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曉穎 通訊員 任德志
11月末的清晨,上塘村山間低矮的臍橙樹上掛著沉甸甸的果子。村民們在果樹間,邊除草施肥邊拉家常。乾淨的水泥路從遠處延伸過來,又從山的另一邊「消失」……這片果園位於江西贛州贛縣區的白鷺鎮,今年42歲的謝小路是果園的負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上塘人。在家鄉種上無邊無際的果樹,是他年輕時的夢想。
「在我小的時候,這裡大片的山地都水土流失、崩崗嚴重,修路很難,土地質量非常差,水稻也很難有收成。」在謝小路的記憶裡,上塘的山地容易受到風雨侵蝕。因此,上塘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原本近900人的村莊,只剩下不到50人。
「初中沒畢業,我就在家搗鼓種植臍橙。3年時間,顆粒無收。」帶著些許無奈和失望,謝小路背上包離開了家,去了廣東務工。
近年來,贛縣區創新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落實長效機制相結合的模式,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的梯田,種植臍橙、楊梅等經濟果林。採取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治理開發形式,把項目建設成為產業扶貧基地、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基地。這也為謝小路夢想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支點。
「2018年,看到家裡發生了變化,崩崗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明顯治理,土地質量明顯得到了改善,我隱隱感覺到,也許是時候回來了。」謝小路想要承包無人管理的山地,建造果園基地。因為是「老表」,謝小路順利和村民們談攏了承租事宜。
「在外務工20年,掙了些錢,如果在異鄉投資,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都很難回來。而且,我也想把產業帶回家鄉,帶進村子,造福家鄉百姓。」謝小路承包了400餘畝山地,投資1000餘萬元,聘請當地村民種上了臍橙、楊梅、楊桃等果樹,該區水土保持局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補貼了300餘萬元。如今,果園基地每天固定上班員工超過40人,農忙的時候,需要聘請近百人勞作。
「我家離這不遠,騎電動車只要10多分鐘,每天工作8小時,都是很輕鬆的活。每個小時10元,做1個小時給1個小時的錢。」今年54歲的俞檢秀是楊梅村村民,她說在家也是閒著沒事,到果園務工能賺工資,也不耽誤照顧家裡人。
「我們這裡實行員工打卡籤到制度,家裡有事時和負責的員工說一聲,隨時可以回家。做幾個小時就給幾個小時的工資,很靈活,所以每個員工的工資都不一樣。少的可能1個月就幾百元,多的可達2000多元。」謝小路指著貼在果園牆上的務工人員工資表說,貧困戶員工都被他做了記號,以便平時多關照。
看到謝小路的夢想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開了花,不少村民也回到了家鄉。如今的上塘村村民已有近百人。
在贛縣區吉埠鎮,遠遠望去,曾經荒涼的土地上,如今遍布片片綠色。
「上塘的崩崗是因為土壤中含沙量很高,土質疏鬆,所以容易導致崩崗。可這裡的水土流失和崩崗,更多的是人為原因。因為這裡曾經是礦山,以前的開礦活動對這裡的土壤、植被造成了破壞。」曾是贛縣區礦管局工作人員的朱發紅對于吉埠曾經的模樣記憶猶新,「放眼全是荒山,看不到植被」。
礦山停止開採後,該區通過土地平整、修排水溝、施肥、種草、種臍橙等措施對礦區地質環境進行了整治。和上塘不一樣的是,這裡成片的臍橙樹最終無償給了當地村民,由他們進行後期的管理維護,產生的經濟效益歸村民。
近年來,與上塘和吉埠類似的故事,在贛縣區多個地方上演。
該區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梯田,種植了1000餘畝臍橙、1500餘畝楊梅等經濟果林,帶動了10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確保崩崗治理項目建得起、管得住、長受益,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的良性循環。
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
江西贛州贛縣區創新崩崗治理模式,貧瘠土地變成標準梯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果林綠了崩崗、富了村民
編輯: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