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高齡血脂代謝異常的管理有了自己的遵循

2020-12-26 騰訊網

日前,由我國著名青年心臟病學家,北京朝陽醫院盧長林教授牽頭編寫的《≥75歲老年患者血脂異常管理的專家共識》正式發布,這是大中華地區首部歷史上首個針對高齡老人脂質管理的學術性推薦,前後耗時兩年,歷經無數次討論修正得以成稿,參與學者涵括海峽兩岸三地的心血管病學、內分泌與代謝醫學、老年醫學、藥理學、流行病學等領域的華人專家。在此,有幸受邀,以深入淺出的視角對此共識進行解讀,向關心我國高齡老年人群血脂代謝異常管理的大眾普及。

高齡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人群,《2018中國心血管病報告》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3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14.6億,≥65歲的老年人佔14%。即使心血管危險因素水平保持不變,2010~2030年,僅人口增長和老齡化就會使心血管病事件(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臟性猝死和腦卒中)的發生數預計上升50%以上。未來15年內,心血管病的流行和人口老齡化將額外增加750萬例心肌梗死、1180萬例腦卒中和390萬例心血管病死亡。因此,毫不誇張的說,我國高齡人群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井噴」群體。

眾所周知,血脂代謝異常是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可防可控危險因素。根據《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結果預測,如果對我國血脂代謝異常和高血壓進行積極有效的管理,在2016~2030年期間可減少1000萬~2000萬例急性心肌梗死、800萬~3000萬例腦卒中和300萬~1000萬例心血管病死亡,節省醫療費用9320億美元。然而,相對於65歲以下人群,65歲以上患者血脂管理的循證醫學證據較少,≥75歲的高齡人群更是被幾乎所有的臨床藥物試驗列為除外條件,因此,我國高齡血脂管理證據尤為不足。同時,高齡老人常合併多系統疾病、同服多種藥物,用藥更加需要考慮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老年人常常服用的多種藥物的相互作用和老年人餘壽命等多重因素的交織影響。

我國高齡老人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這是我們制定我國高齡老人血脂管理共識的基質。

1. 高齡(≥75歲)老年人生理變化特點及共病對血脂水平的影響

1.1 增齡帶來的代謝變化

隨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從脂肪中攝取的熱量逐漸下降,同時降解「壞」膽固醇(LDL-C)的受體數也減少,因此引發高甘油三酯(TG)血症和高膽固醇血症。整體而言,我國高齡老年人中,血脂代謝異常與能量攝入增加的相關性較小,更多與能量消耗的減少相關。

1.2 共病對血脂代謝的影響

我國高齡患者多存共病狀態,這也是增齡的特殊病生理特點,包括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功能減低等多種疾病,均可導致血脂代謝異常的發生。

目前公認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暨「壞」膽固醇(LDL-C)水平越高,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越大。「壞」膽固醇(LDL-C)每增加10mg/dl,糖尿病群體心血管疾病風險即增加12%。然而,通過藥物幹預,每降低1 mmol/L的「壞」膽固醇(LDL-C),則可降低這類患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高達22%。

慢性腎臟病患者血液中出現更多富含甘油三酯(TG)的脂質顆粒,更具顯著的致動脈粥樣硬化傾向。對於終末期腎臟病的患者,首要的致死原因就是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心腦血管疾病。除此,隨著老年甲狀腺功能的減退,脂質代謝能力更是受到影響,甲減患者「壞」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均可顯著升高。

2. 高齡(≥75歲)老年人調脂治療的靶點

流行病學研究數據業已證實,「壞」膽固醇(LDL-C)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疾病致病的最關鍵作用。大量的幹預研究已經得出結論,「壞」膽固醇(LDL-C)是調脂治療的最重要靶點,而且針對「壞」膽固醇(LDL-C)長期持續和有效治療較短期間斷治療獲益更多。

儘管長期以來的研究提示,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暨「好」膽固醇(HDL-C)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呈反向關係;但是,目前還缺乏臨床提高「好」膽固醇(HDL-C)水平的有效手段,僅有的少數藥物研究結果也顯示,通過其增加「好」膽固醇(HDL-C)水平並沒有理想的治療效果。因此,「好」膽固醇(HDL-C)並不作為我國高齡老人調脂治療的靶點,主要作為風險評估的參考指標之一。

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並非高齡人群常見的血脂代謝異常特點,亦不是我國高齡老人血脂代謝異常幹預的靶點。其餘的靶點還包括載脂蛋白B(ApoB)和脂蛋白a( Lpa,此更多家族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相關)等,但,目前尚缺乏確鑿的醫學證據。

3.非藥物治療

相較年輕人而言,在老年人群中,減重、運動對調脂治療效果非常有限,有研究報導其對心血管事件的影響可能來源於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如減重可提高細胞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利於血壓控制,進而對脂質代謝產生影響。

膳食方面,老年人群在保證營養的基礎上,儘量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攝入不飽和脂肪酸。進食應以水果、非澱粉類蔬菜、堅果、豆類、魚、植物油、酸奶和全穀物為主,減少攝入紅色和加工肉類、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和高鹽食物。雖然治療性生活方式的改變在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中有用,但其獲益的主要機制並非來源於對血脂代謝異常的幹預,並且在高齡老年人中作用甚小。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老年患者應在保證熱量攝入的基礎上,以攝入不飽和脂肪酸為主,不推薦積極的運動減重作為常規治療

4. 藥物治療

4.1 一線藥物

4.1.1 他汀類藥物:此類藥物通過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發揮作用,可以降低血清「壞」膽固醇(LDL-C)、甘油三酯(TG)並可能輕度升高「好」膽固醇(HDL-C)水平。

臨床常用的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託伐他汀和匹伐他汀均具有脂溶性,通過被動彌散進入肝細胞及非肝細胞。普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具有較強的水溶性,在有機陰離子轉運多肽協助下進入肝細胞,少量進入非肝細胞。天然製劑洛伐他汀和半天然製劑辛伐他汀為前體藥,需經肝臟水解後才有活性;合成他汀在體內不需水解即有活性。各類他汀的療效和強度有所不同,高齡老人可以選擇不同的他汀降脂治療。具體見下表:

普伐他汀在高風險的老年人的前瞻性研究(PROSPER研究)中,入選患者平均75.4歲,其首次提供了他汀對≥75歲人群冠心病一級預防的獲益證據,但入組對象中除外了存在認知功能障礙等共病的患者,因此在多重共病的高齡老年患者中的作用仍需進一步評估。另一項國際多中心的大型臨床試驗,JUPITER研究中>70歲的老年亞組結果顯示,其臨床獲益程度與其他年齡組人群相似。最新的回顧性研究隊列中,對於沒有動脈粥硬化性疾病的≥75歲老年中開始應用他汀,降低了其心血管死亡的發生率。然而,對將近2萬人的ASPREE研究進行分析,>75歲的健康人群中應用他汀雖然減少了心血管疾病,但是對於避免死亡和痴呆並未見獲益。

然而,對於冠心病二級預防中,他汀類藥物對於老年人群的作用毋庸置疑。2019年膽固醇協作組對28項他汀降脂的隨機對照研究(總人數186,854)薈萃分析顯示,≥75歲老年患者佔8%,其獲益與其它年齡段的人群並無差異。「壞」膽固醇(LDL-C)每降低1 mmol/L,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減少21%。PROSPER研究的二級預防人群中,住院時未使用他汀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後使用他汀類藥物在2年內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率更低。此外,CASTUO研究顯示,在≥75歲老年患者進行冠心病二級預防治療的過程中,應用他汀治療具有與其他年齡組相似甚至更多的獲益。

無論如何,≥75歲的老年患者服用他汀類藥物過程中撤藥率較高。老年患者合併衰弱症候群易發生他汀相關的肌肉症狀,表現為肌痛、疲乏無力甚或跌倒等,嚴重者可出現橫紋肌溶解,並且有限的餘壽命也減少了他汀的獲益。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老年患者中,不推薦常規應用他汀類藥物進行一級預防治療;如75歲以前具有一級預防的指徵並已使用他汀類藥物,在年齡≥75歲後視共病、營養狀態和不良反應等情況繼續或減量使用他汀類藥物

Ⅱ:≥75歲老年患者中,應將他汀類藥物作為二級預防的首選藥物,老年患者應從小劑量開始,根據患者的危險分層確定調脂的目標,逐漸合理調整劑量

Ⅲ:≥75歲老年患者中,首次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應定期複查轉氨酶及肌酸激酶水平

Ⅳ:≥75歲老年患者在調脂治療達標的基礎上,可首選親水性他汀類藥物(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以減少對肝臟和肌肉的損傷

4.1.2 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

目前選擇性膽固醇吸收抑制劑惟一可選的藥物為依折麥布(益適純),可通過抑制食物、膽汁中的膽固醇和植物甾醇的吸收,降低循環中膽固醇水平,「壞」膽固醇(LDL-C)的降幅高達15%~22%。

SHARP研究亞組分析顯示,≥75歲老年患者二級預防中應用依折麥布獲益更多,且耐受性好。IMPROVE-IT研究中,聯用他汀類藥物和依折麥布治療較單用他汀類藥物能更好地改善急性冠脈症候群患者的預後。EWTOPIA75研究納入了3 796例≥75歲且「壞」膽固醇(LDL-C)水平≥140 mg/dl的患者,與單純飲食治療相比,飲食聯合依折麥布治療可使「壞」膽固醇(LDL-C)降低超過21%,主要終點事件明顯下降,且整體高齡老人用藥的安全性良好。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老年患者中,暫不推薦應用依折麥布作為一級預防治療

Ⅱ:≥75歲老年患者中,若單獨應用他汀類藥物不能達標或存在嚴重不良反應風險者,推薦應用依折麥布作為聯合用藥進行二級預防,根據患者危險分層確定調脂目標值

4.1.3 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劑

已經投入臨床應用的藥物為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的單克隆抗體,市場上的代表藥物為依洛尤單抗(瑞百安)和阿利西尤單抗(波立達)。不同於前兩者均為口服類藥物,其均是皮下注射製劑,用藥後可以較長時間(大約2周)增強「壞」膽固醇(LDL-C)的清除。這類藥物是迄今為止單藥降低「壞」膽固醇(LDL-C)最強的藥物,降幅平均60%左右,並且可提高「好」膽固醇(HDL-C)水平。

全球多中心的ODYSSEY和FOURIER系列研究均顯示,PCSK9抑制劑在應用他汀類藥物、依折麥布基礎上可進一步顯著降低「壞」膽固醇(LDL-C)水平,三藥聯合的「壞」膽固醇(LDL-C)水平降幅高達85%,並且心血管獲益顯著且整體安全性良好。PCSK9抑制劑的問世,最大的受益者便是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以及嚴重高膽固醇血症人群;亦使得無法耐受他汀治療的人群得以從降低「壞」膽固醇(LDL-C)水平中獲益更多。

無論如何,上述藥物的研究並不主要覆蓋≥75歲老年患者,並且作為後來者,其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經驗積累和嚴格的臨床研究驗證。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的二級預防中,PCSK9抑制劑可考慮作為他汀類藥物或聯用他汀和依折麥布仍不達標患者的聯合用藥選擇;根據患者危險分層確定調脂目標值

Ⅱ:≥75歲老年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接受PCSK9抑制劑治療時,建議應定期複查轉氨酶及肌酸激酶水平

4.2 其他藥物

以下各類藥物均可改善大部分患者的血脂水平,但並無充足的證據支持此類藥物對≥75歲老年人群的單一治療或為他汀類藥物的輔助治療。

4.2.1 膽汁酸結合樹脂(考來替泊、考來烯胺和考來維綸):主要優勢為不經過全身吸收。

4.2.2 貝特類(非諾貝特、苯扎貝特和吉非羅齊):主要用於降低TG和升高 HDL-C,其中吉非羅齊還可能增加他汀藥物的不良反應,通常不推薦與他汀類藥物合用。

4.2.3 煙酸類:升高「好」膽固醇(HDL-C)的同時可輕微地降低「壞」膽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目前研究顯示聯用他汀類藥物和煙酸並未顯示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事件。

4.2.4普羅布考:既是降脂藥又是抗氧化藥物,其降脂作用缺乏選擇性,可同時降低「壞」膽固醇(LDL-C)和升高「好」膽固醇(HDL-C)水平。但缺乏普羅布考用於≥75歲老年人群降脂、抗氧化或心血管更多獲益的證據,此藥最大的特點是不增加高齡老人的新發糖尿病。

4.2.5 魚油其所含的ω-3脂肪酸等成分,可將甘油三酯(TG)水平降低25%~30%,膳食劑量或低劑量()補充時,甘油三酯(TG)水平輕度降低,而攝入較高劑量魚油(3~4 g/d)時,甘油三酯(TG)水平明顯降低,最高可達45%。

5.調脂治療的不良反應及相關處理原則

5.1 他汀類藥物導致肝臟及肌肉損害風險

晚近的研究表明,使用中等強度他汀類藥物治療時,中國患者肝臟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於歐洲患者,肌病風險也高於歐洲人群10倍。大部分中國患者尤其是≥75歲的老年患者不需採用大劑量他汀類藥物治療,對他汀類藥物不耐受或膽固醇水平不達標者,可考慮聯用其他調脂藥物,如聯用依折麥布、PCSK9抑制劑治療。尤其要關注通過細胞色素P450 3A4代謝的藥物與他汀類藥物的相互作用導致肌病或橫紋肌溶解。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老年患者中,首次應用他汀類藥物,應小劑量起始,用藥前和用藥後6周檢測並於其後定期監測肝功能及肌酶水平,如出現明顯乏力、肌痛表現應及時檢測,根據肝酶及肌酶升高情況酌情減量

Ⅱ:≥75歲老年患者中,如應用他汀治療過程中,轉氨酶升高超過正常上限3倍或肌酸激酶超過正常上限10倍,應及時停藥

Ⅲ:≥75歲老年患者中,可以優先選擇親水性他汀類藥物,如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為首選藥物

5.2 他汀類藥物導致新發糖尿病風險

老年患者長期服用他汀類藥物,與新發糖尿病具有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具有劑量依賴性。高齡和強化他汀治療是新發糖尿病的危險因素。薈萃分析顯示,他汀類藥物導致新發糖尿病的發生率升高9%。權威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可降低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影響血糖控制,引起2型糖尿病發病增加。代謝症候群、隨機血糖受損、體質指數>30 kg/m2、糖化血紅蛋白大於6%均可能導致新發糖尿病發生率增加。無論如何,即使血糖升高的風險增加,在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患者中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獲益仍遠高於新發糖尿病的風險。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的老年患者糖尿病發病率高,且較少接受強化調脂治療方案,因此不推薦接受他汀治療患者常規監測新發糖尿病的風險

Ⅱ:≥75歲的老年患者可首先選擇親水性他汀類藥物,其中普伐他汀較其他他汀類藥物臨床證據相對更多

Ⅲ:≥75歲老年冠心病患者中,應用他汀類藥物治療的獲益仍遠高於可能的新發糖尿病風險,出現後可根據血糖情況給予相關治療

5.3 藥物導致的繼發血脂異常

合成甾體類藥物可降低「好」膽固醇(HDL-C),對「壞」膽固醇影響的變異較大。腫瘤治療藥物中,如雌激素類可導致血脂異常。糖皮質激素同時升高甘油三酯(TG)、「好」膽固醇(HDL-C)和「壞」膽固醇(LDL-C)水皮。維生素A升高甘油三酯(TG)、「壞」膽固醇(LDL-C)水平,降低「好」膽固醇(HDL-C)水平。幹擾素導致高甘油三酯(TG)血症。抑制排斥反應的藥物如環孢素、麥考酚酯亦可導致或加重血脂代謝異常。治療愛滋病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尤其是蛋白酶抑制劑(如克力芝,為洛匹那韋和利託那韋複合製劑),導致甘油三酯(TG)、「壞」膽固醇(LDL-C)水平增加以及其他脂質代謝異常,增加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我國第一部針對≥75歲高齡老人的專家共識推薦:

Ⅰ:≥75歲的老年患者多存在多重共病,聯合用藥時,對藥物相互作用進行評估非常必要

Ⅱ:≥75歲老年患者中,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愛滋病的蛋白酶抑制劑等均可能導致繼發性血脂代謝異常,需密切監測血脂水平

Ⅲ:≥75歲老年患者中,他汀類藥物仍為首選藥物,調脂治療不達標者,可聯合PCSK9抑制劑

5.4 老年患者特殊類型血脂代謝異常:低膽固醇血症

低膽固醇血症指血清總膽固醇l,嚴重的低膽固醇血症定義為血清總膽固醇l。低膽固醇血症被認為是各種病理狀態下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預後指標。膽固醇過低可導致細胞膜的穩定性和流動性發生改變,從而引發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異常進而影響機體細胞的正常功能。研究顯示膽固醇水平與死亡率呈「J」形關係,提示膽固醇水平過低可導致死亡風險高,且低膽固醇血症出現越早,死亡風險越高。此外,低膽固醇血症可導致認知障礙的風險增加,且是潛在惡性腫瘤的重要影響因素。

5.5 對認知功能和帕金森病的影響

以往的衰老研究發現,高膽固醇血症的參與者帕金森病風險更低。在護士健康研究和HPFS研究中,帕金森病風險隨著自我報告血膽固醇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但亦有芬蘭等進行的研究顯示,高膽固醇血症與帕金森病的發生呈正相關,因此目前認為尚存在不確定的混雜因素影響。同時,在高齡老年人群中,不良的健康狀態,尤其是衰弱症候群可作為認知功能減退的預測因素。

6. 結語

我國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隨增齡而顯著上升。雖然與中年/初老期(65~75歲)人群相比;儘管≥75歲高齡老年人血脂管理的循證醫學證據較少,但現存證據仍支持我國高齡人群使用他汀藥物以降低其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對於≥75歲高齡老年人群,綜合權衡包括臨床獲益、不良反應及治療成本等,仍應以「壞」膽固醇(LDL-C)為治療主要靶點,並強調≥75歲的患者應規範進行冠心病二級預防。此類人群應密切關注其不良反應,特別是肝臟和肌肉的損害。同時,須依據我國高齡老人的個體化情況選擇藥物種類和調整藥物劑量等,以期達到高齡老人最優化和合理的血脂治療方略。(李忠佑,王徵報導)

相關焦點

  • 我國血脂異常人數已超4億!今天就告訴你血脂檢測各項目代表什麼
    我國心血管病中心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血脂異常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億人。但是,能把血脂控制好的人又很少。真正了解血脂的人也是少之又少。血脂異常已經威脅到30歲到50歲人群的健康。血脂管理是心腦血管疾病預防的重點。之所以能把血脂管理好的人很少,第一大家對血脂檢查的各個指標不清楚都是什麼意思,第二很多人也意識不到血脂升高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第三很多人對用藥治療血脂異常也不夠了解,得不到科學有效的治療。什麼是血脂?
  • 血脂代謝異常,該如何服藥—新聞—科學網
    ■王樹平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運動減少,以動脈粥樣硬化為基礎的心腦血管疾病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而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血脂代謝異常
  • 脂肪肝 血脂代謝往往異常!四招教你如何防範反式脂肪酸?
    反式脂肪酸與脂肪肝 脂肪肝與肥胖症如影隨形,約30%- -50%的肥胖症合併脂肪肝,重度肥胖者脂肪肝病變、血脂代謝異常率高達61%--94%。膳食中反式脂肪越高的人,在同樣食量下,肥胖危險就更大,且脂肪主要會堆積在腹部,內臟脂肪也會增加。
  • 血脂高的人,眼睛一般有3種異常,想要血脂穩定,4個習慣儘早戒掉
    高脂血症,是指人體內脂類代謝紊亂,導致血脂水平增高,由此引發一系列病症。體內血脂升高不加以調控,很可能會危及人體健康。在我國血脂異常的人數越來越多,而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高血脂的發病症狀也是比較隱秘的,所以被稱為「隱形殺手」。
  • 東臺人民醫院獲「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授牌
    10月17日,從東臺市人民醫院傳出喜訊,該院日前成為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東臺分中心(區域中心),這標誌著該院  代謝性疾病診療管理領域達到了國家標準,引領周邊區域代謝性疾病管理。該院紀委書記劉興才、內分泌科主任朱紅斌參加了授牌儀式。
  • 身體出現「黃色瘤」要警惕,這些蛛絲馬跡說明血脂異常了
    03有他疾病患者有冠心病、腦卒中、高血壓病、糖尿病的患者或體型較肥胖者,可能同時合併有血脂異常,應常規進行血脂檢查。【特別提示】雖然病人有些異常現象可能幫助醫生想到血脂異常,但高脂血症的診斷必須依靠抽血化驗。血脂異常在我國發生率很高,在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由於該病常常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以往經常得不到患者的重視,但血脂異常卻是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危險因素。
  • 醫生:或是你的血脂代謝有問題
    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下面就給大家介紹一下:1、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吃的食物中主要含有糖類、蛋白質和脂肪三種物質,在人體消化和代謝這三種物質的過程中,糖類是最先被代謝掉,其次是脂肪,最後是蛋白質。因此如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吃了過多含糖的食物,身體所吸收的脂肪就無法得到及時的代謝,這就會導致人們身體內血脂含量升高。
  • 小腿抽筋,血脂高?腿部經常抽筋不一定都是缺鈣,有可能血脂異常
    腿抽筋常見的原因有哪些?能引起腿抽筋的原因會有很多,如果是年齡較大的老年人,他們的身體功能和代謝越來越弱,肌肉的力量也越來越差,受到一點刺激,就會出現腿抽筋的現象。對於年輕人出現抽筋的話,可能是因為運動導致,比如運動太猛烈,這樣肌肉就會短時間內一直處於收縮的狀態,體內進而產生大量的代謝物質,肌肉一直處於緊張的狀態,而且到了夜間也沒有緩解,這樣就會刺激到腿出現抽筋。
  • 血脂異常與心血管病新視角!歐洲心臟雜誌重點文章速覽
    「血脂異常和心血管病的關係不僅僅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動脈粥樣斑塊」,Eur Heart J主編Filippo Crea在新一期雜誌概覽文章中指出。 這期雜誌中從不同方向展現了防治血脂異常的新視角。
  • 血脂異常,眼部先知,提醒:若眼部出現3大症狀,血脂可能已升高
    血脂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很多人不甚了解。血脂指的是在人體血管內的中性脂肪與類脂。中性脂肪是機體內佔比最多的脂類,主要是由甘油三酯組成;類脂則是生物被膜內部的基本成分。高血脂,在臨床上主要是看機體中的脂蛋白的代謝情況,可以根據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或高密度膽固醇降低等方面診斷病情。
  • 血脂高不高,臉會告訴你!臉上出現3異常,儘早檢查
    據2012年全國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人血脂異常患病率竟然高達40.4%,這個概率的意思是每10個人裡面就有4個人血脂有問題,那麼,你的血脂正常嗎? 相信很多人都覺得高血脂是突發性的偶然事件,但其實高血脂是日積月累所產生的的結果。
  • 「承康健診」體重管理俱樂部會員招募中!
    在「心腦血管疾病」這種慢性病肆虐的時代,「體重、血脂、血糖、血壓」都偏高的人群,將會為自己低下的健康素養付出沉重的代價!對於「體重、血脂、血糖、血壓」存在異常的人群,在醫學上有一個名稱:「代謝症候群」!我國18歲以上人群「代謝症候群」的患病率自2002年(13.8%)至2009年(18.2%)逐年增高,且隨年齡遞增,至60~69 歲達高峰。
  • 當你的臉上若有這四種異常,你的血脂或正在升高,降血脂請多喝它
    導語: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我們的飲食也變得多樣化,餐桌上的大魚大肉已經司空見慣,很多人有了不良的飲食習慣。同時又邁不開腿,不愛運動,從而長時間缺少運動,讓肥胖成了很多人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肥胖是一種病,肥胖對健康十分不利,其主要原因就是伴隨著肥胖而來的血脂增高,這會導致血栓的形成,還會導致很多心腦血管問題,血脂增高,不容忽視。一、平時我們照鏡子時應該留意觀察,當你的臉上有這四種異常,那麼你的血脂可能已經超出正常值。
  • 複查發現血脂異常?做到這六點,或能化險為夷
    但多項研究發現,乳腺癌患者較健康女性有更高的血脂異常風險。 經常有乳腺癌患者在定期複查的時候,會發現報告單上提示「血脂」升高了。然後就開始焦慮又各處諮詢:這些異常指標該怎麼辦? 什麼是血脂?血脂異常又有什麼危害?
  • 血脂異常的人吃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
    在一般的體檢中(血液檢測)任何一項出現了異常都被稱為血脂異常。膽固醇也有好壞之分,通常高密度脂膽固醇就是「好膽固醇」,它可以清理血管壁上的垃圾,被稱為「血管清道夫」,對心血管還有保護作用。其實,吃什麼可以降低膽固醇,並不在於食物中的膽固醇有多少,而在於你的身體對膽固醇的「敏感性」有多高。很多高膽固醇血症的人,都是因為對膽固醇太敏感造成的。
  • 專家提醒:BMI指數>30的人,血脂異常率易「翻倍」,最好你沒超...
    而血脂升高與脂肪攝入過多、脂蛋白合成代謝異常是密切相關的。營養學家認為,如果一個人的BMI指數偏高,則說明體內脂肪總量增高,血脂異常機率就會大大增加。什麼是BMIBMI是指身體質量指數,也稱體質指數。而且有資料顯示一個人的BMI指數從25以下上升到30,他患血脂異常的機率就易增加1倍,最好及時測下血脂,如果高了,儘快想辦法把血脂降下來。
  • 專家訪談:ASCVD二級預防血脂管理策略探討及天然調脂藥物應用優勢
    其中,生活方式改變包括飲食調整、戒菸和有規律的體育鍛鍊。積極幹預危險因素則可減慢業已存在的斑塊進展並使其逆轉。證據顯示,即使血清膽固醇正常或輕度升高,調脂類藥物也能夠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病殘和死亡。良好的血脂管理在ASCVD的二級預防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血脂康作為被我國多項指南推薦的天然調脂藥物,也是臨床醫生常用的降脂藥物之一。
  • 血脂高不高,拉起褲子看看腿,若有3種異常,說明血管已堵得不輕
    但是由於人們的生活飲食變得越來越好,加上一些生活陋習,高血脂已經不分男女老少,必須要定期檢查自己的身體指標。血脂高不高,可以看看自己腳,一旦有3種異常出現,說明血管堵得不輕:1、抽筋發麻小腿痙攣除了鈣缺乏等原因外,還要考慮血脂是否一直偏高。
  • 帕金森病人存在血脂代謝紊亂
    帕金森病(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預計到2040年全球將有1420萬PD患者。其典型病理改變是路易小體的積累和黑質緻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顯著死亡。但其具體的致病機制尚未明確。1,代謝組學分析36例PD患者和健康對照組分別納入代謝組學分析,兩組受試者的血紅蛋白、血脂水平、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的發生率均無顯著差異。
  • 高齡女性俄羅斯試管嬰兒前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卵子健康
    隨著中俄關係的友好和三代試管嬰兒技術的成熟,越來越多的高齡女性選擇通過俄羅斯試管嬰兒技術助孕生育自己的孩子,而試管嬰兒技術的成功率和卵子的健康有著很大的聯繫,因此,在赴俄羅斯試管嬰兒前我們需要調理好自己的卵子來增加試管的成功率。那麼,我們怎麼提高自己的卵子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