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學生焦慮煩躁沮喪 居家學習的「煩惱」如何解

2021-01-09 河北新聞網

網上教學開展以來,一部分學生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等負面情緒

居家學習的「煩惱」如何解

課堂從教室到雲端,師生由「面對面」到「鍵對鍵」,從2月9日起,河北省各地中小學校陸續開展了網上教學。如今,學生居家學習已有2個多月的時間,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給學生、家長和老師帶來新的挑戰,一部分學生也反映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等情緒困擾,如何應對這些負面情緒?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居家學習困擾多

4月10日上午7時50分,今年四年級的陽陽,像往常一樣提前10分鐘打開了學習直播間,準備開始一天的網課學習。30分鐘後,陽陽媽媽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研究」起了桌邊的鉛筆盒。「家長不可能時刻都監督,而且提醒多了,孩子也煩躁,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陽陽媽媽感嘆說,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學會自律太難了。

困擾不止這些,有時還會出現情緒問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石家莊張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初一,由於夫妻倆都上班,很難對孩子上課學習進行有效監督。前幾天學校視頻課中查課老師把問題反映過來:上課時,吃東西、走神,還時不時看看視頻,點點遊戲。張女士一頓說教後,孩子不但不改正錯誤,而且還表現出逆反的傾向。

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制力?省教育廳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諮詢專家組成員、河北醫科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副研究員王鋥建議,可以讓孩子邀請要好的朋友形成學習小組,以打卡的形式,實現自我約束,用朋輩之間榜樣的示範效應,相互督促,完成自律和他律。如果玩伴比較少,可以家庭內部打卡,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家長按照工作時間來打卡,安排睡覺、上班、工作時間,給孩子一個示範。完成打卡後,給予物質獎勵或是精神獎勵。

對於居家學習中常見的,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王鋥建議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比如為孩子創設一個相對不受幹擾的學習空間,在學習中減少無關的外界刺激、幹擾因素比如噪音,並在日常中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等。「青少年心智發展不健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不同年齡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同,小學低年級或是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孩子,更需要家長輔助,幫助完成注意力行為訓練。」王鋥說。

破解需家校共同努力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居家學習期間,除了一部分學生表現出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外,有的還出現了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對此,王鋥表示,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這樣一個壓力事件、應激事件,有的學生敏感,心理素質薄弱一些,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壓力影響,出現緊張、害怕等。

居家學習時,長時間處在一個相對密閉空間,行為受到限制,也會產生壓力。王鋥解釋說,有些學生對居家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不適應,比如高年級課業負擔重,課程難度大,知識無法掌握、消化時,也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這種情況確實不同程度地存在。」石家莊市金柳林外國語學校八年級一名教師說,到八年級增加物理學科後,一些學生課程壓力增大,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不敢直面問題,覺得自己解決不了,就開始退縮。」這名教師表示,有時候網課一節跟不上就全落下了,學生很容易焦慮、沮喪。

由於學習目標沒有達到,對未來擔憂而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時,王鋥建議首先接納它的存在,不要抗拒,分析負面情緒的來源,並做出改變。

「還有學生自制力太差,雖然心裡想好好學習,但是行動跟不上,根本管不了自己,本身會懊惱自責。」王鋥表示,可以通過與親友交流緩解壓力,將注意力放到當下自己確定而又能掌控的事情上來。「比如做一些平時讓自己開心的事兒,聽聽音樂、看看電影、整理一下花草、做疫情日記、玩一些簡單的小遊戲等。」

王鋥還建議,進行適當的運動,促進多巴胺分泌,產生愉悅感。「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感。」

對於部分心理素質較為薄弱的青少年出現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障礙問題,王鋥建議,如果孩子在居家學習中,表現出極度不適應,或出現過激行為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幹預,及時進行介入。

據了解,自1月31日起,省教育廳組織河北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河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專業力量組成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在疫情期間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提供免費的在線心理諮詢和疏導服務。(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解「疫」】居家隔離人員如何做好醫學觀察?情緒焦慮緊張該怎麼辦?
    總懷疑自己被感染,情緒焦慮緊張怎麼辦  ——居家隔離人員多數沒有醫學知識,怎麼科學做好自身的身體醫學觀察?  答:自身身體的醫學觀察一般要求每天監測體溫2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居家隔離期間,室內每天最好通風兩次,特別要注意個人衛生。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比如發燒、咳嗽、乏力、腹瀉,可以及時就診評估。  ——一次性口罩用完後,能不能用酒精噴灑消毒後再重複使用?
  • 焦慮又煩躁?心理教師三招化解學生「宅習」負面情緒
    「宅家學習模式」給不少學生帶來焦慮、煩躁、沮喪等情緒困擾。心理教師提示,應正視負面情緒,通過行動調節、主動交流等化解。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湖南長郡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梁琪介紹,疫情之下,一些學生反映,長期「宅習」而產生負面情緒,比如難以靜心學習而煩躁、無法堅持學習計劃而焦慮、拒絕不了電子產品誘惑而自責等。  如何調節這些「宅習」負面情緒?
  • 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怎樣調整?
    【回應網友關注】有網友反映,長時間的居家隔離,加上心理壓力大,出現煩躁、焦慮等情緒,需要怎樣調整?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很多人都會有一些不同的心理應激反應,造成心理失衡,比如:一些基本的安全、信任、自尊以及自我價值感會失衡,日常生活規律被打破,從而會變得坐立不安、焦慮;有些人會變得敏感、抑鬱、恐慌甚至憤怒;有的人會出現心慌、胸悶、食欲不振等症狀。
  • 疫情期間居家市民產生焦慮、沮喪等負面情緒怎麼辦?烏魯木齊心理...
    烏魯木齊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測評科主任夏葉玲對市民居家期間的心理調整和情緒管理提出了四條建議,希望大家積極面對特殊時期,擁有健康心態。「目前,居民對疫情的認知和了解相比年初已有增加,恐慌心理有所減少,但一下子改變正常生活規律,打亂了生活的『穩定感和節律感』,時日一久就會產生焦慮、沮喪、擔心、煩躁等負面情緒,這些都是特殊時期的正常反應,我們可以通過自我調整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夏葉玲說。一是科學認知疫情防控的措施。
  • 居家學習,如何避免家庭「低氣壓」?
    被「困」在家的孩子們,內心波濤洶湧,易煩躁易動怒,逆反心理嚴重。而很多家長把親子關係緊張的原因歸結為疫情,認為只要疫情結束,親子衝突就可以自行消失?NO!其實還是父母本身的教育方法存在一定問題。居家學習和生活期間,如何避免家庭「低氣壓」?家有考生,家長如何做才能幫助孩子緩解壓力,安心複習?
  • 答疑解惑|疫情在家,如何化解焦慮煩躁的情緒?
    來訪者問:疫情在家,為什麼常常感到焦慮煩躁,如何化解這種情緒?心之愛諮詢師答:這次的疫情打了我們一個措手不及,還沒有弄清楚發生了什麼,就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逼著我們來面對這突發的疫情以及由此而引發的不便。
  • 陷入瓶頸期的高三學生,緊張焦慮壓力大,有什麼好辦法走過去嗎?
    很多學生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學習和複習效率停止不前、甚至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還感覺模糊,並伴隨有頭昏腦脹、心情煩躁的情況,學習效率嚴重低下,越學越沒有勁頭,這種學習狀態跌入低谷的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高原現象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學習「瓶頸期」。
  • 烏魯木齊學生居家學習「五育並舉」
    在他看來,作為中學生,當下努力學習,居家不出門就是愛國的具體體現。今年高考,他想報考社會工作相關專業,因為這些天他親身感受到社區工作者的重要性。 市第130中學語文教研組組長畢經方說,即使是居家學習,德育教育也不掉隊。他以自己的授課為例介紹,與傳統課堂一樣,直播課的前5分鐘,是話題討論時間。
  • 疫情期間學生「心病」如何化解
    第三,學習樂趣兩不誤。如何有序高效地管理自己的時間,學習新的知識技能,避免懶散,防止沉迷手機和電腦,成為這一階段重要的學習內容。第四,家庭氛圍來護航。居家生活,長時間與家人親密相處,難免矛盾衝突,這恰恰是發掘家庭既有資源、嘗試新的家庭溝通技巧的機會。共同參與家務勞動也是增進家庭成員關係的機會。怎樣克服疫情給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挑戰?
  • 如何正確應對煩躁乏力的焦慮情緒?
    人感覺煩躁乏力焦慮,第一時間應該先選擇去正規醫院檢查身體,如果檢查結果排除軀體性疾病,那麼一般情況下,就可以確定患上焦慮症了在求助心理諮詢師後症狀仍然沒有緩解的話,就要考慮輔助藥物治療。正常人都會有煩躁乏力的時候,在醫院經過常規檢查後,沒有發現軀體疾病的,大部分都可以考慮是抑鬱焦慮情緒引發的連帶軀體不適,但在國內,很多人都不重視這樣的問題,只會默認承受自己身體的不適感,不會去考慮求助心理醫生或諮詢師;而且,現實中有很多人,把自己日常的軀體不適誤認為是身體上出現重大疾病,諱疾忌醫,甚至一拖就是十幾二十年的也有!
  • 校長訪談錄|吳亞民:居家生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探究意識
    學校著重落實好「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辦學理念,讓學生在家中也能以「樂學、善思、礪志、創新」的學風規範自己,在家長的指導下,自主規劃好個人居家學習生活;讓教師恪守「求真務實、正己樹人」的教風,科學設計延時開學期間的生活學習指南,實現隔空指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師生、家長在疫情這場大考中,都能在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有所提升。
  • 錯誤的認知模式產生焦慮情緒,如何應對焦慮煩躁?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焦慮、煩躁。有的時候會控制不住自己,使自己陷在了焦慮中無法自拔。了解焦慮症,才能不被焦慮症、心情焦慮煩躁擾亂你的正常生活。當你面對沒有把握的事情時,往往會出現焦慮情緒,這是一種正常的情緒表現,但是如果焦慮的程度與客觀事件明顯不符或者焦慮持續時間過長,則被診斷為焦慮症,這不僅僅會影響自己的生活,還會給他人帶來不便。
  • 疫情期間宅太久,焦慮、煩躁怎麼辦?教你如何緩解
    儘管宅家的生活對於一些「宅男宅女」而言沒有造成很大影響,但是大部分人都由於長期沒有出門,進而出現了一定的不良反應以及負面情緒,比如做事缺少樂趣、抑鬱、焦慮、煩躁等。那麼,為什麼長期宅在家裡會導致不良情緒產生呢?疫情期間宅家,為什麼會感覺焦慮、煩躁?
  • 高三學生學習壓力大,該如何調節焦慮情緒,資深班主任為大家支招
    所以,這也就讓他的情緒一直處於一種高度的焦慮狀態下,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去調節,高三的複習檢測,考試成績也是一次比一次低。 高三學生壓力大,該如何調節焦慮情緒呢?
  • 煩躁易怒、成績下滑,好學生突然變「叛逆」,竟然和這個疾病有關
    李同學今年高二,學習成績優異,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家長心中的好孩子。然而近幾個月以來,李同學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突然變「叛逆」了:煩躁易怒,沒有耐心;失眠,對學習的興趣下降,成績明顯下滑。典型症狀包括:頭暈、暈厥、視物模糊等體位性低血壓;胸悶、憋氣、心慌、瀕死感等心臟神經症狀;胃痛、胃脹、嘔吐、腹瀉等胃腸神經症狀;月經不調、長痤瘡等生殖系統症狀;失眠健忘、四肢麻木等其他症狀;並可常伴隨緊張、擔心、害怕、恐懼、焦慮、抑鬱等情緒變化,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
  • 長期居家學習,如何靜下心來
    穩定生活才能穩定學習魏鵬程疫情期間,各學校推遲了開學但不停學,學生們也已經進入了網上學習課程的階段。最近幾次接聽的熱線電話中,有學生表達自己目前還有些焦慮不安,擔心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會影響學習效率。面對這類的擔憂,我們該怎麼辦?1.接納自己的情緒。在察覺焦慮不安的同時擴大自己的視野,尋找積極的因素,從而緩解自己的恐懼和不安,為有效學習創造情緒條件。
  • 「饞的發慌,沒人嘮嗑,覺得居家太憋屈,情緒煩躁」我該如何排解?
    一線人員所承受的身心壓力巨大,而他們並不是超人,他們的內心比常人更恐慌、焦慮,他們對家人報喜不報憂,把更多的負面情緒壓抑在心裡,甚至常常崩潰到大哭。在此次疫情防控一線的醫護人員、公安民輔警、軍人、社區街道等工作人員,他們是跟病毒最近距離「肉搏」的一支隊伍,是承受危機最重的一支隊伍。如何幫助一線人員調解心理壓力?
  • 焦慮,煩躁,迷茫,你需要學會斷舍離
    人到底為什麼而焦慮?我們經常為很多事情而感到焦慮,覺得生活太難,成年人的世界裡一點都不容易,所以變得越來越煩躁,慢慢的生活會變得一團糟。不小心把鏡子打碎了,沒注意到把飯煮糊了,工作中不留神出錯了,說錯話把朋友惹生氣了,還有很多很多事,都會讓人變得焦慮,當你過於焦慮,就會離那個快樂的自己越發的背道而馳。
  • 開通諮詢熱線 六合居家觀察人員有了「心理按摩師」
    疫情阻擊戰打響後,六合區迅速開通心理服務熱線,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心理健康輔導、心理疏導服務,開展心理幫扶。疫情阻擊戰打響後,六合區迅速開通心理服務熱線,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心理健康輔導、心理疏導服務,開展心理幫扶。「足不出戶、情況不明,居家觀察人員難免會出現恐慌、焦慮等情緒,這甚至比疾病本身更讓人擔心。」六合區衛健委黨委副書記孫豐博介紹。
  • 焦慮、煩躁、失眠等負面情緒爆棚怎麼辦?專家教你這樣做
    久而久之,一些在家裡待久的人就會感到莫名的擔心、焦慮、煩躁、失眠等等,甚至出現過激和反常舉動,比如幾天前有人高空拋灑現金。 那麼,面對疫情,普通民眾該如何做好心理應對?別讓「心病」找上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