生性好靜,過去是如此,現在還是。因為做這個志業卻常常需要與社會人士接觸,真正支持我的只是一份使命感。」
  • 【慈濟月刊647期】三人行必有我師
    雖然宗教不一樣,但是他們很肯定慈濟,認同慈濟精神,尊重佛教。」「平安就是福,平安的人要惜福,不要造禍端。」上人提及《華嚴經》有四句偈,在課誦時作為懺悔文:「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指出人的心念一偏,差毫釐而失千裡,惹來煩惱、造作惡業,業力愈積愈強,使社會國家動蕩不安,甚至引發戰亂,讓人民受苦難。
  • 承禮學院臺灣站Day4|慈濟內湖環保站垃圾分類實踐&華山1914文創...
    證嚴法師呼籲用鼓掌的雙手做環保,迄今為止慈濟環保站已有 28 年的時間。環保志工是撫慰地球的菩薩,是環保種子也是地球的貴人;環保志工們樂意付出,對環保付出作為自己的使命,這也是環保志工越做越開心的原因。臺灣站的第四天,我們參訪了臺北慈濟內湖環保站和華山1914文創園區,收穫頗豐。參訪慈濟內湖環保教育站愛惜地球不分你我!
  • 12月,跟費勇老師一起去京都,感受禪與美 | 思想食堂 x 飛諾遊學
    12月,跟費勇老師一起去京都,感受禪與美,本次遊學由思想食堂和飛諾遊學聯合舉辦。思想食堂在今年的5月份曾組織過一次京都遊學,在那次遊學裡,我們領略了京都的各種美好之處。我們將體驗日本的煎茶道,感受這種至簡茶道所體現出的禪宗本義。我們將探訪京香老鋪,體驗京都名寺古剎最鍾愛的一縷味道。我們還將造訪高臺寺、青蓮院,感受庭院之美,漫步嵐山,領略「京都第一名勝」,乘坐嵯峨野小火車。因比叡山法會及場地原因,我們將行程及價格重新調整後發出,12月,在略顯清冷的空氣中,讓我們一起走進京都,感受不二禪意,體悟東方之美。
  • 【慈濟月刊647期】法門對心門
    合和互協,四平八穩自從花蓮慈濟醫院於一九八六年啟業,隨後因應地方人士請託,以及諸多因緣促成,陸續成立玉裡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鬥六慈濟醫院;在今年八月十三日,位於嘉義市的嘉義慈濟診所正式啟業,與嘉義縣的大林慈院、雲林縣的鬥六慈院,合力提供雲嘉鄉親實時且完善的醫療服務,傳達真誠溫馨的慈濟人文關懷。
  • 【慈濟月刊635期】點滴之愛,分秒累積
    點滴之愛,分秒累積花蓮慈濟醫院在一九八六年八月十七日正式落成啟業,今年度過三十三歲生日。說起四十多年前的義診不只在花蓮市的義診所,還請遊覽車載大家到較遠的地方為貧病人義診,淑卿師姊感恩表示,義診之行幸有張澄溫醫師的父親張有傳醫師全力支持與配合;若是慈濟有需要,他一定前來付出。上人言:「莫忘那一年,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年的那一群人,從決定做義診開始,一直到籌建花蓮慈濟醫院,都是大家的愛一點一滴促成的。」
  • 「十裡芳菲」*「菁至」丨用藝術之美,開啟一場深度藝文遊學!
    作為「十裡芳菲」的友好合作夥伴,菁至也是一家高端女性用戶體驗設計專業機構。這次臺灣遊學,如果你想靜一靜,禪心與美目,放鬆與自由,可走一遭。一路都是華文世界得道之人等待著你哦!優人神鼓▲NBA球星科比、著名導演李安都曾專程拜訪深山中的優人劇團,和他們學習禪坐、禪鼓和禪思2018.5,菁至在杭州曾開設優人神鼓藝術禪沙龍;2018.9,菁至臺灣遊學,有幸走進優人老泉山訓練營地,置身其中,切身體會那份時間之外的寧靜
  • 慶祝國際護士節 臺灣三家慈濟醫院舉辦感恩活動
    臺中慈濟醫院護理之光感恩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臺中慈濟醫院護理之光感恩活動,護理師們收到小學生寄來的感謝卡片。(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花蓮慈濟醫院護理之光感恩活動現場(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攝影:慈濟基金會)
  • 專訪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做好慈善機構比經營企業還難
    2019年11月18日,在福建省平潭縣舉行的2019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新論壇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接受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林欣榮是全球著名的心腦血管疾病專家,同時又是知名慈善機構——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
  • 「遇見遠見」2016飛馬臺灣遊學暨華人領袖遠見高峰會
    寶島的美稱也不止這些像「高島」、「春島」、「森林之島」等,多不勝收「綠島陽明山,花壇景美;秀水日月潭,鶯歌愛河」這副對聯寫的就是著名的臺灣八景日月潭       除卻天然的美景之外,臺灣的科技實力也技驚中外。雖然如日中天的日子早已在五年之前,但依舊不容小覷。
  • 趣臺灣丨漫遊學, LAU-2018遊學考察(第二季)招募
    ,帶您享受美的覺知,體驗生活的藝術,感受鄉村民宿、休閒農業,閱覽城市文創。去臺灣,我們看什麼?學什麼?本次遊學,我們將透過城市全新的視角,去參觀臺灣文創跨界和不同類型文創的產業形態,去學習臺灣鄉村再生活力的探尋之路。
  • 【慈濟月刊647期】盡此生責任
    最靈驗的菩薩中區第五聯區慈濟人二十五日返回精舍,並透過視訊聯機,帶著上人「行腳」到臺中市豐原區的福陽環保站,聆聽環保志工的人生悲喜,以及投入環保以後安住身心,聞法、行法的心得體會。上人讚嘆志工巧思布置環保站,讓每一個空間都能說法;而志工們用心投入分類整理工作,將平時吸收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舉手投足亦在說法。
  • 拎起「手提箱」,和張杰來一場音樂遊學
    ▲『手提箱』禮盒一人一行囊,便是旅行的開始這是音樂遊學日誌《Risk It All》實體專輯外形設計的由來藍色代表星空,logo既是星星,也是羅盤的指針為了可以讓更多翹首以盼的歌迷看到整體效果最好的演唱會,張杰在此地場館的選擇上煞費苦心,多次詢問,只為了星星們可以擁有更好的觀看體驗。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宗教如商場,從來就是一種「領地」的經營模式,不該因為教團的擴張,便認定其背後儘是龐大利益與算計,若真如此,如此巨大的慈濟,遍野無邊的佛道臺灣,你我都成了構築黑暗臺灣的網目與織工。  在臺灣幾大宗教團體,有所謂「北聖嚴,南星雲,中惟覺,東證嚴」,指得就是法鼓山、佛光山、中臺禪寺、慈濟四大佛教山頭,各有勢力與影響力,教徒都數以百萬計。
  • 祖廟---白礁慈濟祖宮
    據說,白礁慈濟祖宮供奉的開基祖神像有三尊,分稱「一大帝」、「二大帝」、「三大帝」。一大帝坐鎮白礁祖宮,二大帝分遷臺灣學甲,三大帝享祀青礁。《學甲慈濟宮沿革》云:「保生大帝臺灣開基祖廟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學甲之市區中心。
  • 因愛而生的慈濟創意產品
    】微信號:loongzone2006來源:中外管理網站證嚴法師早年,在家庭婦女中宣傳每日從買菜錢裡省出5毛錢,捐給有需要的人。災害發生時,解決災民的溫飽問題,是救災的首要任務。研發香積飯的初衷,就是為了國際賑災及提供賑災人員三餐所需。及時衝泡的米飯,成為災害現場最好的安全熱食來源。用塑料瓶做的衣服在環保志業裡,慈濟旗下有一個大愛感恩科技公司。這個公司收集塑料瓶,做成衣物和毛毯,在災情發生時,將其送往救災第一現場。
  • 認識慈濟:貧苦淬鍊 俱理性與感性
    成長曆程對她來說,感受最深刻的倒不是窮苦,而是旁人看待他們貧困的眼光與臉色……也因為如此,她更有了為窮苦人奔走的動力。夫妻倆經營畫廊,先生做畫,潘靖文營銷,同時也做蠟染、水彩、毛線繡畫、工藝品等;他們曾有過十多位員工,從設計、染色、修整等全都自己來,作品專賣給美國人;無奈幾年後美國經濟蕭條、臺美斷交,畫廊也就跟著結束經營了。 一位朋友送給潘靖文一本小冊子《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她流著淚水讀完,「我不曾看過一位出家人,如此走入社會濟貧、蓋醫院。」
  • 重磅巨獻--【2017臺灣烘焙遊學之旅】啟航咯~精彩絕傖,不容錯過!
    緣起~自2013年起便不斷有小夥伴每年都強烈要求~潘姐能組團帶領一群心儀寶島、憧憬臺灣、想一親臺灣芳澤、到臺灣來做遊學進修之行!潘姐終於不負所求在費時三年的籌劃,即將於2017年元月開啟首屆臺灣遊學營咯~到底潘姐要如何安排規劃,才能讓你心生美好,讓你對臺灣之旅留下永恆美好的回憶永生難忘。是名聞遐邇的夜市美食小吃,還是如詩如畫的風光美景,亦或者是同文同種如家人般親切和善的臺灣同胞的熱情呢?臺灣的真善美要你親自來領略和感受,而所有這一切,你也全都會接收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