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禾賽科技發布消息稱,將推出最新款40線雷射雷達Pandar 40,從當日起正式接受訂單,並根據收到貨款的先後順序安排發貨周期。同時,禾賽科技CEO李一帆向車雲菌透露了產品價格:Pandar 40參考Velodyne同檔次產品,會有一定價格優勢。
Pandar 40參數以及與Velodyne 64線產品對比圖
Pandar 40(據說名字來源是Panda和LiDAR的混合體)是一款40線混合固態雷射雷達,擁有150米的有效探測距離。
值得注意的是,這款40線雷射雷達在線束上做了一些特殊設計。禾賽發現,絕大多數客戶選擇Velodyne 64線產品的原因,是想要獲得50米以外車輛行人的精細掃描結果,因此他們通過定義一款新產品,來解決一個這個典型的駕駛場景需求。
「我們考慮了一下每一根線應該放在哪裡」,李一帆在解釋40條雷射線束的分布時告訴車雲菌。Pandar 40在設計時,增加了雷射雷達中間線的密度,使得其最小角解析度達到0.33°。因此在探測50米外一個1.7米高的行人時,40線的設計相比傳統16線(2°角解析度),可探測到人身上的雷射線數從1條上升到6條,並超過64線的5條(0.4°角解析度)。
Pandar 40線束分布示意圖
三款雷射雷達探測行人時的模擬效果圖
禾賽科技是一支由清華斯坦福矽谷背景員工組成的團隊,目前公司有50人左右。CEO李一帆博士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研究方向為智能行走機器人的姿態控制。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孫愷曾任史丹福大學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是雷射傳感器。CTO向少卿擁有美國史丹福大學電子工程和機械工程雙碩士學位,負責過5代iPhone產品的電路系統研發。
去年11月,這家公司首次對外發布了自動駕駛汽車及輔助駕駛可用的32線雷射雷達(LiDAR),探測距離達到150米,採用機械旋轉設計,水平視場角360°,垂直視場角30°。李一帆把這次公布的Pandar 40視為一個從零開始研發的新產品,開發前後耗費了一年多時間。
禾賽32線雷射雷達產品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多線數雷射雷達創業而言,不同束雷射發射後如何被相應的接收器接受,是一個存在難度的核心技術點。同時,雷射雷達內部的多種元器件間容易形成幹擾,雷射線束增加的同時,還要確保緊湊空間內多路雷射收發無串擾。這些都是要在產品設計研發中需要克服的難點,禾賽獲得這樣的參數表現值得點讚。除了最小垂直角解析度,很多人關注了新產品在150米處的檢測反射識別率。對於這個問題,禾賽方面沒有做出回復。李一帆表示,目前公開的均是40線量產產品的路測數據圖,可供了解。
此外,不久前Waymo公司將優步及其旗下卡車自動駕駛公司Otto告上法庭,自動駕駛專利戰開始打響。業內普遍認為,目前自動駕駛的相關技術專利都被國外公司掌握,中國公司的核心專利缺失,留給中國公司的機會已為數不多。雷射雷達是自動駕駛的核心傳感器,李一帆提到這個話題時表示,目前禾賽在國內的發明、設計專利都在申請中。
禾賽方面宣布,已經從4月10日起開始正式接受訂單,並根據收到貨款的先後順序安排發貨周期,供應商都在國內,產品的車規測試也在同期進行。禾賽通過接受預定的消息,宣布產品進入了量產階段。相信不久之後,量產產品的品質、穩定性、預定到供貨的時間周期等等,也將一一揭曉。
最後,一個人人都在關心的問題是:雷射雷達現在能便宜賣了嗎?關於Pandar 40的價格,車雲菌也幫大家問了問。李一帆的回答是:參考Velodyne同檔次產品,會有一定價格優勢。
對於降成本的原因,他曾向車雲菌表示,禾賽雷射雷達目前把旋轉結構做到了內部,並且在設計時會主要考慮適應量產的模塊,設法減少人工介入的環節,在工藝和製造商降低額外支出。不過,禾賽科技內部仍然給用的是傳統的機械旋轉部件,有不少公司在研發突破性技術,來完成雷射雷達的降價工作。理論上來說,MEMS、Flash Lidar、相控陣等方案都比機械旋轉式有更大的降價空間。Velodyne、Ibeo、先鋒、Quanergy以及一級零部件供應商在積極準備推出革新性產品。這些公司也都在馬不停蹄地趕製最新產品,留給禾賽的挑戰依然不會停止。
相關標籤: 智能汽車 雷射雷達 自動駕駛 零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