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兄弟姐妹是父母留給孩子最珍貴的財富,但獨生子女永遠體會不到。」
生兒育女是每個女性都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也是我們人生路上的一個裡程碑,對於很多女性來說,如果沒有經歷過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而對於我們女性來說,生兒育女是一種使命,更是一種天賦,只有經歷過的人生才算是完整的,才算是沒有遺憾的。
在以前的時候,「母系社會」下的女性更像是一個「生育工具」,為了夫家生兒育女,為了夫家繁衍子嗣,還必須為夫家生兒子。
所以,那個時候的女性生育子女是沒有限制的,一戶人家平均都有5、6個孩子左右,那個時候的生活雖然苦,但是熱鬧。
後來,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每家每戶的人口驟減,一戶人家只能有一個孩子,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都是「命」。
而「獨生子女家庭」也就此誕生,如今,距1979年已經過去了41年了,獨生子女家庭的狀況過得怎樣呢?
在1979年獨生子女政策剛剛實施的時候,很多家庭響應號召,守著一個孩子過日子,由於生活開支大大的減少,人們的生活水平肉眼可見的提高。
而那個時候也才嘗到了獨生子女的甜頭,覺得獨生子女也挺好,父母不會那麼累,生活水平也能跟得上,紛紛覺得不錯。
但是,41年過去了,才知道「先甜後苦」到底是怎樣一種滋味。
很多獨生子女已經結婚生子,但是,生活的卻並不是那麼輕鬆,獨生子女要承擔的責任非常大,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
剛哥就是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由於家裡只有一個孩子,還是一個男孩,父母覺得心滿意足,就這樣照顧剛哥長大。
等到了結婚的年級,認識了同樣是獨生子女家庭的老婆,兩個人結婚之後也有了一個孩子,一家三口生活的很幸福。
但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剛哥的媽媽得了腦溢血,大晚上一家人手忙腳亂的給老人送到了醫院,用為數不多的存款繳了住院費,每天還要公司、醫院兩地跑。
好不容易媽媽的身體好了一些,嶽父在幹農活的時候又摔了一跤,夫妻倆又趕忙的回了老家,照顧了幾天之後又要去看媽媽。
這一番折騰下來,剛哥和老婆都覺得非常累,但第二天還要上班,這樣來回折騰之後,老婆的工作還丟了,兒子的學校也對家長的消極配合頗有微詞。
這天,媽媽又給剛哥打電話說想要出院,忍無可忍的剛哥在萬般壓力下怒吼:「求你去養老院吧,別拖累我!」
而看著這幾天老了一圈都不止的兒子,老兩口也知道,自己有人照顧就是減輕兒子的負擔,也只能同意去住養老院。
其實,這種獨生子女家庭的無奈和痛苦,在當代人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很多獨生子女家庭都是標準的「421模式」,上面有4個老人需要贍養,夫妻倆也要生活,下面還有一個嗷嗷待哺的「四腳吞金獸」。
這種家庭中,年輕的爸爸媽媽壓力是最大的,標準的「上有老,下有小」,生活的緊緊巴巴,工作兢兢業業不敢犯錯,生活中一旦有變動都會覺得害怕,連病都不敢生。
所以說,獨生子女家庭其實很可悲,雖然年輕的時候享受到了父母所有的愛,但是,長大之後的壓力也不是一般的大。
反觀二胎家庭,和獨生子女家庭相比,二胎家庭的壓力會小一些,一旦父母的身體狀況出現了什麼問題,兄弟姐妹都會幫忙照顧。
而且,在小時候,二胎家庭的孩子也是一個陪伴,只要父母教育得當,不重男輕女或者大寶非要讓著小寶,兩個孩子之間的感情還是很不錯的。
如果父母生病的話,兩個孩子也可以輪流照顧,壓力不會壓在一個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去世的話,兩個孩子也是一個照應,可以相互幫扶,畢竟有著血緣關係,兩個人孩子也能面對未來的艱難險阻。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獨生子女的家庭好,還是二胎子女的家庭更好呢?你覺得獨生子女家庭還有什麼事情需要面對呢?歡迎留言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