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江夜讀|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

2020-12-17 閩南日報

龍江夜讀

當閩南女婿

遇上閩南話

黎斌

當閩南女婿遇上閩南話.mp3

04:13來自閩南日報

掐指算來,今年已是我來到閩南的第19個年頭了,做閩南女婿也有10年了。按理說,自己應該完全融入到閩南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了。毋庸置疑的是,我喜歡閩南的風土人情、氣候宜人,才會選擇留下來工作和生活,可我又是個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如果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大寫的「尷尬」是再恰當不過了。

從小到大,語言可以說一直是我的軟肋,在各種方言裡,我只會講一種從小就會的老家方言,關鍵是那種方言還跟普通話非常的接近。後來上學接觸到了英語,學的又是所謂的「啞巴英語」——光是只會做題,不會用來交流。等到來漳州工作以後,我的同事和平時接觸的工作對象,大多都是來自省外的,雖然本地人也有一些,可出於相互尊重的考慮,基本上還都是用普通話來溝通的居多。所以早年間學閩南話對我而言,根本不屬於「剛需」的範疇,更何況那會兒,自己的心沒完全定下來,甚至一度做過回老家娶妻生子的打算。

直到我找著了閩南媳婦後,學閩南話開始成了一種必備的生存技能了。記得那段時間裡,我跟媳婦學,跟嶽父嶽母學,以及跟家裡的其他親戚朋友學,還經常跟著廣播學,即便是這樣一番努力後,我仍舊沒能學會閩南話。如今,我只會說幾句很簡單的閩南話,能聽懂一些常用的閩南語對話和那些罵人的詞句。反倒是今年只有八歲的兒子,說起閩南話來還有模有樣,真是令我自愧不如了。

話說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學閩南話經歷了憧憬、徘徊、迷茫、絕望的艱難過程,到頭來更是成了一種奢求。現在的我逐漸釋然了,不再寄希望真能學會閩南話,只求順其自然就好,而我的內心也不會刻意去拒絕閩南話,依然保持著愛聽閩南語歌和閩南語廣播的習慣,做個純純粹粹不會說閩南話的閩南女婿也未嘗不可。

作者簡介

黎斌

江西上慄縣人,從事醫院新聞宣傳多年,工作之餘對文學始終有種難以割捨的情懷,喜歡與文為伍、以文會友。

朗讀者簡介

黃戀

第909醫院護師、單位廣播站骨幹,在省、市級演講比賽中多次獲獎,朗讀愛好者。

來源:閩南日報

閩南日報社網絡中心、專副刊部出品

音頻製作:黃戀

圖片提供:遊斐淵 林婕 潘登

編輯:周媛婷 值班主任:吳榮光 策劃:吳榮光 值班總編輯:賴雄偉

相關焦點

  • 文化尋根 解讀閩南話的前世今生
    答:閩南方言是先從閩東南沿海向南北海岸線擴展,閩南話分布大約佔據了全國海岸線的1/3。  在東南亞各國的華人中,比例最大的也是說閩南話的後裔,在當地被稱為「福建幫、興化幫、潮州幫、海南幫」,估計佔華人總數的70%。閩南遷出人口的後裔,估計粵、瓊兩省和臺灣以及東南亞諸國都各有1500萬之眾,加上本土的1500萬,應在6000萬以上。
  • 閩南夜話|美味的滿月油飯
    廈門晚報記者 劉東華 攝在閩南農村,遇上家中嬰兒滿月,許多人家會做數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油飯,在嬰兒滿月那天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收到油飯的人家,會將自家的米放些在裝油飯的盤子裡,向送油飯的人說:「讓嬰兒頭殼硬!」這是祝福嬰兒健康成長的吉利話,也叫「壓盤」。「壓盤」也有用面線的,吉利話則改成「讓嬰兒長歲壽!」
  • 閩南相思
    「我是個閩南人,在座的有沒有我老鄉。」她興致勃勃,滿臉期望。環顧四周,發現只有我一隻顫顫巍巍的手。「#%…*¥&」揚聲器裡傳來一串我聽不懂的異域情調。「對不起,我不會說閩南話。」良久,昏暗的燈光下,我聽到了一聲極淺極淺的嘆息。
  • 閩南人不可不知的閩南習俗,你都知道嗎?
    閩南語系民歌就是指用閩南話演唱的民歌,它在閩臺地區流傳甚廣,並隨著地區環境、生活習慣、歷史變遷等方面的差異,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特點。閩南民歌按其風格差異,在福建主要分為泉州和漳州兩個地區。
  • 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
    因此,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就是林語堂人生色彩重要的基礎,本文試圖從閩南話、閩南風俗、閩南小吃、閩南功夫茶等不同的方面,解讀觀照林語堂的閩南文化底色,尋找造就林語堂的那一抹色彩。作為從閩南,從漳州,從平和走向世界的林語堂,其家鄉情緣濃鬱,從他的人生態度、人格修養、創作風格以及作品內容,可以看到閩南文化深刻的影響。
  • 閩南夜話|複製阿嬤的菜頭粿
    複製阿嬤的菜頭粿作者/葉香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閩南人把蘿蔔稱為「菜頭」,把蘿蔔糕稱為「菜頭粿」,「菜頭」諧音「彩頭」,吃了菜頭粿就能討個好彩頭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 閩南方言的「臭」字
    閩南話的「臭」字當然不是好字眼。比方說,閩南人經常叫「不守信用、不講友情、缺乏公德的人」為「臭人」,叫創治或加害他人、損人利已的人為「臭心肝」,叫對人惡狠、兇氣的面容為「臭面」;還有,叫瘌痢頭為「臭頭」,叫生瘡長癬的腳為「臭腳」「臭腳蹄」。
  • 閩南文化傳承再闢新載體
    在不久前,廈門理工學院將新增「閩南話專業」這一消息一經發出,就引起了社會普遍關注。  閩南話以及閩南文化出現在廈門高校的課程內並不罕見,但閩南話作為專業設立,在廈門高校中卻是頭一回。什麼樣的學生適合申報閩南語專業,閩南語專業將如何開課,以後的就業方向是哪些?
  • 大愛福建之閩南特色
    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八閩大地之閩南風俗,閩南屬於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他們這三個地方有共同的特色就是語言一致,都是講閩南話,臺灣也是講閩南話的 ,因為臺灣離福建就隔一個臺灣海峽,天氣好的時候站在廈門金門島上都可以看到臺灣島。
  • 石獅青年傳播閩南辦桌文化
    閩南人俗稱設宴為「辦桌」,赴宴為「吃桌」。  按閩南習俗,喜宴桌要擺設大廳中正堂。如是喪事桌則不能上廳堂,隨便搭棚在門外空地。桌是八仙桌,椅是連體長條凳,四邊長凳套著四方桌,像一個「回」字。每桌宜坐八人、十人、十二人,忌單數,特別忌坐九人,因為閩南方言「九」和「狗」同音。排座位必須「論資排輩」,「天頂天公,地下母舅公」,左邊靠北第一位是最大位,理應母舅端坐。
  • 古早閩南語歇後語俗話大全盤點 這些閩南話老話你聽過麼
    閩南語歇後語充滿智慧而又詼諧幽默,給人五光十色、目不暇接的感受,故以「五色話」稱之。比如「惠安査某——日日見財」,其實是因為惠安女服飾是露臍裝,而「肚臍」閩南語發音是「zai」,與「財」的閩南語發音一樣,所以說「日日見財!」「閩南話歇後語與普通話歇後語相同,前半句像是一個謎面,後半句是對前半句深層的補充和發揮,類似謎底。」
  • 閩南母親的「灶腳」人生
    △閩南」灶腳」母親在她二十一歲那年嫁到沙塘,除了用她的身體孕育生命,還敞開自己的手守著家裡的廚房,保持著一個家熱氣騰騰的溫度。閩南的廚房稱「灶腳」。後來叔叔娶了嬸嬸,師大體育系碰到外語系的,說起話來都不利索了。萬一父親當年尋個大學生做老婆,家中的灶腳豈不就沒人管了嗎?
  • 閩南一鄉村廣播在網上走紅,阿公阿嬤阿姨阿伯,你聽有無?
    原始音視頻來自網絡  今日,閩南一鄉村關於疫情防控的廣播音視頻在網上走紅,閩南地區網友紛紛轉發點讚。該廣播主要對鄉村中老年人開展宣傳,用閩南語進行播報,親切、俏皮,廣受網友歡迎。  廣播具體內容如下,一起來聽聽:  「喂!
  • 你敢說你真的會「閩南話」嗎?這個遊戲能測出你正不正港...
    自從閩南話可以考級的消息一出許多小夥伴們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目前,閩南話水平測試還在「考官」培訓階段,11月份考試將產生「考官」。年底或將開始接受考試報名。(文末有測試題噢!)雖然有不少朋友都很期待不過,不少外地朋友都表示閩南話太!難!了!
  • 閩南師大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活動 演繹閩臺傳統藝術
    閩南網9月21日訊(閩南網記者 張韓豐 通訊員 黃金蘭 沈瑞芳 康哲力)9月20日上午,閩南師範大學舉辦閩南文藝集錦展演,師生共同演繹具有閩南韻味的閩臺傳統藝術,展現學校開展閩南文化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的成果。
  • 講閩南話的地方,這樣做饅頭,不拘泥傳統,起個名字都特別「壞」
    一、講閩南話的地方,做麵食別有風情講閩南話的地方,無論是福建廈漳泉,廣東潮汕,或是隔海相望的臺灣,身上流淌的基本都是中原人的血液,所以說閩南人不會做麵食不會做饅頭,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天生就有小麥的基因。
  • 這30種閩南美食竟然還沒全吃過,閩南人真假鑑別菜!
    每天為你搭配「一日三餐」「古早味」在閩南用來形容古舊的味道。古早味貫穿:花生湯、面線糊、海蠣剪、五香卷…..每一種食物都有獨屬的「懷念的味道」。縱橫惠安吃場多年,俘虜美食無數,今天小魚就帶各位來盤點一下那些記憶中的閩南味道~大部分咱厝都能吃到!
  • 閩南夜話|追憶「八仙桌」往事
    徵集★《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 閩南滷麵的家常做法
    在閩南人的眼裡,一碗熱騰騰的滷麵,勝過許多美味佳餚。無論是隆重的喜宴,還是日常的家宴,滷麵總能是很多人記憶中的味道。儘管我不是正宗的閩南人,卻也被這親切的味道徵服,以至於常常想念這個特別的味道。今天我要分享一款滷麵的做法,我們閩南家家戶戶都會做的一款面,非常好吃,那今天看一看加了什麼,能讓閩南滷麵更好吃呢!今天做的是一人量的滷麵,大家根據自家情況增減用料。
  • 做手工面線品閩南古早味 小記者家庭感受濃濃閩南味
    「閩南古早味真好呷!」上周五,「我是晉江少年,我體驗」系列活動①在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舉行。在這裡,本報小記者和爸爸、媽媽參觀各種閩南特有的器具,從中體會濃鬱的閩南特色喜文化,並在專業師傅的示範和指導下親自製作閩南古早味手工面線,品嘗閩南人記憶中淳樸的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