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超實用的期末複習方法!家長教給孩子|乾貨
民小編說
又到了「期末季」,臨近考試,許多價值卻發現孩子複習效率低下,看在眼裡急在心上。今天我們與您分享幫助孩子提高複習效率的幾種辦法,您看後不妨教給孩子吧!
關於試卷的整理
在學校裡,各種考試肯定少不了:周測驗、單元測驗、月測驗、期中期末測驗……
考試結束後,考卷可是不能隨便丟的,因為這是很好的複習資料,可以把錯題剪下來做成錯題本,或者乾脆把整張卷子收起來以後複習用。
班裡成績不錯的孩子,試卷總是收藏得很有條理,按順序排好,再裝到文件夾裡。上課用到時,一下就能找到。
而成績一般的孩子,對此很不在意,把試卷往課本裡隨便一夾完事。結果用到的時候根本不記得夾到哪裡去了,一抖擻課本,掉出來一堆……
✍ 問題分析:
試卷的整理情況,其實暴露出來的是孩子的收納、整理能力。一個試卷都收不好的孩子,書桌大都不整潔,自己的臥室也往往亂七八糟。
✎ 給家長的建議:
收納整理這個習慣,真的需要從小培養,一旦邋遢慣了幾乎沒法改。
孩子小的時候,可以讓他自己整理玩具;孩子上學後,儘量讓孩子獨立整理書包、書桌;孩子再大一點,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好看的文件夾、文具袋等,養成隨手整理試卷、講義的習慣。
關於舉手發言
積極舉手發言,表明孩子思考速度快,有很強的表現欲,這是好事,因而很多家長都鼓勵孩子上課多舉手。
但是,班裡成績最優異的那幾位同學,卻往往不是舉手最積極的,當然也不是從來不舉手的。
✍ 問題分析:
舉手過於積極,往往意味著孩子急於表現,但是還沒有充分考慮問題的答案。
這樣的孩子,有活力、好勝心強、榮譽感強,但是不夠穩重,追求速度,但是質量得不到保證。比如,很多孩子寫作業很快,寫完就趕緊出去玩了,但是等檢查的時候卻發現錯誤比較多。
從來不舉手的孩子,問題更嚴重一些。他們缺乏足夠的學習興趣和動力,甚至對於老師的問題懶得思考。
這樣的孩子不願意跟老師溝通,時間一長很容易被老師忽略。
✎ 給家長的建議:
家長平時多跟老師溝通,如果發現您的孩子舉手積極而思考不充分,就要從培養孩子性格穩重上下手,可以常帶孩子去參加一些「磨性子」的活動,比如釣魚、書法、圍棋。
關於錯題
孩子成績差的原因,並不是難題不會做,而是以前錯過的題又出錯了。
試卷中真正很難的題目,也就佔10%~15%左右,不會做影響不大,因為很多同學也不會。
但是對於以前考過的那些題,有心的同學基本不會出錯,如果你家孩子仍然出錯的話,差距就這樣拉開了。
✎ 給家長的建議:
讓孩子養成整理錯題本的習慣。每次考試之後,把出錯的典型題目抄到錯題本上,把詳細解題步驟和自己出錯原因也寫上。如果作業多,來不及抄,可以把錯題剪下來,貼到錯題本上。
學習這事,從來都是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比如整理錯題這個習慣,就有很多孩子堅持不下來。每一個習慣的培養都需要付出時間和耐心,只要堅持了,最後的收穫也往往出乎我們的意料。
關於在學習上花費多少時間
天天「挑燈夜戰」的孩子學習最好嗎?
不,恰恰相反,這類孩子往往付出與收穫不成正比,雖然經常12點才睡,但是成績卻不會突飛猛進。
而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反而都睡得不會太晚。
✍ 問題分析:
在一天的學習中,最重要的便是上課的時間段,如果聽課時效率低,課下費再多時間也不好補。
很多孩子就是掉進了一個惡性循環:一開始上課時,不好好聽講,結果回家寫作業時很多地方都不會,磨磨蹭蹭很晚才睡;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上課沒精神,聽課效率又很低,於是又只能熬夜去補……
✎ 給家長的建議:
當孩子經常學習到很晚時,家長別只跟著抱怨作業多,沒用。不如跟孩子一起分析一下,除了作業確實多,還有哪些問題影響了學習效率。分析到最後,往往是預習沒做好、上課走神等學習習慣上的原因。
給孩子樹榜樣時,應該選擇那些學得好又玩得好的:「兒子,集中精力,快點做完作業出去玩會兒,就像XXX那樣」。但是很多家長卻搞反了,對孩子說的是:「你看人XXX家孩子,周末都不出去玩,老老實實在家學習!再看看你!」
不同學生,不同複習方法
期末複習階段,孩子的複習方法同樣很重要,但是不同的孩子也要具體根據自己的特點去複習。比如:孩子學習好壞程度的不同,複習方式也要隨之變化。
✎ 給家長的建議:
優生:查漏補缺為主
優秀生千萬不能一味鑽研偏題怪題難題,而忽略了基礎題。成績優異的同學家長在輔導孩子時,要以查漏補缺為主。以保持優勢為前提,讓強科更強,把稍弱科目補好,爭取均衡提升。
此外,在複習過程中要讓孩子仔細審題,注意規範答題,在答題過程中也要注意步驟完整,書寫規範,用語正確。
中等生:全力攻克弱科
成績中等的同學應該盡全力提高薄弱的地方,這是中等生提高成績的關鍵。孩子可尋求課外輔導,與優等生交流,參考一些增分策略,補足弱科弱項。
中等成績的學生同時要緊跟複習進度,不能為了提高弱勢科而脫離老師的步伐,錯過老師講授的重點知識和解題技巧。
後進生:立足基礎知識
基礎相對薄弱的同學,在這剩下的時間內大幅提高成績並不現實,所以,要力保基礎題。
此外,雖然基礎較弱,但家長要幫助後進生克服自卑、自棄心理,以及對弱科弱項的恐懼心理。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成績也能得到較大的提升。
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4個秘訣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下培養孩子時間管理的4個秘訣。
1
調好定時器,讓孩子擁有自主感
六到七歲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已經學會認識鐘錶,並對時間以及與時間相關的規則有一定概念,比如看懂課程表,知道作業完成和上交的期限等。
對於那些早就對控制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完全有意願和能力自由支配本就屬於自己的時間。如果孩子的時間能得到自主管理,那麼他們的自主感相應地也會得到進一步增強。
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個鬧鐘,作為定時器,到點自動提醒孩子。家長可以教孩子學會自己給鬧鐘定時,一旦把時間調好,鬧鐘就會及時提醒孩子該做事啦。
2
採用倒計時,讓孩子增強時間感
對於認知能力遠不及成人的小學生來說,在完成一件任務的過程中,就更加難以準確把握時間的進度。尤其是做作業時,經常會出現一些小狀況,比如鉛筆斷了需要重新削鉛筆、默寫漢字時把筆畫寫錯、讀英語時把單詞讀錯等。
如果孩子過於糾結這些細節,就會花很長時間才能完成作業。家長們可以根據當天老師布置的作業量,預估完成作業所需時間。當時間過去一半時,提醒孩子一次;還剩十分鐘時,再次提醒他;還剩五分鐘時,最後提醒一次。
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比,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完成作業的效率在逐漸提高,對於出現的很多小狀況,也能快速處理。
3
採用限時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仔細觀察和分析喜歡拖延或磨蹭的孩子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數時候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做很多事情都沒有時間約束。在始終感覺自己擁有充足時間的情況下,孩子們也不容易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去完成一件具有緊迫性的任務。
限時法是一種可以幫助孩子在一定時間內集中注意力的好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事情其實都是可以給孩子設立時間限制的。比如從小出去玩的時候,我們可以事先跟孩子商量一次玩多長時間就要回家,到點就按照約定執行;完成每天的作業和其他任務,同樣可以根據當天的具體任務跟孩子約定一個完成時限。
4
任務有分解,讓孩子學會目標管理
一般來說,喜歡拖延的人都沒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和方向,甚至常常抱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過日子,做任何事情都是「走一步看一步」。即使他們會設定目標,往往也是模稜兩可的目標,更沒有可操作的措施和清晰的步驟。
不管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大還是小,達成一個目標基本上都需要一步一步來,分解成幾個小的、明確的步驟。當目標得到明確、任務得到分解以後,我們還需要為每一個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設定完成時限。有了具體任務和完成時限,孩子的目標感就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