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四方路迢迢水長長,迷迷茫茫一村又一莊;看斜陽落下去又回來,地不老天不荒歲月長又長,一路走一路望一路……」韓磊年輕時候的一首《走四方》,在上世紀90年代時曾經唱紅了大江南北。每個人的心底,或多或少都有過走四方的念頭。走進四面八方,走到祖國的村村寨寨,去領略大美河山,去飽覽民族風情,去感受各個領域的文化底蘊。城外的風景,是詩和遠方,是念想,是新鮮的事物,而家門口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也是美妙無比的風景。其實美好的事物,很多都近在咫尺。
九龍江畔,一江清流自遠而至悠悠流過,流過田野,流過隱藏在樹木裡的村落,流過人們回憶中的舊時光。岸邊,一片白霧籠罩下的草木迎風搖曳,那是九龍江南溪下遊的龍海田頭村,一處「看得到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閩南特色水鄉,是記憶中的芳菲故土。
九龍江邊仲夏夜
田頭村土地肥沃、水系發達,古渡口的流渡公園裡,屹立水中的「流渡公」雕塑,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田頭村古老的故事。沿河堤漫步,一排排紅磚白牆的古厝群傍水而建。近年來,田頭村以水為脈,按照「閩南古風、生態水鄉」的定位,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好生態成「聚寶盆」。「這幾年在政府的重視下大力進行新村建設,田頭村將流渡、甘山、田頭、巖下四個各具特色的景點連接成片。以前這個地方沒改造、沒整治之前確實有些髒亂臭,有廢塑料廠,多數是養豬場、加工螃蟹殼的作坊,是汙染的源頭,河道多年淤塞,根本養不出好蝦。」作為一位有本事、有情懷、有根基、有年頭的「四有」書記代表郭書記如是說。郭書記只讀過三年書,卻憑著一股韌勁和對土地滿腔的熱情,不斷地摸索、學習,他從小事做起,只要在村道上看到地上有垃圾,他便一一撿起。為了解決農村黨建信息相對落後、理論知識學習與組織建設缺乏理論高度的難點問題,田頭村還與福建農林大學金山學院共建「田頭黨校」。該黨校就建在村裡大社古厝群內,是一座閩南特色的黨校基地,面積約400平方米,黨校包括新社會主義思想研究室、黨員宣誓室、黨員教育培訓室、黨籍檔案閱讀室、田頭黨建鄉情館等場館。於是有了「高校書記下基層,基層書記上高校」講學的美談。
新圩古渡口
村裡的郭氏古厝,還建有一座「歸田居」,裡面不僅陳列著許多有「古早味」的閩南器物,還有記錄田頭村優秀家風家訓的書畫、雕塑。郭子儀是郭氏家族忠勇家風的傑出典範,郭氏家風在兩千年的中華民族歷史發展中,不斷形成、壯大、發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郭氏家風家訓也在這裡得到了傳承和弘揚。如今,一系列工程在龍海田頭村有條不紊地展開:流渡公園將打造成度假村;甘山靠河道邊上,打造成美食一條街;開發民宿;修建書畫院、古玩或垂釣路線……
田頭村的民居裡,幾個老人在庭院門口泡茶聊天,這樣的場景再熟悉不過。小時候住在小鎮的外婆家,門口常常聚集著三五個老人,在夕陽將沉未沉的時光裡圍坐在一起,泡著一壺醇香的老茶,老人家家長裡短說個沒完,像是總有說不完的話。待到炊煙升起夕陽西沉時,一抹落日的餘暉映襯到老人家臉上深深的皺褶上,那一條條或深或淺的皺紋和著夕陽的光影,綻放著最耀眼的光芒,那是歲月沉澱下的內心的安定祥和。
「看斜陽落下去又回來,地不老天不荒歲月長又長,一路走一路望……」在《走四方》回望中,有對過去的思考,更深刻的是對未來的憧憬。而眼前的這片風景,正是心裡最純粹的時光,如此真實美好。九龍江畔的水,把無限的生機帶給人們,它流淌的是生命的活力。田頭村的人們,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水流聲裡交織著人們的智慧和追求,帶著歲月的體會和感受,耕耘著生活,在這片馨香濃鬱的土地上恣肆綻放自己的笑臉。
作者簡介
. ~..
江惠春
江惠春,魯迅文學院海峽青年作家高研班學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漳州市薌城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一百棵樹的故事》《行走薌城》《大師足跡》《薌城文藝》等文化期刊叢書主編。
朗讀者簡介
陽光葳,本名魏月鳳,南靖縣實驗小學教導處副主任,漳州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喜歡用聲音演繹故事的朗讀愛好者。
來源:閩南日報
閩南日報社網絡中心、專副刊部出品
音頻製作:魏月鳳
圖片提供:閩南日報
編輯:沈小琴 值班組長:陳靜值班主任:羅蓉芳 策劃:吳榮光 值班總編輯:賴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