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種植帶動村民富起來

2021-01-13 大河網

  (河南日報農村版記者 尹小劍 見習記者 李振陽 通訊員 曹良剛)「這裡的草莓很大很甜,還有奶油味,很好吃,每年一聽說上市了,我就來買。」1月7日,正在鯰魚山街道辦事處龍潭村龍潭小學旁草莓基地採摘草莓的餘露微笑著說。記者看到,雖然當日氣溫較低,但是來採摘草莓的遊客還是絡繹不絕。

  「我種草莓已有30餘年了,今年種了17個大棚、13餘畝。由於技術好,我的草莓去年12月初就上市了,一直可以採摘到今年6月份。」該草莓基地負責人江中海介紹說。

  據了解,該草莓基地是商城縣康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七個草莓基地之一,七個草莓基地分布在該縣鯰魚山街道辦事處、赤城街道辦事處、河鳳橋鄉、金剛臺鎮等地,統一叫豫南龍潭草莓。

  今年33歲的周宜章是龍潭村人,2010年畢業於河南理工大學,畢業後在杭州從事食品檢測工作。在杭州工作時,他發現「採摘遊」在一些大城市周邊地區快速興起,遂萌生了回家鄉種植草莓的念頭。2015年,周宜章不顧家人的反對,湊了30多萬元,種植了10餘畝大棚草莓。為了讓更多村民參與到草莓種植行業中來,第二年他成立了商城縣康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8年,周宜章種植的草莓產量提高了,知名度提上去了,每畝草莓銷售額有3萬多元,純收入每畝已超萬元。「一個人富不算富,讓更多人都致富,這才叫真本事。」周宜章微笑著說,「我們合作社帶動鯰魚山辦事處15個村47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餘元。」「合作社一有活兒,我就來幹,一年掙六七千塊錢不成問題。」脫貧戶盛永珍一邊摘草莓一邊介紹說。

  「下一步,我將聯合我村草莓種植大戶,叫響豫南龍潭草莓品牌,走大規模生產之路,讓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就能賺到錢。」談及未來的打算,周宜章躊躇滿志地說道。

  據龍潭村黨支部書記汪達珍介紹,自1993年以來,龍潭村人在商城縣首先試種草莓,經過27年的發展,該村已在縣內外發展或指導種植草莓園20個,種植面積近千畝,年用工500餘人,帶動貧困戶150餘戶,年銷售額達3000餘萬元,年利潤達1000萬餘元。


相關焦點

  • 村幹部陳智勇退而不休 種植聖女果帶動村民致富
    在雷州市北和鎮北港村剛開墾出的田地上,種植聖女果一派熱火朝天。這裡120多畝聖女果園的主人是烏石鎮嶺下村剛卸任的村幹部陳智勇,他退而不休、開荒闢地,堅定追逐種植夢,帶動更多村民發家致富。    11月29日,記者在北和鎮北港村聖女果種植基地看到,地裡輸水管道縱橫交錯,一行行壟起的畦地上拉起滴管、蓋上薄膜,基地裡人頭湧動,大家搬苗、插種、澆水分工協作,一片繁忙景象。
  • 尉氏縣大營鎮:小草莓成了村民群眾的「致富果」
    「依託黨的好政策和鎮村幹部的幫扶,俺現在已發展草莓種植大棚11個佔地30多畝,吸納附近村民20多人進基地務工,草莓長勢挺好,目前基地種植的紅顏、貴妃、豐香、英農四號等優質品種的草莓已經陸續成熟,預計畝產3000多斤,俺市場銷售均價每市斤
  • 把草莓變成產業,讓種植戶口袋「鼓」起來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產業帶富一方百姓,南京溧水東屏把草莓做成產業,帶領當地種植農民一起,讓紅紅的草莓,變成紅紅的票子,老百姓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南京溧水高鐵站往北不到2公裡,就是長樂農業科技產業園,園內金色莊園「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受到種植戶們的歡迎。
  • 烏當區羊昌鎮種植特色中藥材,帶動鄉親富起來
    在烏當區羊昌鎮中河村,村支兩委和村民致富帶頭人把發展中藥材種植產業與村民增收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產業扶貧之路。  羊昌鎮中河村致富帶頭人張富貴,在與貴州遠程製藥有限責任公司業務聯繫過程中,發現在老家鄉野常見的「花蝴蝶」植物,是價值重大的藥材!
  • 一顆小草莓帶富山東12個村
    雖然銷售季已過,但種植戶李月臣仍不敢大意,每天進棚整地、殺菌,為育苗作前期準備。「別看草莓小小一顆,卻改變了我們家的生活,也讓周邊很多村老百姓的日子好起來。」李月臣激動地說。建起產業園,摘掉「貧困帽」沒種草莓之前,李月臣家裡的3畝地主要種白菜、玉米,忙活一年總收入也不超過2萬元,日子過得並不寬裕。
  •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連莊鎮:發展特色農業 帶動村民增收致富 2020-12-25 16: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葉縣:又是一年草莓時 甜了冬天富了民
    眼下,雖是凜冽的寒冬,在葉縣任店鎮秋河村400多個草莓種植大棚裡首茬草莓已成熟上市。沿著平桐路兩旁每隔一段就有一家草莓園,連綿起伏的大棚在路邊排列著,冬日的暖陽照在這充滿希望的草莓棚裡。1月4日上午,走進草莓種植基地,一顆顆鮮豔的草莓醒目地掩映在綠葉間,讓人垂涎欲滴。
  • 宜秀區楊橋鎮:產業帶動富果農
    宜秀區楊橋鎮:產業帶動富果農
  • 發展種植草莓採摘遊 富了腰包火了旅遊
    眼下又到了大棚草莓上市的季節,每當走到草莓攤前,看到那紅彤彤的草莓,聞到甜絲絲的香味,使人垂涎欲滴。在河街鄉大路李村的一家草莓採摘園,這裡的草莓味道香甜可口,每到成熟的季節,便吸引不少市民前來採摘,鄉村振興看建安,讓我們來看看老何是如何通過發展種植草莓採摘遊,富了腰包火了旅遊。
  • 5G科技、立體種植的沂源草莓口感如何?市場銷路怎樣?
    南莊村民展示她們收穫的草莓。清澈見底、波光粼粼的沂河源頭岸邊,沂源縣中莊鎮南莊村草莓標準化種植基地新建的40個大棚裡,村民們正在採收草莓。紅豔鮮嫩的草莓,出棚價格是33元一斤,採摘的村民們是滿心歡喜。西裡鎮新苗果蔬專業合作社收穫等待外運的草莓。
  • 千畝板藍根喜迎豐收 特色種植富農家
    在鬥趙莊村村民朱萬裡的中藥材種植合作社裡,五百多畝的板藍根長勢喜人。連日來,在機械化協助下,40多名村民正冒著嚴寒挖根割葉,一派冬閒人不閒的忙碌景象。今年32歲的朱萬裡原來在外務工,三年前他接觸到中藥材種植,看到了板藍根種植的廣闊前景,就在村裡成立了種植合作社,流轉一百畝土地嘗試種植板藍根。由於板藍根種植周期短效益高,第一年他就有了不錯的收益。
  • 【脫貧攻堅奔小康】洮陽鎮王家咀村: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脫貧攻堅奔小康】洮陽鎮王家咀村:小草莓託起村民致富夢 2020-03-15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畢節金沙:荒坡變成椪柑林 保了生態富了村民
    近年來,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堅持走柑橘產業種植髮展之路,讓烏江兩岸的椪柑成了沙土的新名片,使當地群眾走上了一條既「綠了生態」又「富了口袋」的致富路。青山椪柑。走進椪柑種植戶劉德剛所種植的果樹地裡,黃橙橙的椪柑早已掛滿枝頭,待人採摘。劉德剛的椪柑基地處於烏江沿岸,群山環繞,具有海拔高度、日照、空氣溼度、環保、土壤酸鹼適中等得天獨厚的條件,產出的椪柑品質好,皮厚果大、含糖高、色澤鮮、口感好。據劉德剛介紹,因為今年管護的好,所以椪柑的品質及口感有所提升,產量也增加了不少。
  • 痴心榛子十五載帶動村民奔小康
    雖已是花甲之年,卻有一股永不停歇的奮鬥精神,他說:「我就想在有限的生命裡,選育出更優的榛子苗推廣出去,讓鄉親們通過榛子項目富起來,腰包鼓起來,過上好日子。」 」
  • 念活「土地經」 變身「綠富美」
    以全域土地流轉為抓手,新民村更是將生態效益有效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潘黃都市農業產業園草莓催生土地之變深秋時節,稻穀飄香,正值田裡農忙剛結束。新民村黨總支書記董兆付回憶,為了在這片土地上做好增收又增產的文章,當時他們幾個村幹部請教村裡有種植經驗的老同志,還組織村民去外地參觀、學習成功經驗,最終決定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帶著農民幹,首先要做給農民看。」外地的成功經驗學回來了,但真正推行起來難度很大,多數村民不願意離開守了一輩子的土地,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小小草莓甜如蜜,商城縣這個村「甜蜜產業」年獲利上千萬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胡巨成 河南報業全媒體記者 劉宏冰 通訊員 曹良剛「這裡的草莓又大又甜,奶油味濃,非常好吃。這不,剛一聽說他家草莓上市了,我就趕緊來買了。」1月7日,正在商城縣鯰魚山街道辦事處龍潭小學旁的草莓基地大棚內採摘草莓的餘露高興地說。
  • 連翹花開:火了抖音美了山村富了村民
    連翹花開,火了抖音 美了山村富了村民 為了提高效益,孫鑫與河南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建立合作關係,全面掌握了藥用連翹的先進管理技術,使人工種植連翹產量大幅提高,由當初10%的結果率提高到現在的80%。
  • 東源這個鎮的聖女果了不起,帶動村民持續增收!
    近年來, 東源縣藍口鎮老埔場村 因地制宜發展聖女果產業, 不斷完善帶貧益貧聯結機制, 帶動村民持續增收, 小小的「聖女果」
  • 經濟果林綠了崩崗、富了村民
    「初中沒畢業,我就在家搗鼓種植臍橙。3年時間,顆粒無收。」帶著些許無奈和失望,謝小路背上包離開了家,去了廣東務工。近年來,贛縣區創新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落實長效機制相結合的模式,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的梯田,種植臍橙、楊梅等經濟果林。
  • 草莓種植過程,大家一起來學習!!!快戳 戳 戳
    越來越多的草莓品種、越來越先進的草莓種植技術、和越來越多的客戶追求更好品質的草莓.其實只要掌握草莓三大要素,土壤、種苗、園藝和植保,就能種出新鮮健康的草莓,在這同時也讓我們不斷的提升自己。在我們大家共同努力下,第二年德昌惠民農業便掙到了草莓的第一桶金。當地農戶看到了商機也都紛紛加入進來,到今年基地種植面擴大到幾百畝,帶動周邊發展至上千畝,我們的育苗面積也達到了上百畝。德昌育苗基地德昌基地——大田育苗管理(照片中間兩位女士為惠民農業負責人其餘為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