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來世:天天行善之人,今生集福蔭子孫,也為自己帶福到來世。
在花蓮最大的中華市場最角落的巷弄中,有一間傾頹破敗的小屋,陰暗、潮溼,滿房便溺氣味,四下沉寂如無聲的孤島,與屋外人聲鼎沸、吆喝叫賣形同兩個世界。1966年5月,證嚴上人穿越採買的人潮,穿越叫賣的吆喝,穿越嘈雜的市場,來到這個無聲的孤島,推開破爛小屋的門,探訪無依無靠、無法行動的85歲老人林曾阿媽。在最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在最悽寒的路上生一堆火,破爛的小門推開了,證嚴上人推開的是慈濟慈善事業的第一頁。
林曾阿媽,原籍福建漳州,年輕時丈夫為了養家冒險渡海來臺灣,落腳在花蓮為人補皮鞋。本來天涯相隔的夫妻,依靠書信兩岸聯繫,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音訊全斷,1945年戰爭結束,林曾跨海來臺,萬裡尋夫尋到的卻是一具冰冷的遺體,丈夫已剋死他鄉。林曾從此滯留花蓮,棲身在中華市場內,為了晚年有所依靠,她收養了一個小男孩,無奈養到20多歲英年早逝,又收養一女孩視如孫女,孫女長大後誤入歧途,失去蹤影,林曾阿媽陷入饑寒貧病。慈濟功德會一成立,林曾的個案就被提報出來,上人親自探訪後決定每月提供300元生活補助金。300元對於第一個月收入只有1170元的基金會而言,是一筆佔去1/4的大數目。但慈濟對林曾的補助不曾間斷,第四年時又提高至400元,同時為愈來愈無法自理生活的老邁林曾,僱請一人幫忙煮飯打掃,直到1970年,林曾89歲高齡往生,功德會圓滿替他送終,林曾阿媽成為克難時期的慈濟長期照顧、持續陪伴的第一例個案。林曾阿媽飄零的人生中寄望雖層層的落空,但被愛心善心暖暖扶起,慈濟對林曾的照顧陪伴,不僅幫她生命的最後四年尊嚴度過,更鼓舞了市場周邊的人們,確信五毛錢可以救人一命,集臺幣五毛錢零錢,集涓涓善心,集守望的眼睛,集扶持的雙手就織成了志工網絡,口耳相傳,用愛啟發愛,慈濟的捐款者慢慢增加,志工眼目漸漸雲集,聞聲救苦的網絡牽繫的越來越密。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親身訪視,以及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成為慈濟慈善腳步的準則。
物資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是心的幫助更重要。
盧丹桂是基金會成立第一年的醫療個案。她是一個有眼疾的家庭主婦,沒有視力無法工作與操持家務,也不能照顧5個孩子,一家七口只能依賴先生每月六、七百元的微薄收入,如果能夠把她的眼睛治好這個家才能恢復光明。經過宜蘭五福眼科的診治,盧丹桂完成了手術,從住院、開刀、夥食加上先後補助她家庭的生活費總計大約5000元,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年為這個第一例醫療援助個案用盡所有款項,甚至負債,但上人毫不猶豫。為了償還債務,精舍的師父只能加倍的做嬰兒鞋,幾位靜思弟子也奔走於市場、鄰裡間,努力向人募款。眾人孤注一擲,盼望手術成功後這位母親的靈魂之窗能夠復明,孩子們的人生之窗才能光明。奈何盧丹桂的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卻傳來她上吊自殺的消息。上人非常的震驚,去了解才知道,起因是先生買了三顆高麗菜回家,盧丹桂想為孩子們補充營養,把高麗菜全煮了,為此先生回來大發雷霆,斥責她:一餐就把菜煮光了,接下來要吃什麼?你可知道錢很難賺!已是自覺廢人的盧丹桂,經此疼斥,脆弱的心跌落到絕望的深淵,趁著深夜用一條繩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證嚴上人非常的自責,雖然盡了全力幫助她治療眼睛,但沒有繼續追蹤關懷,才讓這樣的事發生。經過這個案例,雖然沒有救回盧丹桂,但上人對濟貧有了更綿密的眼光:救貧、救病,一定要救心,心靈的救助才是跨越難關的究竟之道。每月的追蹤訪視,了解生活難題、心理狀態,給予實時的物資與心靈支持,幫助苦難人真正自立才是究竟的濟貧之道。這個特色出現在慈濟創立的第一年,出現在盧丹桂生命悲劇的省思裡,出現在證嚴上人回應苦難更深切的悲心上,五十二年來始終沒有改變。
不要小看一點點:節省一點點糧食,就能使飢餓的人活命;發揮微博的善念,就能使苦難的人得救。
佛陀開示眾生轉迷為悟、轉苦為樂所說的教法,無不是以利益眾生為究竟之道,慈濟的精神完全繼承了佛陀的教育。上人說以前我們教富濟貧,呼籲有能力的人幫助貧困的人;現在加上濟貧教富,教導貧困人家在接受幫助時,只要發心,一樣能付出能幫助他人,這就形成一個圓圓不斷善的循環。教富濟貧是讓富有物質的人更富有愛心,用愛的力量去做救濟的工作,在生命裡種下一顆富有與智慧的種子。這在五十二年前30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就已朝這個方向邁進。而濟貧教富是幫助貧窮人得以溫飽度日,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並非只有富裕者才有力量救人,只要有助人的心念,雖貧窮亦能發揮助人的力量。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這就是慈濟慈善蘊含的核心精神。
往期精彩原創文章 歡迎閱讀
悲欣交集 覺知人生
慈濟慈善的起源(一):竹筒歲月
螞蟻雄兵的力量人生怎樣遇見幸福
打開心門 擁抱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