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張紙每年盈利千億,被稱為「乳企軍火商」,這家企業是怎麼做到的?

2020-12-17 i黑馬

文|風馬牛 (ID:fengluntalk)

2020 年,疫情帶給全球難以計數的經濟損失,但各大富豪榜單仍然如期而至。據 BBC 整理公布的英國富豪榜顯示,一位名為克裡斯滕·勞辛 (Kirsten Rausing)的女富豪力壓英國女王,排名前十。這位富豪作風低調,手中最值錢的資產就是家族企業利樂三分之一的股份。

說起利樂,人們大多覺得非常陌生,其實它服務的顧客包括伊利、蒙牛、光明、娃哈哈、旺旺等家喻戶曉的品牌。進入中國市場後,利樂為了銷售產品,不遺餘力幫助國內乳製品企業拓寬國內市場。有人說,利樂是中國乳製品市場十年大躍進的幕後玩家,也有人說,它是「乳企軍火商」,國內幾大乳製品企業都在「替它打工」。

那麼,利樂究竟是一家怎樣的企業呢,在消費者領域知名度不高的它,為什麼能創造如此驚人的財富呢?

01

「包裝」在今天不是一個褒義詞,它意味著把一個不是那麼好的東西,裝扮得更好。但在利樂這樣的企業手中,「包裝」本身是保護食品品質的關鍵,也是開啟現代商業社會的一把秘鑰。

18 世紀末,拿破崙率領法國軍隊徵戰歐洲大陸,由於戰線拉得太長,軍隊食品供給不足。拿破崙懸賞巨款,只求有人能發明一種防止食物變質的設備,許多科學家為此想破了頭,一個廚師卻大膽接下這個難題,他在水果店、酸菜加工廠、酒廠、飯館都打過工,發現把密封后的食物加熱,就不容易變質。根據這個思路,罐頭被發明出來。

這是包裝最原始的用處:保證食品品質,為內容本身服務。和罐頭的發明類似,利樂公司也是被時代需求所催生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百廢待興,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減少了,人們離食物產地也遠了。像牛奶這樣保質期短的生鮮食品,只能把農場建在城市周邊,否則根本來不及運輸,牛奶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有人想到,如果能有什麼辦法既不破壞牛奶的風味,又能延長牛奶保質期、便於運輸,那麼就能讓自家牛奶在成本上佔據主導優勢。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瑞典人魯斌·勞辛(Ruben Rausing)最先啃下這塊硬骨頭。

當時,魯斌·勞辛的包裝廠已經經營了幾年,哪怕四處找訂單,也只能勉強度日。注意到牛奶工廠的需求後,魯斌·勞辛從包裝的角度,重新審視起賣牛奶的難題。

賣牛奶很麻煩,尤其是分銷環節。先要把牛奶灌進玻璃瓶,封口,再一筐一筐地運到商店。玻璃瓶本來就重,成本也不低,因此牛奶工廠總要回收玻璃瓶,清洗消毒,反覆使用。如果能做出一種「用完就能丟」的牛奶包裝,牛奶工廠就能省下一大筆回收費用。

創業之前,魯斌·勞辛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擁有科學碩士學位,按圖索驥根本難不倒他。拉著公司員工埋頭研究一段時間,一種四面體形狀,由聚乙烯、鋁箔和紙複合而成的紙質包裝就誕生了。魯斌·勞辛立馬召開發布會展示這種新型包裝,當場籤下當地最大的乳製品企業的訂單。

有人問過魯斌·勞辛,為什麼是四面體形狀呢?他狡黠一笑:當時在美國,我妻子給香腸封口就是把兩邊一紮,我也拿包裝紙兩邊一紮,就成了四面體。事實上,這是因為四面體可以拼成六邊形的形狀,類似蜂巢,最大程度地利用運輸空間。

得到當地市場肯定後,魯斌·勞辛並不滿足,他把包裝廠改名「利樂」,申請專利,生產了專門灌裝四面體包裝的機器,四處宣傳。

儘管當時冷戰的鐵幕已經落下,利樂仍然靠著這種獨特的牛奶包裝,先後打入蘇聯、美國市場,率先享受到全球化的紅利。

02

1985 年,在全球攻城略地的利樂接觸到了以新加坡、香港為代表的華人市場,和歐美市場不同,華人市場對牛奶的需求量不大,也不喜歡喝碳酸飲料,利樂引以為豪的食品包裝竟然沒有用武之地。

這是利樂成立以來遇到的最大難題,魯斌·勞辛的口頭禪是:「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真的很難。」但每每說完,他總是苦思冥想,勢必要拿出一個解決辦法。

深入接觸新加坡和香港人之後,利樂公司發現,這兩個地方更喜歡喝涼茶、甜飲料,於是利樂轉變思路,不再宣傳「保證好品質」,而是著重強調利樂包裝的便攜性,還為此發明了四四方方的「利樂磚」包裝,方便飲品上架擺放。

很快,香港維他奶有限公司就找上門來,暢銷珠三角的維他菊花茶、維他檸檬茶都用上了利樂包裝。

在維他檸檬茶側面的小折角上,印有利樂包裝的標誌

拿下這筆大訂單後,利樂把目光投向了剛對外打開大門的內地。作為第一批吃螃蟹的外資企業,利樂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生產包裝材料的工廠,準備大幹一場,但沒想到,這一等就是十年。

長期以來,利樂的盈利模式都很直接:推廣利樂包裝,銷售灌裝機器,生產線投產後不斷售賣包裝材料。因為利樂一開始就對自己的包裝申請了專利,即便利樂的生產線設備、包裝材料都很貴,也有大批歐美企業為之買單。

然而在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所有企業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民營企業小本買賣,買不起利樂機器,國有企業又太保守,對引進外來技術遲疑緩慢。利樂在中國內地的推廣一直磕磕絆絆。

耽誤了好幾年,利樂還是決定,回到老本行牛奶包裝,自己打拼出一條路來。它盯上了當時中國最具潛力的乳製品企業,伊利。

伊利起源於內蒙古,受地理條件和民族習俗影響,當地人習慣喝牛奶,奶製品推廣相對簡單。國企改制後,伊利從冷飲出發,率先突破地域限制, 1996 年,伊利成為中國第一家 A 股上市的乳製品企業。利樂看上伊利的,恰恰也是這種敢於突破的企業文化。

針對昂貴的灌裝機器,利樂主動提出,伊利可以先支付 20% 的設備款,剩下 80% 的款項,由此後購買的利樂包裝材料,也就是無菌包裝紙抵扣。為了說服伊利管理層,利樂表示願意幫助伊利做市場調研,制定產品銷售策略。

誠意十足的套餐讓伊利無法拒絕。1997 年,伊利第一條利樂液態奶生產線投產。

就在這一年內,伊利接連推出純牛奶、麥芽奶、草莓奶、酸牛奶等多種新品,勢不可擋地推向全國市場,以低成本、長保質期的優勢,衝擊了佔主導地位的地方乳製品企業。

兩年後,內蒙古另一乳企蒙牛橫空出世,利樂故技重施,再次拿下蒙牛的訂單。緊接著,娃哈哈、銀鷺、光明、匯源等企業也找上門來,利樂仍然誠意十足,甚至願意白送灌裝機器,只要企業能保證一直使用利樂的包裝材料。

2001 年,北京申奧成功,舉國歡騰,「每天一斤奶,強壯中國人」的口號在廣播電視上來回播放,常溫奶結結實實蹭了一把「奧運經濟」的熱點,擠下豆漿、白粥,成為早餐最熱門的食物。

2005 年,伊利營收突破百億元大關,成為國內第一家有能力同時覆蓋全國市場的乳企,蒙牛緊隨其後。

利樂進入中國二十年,見證了國內牛奶市場由冷到熱,牛奶從供不應求到成為國民飲品的全過程,也從無到有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市場。利樂內部把這種做法總結為:成就客戶,同時成就自己。

03

2008 年,全民奧運,在一片「xx國家隊專供奶」的廣告語中,利樂無聲無息搶佔了全國 90% 以上的常溫奶包裝份額,中國也成利樂最大的單一國家市場,每年有上百億盒打著利樂標誌的牛奶被人們消耗。

利樂的成功並非偶然,作為 To B 端的企業,除了「幫助客戶成功」,利樂對維繫客戶關係煞費苦心,實行了一套被稱為「關鍵客戶管理」(KAM)的策略。

由於市場規律,利樂 80% 的利潤來自 20% 的客戶,利樂在中國有 200 多個客戶,其中 21 個大客戶佔據了利樂包材銷售量的 80%,又有絕大部分都是乳製品企業。

因此,利樂針對這些客戶做了許多文章:每年耗費巨資,和全球頂尖調查機構一起進行調研,摸清消費者需求和市場狀況,整理成利樂年刊,免費派發給客戶研究,甚至成立了專門的研發小組,幫助客戶研發更適合消費者口味的飲品。

利樂的 KAM 在客戶群裡有口皆碑,但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再周到的服務,也抵消不了利樂包裝材料高昂的售價。

隨著國內包裝市場發展起來,國內包材生產廠商提供了更優惠的價格,這時候,乳企們才意識到,不起眼的利樂包裝竟然佔據了每盒牛奶成本的 40%。

早年間利樂以「買包材、送設備」的方式進入國內市場,並不是「交個朋友」,而是為了日後源源不斷的包材訂單。因為利樂生產線一旦裝上,就只能用價格更貴的利樂無菌紙,一次性撤換利樂生產線的成本是大多數企業都不願意承受的。

看清這一模式後,有國內媒體給利樂安上了「乳品軍火商」的名號:在競爭激烈的乳製品市場上,始終穩坐釣魚臺的只有這個給各方勢力提供「彈藥」支持的幕後玩家。

2012 年,工商總局根據舉報,正式對利樂涉嫌壟斷行為進行立案。舉報者是誰不得而知,但自 2003 年起,國內非議利樂「捆綁銷售」、以專利壟斷市場的聲音就不絕於耳。經過 4 年調查,利樂得到一張 6.68 億元的巨額罰單。面對這張罰單,利樂管理層顯得非常溫和,表示沒有異議,會繼續在中國市場耕耘。

這一年,利樂全球營銷額為 112 億歐元,幾乎是當年伊利、蒙牛、光明三家乳企的銷售額總和。

此後,雖然大小競爭對手爭相進入中國市場,中國乳製品市場爆點也從常溫奶轉移到低溫奶,但利樂早期修建的護城河早已奏效,適當降低包材價格後,利樂仍然是中國乳企們平衡包裝成本和質量的最優選擇。

6 月 9 日,利樂宣布再次加碼中國,在呼和浩特市投資 7 億元,建造全球最大、智能化程度最高的封蓋工廠,該工廠完工後,每天最多能生產 100 億個利樂夢幻蓋,毫無疑問,利樂仍然看好中國乳製品市場,也仍然從「二八定律」出發,繼續奉行 KAM 策略。

在工廠奠基儀式上,利樂大中華區總經理被問到,利樂已經是全球領先的包材和設備供應商,站在產業鏈的上遊,為什麼還要幫扶下遊企業成長,做這麼多和利樂本業無關的事?他淡淡地回答說,「我們不做短期的生意。」資料來源:[1]利樂官網:利樂歷史[2]葉心冉:利樂的中國式節奏,經濟觀察報[3]王敏傑:4 年反壟斷案終告結包裝巨頭利樂領 6.68 億元罰單表示不上訴,每日經濟新聞[4]丁琳:兩個世界包裝大王的中國之爭, 21 世紀經濟報導[5]袁園 羅飛 朱克剛 朱建平:淺談中國乳企的利樂依賴症,乳品與人類

相關焦點

  • 一張紙利潤有多大?它每年默默「撈金」,卻讓國內眾多企業離不開
    如果問你一張紙的作用是什麼,很多人可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畢竟在很多人眼中,紙就是個「不值錢」的東西。在生活中還是很不起眼的,然而卻有人靠不起眼的紙,年營收超千億,同時還讓國內多家公司都為它「打工」。然而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其實國內這兩家乳企巨頭都在為別人打工。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一盒售價10塊錢的牛奶,蒙牛和伊利就需要拿出4塊錢給這一企業,也就是我們上面所說的利樂。我們在超市、便利店隨處可見的牛奶盒或者紙盒包裝飲料,基本上都來自於利樂集團。就是這種紙質包裝袋,還有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常見不過的包裝紙盒,幫助利樂創造出了巨額財富。
  • 利樂在華投7億建廠,中國乳企被他人割韭菜,巨頭背後的巨頭
    億歐元,差不多相當於伊利,蒙牛跟光明總的銷售額,這就是利樂會被稱為「巨頭背後的巨頭」的原因。在業內,利樂公司也被稱為「乳企軍火商」。 乳企軍火商究竟有多賺錢 2019年,利樂全球銷售收入達到115億歐元,依靠眾多在產品包裝上的專利,飲料企業每賣出一瓶利樂包裝的產品
  • 人工智慧+「以圖搜圖」,細分巷道裡的千億級市場
    與此同時,黃鼎隆也提到了自家產品與百度等平臺的「以圖搜圖」功能不同之處:當人們進入某些網站上搜索圖片時,希望找到的也許不是與原圖「一模一樣」的圖片或者商品,而是「同款類似」的圖片或者商品。他對極客公園記者以 Product AI 的 B 端客戶視覺中國為例做了一個展示。同樣以一張「正在化妝的女模特」作為原圖搜索時,百度和接入 Product AI 的視覺中國分別給出了以下的搜索結果。
  • 千億乳企再遭做空 股價一度跌超8%!發生了什麼
    千億乳企再遭做空,股價直線跳水,一度跌超8%!發生了什麼 摘要 【千億乳企再遭做空 股價一度跌超8%!發生了什麼】今天早盤,有消息稱沽空機構Blue Orca稱正在做空中國飛鶴股票,隨後中國飛鶴股價直線跳水,一度跌超8%,超百億市值瞬間蒸發,隨後股價回升。
  • SIPRI報告:全球前25名軍火商排行榜中,有4家中國企業
    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美國和中國的軍工企業主導了2019年全球軍火市場。與此同時,中東企業首次登上全球25大軍火商榜單。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報告,美國和中國的軍工企業擔綱了2019年全球軍火銷售。
  • 它曾最有中國乳業競爭,1張紙每年賣出千億,超蒙牛伊利光明之和
    樂利包裝將中國的乳業推向更高層次,被戲稱為「乳企軍火商」,伊利、蒙牛這些國內的巨頭都在為它「打工」。利樂包裝由魯本·勞辛在1954年創立,和罐頭一樣,包裝一開始的用處就是防止食物變質。在歐洲生鮮這類保質期短的食品無法在期限內運輸時,魯本·勞辛創立了利樂包裝,並逐漸取代了存在高成本、佔空間、裝瓶麻煩等諸多缺點的玻璃瓶。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在中國美妝護膚企業快速發展、初創化妝品牌競爭漸入白熱化階段之時,香水市場似乎有望成為中國化妝品市場的一個新增長點。36Kr最近接觸到的「AROMAG」是創立於2017年的商業香水品牌,主打「致世界以東方之韻「,向市場輸出「中國式」高端商業香水。其明星產品「松煙黛墨」售價 230元/15ml ,單年銷售1萬隻,自然復購率為12%。
  • 率先開啟後千億時代,這家乳企做對了什麼?
    引申到資本市場,真正的投資,其實只有一條標準,那就是站在長期視角上,觀察一家公司是否具有真正的產品力、品牌力和成長力,並以此來判斷這家公司的價值。作為健康領域的龍頭企業,伊利在2020年「開局難」的情況下,以強大的系統性抗風險能力和內生增長確定性,不僅營收、淨利領跑行業,提前實現「全球乳業五強」目標,市值更一度突破2500億元,創出歷史新高,率先開啟乳業後千億時代。
  • 幾張「A4紙」融來2300萬,這家科創企業怎麼做到的?
    ,全文如下:同日,南方+發布《幾張「A4紙」融來2300萬,這家科創企業怎麼做到的?》灣區智慧財產權深調研③晚上10時,廣州黃埔區開源大道188號 ,廣州華銀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華銀健康」)醫學實驗室內燈火通明。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 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來源:新京報網原標題: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
  • 一張「紙」撐起iPhone和筆記本電腦
    一杯咖啡兩臺設備,一待就是一整天,像足了電視劇裡的「優雅」白領生活。但長期在咖啡廳裡「優雅」是有代價的!雖然環境和氛圍什麼的著實不錯,但畢竟桌椅什麼的都不是為了辦公而設計,稍微坐久一點就腰酸背疼。其實相似的情況在我們日常生活裡也常有發生,去會議室開個會,在家裡、戶外臨時辦公,都會面臨同樣的問題。
  • 明治乳業加碼投入中國市場,日本乳企們在華還好嗎?
    而從明治、和光堂、森永陸續退出中國嬰幼兒奶粉市場,到山東朝日綠源乳業巨虧「賣身」新希望,再到明治低溫液奶入華多年難獲盈利,業內認為日本乳企在中國市場一直處於「水土不服」狀態。在中國市場,早在1997年,明治奶粉就曾通過貿易代理商入華。幾經轉折,明治奶粉於2013年退出中國。但僅隔一個月,明治就公布了其蘇州工廠生產的酸奶和鮮奶產品在蘇州、上海、杭州、寧波四地上市的消息,成為首個大規模進入中國低溫乳品市場的外資乳企。目前,明治在中國銷售的乳品主要為「明治醇壹」牛乳、保加利亞式酸奶、乳酸菌飲料及餐飲用產品,以牛乳和酸奶產品最為常見。
  • 四川乳製品領軍企業菊樂食品IPO 區域性乳企風險與機遇並存
    證監會於2020年6月11日披露四川乳製品領軍企業菊樂股份更新版的招股說明書,公司擬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招股書顯示,作為四川省含乳飲料的領軍品牌,菊樂股份誕生於1984年,是中國西部地區較早引進利樂生產線從事超高溫滅菌乳生產的企業之一。菊樂股份發展至今始終堅持走產品差異化路線和品牌聚焦戰略,一手打造了公司核心產品「酸樂奶」。
  • 孫宇晨和被稱為「騙子」的90後創業者
    回過頭看,在近幾年的網際網路創業浪潮中,以孫宇晨;孫宇晨「前妻」、曾因在中國傳媒大學開辦情趣用品店而出名的馬佳佳;先做電商、再做保健品微商的98年創業者「神奇少女」王凱歆;聲稱要拿出1億分給公司員工的「超級課程表」創始人餘佳文為代表的90後一代,都善於利用年齡優勢為自己贏取高關注度,但年經帶來的商業理解弱勢,也極易成為他們的絆腳石。
  • 有乳企稱不排除調價可能
    對此,光明乳業、皇氏集團、麥趣爾、君樂寶等多家乳企回應新京報記者稱,公司暫無提價計劃,但也有企業表示,未來將視奶源價格和市場情況而進行價格調整。傳兩大巨頭白奶漲價國盛證券1月5日研報指出,近期渠道調研反饋,伊利於2020年12月29日對旗下基礎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3%-5%。蒙牛於去年12月底開始對旗下白奶產品進行提價,提價幅度約4%-5%。
  • 乳企上半年業績出爐:雀巢居首位,伊利蒙牛國內領跑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統計,20家乳企2020年上半年實現營收總額約為5255.62億元,淨利潤總額約為75.73億元。從營收方面看,雀巢位居第一位,營收超過3000億元;達能位列第二位,營收超過1000億;伊利位列第三位,營收超過473億;蒙牛、光明、飛鶴、澳優、現代牧業、新乳業、雅士利國際進入前十位。
  • 汕尾營商環境究竟如何?這家深圳企業最有發言權
    企業家 汕尾環境好、區位有優勢,政府效率也高 深圳市南山區松白路1008號是企航科創研發產業園,產業園F棟的6樓,有一處3000多平米的辦公區。下午5點多,幾百名員工正在這裡忙碌。
  • 「嗅覺經濟」千億市場之下,「AROMAG」要用「迎合中國審美」的香水...
    在中國美妝護膚企業快速發展、初創化妝品牌競爭漸入白熱化階段之時,香水市場似乎有望成為中國化妝品市場的一個新增長點。 36Kr最近接觸到的「AROMAG」是創立於2017年的商業香水品牌,主打「致世界以東方之韻「,向市場輸出「中國式」高端商業香水。
  • 嬰配粉銷量排名靠前的6大中資乳企竟都布局了營養品
    飛鶴、君樂寶、澳優、伊利、聖元、健合6大乳企齊布局營養品今年上半年,乳企推新品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但在眾多新品之中,我們發現營養品也成為部分乳企布局的重要陣地。至今為止,加上今年新入局的聖元優博、伊利金領冠兩家品牌,嬰配粉銷量排名靠前的飛鶴、君樂寶、聖元、伊利、澳優、健合六大主流中資乳企都已布局了營養品品類。從這些乳企的布局情況來看,不難看出營養品具有較為長遠的廣闊發展前景。
  • 創投日報|「三毛遊」獲數千萬A輪融資;美國睡眠護理品牌「Remrise...
    的前提下,通過技術產品實現對增量市場的降維打擊……(查看更多請點這裡)「會展無憂」:企業一站式會展需求解決方案服務平臺 「會展無憂」瞄準會展中後期服務階段的市場,以PC端、移動端平臺進行業務對接,一站式解決展覽公司業務開發、參展企業展臺設計搭建、參展服務、物料供應、金融服務、物流運輸、吃住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