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練習書法,非常重視「永字八法」。永字八法,是中國書法用筆法則,它以「永」字八筆順序為例,闡述楷書筆勢的方法。因為它是書寫楷書的基本法則,後人又有將八法引為書法的代稱。
「永字八法」涉及到八個點畫的寫法:點為「側」(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橫為「勒」(逆鋒落紙,緩去急回,忌順鋒平過);豎為「努」(須直中見曲,太直則木僵無力);鉤為「趯」(tì,駐鋒提筆,力聚筆尖);提(仰橫,挑)為「策」(起筆同直畫,得力在畫末);長撇為「掠」(起筆同直畫,出鋒稍肥,力要送到);短撇為「啄」(落筆左出,快而峻利);捺為「磔」(zhé,逆鋒輕落,折鋒鋪毫緩行,收鋒重在含蓄)。
「永字八法」向有「八法之勢,能通一切」,「萬字無不該於此,墨道之妙,無不由之以成」等美譽。那麼,它能否完美概括楷書八種基本筆畫的寫法?那麼,以今人的眼光來看,永字八法在點畫概括上未免美中不足,所涉及的八個點畫之間略有重複。如「掠」是長撇,「啄」是短撇,它們都屬於撇畫。那麼,今人是怎麼概括楷書的基本筆畫呢?
筆畫是構成漢字字形的最小連筆單位,通常指組成漢字的不間斷的各種形狀的點或線。傳統的漢字基本筆畫有八種,即「點(丶)、橫(一)、豎(丨)、撇(丿)、捺()、提()、折((乛)、鉤(亅)」。《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中將漢字基本筆畫分為5類:橫類、豎類、撇類、點類、折類。
概括來說,今人的概括把永字八法所涉及的「啄」(短撇)與「掠」(長撇)合併為撇,並添了「折「。不過我們仍然可以用「永字八法」為基礎,來探討楷書的八種基本筆畫(點、橫、豎、鉤、挑、折、撇、捺)的寫法。
具體來說,八個基本筆畫的寫法的運筆方法分別如下:
1.點: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筆向右,圍轉向右下行,頓筆,折筆向左上方回鋒收筆。寫點時,要求側鋒峻落,鋪毫行筆,勢足收鋒。
橫:逆鋒入筆,折起,衄落成點,提走,中鋒行筆,駐、挫、頓,向右下作圍,向左回鋒收筆。寫橫畫時,要求逆鋒落紙,緩去急回,不可順鋒平過。
豎:逆鋒起筆,折鋒向右,頓筆轉鋒,向下力行,頓筆向左上(或向右上)圍收。寫豎畫時,要求於直中見曲勢,不可僵直無力。
鉤:行筆至鉤處,輕輕作圍,轉筆向上挫鋒蓄勢,向左挑鋒提筆。寫鉤時,要求駐鋒提筆,突然趯起,力集中於筆尖。
挑:又稱「仰橫」,現在也稱「提」。逆鋒起筆,折筆向下,頓,然後提筆向右上角出鋒。寫挑時,要求仰筆趯鋒,用力在發筆,得力在畫末。
折:行筆至折處,挫筆提起,折鋒作頓,提筆挫鋒,中鋒下行。寫折畫時,要求頓折要得體,折處不可臃腫,也不能脫節。
撇:逆鋒向左上角起筆,折筆向右下作頓;轉鋒向左下力行,漸漸提筆,末鋒飛起。寫撇畫時,要求起筆同豎畫,行筆撇出力要送到,保持中鋒,若一往不收,易犯飄蕩不穩之病。
捺:逆鋒起筆,輕輕向下徐行,勢力開展;至下半截略帶捲起意,至捺出處作頓稍駐,再提筆捺出,捺腳稍長。寫捺畫時,要求逆鋒輕落筆,折鋒鋪毫緩行,至末收鋒,貴在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