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果林綠了崩崗、富了村民

2020-12-26 中工網

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王曉穎 通訊員 任德志

11月末的清晨,上塘村山間低矮的臍橙樹上掛著沉甸甸的果子。村民們在果樹間,邊除草施肥邊拉家常。乾淨的水泥路從遠處延伸過來,又從山的另一邊「消失」……這片果園位於江西贛州贛縣區的白鷺鎮,今年42歲的謝小路是果園的負責人,也是土生土長的上塘人。在家鄉種上無邊無際的果樹,是他年輕時的夢想。

「在我小的時候,這裡大片的山地都水土流失、崩崗嚴重,修路很難,土地質量非常差,水稻也很難有收成。」在謝小路的記憶裡,上塘的山地容易受到風雨侵蝕。因此,上塘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原本近900人的村莊,只剩下不到50人。

「初中沒畢業,我就在家搗鼓種植臍橙。3年時間,顆粒無收。」帶著些許無奈和失望,謝小路背上包離開了家,去了廣東務工。

近年來,贛縣區創新崩崗治理與農林開發、鄉村振興、精準扶貧、落實長效機制相結合的模式,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的梯田,種植臍橙、楊梅等經濟果林。採取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治理開發形式,把項目建設成為產業扶貧基地、貧困戶「家門口」就業基地。這也為謝小路夢想的實現提供了一個支點。

「2018年,看到家裡發生了變化,崩崗和水土流失得到了明顯治理,土地質量明顯得到了改善,我隱隱感覺到,也許是時候回來了。」謝小路想要承包無人管理的山地,建造果園基地。因為是「老表」,謝小路順利和村民們談攏了承租事宜。

「在外務工20年,掙了些錢,如果在異鄉投資,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我都很難回來。而且,我也想把產業帶回家鄉,帶進村子,造福家鄉百姓。」謝小路承包了400餘畝山地,投資1000餘萬元,聘請當地村民種上了臍橙、楊梅、楊桃等果樹,該區水土保持局通過以獎代補的形式補貼了300餘萬元。如今,果園基地每天固定上班員工超過40人,農忙的時候,需要聘請近百人勞作。

「我家離這不遠,騎電動車只要10多分鐘,每天工作8小時,都是很輕鬆的活。每個小時10元,做1個小時給1個小時的錢。」今年54歲的俞檢秀是楊梅村村民,她說在家也是閒著沒事,到果園務工能賺工資,也不耽誤照顧家裡人。

「我們這裡實行員工打卡籤到制度,家裡有事時和負責的員工說一聲,隨時可以回家。做幾個小時就給幾個小時的工資,很靈活,所以每個員工的工資都不一樣。少的可能1個月就幾百元,多的可達2000多元。」謝小路指著貼在果園牆上的務工人員工資表說,貧困戶員工都被他做了記號,以便平時多關照。

看到謝小路的夢想在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上開了花,不少村民也回到了家鄉。如今的上塘村村民已有近百人。

在贛縣區吉埠鎮,遠遠望去,曾經荒涼的土地上,如今遍布片片綠色。

「上塘的崩崗是因為土壤中含沙量很高,土質疏鬆,所以容易導致崩崗。可這裡的水土流失和崩崗,更多的是人為原因。因為這裡曾經是礦山,以前的開礦活動對這裡的土壤、植被造成了破壞。」曾是贛縣區礦管局工作人員的朱發紅對于吉埠曾經的模樣記憶猶新,「放眼全是荒山,看不到植被」。

礦山停止開採後,該區通過土地平整、修排水溝、施肥、種草、種臍橙等措施對礦區地質環境進行了整治。和上塘不一樣的是,這裡成片的臍橙樹最終無償給了當地村民,由他們進行後期的管理維護,產生的經濟效益歸村民。

近年來,與上塘和吉埠類似的故事,在贛縣區多個地方上演。

該區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梯田,種植了1000餘畝臍橙、1500餘畝楊梅等經濟果林,帶動了1000餘戶貧困戶脫貧致富,確保崩崗治理項目建得起、管得住、長受益,實現了「人養山、山養人」的良性循環。

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

江西贛州贛縣區創新崩崗治理模式,貧瘠土地變成標準梯田——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經濟果林綠了崩崗、富了村民

編輯:王川

相關焦點

  • 巢湖:昔日荒崗地變身致富園
    秋高氣爽時節,記者走進該生態產業園,只見這裡田地成方、果林成片、溝渠相通、路網相連。村民正忙著在玉米地裡鋤草施肥,在桃樹林裡剪枝治蟲等,不遠處的挖土機還在「轟隆隆」地挖地作業。據悉,河西村「老兵」生態產業園是退役軍人、河西村黨支部書記張仁志帶領村民們開墾荒地、種果樹、挖水塘、養魚蝦建成的致富園。
  • 巢湖市中廟街道河西村:昔日荒崗地變身生態園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巢湖消息 在巢湖市中廟街道河西村,說到「老兵」生態產業園,村民們都知道是「兵書記」張仁志帶領大家開墾荒地,種果樹、挖水塘、養魚蝦,將昔日的荒崗地變成今日的生態產業園。走進巢湖市中廟街道河西村「老兵」生態產業園,這裡綠意盎然、田地成方、果林成片、路網相連……產業園到處是村民忙碌的身影,玉米地裡鋤草施肥,桃樹林裡剪枝治蟲,魚塘中撒食餵魚,不遠處的挖土機伴隨著作業時發出的嗡嗡聲……「荒崗地裡也能長出好莊稼,今年夏季黃瓜、玉米都獲得了豐收,這是8月份剛種的第二茬水果玉米,10月底就能上市。」
  • 從「一村綠富美」到「村村綠富美」,下姜村開啟踐行「兩山」理念新...
    十多年來,下姜村統籌推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從偏遠落後的小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如今不光自己富,兩年前,下姜村還與周邊地區的其他31個村,組成大下姜鄉村振興聯合體,探路從「一村綠富美」到「村村綠富美」,開啟先富帶後富、區域共同富的踐行「兩山」理念新徵程。
  • 畢節金沙:荒坡變成椪柑林 保了生態富了村民
    近年來,金沙縣沙土鎮青山村堅持走柑橘產業種植髮展之路,讓烏江兩岸的椪柑成了沙土的新名片,使當地群眾走上了一條既「綠了生態」又「富了口袋」的致富路。青山椪柑。產業興、百姓富、農旅結合拓展致富路。劉德剛告訴筆者,每天都有很多來自遵義,貴陽、重慶等地的遊客自己開車來採摘,體驗田園風光和採摘樂趣。遊客正在採摘椪柑。陳雪 攝來自沙土鎮的錢茂帶著一家4口來到青山村的椪柑園來體驗採摘的樂趣,果園裡,錢茂看準一個體態「豐滿」的柑橘,伸手輕輕摘下。
  • 巢湖市散兵鎮:這裡綠了富了更美了
    復綠礦山刷顏值散兵鎮依銀屏山而居,傍巢湖水而息。因石灰石資源豐富,該鎮礦山開採業歷史悠久。自礦山關閉後,一段時期以來,廢棄礦山與巢湖沿岸美景極不匹配。如今,生態修復項目正在為廢棄礦山「療傷美容」。礦山生態修復,貓子山復綠了位於環巢湖大道一側的貓子山就曾是一處廢棄礦山。
  • 介休這個美麗的村莊:產業旺了 村民富了
    環境好了,村民的「錢袋子」也得鼓起來。近年來,北莊村積極響應市委、市政府號召,大力發展產業經濟。 「農業方面,全村1172.6畝耕地全部發展核桃乾果經濟林,並於今年實施了全村核桃乾果經濟林的高接換優和品種改良,村民增收明顯。
  •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
    國內最後一個「人民公社」,集體主義制度共同發展,村民富得流油,現在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生活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也越來越享受生活,隨著旅遊業的發展,旅行也逐漸成為人們享受的一種方式,在大小假日,人們選擇旅行,走向世界 大家不知道吧, 這是既有農業合作又有工業合作的基礎組織單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託縣新營子鎮:引進養豬合作社 帶領村民富起來 2020-12-12 18: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個個小山村變身「綠富美」!一起來打開溧水美麗鄉村精緻畫卷
    村民一邊領著土地流轉補償費,一邊領著上班務工工資,原本集體穩定性收入只有36萬元的市級經濟薄弱村,一年後就實現了脫貧,穩定性收入達到126萬元,2019年更是達到了263萬元。 在溧水,更多的村莊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引領下 從一個個曾經偏僻的小山村 真正變成了「綠富美
  • 河南淅川「短中長」結合育產業助脫貧:綠了山川 富了鄉親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綠了山川 富了鄉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水,晶瑩剔透;山,疊翠流金。秋日裡的河南省淅川縣丹江口水庫庫區,景色宜人。如今的淅川,山川更美,鄉親更富,今年2月正式脫貧摘帽。
  • 浙江下姜村:綠色發展引領鄉風文明 譜寫「綠富美」蝶變新韻
    多年來,當地在以綠色發展為牽引謀新求變的同時,積極構建鄉風文明生態,將流傳六百餘年的村規民約不斷賦予新時代內涵,把環保、文化傳承等文明理念活化融入村民文化生活中,形成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風,處處洋溢著新鄉土文化的時代氣息,譜寫出從「髒亂差」向「綠富美」蝶變的文明新韻。
  • 察布查爾縣:西梅果變「致富果」綠了田野富了村民
    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培育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近年來,察布查爾縣依託豐富的水土光熱資源,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業,堅持把發展特色林果業作為調整優化農業農村經濟結構、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引擎。扎庫齊牛錄鄉寨牛錄村村民毛家萍就是其中的一員,她說法蘭西西梅豐收,也為她們務工的姐妹們提供了很好的就業崗位,每天都有100多塊錢收入,而且還可以學到技術。據了解,法蘭西西梅屬於歐洲李品種,營養豐富,被稱為「奇蹟水果」「功能水果」。
  • 風景變美景 顏值變產值 橫溝橋鎮莊園經濟帶富一方群眾
    「我們的目標就是把項目做大做強,讓山地綠起來、生態美起來、農民富起來。」這是橫溝橋鎮發展莊園經濟、帶富一方群眾,取得的成效之一。為把農業風景變為產業美景、把農業顏值變為經濟產值,近年來,橫溝橋鎮緊扣「發展莊園經濟,打造生態橫溝」的發展定位,以旅遊為先導、產業為核心、文化為靈魂、體驗為價值,依託一批項目建設,打造集創意農業、文化旅遊、商貿物流、養生養老等為一體的新型綜合性莊園經濟,逐步形成以楊畈農高區建設為重點、印象林花生態谷項目為亮點、華中百草園項目建設為支點的「三大特色經濟增長極」,
  • 「十三五」福建掀新一輪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熱潮:保水護土點綠成金
    「十三五」期間,我省掀起新一輪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熱潮,提前超額完成任務,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居全國領先水平保水護土點綠成金在閩西老區長汀縣河田鎮露湖村一帶的山頭,闊葉樹與馬尾松和諧共長,隨處可見的無患子滿樹黃葉……這裡,曾是寸草難長的紅壤荒山
  • 安遠縣鎮崗村:菱角香 採摘忙
    江西省安遠縣鎮崗村的婦聯主席黃菊蘭在菱塘裡一邊忙著採摘菱角一邊高興地說道。叢叢菱葉隨波起,朵朵菱花背日開。近日,在安遠縣鎮崗鄉鎮崗村的菱塘裡,鎮崗村正組織婦女小組長劃著水桶到菱塘裡採摘菱角,但見她們用雙手開道,防止踩傷菱角,然後左手一提,右手一摘,菱角就落入桶內。僅僅過去十多分鐘,桶內就有了不少菱角,岸上站著些幫忙拍照的村民,好一派豐收喜悅場景。
  • 草莓種植帶動村民富起來
    為了讓更多村民參與到草莓種植行業中來,第二年他成立了商城縣康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8年,周宜章種植的草莓產量提高了,知名度提上去了,每畝草莓銷售額有3萬多元,純收入每畝已超萬元。「一個人富不算富,讓更多人都致富,這才叫真本事。」周宜章微笑著說,「我們合作社帶動鯰魚山辦事處15個村47戶貧困戶年均增收3000餘元。」「合作社一有活兒,我就來幹,一年掙六七千塊錢不成問題。」
  • 富順縣板橋鎮石龍村:「草根子銀行」 綠了荒山富了群眾
    板橋鎮石龍村是貧困村,由於土壤貧瘠,不適宜種植傳統農作物,全村青壯勞動力大部分外出務工,經濟發展落後。根據這一現狀,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村兩委幹部多次外出考察,發現「桂牧一號」牧草耐乾旱、易生長,非常適合在全村種植。通過召開貧困戶大會、村民代表會、院壩會等方式充分吸納群眾意見,最終確定了「種草養畜、畜糞種草」的種養循環產業發展模式。
  • 村民用水不再難 袖珍梯田引客來
    這裡的村民主要有盤、藍兩大姓氏,共34戶170多人,靠外出務工、傳統的種養以及茶葉種植為生。 筆者日前驅車前往角峰畲族村看到,當地還保留著畲族特色的石頭房子和用石頭堆砌而成的羊腸小道。留在村裡的大多為中老年人和小孩,平日裡靠種茶葉、艾草、果樹和水稻獲得經濟來源。而年輕的一代基本都選擇外出務工,逢節假日方才回家看看。
  • 山坡上種榛子綠了荒山富了口袋
    黑龍江日報9月17日訊 延壽縣加信鎮金鳳村利用優越的生態環境,發展大果榛子種植,打造自有品牌,拓寬榛子銷售渠道,山旮旯裡種榛子樹,讓荒山變綠,富了榛農的口袋,也規劃出未來可期的產業鏈條。「原來這片山地比較貧瘠,但榛子樹讓荒山綠了,讓村民富了。現在看著一棵棵榛子樹,感覺有些恍惚,當年種下第一棵榛子樹就在眼前。」賈召君說,他親眼見證了金鳳山堅果種植家庭農場大榛子的引進、種植、成長和現在的收穫,用他的話說「真是想也想不到,咱這山旮旯地裡也能種出致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