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647期】盡此生責任

2021-02-07 靜思大良福田

封面圖說:碗中食物的選擇,關係著自身健康,更關係著無數生命、環境崩壞的速度。把握每天用餐的機會,以蔬食保護地球、淨化身心,開啟改變的力量。(攝影/蕭耀華)


二十五至二十六日 盡此生責任


8.25~26《農七月‧初七至初八》


【靜思小語】對人間要有一分責任,無論生命長短、力大力弱,好事多推動,即使辛苦但沒有遺憾。


最靈驗的菩薩


中區第五聯區慈濟人二十五日返回精舍,並透過視訊聯機,帶著上人「行腳」到臺中市豐原區的福陽環保站,聆聽環保志工的人生悲喜,以及投入環保以後安住身心,聞法、行法的心得體會。

上人讚嘆志工巧思布置環保站,讓每一個空間都能說法;而志工們用心投入分類整理工作,將平時吸收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舉手投足亦在說法。「環保站環境看來很幽靜,雖然是鐵皮搭建的,但可以遮風、遮陽,回收物堆棧得很整齊,有水流、有造景,最重要的是人──志工在裡面做事做得很認真、很專心,把回收物分門別類,歸類得很清楚。」


目前有多個國家飽受林火、風災、水患之苦,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需要人人共同重視,並且起於行動落實環保,才能維護地球健康,讓後代子孫能夠有安全的環境、充足的資源。而環保志工長年投入資源回收,彎腰撿垃圾、辛苦做分類,每一個動作都在造福人間,同時累積功德。


上人請環保志工們培養素食的習慣,也影響家人、親友長期茹素,戒口欲、護身心。


為了滿足人類的口欲,每一秒鐘有兩千四百多隻動物被殺,由此可見人們長年累月造了多麼沉重的殺業;要飼養這麼多動物供應人們日常食用,也對地球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汙染,而且用圈養的方式限制動物行動,讓動物由生至死都在牢籠之中受苦,大量圈養也增加病菌感染的機率,有許多病菌也因此從動物傳染給人。上人強調,愈多人素食,就能少養、少殺牲畜,對身體健康、對自然環境都有益。


「希望你我師徒同心,把握時間為大地、為人間而付出,無論生命長短、力大力弱,我們能夠做多少就做多少,好事多推動,負起人間菩薩的使命,盡我們此生的責任。」上人說,菩薩不是在佛龕裡的塑像、畫像,只要發菩提心,聞聲救苦,為大地人群而付出,人人都是最靈驗的人間菩薩。「最靈驗的菩薩就在我們的心裡,只要精進力行菩薩道,對外付出無所求,功德同時回向給自己,歸向我們自己本具的清淨佛性。」


體會老病之苦


二十六日,上人與花蓮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談及人生的老與病之苦:「眾生平等,不要有高低的分別;我們守護生命、守護健康、守護愛的這念心很真誠,不能用金錢衡量,是真正至高無上的無價大愛。」


「現在的社會風氣和以前不一樣,過去是『父母在,不遠遊』,現在覺得孩子要志在四方,長大以後離家發展,所以留著長輩在家,老來很孤單,生病了更是苦。從大愛臺看到慈濟人照顧的獨居長者,老、病之苦很令人不舍,幸好有慈濟人關心;但是天下孤老殘病的人這麼多,能夠讓慈濟人接觸得到的,畢竟只是少數,還有很多長者沒有人照顧。」


上人嘆道,過去常教醫療志工要用同理心服務病患,但是現在老了、病了,就有更深刻的體會:「老與病的苦,都是各自承受,別人再有同理心,也無法代替我們;只能告訴自己,老、病是自然法則,仍然要心存感恩:至少我的身邊還有人在關心、注意和協助,不像許多獨居在家的老人孤單無依,身心皆苦。」


「人生真的苦!年輕的時候,即使生活清貧,但是無欲無求,總是守在自己的本分,哪有什麼苦?雖然現在同樣守本分,也沒有向外求的慾念,不過年紀愈大覺得責任愈重。我們對人間有責任,醫療也有醫療的責任。聽到你們用心治療、照顧病患,也積極研發為病患減輕病苦的醫藥與設備,讓病患得到最好的療護,就覺得幸好當初起了一念心蓋醫院,一切努力都很值得。」


「慈濟長久以來匯聚點點滴滴的愛心力量做慈善,到如今可以幫助到一百一十六個國家地區,我也覺得有價值了;在教育方面,幾所慈濟學校有優異的辦學成績,慈濟在地震、風災之後援建的希望工程,或是防患未然的減災希望工程,也為臺灣的教育大力付出,為社會培養不少人才。」


上人續言,在人文志業方面,無論是平面出版、廣播以及大愛臺,內容都很清淨,「報真導正」,能讓人開闊眼界,具有正向的國際觀,對世間的人、事、物有很正確的認知。四大志業都具有慈濟人文精神,而且在主管同仁們的努力下,在各領域發揮良能,做出廣受讚嘆的清流典範。


上人說,想來也很感恩,此生方向正確,而且認定是對的事,即使面對重重困難阻礙,也堅持要做到,才能在此時看見亮麗成果。例如林院長提到的造血幹細胞資料庫,以及臍帶血的捐贈建檔,當初決定要承擔這兩項,有不少醫界人士好意勸阻,表示這是很艱難而且要投入很多資金,吃力不討好的事。然而自己一再向專家確認,造血幹細胞捐贈是「救人一命,無損己身」,而且是許多血液疾病患者痊癒的希望,仍然排除眾議堅持去做。


「很多事都是別人不願做、不敢做,我們很大膽,勇於承擔,堅持去做;現在建置完整、發展完全,可以更進一步做有益人群的好事,所以回想起來,雖然當初很辛苦,但是沒有遺憾。」




本文選自 慈濟月刊647集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慈濟月刊647期】法門對心門
    合和互協,四平八穩自從花蓮慈濟醫院於一九八六年啟業,隨後因應地方人士請託,以及諸多因緣促成,陸續成立玉裡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鬥六慈濟醫院;在今年八月十三日,位於嘉義市的嘉義慈濟診所正式啟業,與嘉義縣的大林慈院、雲林縣的鬥六慈院,合力提供雲嘉鄉親實時且完善的醫療服務,傳達真誠溫馨的慈濟人文關懷。
  • 【慈濟月刊647期】心念也要環保
    雲林慈濟人積極推動素食,從四月到七月已經舉辦二十三場勸素活動,製作逾一萬份蔬食便當;在推素過程中,有民眾問在場慈濟人是否都茹素?得到肯定答案以後成為慈濟會員。無論捐多捐少,只要願意成為長期捐款的會員,慈濟委員就要經常告知慈濟訊息,邀約會員一起參與慈濟活動,從而接觸佛法而得法喜、獲法益。所以勸募不僅是在募集救助苦難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募心。上人提到菲律賓慈濟人在慈善發放時,都會向受助者述說「竹筒歲月」的慈濟緣起與精神理念,呼籲人人效法早期慈濟人日存點滴行善,匯合人人的愛心去幫助人。
  • 【慈濟月刊647期】人間無價之寶
    那天慈濟人要回來花蓮與師父見面,事先為他錄像,也帶著他抄的經文回來,他還請法親轉達師父,要師父照顧好身體,大家都很需要師父。豈料慈濟人還在火車上,就接到他在田裡往生的消息。因緣就是如此,他飄然而去,輕安自在,然而我們的師徒之緣永恆。他的字寫得很漂亮,師父為他祝福,現在已經出生在好家庭,見人就笑,得人疼、讓人愛,順利成長,也會很順利地走上慈濟菩薩道路。」
  • 【慈濟月刊647期】境界來臨時
    種歡喜因,得歡喜果八月七日,宜蘭慈濟人回到精舍與上人談話,分享近日宜蘭慈濟菩薩行,並且透過網絡視訊,讓上人「行腳」到草木扶疏的三星環保站,與環保志工們親切互動,也有師兄師姊在宜蘭聯絡處同步參與。上人對大家說:「你們愛師父,師父也很愛你們,你們是一群很可愛的菩薩,今生來世都會讓人見了就歡喜!
  • 【慈濟月刊647期】素食理所當然
    上人欣言,看到慈濟學校的孩子,已經在慈濟醫院服務,而且為人父、為人母,甚至孩子已經讀高中,要升大學了,一方面很歡喜、很安慰,另一方面也覺得時間過得真快!三十年前、二十五年前才剛入學的年輕人,現在是慈院的主管,醫院同事也是校友,而且孩子也就讀慈濟學校,都在慈濟大家庭裡,覺得很親切;慈院護理部經常得獎,這也是大家認真工作,實現護理志願與使命的證明。
  • 【慈濟月刊647期】三人行必有我師
    在蘇丹加濟市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慈濟成立滿納海國際學校,並且補助敘利亞難民孩童家庭生活,讓他們安心前來就讀小學、中學,得到美國教育認證機構的學歷認可,這幾年來已經培養多位畢業生考上大學。七月三十一日與土耳其志工、滿納海學校師生在網絡視訊中見面時,看見多位慈濟幫助的孩子長大了,每一個孩子都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的已經上大學,有的想要當科學家、航天員、醫療人員等等,上人感到安慰。
  • 【慈濟月刊第615期】心的空間
    墨西哥地震賑災發放與義診,在當地時間十二月十四日圓滿第七場,接下來關懷受災鄉親的重任,將交託予本土志工,讓慈濟大愛就地傳續。  如同愛心接力,當此地慈濟人完成一天的忙碌付出,彼地慈濟人正要展開志業工作,愛心連接,不分晝夜,全球時時有慈濟志工在救災、救苦、救難。「佛心無晝夜、種族的分別,也沒有國界,不論到哪一個國家,都能用真誠的愛互動。」
  • 【慈濟月刊第620期】科學印證中醫
    阿曼達巴斯克威爾女士代表學校感謝慈濟支援中醫系,讓學生可以安心學習。上人回應:「也感恩在加拿大,有不少人喜歡學習中醫,而且也難得有共同的這一分愛心。最重要的就是學校有心投入中醫教育,也願意與慈濟合作。」  威廉霍薩克先生言及中醫在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可補現存醫療系統之不足,對整體社會而言也有很大的幫助。
  • 【慈濟月刊635期】點滴之愛,分秒累積
    十七日上午舉辦院慶大會,表揚服務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同仁及志工,以及獲選全院優良同仁;並邀請一九七二年慈濟在花蓮仁愛街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當時服務於省立花蓮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的小兒科張澄溫醫師、內科鄒永宏醫師、護理師鄧淑卿師姊、藥劑師許鳳招師姊等義診團隊成員到現場,感恩這群慈濟慈善醫療先驅。
  • 【慈濟月刊第626期】覺有情的「有情網」
    「慈濟與各位菩薩都是生命共同體,慈濟在全球做多少事,就等於你們做了多少,因為全都是『我們慈濟』做的,所以大家都要知道慈濟的舊法新知。現在人手一機,隨時都能上網瀏覽,不要浪費時間看『無明網』,要看覺有情的『有情網』,多吸收法。」
  • 【慈濟月刊第600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臺灣以愛、以善為寶;每一位會員都是臺灣的寶。人人每日發『要做好事』的善心,就能聚集成一股福氣、鞏固天地的『保護膜』。期待人人虔誠,招來大眾行善造福的心念,讓天下平安。」本文選自《慈濟月刊600期衲履足跡》感恩您的關注!
  • 【慈濟月刊第621期】堪忍世間,菩薩有情
    瓜地馬拉慈濟人六月五日即準備了熱食前往,還細心地保溫,讓收容所的居民吃起來還是很可口。  居民失去家園,難免悲悽驚惶;慈濟人持續關懷,溫馨呵護著,希望讓大家安心。上人欣慰表示:「天下苦難偏多,但可以見到一絲絲人性美善光輝,安定了驚惶悲悽的人心。」
  • 慈濟語彙 | 竹筒歲月與做好事
    以上文字摘自:《慈濟月刊》420期且看看【回眸來時路】竹筒歲月,是怎麼一回事吧愛,是人類最珍貴的價值;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最困難的時刻及時付出,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恭錄 證嚴法師「靜思語」「慈濟」成立五十三周年2019年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五十三周年。
  • 慈濟志工 | 有需要記得叫上我
    大年初二,接到謝奉恩師姊的電話,她說疫情突然來臨,藥店已經買不到口罩了,她託人買了兩萬片發給廣州慈濟家人,還跟各社區居委、物業、醫院結緣。從這天起,我們就開始了防疫物資收發的序幕,發送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資。 二月初,我們開始跑機場,每天有不同國家空運的防疫物資到達廣州,我們負責接收、通關、運輸、分類打包,再寄出到全國各地醫院。
  • 認識慈濟:貧苦淬鍊 俱理性與感性
    夫妻倆經營畫廊,先生做畫,潘靖文營銷,同時也做蠟染、水彩、毛線繡畫、工藝品等;他們曾有過十多位員工,從設計、染色、修整等全都自己來,作品專賣給美國人;無奈幾年後美國經濟蕭條、臺美斷交,畫廊也就跟著結束經營了。 一位朋友送給潘靖文一本小冊子《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她流著淚水讀完,「我不曾看過一位出家人,如此走入社會濟貧、蓋醫院。」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慈濟「內湖開發案」的爭議捲土重來,引發戰火。因為關注,新聞媒體界把慈濟整個重新起底一遍,一切先「豺狼化」再說,北市府廉政委員方儉甚至po文,「是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還是有慈濟的地方就有災難?」水激則悍,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領銜反擊為慈濟發聲,話題立刻星火燎原。這一開戰,原議題不見了,鋪天蓋地的剿滅慈濟行動成為新議題,我想素來低調的慈濟人只能嘆著「人何寥落鬼何多」吧。
  • 大陸慈濟:天津慈濟感念親恩祈福會 當面把愛說出口
    為了報答親恩,天津慈濟志工在環保教育站舉辦「2013年天津慈濟周年慶及母親節感恩祈福會」,以感謝親恩、佛恩、眾生恩。 凝聚愛大聲說出「媽媽我愛您!」「我們都是為人子女者,請問有沒有在電話裡或當面向雙親說過『我愛您』?」5月12日上午,天津慈濟感恩祈福會正式開始,主持人向在座的來賓們提問。
  • 慈濟慈善的起源(二):個案關懷
    慈濟功德會一成立,林曾的個案就被提報出來,上人親自探訪後決定每月提供300元生活補助金。300元對於第一個月收入只有1170元的基金會而言,是一筆佔去1/4的大數目。但慈濟對林曾的補助不曾間斷,第四年時又提高至400元,同時為愈來愈無法自理生活的老邁林曾,僱請一人幫忙煮飯打掃,直到1970年,林曾89歲高齡往生,功德會圓滿替他送終,林曾阿媽成為克難時期的慈濟長期照顧、持續陪伴的第一例個案。
  • 【慈濟世界】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隨著「5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說法口耳相傳,許多家庭主婦也跟著響應,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個月她們便救濟了一位從大陸來臺、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持續關懷與救助,直到她死後安葬為止。於是,一樁艱辛、偉大的濟世工程就這樣默默地開展,1966年3月24日「慈濟功德會」正式成立,一群手挽菜籃的主婦,寫下了慈濟歷史的首頁。而那年法師只有過29歲,距離正式出家,也不過4年的光景。
  • 專訪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做好慈善機構比經營企業還難
    2019年11月18日,在福建省平潭縣舉行的2019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新論壇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接受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林欣榮是全球著名的心腦血管疾病專家,同時又是知名慈善機構——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