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導演為什麼基本都不碰明朝戲?

2020-12-21 騰訊網

中國影視劇行業發展呈上升趨勢,一方面數量增多,另一方面劇本質量也穩步提升,類目逐漸多元化。其中,古裝劇一直備受女性群體的關注,有望成為主流電視劇。

古裝劇中以清裝劇最為矚目,憑藉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豐富的人物性格及優美的服化道,成功俘獲了大批粉絲。

相較於清裝劇的『吃香』,明朝戲則弱了很多。不僅從數量上與清代劇相差一大截,製作品質與市場價值也相差甚遠。

同為古裝劇,擁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及人文價值。那麼,中國的導演為什麼基本都不碰明朝戲呢?

《大明風華》

女性受眾廣,更注重『衝擊性』

現代女性群體是有一定的社會閱歷,經濟能力及教育背景的都市女性,對於古裝戲有自己的理解,更喜歡帶有『衝擊性』的劇情。

古裝戲的內核就是『宮鬥』,這類型的劇情更具有代入感,讓女性能夠跟著劇情一起推進,從而提升收視率。

其次,細節很重要。從人物、劇情、服裝、歷史背景等,都是一環扣一環,步步加深,更具體對比性,也更有特點。

例如,大型宮鬥劇《甄嬛傳》就是根據歷史改變,有歷史背景作支撐,整體架構豐富,內容詳實,情節『一波三折』,既保證了真實性,又讓觀眾看了大呼過癮。

初進宮時,甄嬛只是一個安分守己,不爭不搶,想要『靜靜』過一輩子的小女人。她的服飾是清麗的,襯得人高雅端莊,站在雪中,如同傲立的『寒梅』。

但她的孤傲、清冷、與世無爭的性子,恰恰入了皇帝的眼,一朝成為寵妃。甄嬛與皇帝之間也曾有過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那時的她『人比花嬌』。

甄嬛傳

原以為人生便如此不急不緩的過下去,不驚不喜。這也是現代女性對婚後生活的認知。

正是前期過的幸福,後面的慘烈,才更有對比性。

面對親人的離開無能為力,想保護的人接二連三的死去,使得甄嬛的內心發生變化。從一個不爭不搶的宮鬥『小白』,一步一步披荊斬棘,在爾虞我詐的宮廷艱難生存,最後逆襲成為皇后。

精彩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讓觀眾都為之捏一把汗。後期隨著心境的改變,對宮廷生活的不甘,黑化後整個服飾和妝容便更加的銳利,讓人為之驚豔。

這樣的劇目才是觀眾所喜愛的。

與清代戲相比,明朝戲對於女人之間的戰爭描繪寥寥無幾,爭權奪利場景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在選材上就沒有打動導演,更不可能呈現給觀眾了。

明朝皇后

明朝制度,一定程度上終結了『宮鬥』話題

我們知道,明代朱元璋曾明確提出,「後宮不得幹政」的思想,且明朝嚴格實行嫡長子繼承制,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後宮的爭鬥現象。所以,明朝戲更多的是展現朝堂、政治與內閣,對後宮之事一帶而過。

例如,明朝戲《大明風華》,其中關於孫太后的部分,也是從前朝男人商談的政務見窺其一二。

明代妃子幾乎不宮鬥,是因為她們根本不具備宮鬥的條件和意義。

在明朝,後宮的妃子,不管是世家入宮、還是平民入宮,最終都是要陪葬的,爭來爭去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明代電視劇的可看性、話題性。

綜上所訴,導演在判斷其商業價值時,就已經大打折扣,在無法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具有一定的風險。

大明風華孫太后劇照

拍攝成本高,回報率低

古裝戲是需要還原一些古代建築,甚至去重新搭景,取景。其次,從服裝、道具、演員、前期籌備等,都需要大量的時間、金錢作支撐,導致拍攝成本明顯提升。

成本高可以控制預算,但是考慮到播放效果就要慎重決定了。

如今,現代影視電視劇類似於快餐式文化,觀眾需求是有話題、有深度、有品質的古裝劇,而投資商則希望能夠快速賺取收益,所以迎合市場是必須的。

再者,相較於清代服飾的簡單,明朝戲的服飾則十分繁瑣,對服化道要求很高。明朝戲自然不在參考範圍之內。

繁雜的明朝服飾

內容存在爭議性

明朝戲是有爭議性的。選擇開拍明朝戲,就有許多繞不開的黑暗。最明顯的就是明朝的黨爭,從明初的胡惟庸,嚴嵩父子,再到後來的東林黨閹黨之間的明爭暗鬥。

此外,還有大臣們之間的勾心鬥角,歷屆君王也是各有千秋。

有『道士皇帝』、「木匠皇帝」、「美食皇帝」、「叛逆皇帝」與「痴情皇帝」等,政績先不看,從這些標籤中便知曉他們與帝王的氣質之間還有一定差距。

所以,導演要明確這樣的內容是不是觀眾想看的,觀眾看了之後會不會引起不適,甚至會對後續的收視率產生不良影響。

從市場層面而言,女性觀眾想要看『宮鬥大戲』或偶像類古裝言情,這樣她們更容易接受。導演如果不考慮這些潛在因素,很可能導致作品叫好不叫座。

總的來說,如果導演沒有足夠的準備與信心,幾乎不會選擇『具有挑戰性』的明朝戲。

明朝木匠皇帝

過不了審,白忙活一場

自民國時期,文學家就喜歡拿明朝來反映現代生活,即使在文化作品中也不乏意見。所以,如果將這些文字在鏡頭前直接表達是存在難度的,容易導致最後提交內容過不了審,那就是白忙活一場。

明朝有他的政治局限性,在進入小冰河時期之後,皇帝的『負能量』積攢的越來越多較多,內容也越來越多變,難以把握。而影視劇需要傳遞正確有正能量的內容,拍出來的要符合主流媒體的官觀點。

所以,在內容上一定要謹慎,否則過不了審,影響後續的跟進。即便過審了,也會遭受無數的非議。畢竟,對於明朝歷史文化的『愛好者』還有很多,爭議性也多,並不利於明朝戲未來的發展。

明朝鼻祖朱元璋

史料記載缺失,記錄不詳

想要了解明朝歷史,是需要費一番功夫的,即便是現代史學家,對於明朝的研究也是存在疑惑的,主要原因就是明朝史料的缺失。

清朝時期銷毀了很多關於明朝的歷史典籍,導致一部分重要史料的缺失,如同將歷史的一部分『拿走』了。清朝初期的大事件『大興文字獄』,將當時很多明朝人撰寫的軼事典故和文學作品,都悉數盡毀。

現代比較有名的《永樂大典》也有很多部分葬送在嘉慶年間的大火中,燃為灰燼。再到後面,八國聯軍和日本侵華,燒殺搶掠,無惡不作。許多珍貴的典籍再一次被焚毀,不單是明朝史料,還有很多朝代的史料都被消亡。

永樂大典其一

如此算下來,遺留下來的明朝史料少之又少,想要在僅有的典籍中,拼湊出完整的歷史畫卷,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目前,收藏館裡關於明朝的書,大部分是清代人後續寫的,他們根據統治者的要求,進行改寫,內容具有不確定性。且年代久遠,史學家根本無法考證書中記載是否屬實。

如果導演不仔細核實,貿然拍攝,可能會引起後續觀眾的強烈不滿。所以,如果沒有十足的把握及根據,一定要慎重。

明朝宮廷劇照

製作團隊、導演也很重要

一部大製作,大的IP,在前期的準備需要搜集大量的資料,所以團隊之間的默契配合十分重要。其次,導演的能力也很重要,需要深刻理解歷史劇中的人物關係,情節設定及需要傳遞的意義。

明朝戲雖然少,但是精品還是有的。例如,《大明王朝1566》,導演業務水平很高,其次選角上也十分貼合人物,陳寶國老師演技一直在線,整個團隊合作無間。

如果能夠達到以上條件,還是可以一試的。但弊端也十分明顯,需要強大的資本作後盾,已備短期內很難獲得回報。如果拉不到投資,整部戲可能就黃了。

《大明王朝》1566

人物選擇難,存在歧義

有人說,明朝戲從整體性不能實現,可以嘗試從代表性人物出發,進行人物列傳演繹。可是,明朝的知識分子群體不好拍,各種硬氣認死理,不懂得迂迴妥協。

整體的氛圍比較呆板,沒有新意。這種沉悶的氣氛與明朝的政治鬥爭相關,朝廷官員利益錯綜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

明朝的文官集團,尤其是內閣,是權利的核心,在君王不早朝時期,還能夠正常運轉,凌駕於皇權之上。

總體而言,明朝時期的政治大多是昏暗的,也是避無可避的問題,如果真的將這些真實的體現在熒幕上,並不定是觀眾喜愛的,甚至會引起觀眾的不適。

由此可見,明朝戲比清宮戲的風險高,且話題性更少。

反觀,清宮戲其市場價值在《甄嬛傳》、《雍正王朝》、《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王朝》等作品中,優勢盡顯。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導演為什麼基本都不碰明朝戲?
    然而,雖然我國對傳統文化的再重視,讓我國歷史類題材的電視劇被炒得水漲船高,但是這些歷史類題材的影視作品很少會出現明朝戲,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主要有四點。比如熹宗皇帝朱由校,因他自幼頭腦木訥,不受父皇愛戴,沒有得到任何培養,甚至連字都不識幾個。就是這樣一個人在當朝的時候,更是專心做木工,幾十年不上朝。
  • 為什麼明朝的戲那麼少
    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的戲,原因有三:一、市場的接受度,二、導演缺乏駕馭重大歷史題材的能力,三、題材敏感中國的影視劇場,清宮戲比比皆是,年年有新片,而以明朝為背景的影視劇,卻極為稀缺。276年的大明,自元末朱元璋起兵,直至崇禎煤山自縊,其波瀾壯闊、驚心動魄、恢宏氣勢是清朝所無法比擬的。
  • 從幾部影視劇解讀「為何中國導演很少碰明朝戲」這個話題
    同理,唐詩宋詞元曲在漢文化中享譽盛名,我國導演也就喜歡拍唐朝宋朝的戲,觀眾代入感很強。遠的不說,去年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和今年春季播出的《清平樂》,就帶著觀眾重回大唐或者追溯了宋都御街汴梁城。
  • 導演不喜歡碰明朝的戲?導演:這段歷史不是你想碰,相碰就能碰
    明朝雖然不是歷史上最強的,但是一定是最剛的,荷蘭,英國,日本輪番被吊打,我們只聽過清朝向英國賠款,但是你萬萬想不到英國曾經被明朝打到投降賠款。朱元璋曾經說過,不割地,不陪款,不和親,按照這種說法治國,基本上和周圍國家有摩擦都沒有談判的餘地,凡事打了再說。這樣的明朝聽著都讓人血脈噴張,為何國內很少有導演拍明朝戲?
  • 熱血沸騰的明朝歷史,卻坐上了歷史劇的冷板凳,導演為何不拍?
    明朝雖然不是歷史上最強的,但是一定是最剛的,荷蘭,英國,日本輪番被吊打,我們只聽過清朝向英國賠款,但是你萬萬想不到英國曾經被明朝打到投降賠款。朱元璋曾經說過,不割地,不陪款,不和親,按照這種說法治國,基本上和周圍國家有摩擦都沒有談判的餘地,凡事打了再說。這樣的明朝聽著都讓人血脈噴張,為何國內很少有導演拍明朝戲?
  • 為什麼明朝電視劇沒有清朝多
    清朝的皇帝,尤其是前面四個皇帝,形象鮮明,事跡突出,大家對他們的印象都很深刻,民間文藝,文學作品很多,大家都耳熟能詳,矛盾線索有貫通性,在創作的角度,更好處理,更能引起大家的共鳴,作品的成功率高。而明朝的皇帝,各個都面目模糊不清,太多人連皇帝的順序都搞不明白,相應的文學作品和人物傳說都比清朝少,所以從劇本上就不會有清朝那樣,讓人有興趣。
  • 《楊貴妃》導演十慶:激情戲不低俗 導演組名副其實
    日前新浪娛樂對話導演十慶,聽聽他本人對這些疑團的回應。十慶藝謀、壯壯已經不需要掛虛名 三人合稱「導演組」名符其實  新浪娛樂:這部電影之前有過導演,後來被換掉了。您是如何作為新導演加盟的?  十慶:這個戲一波三折,中間停過,製片方跟韓國團隊在理念上有不同的地方,就停了。
  • 明朝為什麼能圈粉無數?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亮點1:以時間為線梳理關鍵歷史事件課程從重大歷史事件切入,以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角度-為什麼說朱元璋的軍事頭腦堪稱「無敵」!2、明朝高考的一次慘烈「翻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如何大力發展教育的?-精心制定的考試流程,為何翻車?
  • 明朝剿滅胡氏之後為什麼會佔領越南?
    關於明成祖態度轉變的原因,中國正史的記載是因為陳氏後裔被胡氏殺絕,明軍在遍尋安南全境後沒有找到一人。恰恰此時,明軍統帥張輔向明成祖上報稱,安南有千名老者請願要求重置郡縣。於是,明成祖接受張輔的建議,正式在安南設置郡縣。但是,陳氏無後不是明朝佔領安南的真正原因。
  • 三星Note9依舊選擇曲面屏,為什麼蘋果連碰都不碰?
    最近剛剛發布的全新旗艦三星note9,再次確定使用曲面屏設計,也是延續了三星S7Edge之後定下的曲面屏設計風格,我們大家能夠熟知的主流旗艦當中,諸如三星S8,三星S9、三星Note8、華為Mate 9 Pro,小米Note 2,vivo xplay 6以及oppo FindX等等都是如此
  • 她這部戲如今是經典,當時卻天天被導演罵,哭戲都是被嚇哭的
    畫風看起來亂糟糟、一點兒也不仙~此前,她剛剛發明一件叫做看圖止饞的事情,對著手機上的圖片,假裝自己吃的很好。不過,她的家常早餐,看起來分量好像也不少...所以還有人吐槽: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姐姐,吃的比我還多。來,神仙姐姐的故事,我們從頭說起。
  • 《鶴唳華亭》導演楊文軍:拍劇為還原中國古典傳統文化的大美
    新華網記者:《鶴唳華亭》開篇「強情節反轉快」,甚至一段裡有多次反轉,很多年輕觀眾覺得很過癮,但也有觀眾表示反轉過度不太適應,為什麼這樣處理?他說接到這個劇本前十集後,把自己關在房間裡看了好幾天,閉門謝客,一個人都不見,讓自己沉在這個人物裡面。還有鮑大志老師(繼任中書令張陸正的扮演者),北京人藝的老演員,我們合作了四部戲。基本上我拍這些文藝調調比較重的戲,第一時間就會想到他身上獨特的一種時代印記,那是中國古典文人的傳統形象帶給人的信任度。
  • 為什麼明朝在明英宗朱祁鎮之後的皇帝都沒有什麼名氣?
    明朝十六帝各個都是有名氣的,雖然前面的皇帝的正面的,但是後面的名氣一點都不比以前的差,只不過不是什么正面名氣。先來說朱見深,就憑姐弟戀這一點,讓他聲名鵲起,再加上他安置了荊襄流民,又打的女真抱頭鼠竄的成化犁庭,他的名氣很大的。
  • 明朝相關影視劇作品為何遠遠不如清朝的多?
    其中《西遊記》更是成為了80後、90後暑期必備的電視劇,而西遊記的種種細節和人物,都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心裡。這也是為什麼,當國內第一款3A單機遊戲《黑神話-孫悟空》的遊戲畫面被展示出來以後,我們這些人會如此激動的原因。但是對於當初如此喜愛歷史劇神話劇的年少我們而言,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電視屏幕上更多的都是清朝的電視劇。
  • 明朝萬曆皇帝為什麼幾十年不上朝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治下的封建王朝,它的輝煌比起漢唐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明太祖朱重八一手打造的這支大明艦隊最終還是落下了船帆。對於明朝的覆滅,有很多原因。而在文史界流行著「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的說法。史學家們對此也是爭論不休,各有看法。不可否認,明朝自萬曆開始便已經顯出頹敗之勢,而其中最為人所詬病的便是作為一國之君的萬曆連續幾十年不曾上朝,實為明朝「曠朝第一人」。
  • 中國戲妖:4千字臺詞一氣呵成,導演片場爆粗「這特麼才是演員」
    不是說現在的影視作品不好看,而是現在演員的演技,讓人進入不了作品中去,甚至有時看一些演員的表情還會出戲。身為一名演員,卻將觀眾帶不進去劇情,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就好比你是一位廚師,你做的飯沒人喜歡吃一樣。
  • 同樣是西方入侵,為什麼明朝無人敢惹,清朝卻如此不堪一擊呢?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給華夏人民帶來災難最深的一個王朝,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轟開晚清的大門,強迫清政府籤訂了無數喪權辱國的條約,這讓中國的社會性質也徹底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人民生活更加雪上加霜,民生凋敝到了可怕的程度,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大明朝可以做到西方國家無人敢惹
  • 《天龍八部》被翻拍,「爾晴」演阿朱出戲不說,導演也不被看好
    沒想到的是,翻拍了古裝後,10幾年前的偶像劇不被放過。《放羊的星星》傳出要翻拍的消息,林志穎在線喊話要加油,可是網友卻都炸鍋了,紛紛請求放過,不要毀了大家的童年。可想而知,現在的翻拍不受歡迎,還能扛多久,真心也是個問題。
  • 滕華濤導演在拍攝完《上海堡壘》後!徹底的自閉了!
    華語影史上,有這麼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一部電影上映後,導演和主演紛紛帥鍋,稱不是自己的問題。滕華濤導演作為一個知名的商業片導演,指導了許多不錯的電影,但是恐怕在《上海堡壘》後,滕華濤導演斷送了他的職業生涯,這是為什麼呢?
  • 明朝侵擾中國邊境的倭寇,十分之七都是中國人!
    明朝時期不少日本海盜騷擾中國、朝鮮沿海,這些人在史書中被稱為「倭寇」。咱們知道「倭」是古人對於日本人的稱呼,這樣看來倭寇應該就是日本人了。但實際上侵擾中國沿海的倭寇中,大部分並不是日本人,相仿倭寇集團中很多都是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