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二字包含的情感極其豐富,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以「相思」為題創作了大量經典作品,比如王維的《江上贈李龜年》:「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這首詩簡單又通俗,上過小學的人基本都能讀懂它。
王維是唐朝著名詩人,一直以來,我們都公認古代詩文化的巔峰出現在唐朝,但這不代表其他朝代就沒有好的作品,論寫「相思」,王維可能還要輸今天講到的這位宋代詩人一籌。
他的名字叫李禺。李禺留下的資料非常少,在宋代文學史上,他遠不如蘇軾、歐陽修等人出名,但他寫下了一首千古絕世情詩《兩相思》,順著讀是男人犯相思,倒著讀卻成了女人犯相思,文才極度巧妙,難以複製。先看順著讀的效果:
枯眼望遙山隔水,往來曾見幾心知?
壺空怕酌一杯酒,筆下難成和韻詩。
途路阻人離別久,訊音無雁寄回遲。
孤燈夜守長寥寂,夫憶妻兮父憶兒。
意思要理解起來還是很簡單的,開篇一個「枯」字就是點睛之筆,因為只有思念一個人到了深處,才會不自覺流乾眼淚。淚眼乾枯,痴痴望穿秋水,等待心上人的歸來。這種等待讓生活也受到影響,什麼事情都做不成。
夫妻異地,路途遙遠,分開的時間太長,又收不到對方的隻言片語,怎麼能不心生孤寂?漫漫長夜,男子守著一盞孤燈,思念妻子也思念兒女,難以入睡。整首詩沒有出現「相思」二字,但相思之情自然濃得化都化不開,讀來令人感同身受。
當然,情感表達出色只是這首詩的優點之一,另一個優點在於,李禺將兩種相思合在一首詩裡。光男子犯相思怎麼夠,女子不也會犯相思嗎?我們把詩從最後一個字反過來排序,意思就會改個樣:
兒憶父兮妻憶夫,寂寥長守夜燈孤。
遲回寄雁無音訊,久別離人阻路途。
詩韻和成難下筆,酒杯一酌怕空壺。
知心幾見曾來往,水隔山遙望眼枯。
明明字都調換了順序,可是相思之情並沒有因此減弱半分,而且詩的末尾依然押韻、意思依然通順,只不過遠行的人變成了男子,守在家裡的人變成了妻子還有他的兒女。這種可以迴環疊詠的詩,在文學界有個專門的名字叫做「迴文詩」。
怎麼理解回文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上海自來水來自海上。這一句跟李禺的《兩相思》一樣,從末尾倒過來讀到第一個字,文意依然是通的。作為一種充滿趣味性的藝術手法,回文常常被運用到詩、詞、對聯、造句或者文章中,屬於漢文化獨有的魅力。
李禺的《兩相思》就屬於最難的「通體回文」詩,要求從末尾按順序讀到開頭,另成一首新詩,此外還有雙句回文、就句回文、環復回文等類型。曾經看到過現代網友模仿的回文(環復回文)詩:
蘭亭醉月照人歸,月照人歸伊人睡。伊人睡前去飲酒,前去飲酒蘭亭醉。
很顯然,這首詩雖然運用了回文技巧,在措辭與情感表達上卻遠遠不如李禺構思巧妙、渾然天成。回文並不只是一種遊戲,它是漢語藝術性的代表,詩本就屬於詠嘆篇章,回文將這種詠嘆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所以李禺寫「相思」寫得比任何人都巧,說一聲才子絕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