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的一滴水——克裡希那穆提》(連載之一百零二,661-666節)

2021-02-23 陳全林

《恆河的一滴水——克裡希那穆提》(連載之一百零二,661-666節)

 

661

你降生之初那個仙人已參透了命格天象,

你是誰啊,還要藉助子宮的溫床而臨降?

性是人類美麗的花朵香息芬芳,

你可聞到這醉人的清馨顫動心房?

克裡啊,誰人沒有父母誰人沒有性的幻想?

662

玄鳥生商,老祖母也踩過聖人的腳印,

莫名的懷孕,生了聖王,

中華古老的故事已將花朵掩藏,

聖人的性事總讓世人猜想,猜想又何妨?

有誰知道聖人和凡人的性事是否一樣?

663

談起往事,恍如隔世,已絕情想。

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聖人的情想如何計量?

悟空的人不黏天花,天女悵望,

入世的人,道歸道,常歸常。

664

聖交之夜有無黃道有無啟示有無方向?

凡人的猜想立馬變成緋聞,抑或誹謗。

也許,你的緋聞來自好事者的想像,

也許,有些事情被猜中了有如中獎,

那又怎樣?流傳千古的緋聞已成絕唱。

665

克裡,你的生我寫了,你的死我寫了,

你的修證你的教誨你的緋聞不曾遺忘。

我和你在靜夜專注對話,衍為詩行,

你的偉大等同你的平常,

在這部長詩裡綻放生命之光。

666

花開了,花謝了,四季輪迴,無可阻擋,

幕開了,幕謝了,沒有誰永在舞臺中央。

千古傳奇只是傳奇,被人傳頌又能怎樣?

所有寫出來了的,一定不是真相,

真相只在欲說還休的寂寥中散場。

 

自註:探索修行與性,也探索克裡作為被人們敬重的聖人之於性。因為,關於他的緋聞必然與性相關。

我不是就事論事,而是借事論心。克裡不談生死輪迴問題,我這裡談,因為,性也是生死輪迴中的一個媒介和程序。

什麼是真相?文字裡沒有真相。真相只有當事者經歷的當下才是。後人的回憶、描述,都不是。

真相永遠在寂寥中、黑暗中嘲笑世人的講述和描述。

克裡啊,誰人沒有父母誰人沒有性的幻想?

我問過很多修道者,他們都想像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老師、學生、明星、偉人、宗教大師們的性事,甚至父母也會想像兒女們的性事。很好奇地想像過。這是人性,有這樣那樣的想像才是正常的,說自己從來沒有過性幻想,那才是謊言。

我們在想像克裡的性事的時候,很多緋聞就在臆想中上演了。

玄鳥生商,老祖母也踩過聖人的腳印。

這是中國古老的神話故事,背後隱藏的是對性事的諱莫如深。傳說伏羲的母親華胥氏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無夫而孕,生了伏羲。

傳說有娀氏女簡狄行浴,有玄鳥(黑色的鳥兒如燕子)飛過,墮其卵,簡狄取而吞食,因而懷孕生契,契為商人始祖。《詩經·商頌·玄鳥》裡就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句。

即便現代科學如此發達,也不能離開兩性的共同作用而繁衍人類。古人的偉大故事裡依然隱藏了克裡所說的那朵花不讓人看。

我的日記《修學記》裡有我前天的一段讀書筆記,錄之如下:

讀《中國古文化博覽》,從書中知道,孔子弟子宰予「晝寢」很反感,問題何在?

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第五》)

一般把「晝寢」看成是白天睡大覺,不上進。這有什麼可大動肝火的?

這本書中說「晝寢」是白天夫妻行房,在古代是大忌。古人不主張白天夫妻做愛,認為這樣是不文明的行為。夫妻性事,要在晚上悄悄做。

書裡有很多詳細的論證。

我覺得有道理。到現在,我們也把「睡覺」也當成性事的暗語。《阿Q正傳》裡的阿Q對吳媽也是這樣暗示的,「我想和你睏覺」。浙江話裡的「睏覺」就是睡覺。連古書裡也這樣寫,《明清名曲選》裡就有這樣的句子,「這青苔碧瓦堆,曾睡多少風流覺。」

看來,睡覺暗喻性事,很早就有。

談起往事,恍如隔世,已絕情想。

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聖人的情想如何計量?

悟空的人不黏天花,天女悵望,

入世的人,道歸道,常歸常。

克裡一生,對自己平生的事情,幾乎是即歷即空,很多事情,自然在大腦裡不留痕跡。當別人給他講克裡本人的故事時,他感覺很陌生,記憶裡找不到往事的痕跡。這是這裡「已絕情想」之說的根據。

情與想,是《楞嚴經》探索的概念,情是情感,想是思想。經典之語是「純想即飛,純情即墮。」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這是《楞嚴經》的根本教誨,一個人斷絕了一切情感,只有純粹的思想,這人死亡後就會上升到天堂。假如這個人還有福德以及信仰,就會隨著信仰而到自己想去的佛國。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純情即沉,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誑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看看,情與想的比重不同,生命狀態就不同。純粹是情就墮落了。我們如今說某某是「純情」之人,覺得好可敬,在佛眼看來,正是墮落之人。

當然,這是佛教的說法,未必真是這樣。但至少給我們提供了一份生命參照。

悟空的人不黏天花,是《維摩經》裡「天女散花」的典故。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天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華,散諸菩薩、大弟子上。華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一切弟子神力去華,不能令去。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華?答曰:此華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謂此華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華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想耳!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觀諸菩薩華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得其便也。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結習未盡,華著身耳。結習盡者華不著也。」

天華即「天花」。天女散花,菩薩斷除了二元分別心,花落在身上自然就掉了。羅漢還有執念,天花就黏在身上了,越是想以神通力去掉天花,天花黏得越緊。

這些故事裡,都有密意。

在我看來,道歸道,常歸常,既然修道,就按照修道的原理、法則去處世;既然要做個平常之人,那就按平常人的法則處世。這樣,各安其位,反倒有很多自在。我見過很多修道人,淫慾心很重,既想滿足淫慾,又想成就仙道,結果內心很衝突,甚至緣此有了精神分裂症

何必呢。

這首長詩,絕對不是隨便寫寫,每節乃至每句,都有修證意義。

(圖 huaban.com)

* 陳全林主編《益生文化》2013年、2014年、2015年合訂本在「孔夫子舊書網陳全林益生文化書店」有售,同時出售陳全林自著《悟道錄》及所點校的《木訥記》。

相關焦點

  • 愛的缺失讓性偏離正軌|克裡希那穆提
    ▼▼▼▼《關係的真諦》,2010克裡希那穆提 著 邵金榮 譯九州出版社
  • 愛是什麼|克裡希那穆提
    因為,愛是未知之物,我們必須拋開已知才能發現它。未知無法被充斥已知的頭腦所發現。我們要做的,是弄清楚已知的價值,觀察已知。當我們純粹地看,不作譴責,頭腦就會從已知中解脫。那時我們就會知道愛是什麼。所以,我們必須從相反的方向,而不是從正面去認識愛。大多數人的愛是怎樣的?當我們說我們愛某個人,那是什麼意思?我們的意思是,我們佔有那個人。
  • 關於覺知:那次,克裡希那穆提為什麼覺得可笑了呢?
    你提這個問題,想起克裡希那穆提的一次經歷。當時他坐在副駕駛位置,然後三個男人坐在後座熱烈討論著覺知。突然,車子撞到了一隻山羊,把山羊撞翻在地,而他們還在繼續討論著覺知。問:克裡希那穆提應該覺得很好笑。答:是的。連車子撞到了羊都不知道,還在那裡說覺知?
  • ——克裡希那穆提
    禁慾好比閉上自己的雙眼、割去自己的舌頭,因為他們等於否定了大地之美。他們讓自己的心與意處在飢餓狀況,他們是脫了水的人類,他們摒棄了美,因為美與女人是分不開的。愛有沒有神聖與世俗之分?或人性與神性之分?還是根本只有愛而已?愛是否只能獻給一個人而無法普施眾人?如果我說「我愛你」,是否表示我不能愛其他人?愛是純屬個人的,還是與個人無關的?道德的,還是不道德的?家庭的或非家庭的?
  • |克裡希那穆提
    克裡希那穆提 著 葉文可/譯關係是一面鏡子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裡看到它。缺少了自知之明,只是收集資料或記筆記,然後通過考試,那只是愚笨的生存方式。如果你注視一具死屍被抬走,觀察兩個人起了爭執,這景象是否使你開始思考?如果你看見一個非常具有野心的人,或注意到你的長官進來時,所有人如何的卑躬屈膝,這一切是否使你反觀自己?所以萬事都能激勵人,從葉片的墜落、鳥兒的死亡,到人的行為舉止。如果你注意這所有的事物,你就一直在學習;但是如果你視某個人為你的老師,那麼你就迷失了,那個人就變成了你的惡夢。
  • 只有這面鏡子,能讓你看清自己|克裡希那穆提
    大家好,今天推薦一段克裡希那穆提的演講,關於正視自己,關係和行動。其中有真知灼見,也有克把自己說笑了的畫面。 內容如下—— 但我們要去面對事情的真相, 而不是活在妄想中。
  • 克裡希那瑪查雅的遺產
    不幸的是,這個文本已經遺失,目前活著的人中沒有人見過它。關於它的發現和內容,有著許多故事,我至少聽說過五種彼此衝突的描述,以致一些人質疑它的可信性。當我問喬伊斯是否讀過這個文本時,他回答,「不,只有克裡希那瑪查雅讀過」。隨後,喬伊斯輕描淡寫地介紹了這個文本的重要性,他表明還有若干文本塑造了他從克裡希那瑪查雅那裡學到的瑜伽,包括《哈他之光》、《瑜伽經》和《薄伽梵歌》。
  • 「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的5句哲理名言:關於冥想、覺察和自知
    「心靈導師」克裡希那穆提的5句哲理名言關於冥想、覺察和自知。一、今天我們來探究冥想這個問題。在理解這個問題的同時,我們或許就可以理解無為覺察的全部、深遠的意義。覺察便是正確的冥想,而沒有冥想,就不會有自知。在發掘一個人種種動機的過程中,認真的態度要比尋找出冥想的方法重要得多。
  • 克裡希那瑪查雅的遺產 The Legacy of Krisnamacharya
    不幸的是,這個文本已經遺失,目前活著的人中沒有人見過它。關於它的發現和內容,有著許多故事,我至少聽說過五種彼此衝突的描述,以致一些人質疑它的可信性。當我問喬伊斯是否讀過這個文本時,他回答,「不,只有克裡希那瑪查雅讀過」。隨後,喬伊斯輕描淡寫地介紹了這個文本的重要性,他表明還有若干文本塑造了他從克裡希那瑪查雅那裡學到的瑜伽,包括《哈他之光》、《瑜伽經》和《薄伽梵歌》。
  • 全然關注不同於專心,關注才會讓內心安靜|克裡希那穆提談冥想與人生
    今天推薦一篇克裡希那穆提談冥想的內容——▾我不知道 你有沒有探究過「關注」這個問題它和專心沒有任何關係專心意味著抗拒想法漂移了你試圖控制它為了把它集中在一個特定的事情上於是就有了抗拒然而 在關注中沒有任何形式的抗拒所以 要保持那種意義上的關注需要你的整個身體 整個內心 整個意識用你所有的一切你需要理解並從任何抗拒中解脫有恐懼的時候 就會有抗拒害怕得不到 做不到 成不了 體驗不到恐懼在阻礙關注▸而且 當你關注的時候 沒有關注者聽起來不好理解 有些疑惑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克裡希那穆提,到底修持的是何法門?
    作者:陳全林深夜,讀《克裡希那穆提的生與死》。有個問題,是我一直在想的,就是克裡的修持法是什麼?我讀的克裡的三本傳記裡,從未提到他具體的修持法,克裡曾提到兒時在通神學會的閉關房裡觀想、冥想,也就這樣提了一句,觀想那些「指導靈」的畫像。可是,其他的,沒有了。
  • 克裡希那穆提 | 活在善意裡
    點擊上方「與神對話讀書會」關注我們給你有深度的靈性原文 | 克裡希那穆提選編自《點亮自性之光》1. 因此我們必須清楚地理解「良善」一詞。如果你的心中有善意,那麼無論你做什麼都是恰當的,包括你的關係、你的行為以及你思考的方式在內。你可以在一瞬間立刻領會這個詞所蘊藏的意義。 讓我們共同思考一下「良善」的意義。良善並不是邪惡的反面,因為良善完全跟醜陋、邪惡或不美好的事物無關。良善是獨立存在的。
  • 克裡希那瑪查亞與《瑜伽之心》傳承
    克裡希那瑪查亞與《瑜伽之心》傳承承前啟後的瑜伽大師克裡希那瑪查亞(T.
  • 一代瑜伽宗師——克裡希那瑪查亞
    28年前的今天,現代瑜伽宗師克裡希那瑪查亞逝世,享年101歲。他用一生的時間參悟瑜伽的智慧,並將其傳播給所需之人。他知道方向,然後指出那條道路。其後他又從帕羅卡拉婆羅門學院的院長師利·奎師那那裡接受吠檀多哲學全面的基本訓練,而後北行學習數論派哲學。1916年,在喜馬拉雅山岡仁波齊山山腳下,克裡希那瑪查亞遇見了他的老師——師利·羅摩默罕,這位博學的瑜伽士教授克裡希那瑪查亞7年之久,對其影響極深。在這期間,克裡希那瑪查亞掌握了3000個體式,並發展出了一些他最非凡的技能,比如說停止脈搏。
  • 克裡希那馬查 - 現代瑜伽的祖父
    後者被尊稱為『Yogàcàrya』,克裡希那馬查就很理所當然地找他教導瑜伽。 而當Gangànatha Jah知道他對瑜伽有莫大興趣,一天他就向他訓示:如果你真正地想要掌握瑜伽,你必須到尼泊爾去找有Yogacharya稱號的 Ràma Mohan Brahamacàri所居住的地方。 有一本書叫做Yoga Kuruntam以Gurka語言寫成。 這本書有關於瑜伽和健康實用的資料。
  • 認識自我是智慧之始
    自我理解是很重要的,認識自我是智慧之始。認識自我不是與某些心理學家、哲學家和書上寫的做到一致,而是要時時地去認識那如其本來的自我。你理解了嗎?
  • 瑜伽知識| 克裡希那與幾個常見瑜伽術語的解釋
    根據祂的名字,克裡希那經常被描繪成黑皮膚或者藍皮膚的男性形象,是印度教毗溼奴神(Vishnu)的化身(avatar),在印度所有神中是最受崇拜和歡迎的神之一。克裡希那也被稱呼為高文達(Govinda)、瓦蘇德瓦(Vasudeva)等等。
  • 佛教也講究養生 | 健康長壽如取恆河一滴水般簡單
    我們信佛是一件好事,從佛法上講,你前生和佛有緣,今生才能更好地去為佛法而生,養浩然正氣。我告訴大家一件容易做的事情,當你把身體調養得舒適,心如止水,容光煥發時,你會發現周圍的事一事百順;反之,五臟不合,心煩氣燥,目倦神疲,周圍的事情必然雜亂無緒。這就是「天人合一」的道理。世界萬物,陰陽居內,中正和諧,事物方興。人的身體好比一部手機,只有性能好,才能與通信網連接得當,發揮良好的效應。反之,效果就很差。所以要想幸福美好地度人生,首先要學會調養身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