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月刊第620期】科學印證中醫

2021-03-05 靜思大良福田

慈善之愛

5/12~14《農三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 

【靜思小語】慈善起於一分愛,不僅愛人、關懷人,也要擴及天地自然。

科學印證中醫

  加拿大何國慶師兄陪同多倫多漢博大學中醫系課務主任威廉霍薩克(William Hossack),以及健康科學院副院長阿曼達巴斯克威爾(Amanda Baskwill)前來拜會。

  阿曼達巴斯克威爾女士代表學校感謝慈濟支援中醫系,讓學生可以安心學習。上人回應:「也感恩在加拿大,有不少人喜歡學習中醫,而且也難得有共同的這一分愛心。最重要的就是學校有心投入中醫教育,也願意與慈濟合作。」

  威廉霍薩克先生言及中醫在預防醫學的重要性,可補現存醫療系統之不足,對整體社會而言也有很大的幫助。

  上人說,科技的發展對醫療研究大有助益,更能證明傳統的中醫治療合乎科學,與西醫的學理相互印證。中醫是幾千年的醫療經驗與智慧累積,舉凡對於人體構造、筋脈穴道、中藥藥方等等,都可借重現代科技研究、分析其道理。

  兩位也分享參與中正紀念堂浴佛典禮,看見這麼多人和諧、整齊,深受感動。上人表示,雖然參與者宗教信仰不同,但都有一分至誠之心,人人動作整齊,即是因為這念心合齊。

本文選自慈濟月刊620期

感恩您的關注!更多內容,請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公眾微信號:靜思慈濟大良福田

相關焦點

  • 【慈濟月刊第615期】心的空間
    墨西哥地震賑災發放與義診,在當地時間十二月十四日圓滿第七場,接下來關懷受災鄉親的重任,將交託予本土志工,讓慈濟大愛就地傳續。  如同愛心接力,當此地慈濟人完成一天的忙碌付出,彼地慈濟人正要展開志業工作,愛心連接,不分晝夜,全球時時有慈濟志工在救災、救苦、救難。「佛心無晝夜、種族的分別,也沒有國界,不論到哪一個國家,都能用真誠的愛互動。」
  • 【慈濟月刊647期】心念也要環保
    鬥六環保站的第一顆種子鄧陳阿美師姊,今年八十四歲,表示二十多年的環保道路愈走愈歡喜;許塗月嬌師姊感恩在專心做分類的過程,逐漸掃除內心無明,走出情緒陰霾。師兄師姊關懷受傷法親,陪伴八十二歲的楊師兄一路復健,到現在又可以和大家一起「燻法香」、做環保。
  • 【慈濟月刊第600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臺灣以愛、以善為寶;每一位會員都是臺灣的寶。人人每日發『要做好事』的善心,就能聚集成一股福氣、鞏固天地的『保護膜』。期待人人虔誠,招來大眾行善造福的心念,讓天下平安。」本文選自《慈濟月刊600期衲履足跡》感恩您的關注!
  • 【慈濟月刊第626期】覺有情的「有情網」
    早上看見六歲的秦子芸小妹妹,在兩歲時就跟著外公、外婆到慈濟中壢聯絡處「薰法香」,她每天清晨四點多自動起床,到聯絡處以後乖乖坐著認真聽,從來不吵、不鬧,已經持續四年,實在難得。  「她聞法也會寫筆記,用注音也寫得很有內容。這個孩子或許在過去生就已經聞法,力行《法華經》的道路。
  • 【慈濟月刊647期】素食理所當然
    上人欣言,看到慈濟學校的孩子,已經在慈濟醫院服務,而且為人父、為人母,甚至孩子已經讀高中,要升大學了,一方面很歡喜、很安慰,另一方面也覺得時間過得真快!三十年前、二十五年前才剛入學的年輕人,現在是慈院的主管,醫院同事也是校友,而且孩子也就讀慈濟學校,都在慈濟大家庭裡,覺得很親切;慈院護理部經常得獎,這也是大家認真工作,實現護理志願與使命的證明。
  • 【慈濟月刊第621期】堪忍世間,菩薩有情
    瓜地馬拉慈濟人六月五日即準備了熱食前往,還細心地保溫,讓收容所的居民吃起來還是很可口。  居民失去家園,難免悲悽驚惶;慈濟人持續關懷,溫馨呵護著,希望讓大家安心。上人欣慰表示:「天下苦難偏多,但可以見到一絲絲人性美善光輝,安定了驚惶悲悽的人心。」
  • 【慈濟月刊647期】法門對心門
    合和互協,四平八穩自從花蓮慈濟醫院於一九八六年啟業,隨後因應地方人士請託,以及諸多因緣促成,陸續成立玉裡慈濟醫院、關山慈濟醫院、大林慈濟醫院、臺北慈濟醫院、臺中慈濟醫院、鬥六慈濟醫院;在今年八月十三日,位於嘉義市的嘉義慈濟診所正式啟業,與嘉義縣的大林慈院、雲林縣的鬥六慈院,合力提供雲嘉鄉親實時且完善的醫療服務,傳達真誠溫馨的慈濟人文關懷。
  • 【慈濟月刊635期】點滴之愛,分秒累積
    十七日上午舉辦院慶大會,表揚服務滿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同仁及志工,以及獲選全院優良同仁;並邀請一九七二年慈濟在花蓮仁愛街成立貧民施醫義診所,當時服務於省立花蓮醫院(現為衛生福利部花蓮醫院)的小兒科張澄溫醫師、內科鄒永宏醫師、護理師鄧淑卿師姊、藥劑師許鳳招師姊等義診團隊成員到現場,感恩這群慈濟慈善醫療先驅。
  • 【慈濟月刊647期】人間無價之寶
    那天慈濟人要回來花蓮與師父見面,事先為他錄像,也帶著他抄的經文回來,他還請法親轉達師父,要師父照顧好身體,大家都很需要師父。豈料慈濟人還在火車上,就接到他在田裡往生的消息。因緣就是如此,他飄然而去,輕安自在,然而我們的師徒之緣永恆。他的字寫得很漂亮,師父為他祝福,現在已經出生在好家庭,見人就笑,得人疼、讓人愛,順利成長,也會很順利地走上慈濟菩薩道路。」
  • 【慈濟月刊647期】三人行必有我師
    在蘇丹加濟市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慈濟成立滿納海國際學校,並且補助敘利亞難民孩童家庭生活,讓他們安心前來就讀小學、中學,得到美國教育認證機構的學歷認可,這幾年來已經培養多位畢業生考上大學。七月三十一日與土耳其志工、滿納海學校師生在網絡視訊中見面時,看見多位慈濟幫助的孩子長大了,每一個孩子都對未來充滿希望,有的已經上大學,有的想要當科學家、航天員、醫療人員等等,上人感到安慰。
  • 【慈濟月刊647期】盡此生責任
    最靈驗的菩薩中區第五聯區慈濟人二十五日返回精舍,並透過視訊聯機,帶著上人「行腳」到臺中市豐原區的福陽環保站,聆聽環保志工的人生悲喜,以及投入環保以後安住身心,聞法、行法的心得體會。上人讚嘆志工巧思布置環保站,讓每一個空間都能說法;而志工們用心投入分類整理工作,將平時吸收的佛法運用在生活中,舉手投足亦在說法。
  • 【慈濟月刊647期】境界來臨時
    種歡喜因,得歡喜果八月七日,宜蘭慈濟人回到精舍與上人談話,分享近日宜蘭慈濟菩薩行,並且透過網絡視訊,讓上人「行腳」到草木扶疏的三星環保站,與環保志工們親切互動,也有師兄師姊在宜蘭聯絡處同步參與。上人對大家說:「你們愛師父,師父也很愛你們,你們是一群很可愛的菩薩,今生來世都會讓人見了就歡喜!
  • 慈濟語彙 | 竹筒歲月與做好事
    以上文字摘自:《慈濟月刊》420期且看看【回眸來時路】竹筒歲月,是怎麼一回事吧愛,是人類最珍貴的價值;能在最需要的地方、在最困難的時刻及時付出,就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恭錄 證嚴法師「靜思語」「慈濟」成立五十三周年2019年是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五十三周年。
  • 慈濟志工 | 有需要記得叫上我
    大年初二,接到謝奉恩師姊的電話,她說疫情突然來臨,藥店已經買不到口罩了,她託人買了兩萬片發給廣州慈濟家人,還跟各社區居委、物業、醫院結緣。從這天起,我們就開始了防疫物資收發的序幕,發送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物資。 二月初,我們開始跑機場,每天有不同國家空運的防疫物資到達廣州,我們負責接收、通關、運輸、分類打包,再寄出到全國各地醫院。
  • 認識慈濟:貧苦淬鍊 俱理性與感性
    夫妻倆經營畫廊,先生做畫,潘靖文營銷,同時也做蠟染、水彩、毛線繡畫、工藝品等;他們曾有過十多位員工,從設計、染色、修整等全都自己來,作品專賣給美國人;無奈幾年後美國經濟蕭條、臺美斷交,畫廊也就跟著結束經營了。 一位朋友送給潘靖文一本小冊子《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她流著淚水讀完,「我不曾看過一位出家人,如此走入社會濟貧、蓋醫院。」
  • 領略證嚴法師風採 走入慈濟世界
    彼時追隨證嚴上人的30個家庭主婦似乎做夢也想不到,自己手中的那些從五毛錢始的竹筒存錢罐,日後竟積攢下一個龐大的慈濟世界。從草創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時算起,如今已近半個世紀,慈濟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三百多個地區都已灑下了愛的菩提種,而作為這份龐大志業的領導者和守護人,證嚴法師也的確書寫了太多的傳奇、實現了太多的不可能。
  • 當政治與宗教撞在了一起:是什麼剿滅了慈濟?
    慈濟「內湖開發案」的爭議捲土重來,引發戰火。因為關注,新聞媒體界把慈濟整個重新起底一遍,一切先「豺狼化」再說,北市府廉政委員方儉甚至po文,「是有災難的地方就有慈濟?還是有慈濟的地方就有災難?」水激則悍,玄奘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釋昭慧領銜反擊為慈濟發聲,話題立刻星火燎原。這一開戰,原議題不見了,鋪天蓋地的剿滅慈濟行動成為新議題,我想素來低調的慈濟人只能嘆著「人何寥落鬼何多」吧。
  • 因愛而生的慈濟創意產品
    】微信號:loongzone2006來源:中外管理網站證嚴法師早年,在家庭婦女中宣傳每日從買菜錢裡省出5毛錢,捐給有需要的人。三十位家庭主婦,成為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第一批志工。到今天為止,慈濟還是以中老年婦女居多,在這樣一個團體裡,恐怕很難和高科技的新鮮玩意兒扯上什麼關係。但是,只要跟慈濟有過接觸的人都知道,慈濟到處都是高科技,到處都是新鮮玩意兒。雖然這些新鮮玩意兒在慈濟人眼裡開來,不過稀鬆平常。但是,卻讓對慈濟不了解的普通人大為驚嘆。例如,慈濟人救災用的衣服竟然是塑料瓶做的!
  • 專訪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做好慈善機構比經營企業還難
    2019年11月18日,在福建省平潭縣舉行的2019年中國平潭企業家科學家金融家創新論壇上,臺灣花蓮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接受本刊記者的獨家專訪。林欣榮是全球著名的心腦血管疾病專家,同時又是知名慈善機構——佛教慈濟醫療財團法人、花蓮慈濟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