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教學開展以來,一部分學生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等負面情緒
居家學習的「煩惱」如何解
課堂從教室到雲端,師生由「面對面」到「鍵對鍵」,從2月9日起,河北省各地中小學校陸續開展了網上教學。如今,學生居家學習已有2個多月的時間,這種全新的學習模式給學生、家長和老師帶來新的挑戰,一部分學生也反映出現焦慮、煩躁、沮喪等情緒困擾,如何應對這些負面情緒?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居家學習困擾多
4月10日上午7時50分,今年四年級的陽陽,像往常一樣提前10分鐘打開了學習直播間,準備開始一天的網課學習。30分鐘後,陽陽媽媽發現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孩子「研究」起了桌邊的鉛筆盒。「家長不可能時刻都監督,而且提醒多了,孩子也煩躁,真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陽陽媽媽感嘆說,讓孩子集中注意力,學會自律太難了。
困擾不止這些,有時還會出現情緒問題,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石家莊張女士的兒子今年上初一,由於夫妻倆都上班,很難對孩子上課學習進行有效監督。前幾天學校視頻課中查課老師把問題反映過來:上課時,吃東西、走神,還時不時看看視頻,點點遊戲。張女士一頓說教後,孩子不但不改正錯誤,而且還表現出逆反的傾向。
如何提高學生的自制力?省教育廳新冠肺炎疫情心理諮詢專家組成員、河北醫科大學心理諮詢中心副研究員王鋥建議,可以讓孩子邀請要好的朋友形成學習小組,以打卡的形式,實現自我約束,用朋輩之間榜樣的示範效應,相互督促,完成自律和他律。如果玩伴比較少,可以家庭內部打卡,家長和孩子共同完成。家長按照工作時間來打卡,安排睡覺、上班、工作時間,給孩子一個示範。完成打卡後,給予物質獎勵或是精神獎勵。
對於居家學習中常見的,因注意力不集中導致的學習效果差等一系列問題。王鋥建議家長要積極幫助孩子,比如為孩子創設一個相對不受幹擾的學習空間,在學習中減少無關的外界刺激、幹擾因素比如噪音,並在日常中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等。「青少年心智發展不健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有限,不同年齡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同,小學低年級或是心理素質比較差的孩子,更需要家長輔助,幫助完成注意力行為訓練。」王鋥說。
破解需家校共同努力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居家學習期間,除了一部分學生表現出自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外,有的還出現了焦慮、煩躁等負面情緒。對此,王鋥表示,疫情突如其來,面對這樣一個壓力事件、應激事件,有的學生敏感,心理素質薄弱一些,容易被外界的信息壓力影響,出現緊張、害怕等。
居家學習時,長時間處在一個相對密閉空間,行為受到限制,也會產生壓力。王鋥解釋說,有些學生對居家學習這種新的學習模式不適應,比如高年級課業負擔重,課程難度大,知識無法掌握、消化時,也很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這種情況確實不同程度地存在。」石家莊市金柳林外國語學校八年級一名教師說,到八年級增加物理學科後,一些學生課程壓力增大,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不敢直面問題,覺得自己解決不了,就開始退縮。」這名教師表示,有時候網課一節跟不上就全落下了,學生很容易焦慮、沮喪。
由於學習目標沒有達到,對未來擔憂而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時,王鋥建議首先接納它的存在,不要抗拒,分析負面情緒的來源,並做出改變。
「還有學生自制力太差,雖然心裡想好好學習,但是行動跟不上,根本管不了自己,本身會懊惱自責。」王鋥表示,可以通過與親友交流緩解壓力,將注意力放到當下自己確定而又能掌控的事情上來。「比如做一些平時讓自己開心的事兒,聽聽音樂、看看電影、整理一下花草、做疫情日記、玩一些簡單的小遊戲等。」
王鋥還建議,進行適當的運動,促進多巴胺分泌,產生愉悅感。「運動的好處在於幫你減少精神上的緊張,增加心血管機能,增加自我效能,提高自信心,降低沮喪感。」
對於部分心理素質較為薄弱的青少年出現較為突出的心理、行為障礙問題,王鋥建議,如果孩子在居家學習中,表現出極度不適應,或出現過激行為時,可尋求專業的心理幹預,及時進行介入。
據了解,自1月31日起,省教育廳組織河北醫科大學及其附屬醫院、河北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專業力量組成專業心理支持團隊,在疫情期間為廣大師生和社會公眾提供免費的在線心理諮詢和疏導服務。(河北日報記者桑珊)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