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慈善的起源(二):個案關懷

2021-02-23 悲欣交集覺知人生

今生來世:天天行善之人,今生集福蔭子孫,也為自己帶福到來世。

在花蓮最大的中華市場最角落的巷弄中,有一間傾頹破敗的小屋,陰暗、潮溼,滿房便溺氣味,四下沉寂如無聲的孤島,與屋外人聲鼎沸、吆喝叫賣形同兩個世界。1966年5月,證嚴上人穿越採買的人潮,穿越叫賣的吆喝,穿越嘈雜的市場,來到這個無聲的孤島,推開破爛小屋的門,探訪無依無靠、無法行動的85歲老人林曾阿媽。在最黑暗的地方點一盞燈,在最悽寒的路上生一堆火,破爛的小門推開了,證嚴上人推開的是慈濟慈善事業的第一頁。

 

林曾阿媽,原籍福建漳州,年輕時丈夫為了養家冒險渡海來臺灣,落腳在花蓮為人補皮鞋。本來天涯相隔的夫妻,依靠書信兩岸聯繫,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音訊全斷,1945年戰爭結束,林曾跨海來臺,萬裡尋夫尋到的卻是一具冰冷的遺體,丈夫已剋死他鄉。林曾從此滯留花蓮,棲身在中華市場內,為了晚年有所依靠,她收養了一個小男孩,無奈養到20多歲英年早逝,又收養一女孩視如孫女,孫女長大後誤入歧途,失去蹤影,林曾阿媽陷入饑寒貧病。慈濟功德會一成立,林曾的個案就被提報出來,上人親自探訪後決定每月提供300元生活補助金。300元對於第一個月收入只有1170元的基金會而言,是一筆佔去1/4的大數目。但慈濟對林曾的補助不曾間斷,第四年時又提高至400元,同時為愈來愈無法自理生活的老邁林曾,僱請一人幫忙煮飯打掃,直到1970年,林曾89歲高齡往生,功德會圓滿替他送終,林曾阿媽成為克難時期的慈濟長期照顧、持續陪伴的第一例個案。林曾阿媽飄零的人生中寄望雖層層的落空,但被愛心善心暖暖扶起,慈濟對林曾的照顧陪伴,不僅幫她生命的最後四年尊嚴度過,更鼓舞了市場周邊的人們,確信五毛錢可以救人一命,集臺幣五毛錢零錢,集涓涓善心,集守望的眼睛,集扶持的雙手就織成了志工網絡,口耳相傳,用愛啟發愛,慈濟的捐款者慢慢增加,志工眼目漸漸雲集,聞聲救苦的網絡牽繫的越來越密。親耳、親眼、親手、親腳的親身訪視,以及走在最前做到最後的精神,成為慈濟慈善腳步的準則。

 

物資的幫助固然重要,但是心的幫助更重要。

 

盧丹桂是基金會成立第一年的醫療個案。她是一個有眼疾的家庭主婦,沒有視力無法工作與操持家務,也不能照顧5個孩子,一家七口只能依賴先生每月六、七百元的微薄收入,如果能夠把她的眼睛治好這個家才能恢復光明。經過宜蘭五福眼科的診治,盧丹桂完成了手術,從住院、開刀、夥食加上先後補助她家庭的生活費總計大約5000元,基金會成立的第一年為這個第一例醫療援助個案用盡所有款項,甚至負債,但上人毫不猶豫。為了償還債務,精舍的師父只能加倍的做嬰兒鞋,幾位靜思弟子也奔走於市場、鄰裡間,努力向人募款。眾人孤注一擲,盼望手術成功後這位母親的靈魂之窗能夠復明,孩子們的人生之窗才能光明。奈何盧丹桂的眼睛還沒有恢復視力,卻傳來她上吊自殺的消息。上人非常的震驚,去了解才知道,起因是先生買了三顆高麗菜回家,盧丹桂想為孩子們補充營養,把高麗菜全煮了,為此先生回來大發雷霆,斥責她:一餐就把菜煮光了,接下來要吃什麼?你可知道錢很難賺!已是自覺廢人的盧丹桂,經此疼斥,脆弱的心跌落到絕望的深淵,趁著深夜用一條繩子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證嚴上人非常的自責,雖然盡了全力幫助她治療眼睛,但沒有繼續追蹤關懷,才讓這樣的事發生。經過這個案例,雖然沒有救回盧丹桂,但上人對濟貧有了更綿密的眼光:救貧、救病,一定要救心,心靈的救助才是跨越難關的究竟之道。每月的追蹤訪視,了解生活難題、心理狀態,給予實時的物資與心靈支持,幫助苦難人真正自立才是究竟的濟貧之道。這個特色出現在慈濟創立的第一年,出現在盧丹桂生命悲劇的省思裡,出現在證嚴上人回應苦難更深切的悲心上,五十二年來始終沒有改變。

不要小看一點點:節省一點點糧食,就能使飢餓的人活命;發揮微博的善念,就能使苦難的人得救。

 

佛陀開示眾生轉迷為悟、轉苦為樂所說的教法,無不是以利益眾生為究竟之道,慈濟的精神完全繼承了佛陀的教育。上人說以前我們教富濟貧,呼籲有能力的人幫助貧困的人;現在加上濟貧教富,教導貧困人家在接受幫助時,只要發心,一樣能付出能幫助他人,這就形成一個圓圓不斷善的循環。教富濟貧是讓富有物質的人更富有愛心,用愛的力量去做救濟的工作,在生命裡種下一顆富有與智慧的種子。這在五十二年前30位家庭主婦日存五毛錢的竹筒歲月就已朝這個方向邁進。而濟貧教富是幫助貧窮人得以溫飽度日,同時也讓他們明白,並非只有富裕者才有力量救人,只要有助人的心念,雖貧窮亦能發揮助人的力量。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無難這就是慈濟慈善蘊含的核心精神。

往期精彩原創文章  歡迎閱讀

悲欣交集  覺知人生

慈濟慈善的起源(一):竹筒歲月

螞蟻雄兵的力量人生怎樣遇見幸福

打開心門 擁抱曙光

相關焦點

  • 領略證嚴法師風採 走入慈濟世界
    彼時追隨證嚴上人的30個家庭主婦似乎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手中的那些從五毛錢始的竹筒存錢罐,日後竟積攢下一個龐大的慈濟世界。從草創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算起,如今已近半個世紀,慈濟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三百多個地區都已灑下了愛的菩提種,而作為這份龐大志業的領導者和守護人,證嚴法師也的確書寫了太多的傳奇、實現了太多的不可能。
  • 認識慈濟:貧苦淬鍊 俱理性與感性
    (攝影者:林炎煌) 為照顧戶苦境觸動而落淚的日子,潘靖文一走就是二十餘年,雖然難免心酸,卻已懂得設想改善他們的處境。她的訪視秘訣:訪視時不一定要話多、頭頭是道,最重要的是「傾聽」,以真心維繫信任之情,關懷才能長長久久。 今年七十歲的潘靖文,對老家的印象,就是窮;對父母的記憶,則是忙於掙錢。
  • 【慈濟月刊647期】三人行必有我師
    米撲滿的力量八月三日,在基金會主管同仁會務報告中,提到緬甸慈濟志工推動「米撲滿」,邀約受助農民日存一把米助人,現在每個月可以累積一萬二千九百多公斤米,作為慈善救濟的米糧,大約能幫助兩百七十戶困苦家庭。上人欣言,小小的一個動作,累積的愛心力量愈來愈大。
  • 【慈濟月刊第620期】科學印證中醫
    慈善之愛5/12~14《農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
  • 專訪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做好慈善機構比經營企業還難
    慈善組織是我們社會的潤滑劑,是人民愛心的匯聚地,對於慈善組織、慈善機構來說,更需要品牌的力量。2019年11月18日,在福建省平潭縣舉行的2019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新論壇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接受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
  • 美麗廈門 捲袖之愛——慈濟基金會首次在福建組織獻血活動,愛心志工紛獻血
    雅致的氛圍、精心擺放的插花、親手製作的點心,還有慈濟志工們貼心的關懷……8月31日,就在這溫暖人心的氛圍中,慈濟基金會與廈門市中心血站攜手,首次在大陸舉辦獻血活動。200多位來自海峽兩岸、福建各地的愛心人士齊聚廈門,慷慨捲袖無償獻血,希望藉由此次活動啟發人人善念,用熱血溫暖廈門,廣邀天下善士將志願獻血的理念傳到各個角落。
  • 【慈濟月刊647期】法門對心門
    合和互協,四平八穩自從花蓮慈濟醫院於一九八六年啟業,隨後因應地方人士請託,以及諸多因緣促成,陸續成立玉裡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鬥六慈濟醫院;在今年八月十三日,位於嘉義市的嘉義慈濟診所正式啟業,與嘉義縣的大林慈院、雲林縣的鬥六慈院,合力提供雲嘉鄉親實時且完善的醫療服務,傳達真誠溫馨的慈濟人文關懷。
  • 【遊學日誌】慈濟之美——臺灣慈濟行的體驗、體會和體悟
    所以在慈濟世界裡,包括志工、基金會的員工、慈濟醫院的醫護人員、慈濟學校的教職員、慈濟學校的學生都制服,每一個人群的制服略有不同,但都凸顯「有領有袖、端莊大方」的特質。食 慈濟是佛教慈善團體,慈濟人大多數也是佛教徒,靜思堂在此次會議中,提供的當然也是全素食料理。慈濟是NGO非贏利組織,本著克儉、樸實的原則舉辦會議。
  • 【慈濟月刊647期】心念也要環保
    師兄師姊關懷受傷法親,陪伴八十二歲的楊師兄一路復健,到現在又可以和大家一起「燻法香」、做環保。雲林慈濟人積極推動素食,從四月到七月已經舉辦二十三場勸素活動,製作逾一萬份蔬食便當;在推素過程中,有民眾問在場慈濟人是否都茹素?得到肯定答案以後成為慈濟會員。
  • 【慈濟月刊635期】點滴之愛,分秒累積
    十七日上午舉辦院慶大會,表揚服務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同仁及志工,以及獲選全院優良同仁;並邀請一九七二年慈濟在花蓮仁愛街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當時服務於省立花蓮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的小兒科張澄溫醫師、內科鄒永宏醫師、護理師鄧淑卿師姊、藥劑師許鳳招師姊等義診團隊成員到現場,感恩這群慈濟慈善醫療先驅。
  • 【慈濟月刊647期】境界來臨時
    種歡喜因,得歡喜果八月七日,宜蘭慈濟人回到精舍與上人談話,分享近日宜蘭慈濟菩薩行,並且透過網絡視訊,讓上人「行腳」到草木扶疏的三星環保站,與環保志工們親切互動,也有師兄師姊在宜蘭聯絡處同步參與。上人對大家說:「你們愛師父,師父也很愛你們,你們是一群很可愛的菩薩,今生來世都會讓人見了就歡喜!
  • 【慈濟月刊647期】人間無價之寶
    那天慈濟人要回來花蓮與師父見面,事先為他錄像,也帶著他抄的經文回來,他還請法親轉達師父,要師父照顧好身體,大家都很需要師父。豈料慈濟人還在火車上,就接到他在田裡往生的消息。因緣就是如此,他飄然而去,輕安自在,然而我們的師徒之緣永恆。他的字寫得很漂亮,師父為他祝福,現在已經出生在好家庭,見人就笑,得人疼、讓人愛,順利成長,也會很順利地走上慈濟菩薩道路。」
  • 慈濟緬甸「米撲滿」活動 讓善的效應持續發酵!
    慈濟緬甸「米撲滿」活動 讓善的效應持續發酵!(圖片來源:鳳凰佛教)一念善、一把米,緬甸「米撲滿」善的效應持續發酵!「慈善供餐不怕人吃垮」,慈悲濟世一念心,愛在循環!2008年的納吉斯風災侵襲南亞,尤其亞洲穀倉緬甸受災慘重,馬來西亞慈濟志工踏上這塊受傷的土地,展開賑災工作。緬甸許多貧農因稻田被淹沒,畢生積蓄付諸流水,又因原稻種已是借貸購買,已無能力再次購買稻種,眼看著生活就要陷入絕境。慈濟志工得知後,就在當地發放臺灣優良稻種,當地人稱為「福種」。
  • 【慈濟世界】大愛讓世界亮起來!
    她的回答是:「一個月繳一次錢,一個月才發一次善念。每天存5毛錢,錢雖微薄,可貴的卻是日日存有一顆救人愛人的心。」隨著「5毛錢也可以救人」的說法口耳相傳,許多家庭主婦也跟著響應,參與的人越來越多。第二個月她們便救濟了一位從大陸來臺、孤苦無依的老太太,持續關懷與救助,直到她死後安葬為止。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慈濟「內湖開發案」的爭議捲土重來,引發戰火。因為關注,新聞媒體界把慈濟整個重新起底一遍,一切先「豺狼化」再說,北市府廉政委員方儉甚至po文,「是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還是有慈濟的地方就有災難?」水激則悍,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領銜反擊為慈濟發聲,話題立刻星火燎原。這一開戰,原議題不見了,鋪天蓋地的剿滅慈濟行動成為新議題,我想素來低調的慈濟人只能嘆著「人何寥落鬼何多」吧。
  • 因愛而生的慈濟創意產品
  • 【慈濟月刊第621期】堪忍世間,菩薩有情
    瓜地馬拉慈濟人六月五日即準備了熱食前往,還細心地保溫,讓收容所的居民吃起來還是很可口。  居民失去家園,難免悲悽驚惶;慈濟人持續關懷,溫馨呵護著,希望讓大家安心。上人欣慰表示:「天下苦難偏多,但可以見到一絲絲人性美善光輝,安定了驚惶悲悽的人心。」
  • 【慈濟月刊第615期】心的空間
    墨西哥地震賑災發放與義診,在當地時間十二月十四日圓滿第七場,接下來關懷受災鄉親的重任,將交託予本土志工,讓慈濟大愛就地傳續。  如同愛心接力,當此地慈濟人完成一天的忙碌付出,彼地慈濟人正要展開志業工作,愛心連接,不分晝夜,全球時時有慈濟志工在救災、救苦、救難。「佛心無晝夜、種族的分別,也沒有國界,不論到哪一個國家,都能用真誠的愛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