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連著寫了幾篇文章,說了一些作為二胎媽媽的心裡話:
一個中年婦女的尷尬:一邊陪老大寫作業,一邊給老二餵奶
被噴也要說,我真的後悔生二胎!
後臺也擠滿了很多童靴的有感而發。
家有一娃的媽媽,有說羨慕二胎的,也有表態堅決不生的;
和我一樣的大齡二娃媽,感同身受地表示生倆就是「痛並快樂著」;
還有雙胞胎寶媽,比喻「生崽就像抽盲盒」,實在是太精準了。
從中我也讀到了大家的鼓勵,大家互相支撐前行的力量,真的很治癒。
前幾天看新聞,我發現咱們還在熱火朝天地討論二娃,殊不知已經有人在呼籲「開放三胎」了。
這個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已經正式開始。此前的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的出生人口逐年下降,生育意願大幅降低,老齡社會加速到來。
於是,很多專家學者提倡「全面放開三孩,鼓勵生育」,給予家庭更大自主權的同時,積極應對人口少子化老齡化現象。
新聞下面的留言區,大家紛紛說生不起、不敢生、政策支持跟不上、社會對媽媽不友好……我雖然很愛我家倆寶,從不後悔生了他們,但對網友們的抱怨和擔憂也萬分理解。
想當年,二胎政策剛放開,就各種有人勸我再生一個,其中常被cue到的理由就是:
「二寶會讓大寶變得更好,不會讓他沾染上那些獨生子女的臭毛病。」
但這麼說,對大寶和二寶都不公平。二寶不應該被當成預防或修正大寶問題的「靈丹妙藥」,而曾經是獨生子女的大寶,當時也很優秀。
孩子,本應是帶著父母的祝福與愛而降生的,怎麼還因為獨生or非獨生,搞出鄙視鏈了?!
我覺得,二娃不錯,三胎或許也挺好——
但是,獨生子女,絕對不差。
相信很多獨生子,都被貼上過這樣的標籤:
•自私,自我中心,不願分享
•驕橫,任性,被慣壞
•攻擊性強,合作性差
•容易孤獨,不擅人際交往
無一例外全是「臭毛病」,這樣看來,身為獨生子女,簡直就是從娘胎裡帶著「原罪」出生的。
然而,這些「臭毛病」和「原罪」,到底是誰定義的?
1.早期的研究結果
為獨生子女貼標籤的第一人,大概就是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斯坦利·霍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了。
霍爾在1896年發表論文稱,獨生子女「言行古怪,難以適應環境」,甚至得出了「獨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種疾病」的結論。
從此,西方學術界和知識界便熱衷鞏固和發展這個結論,越來越多的文章,開始傳達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評價。
而我國在相關研究展開的初期,延續了歐美學者的觀點,往往認定:獨生子女,是擁有各種性格缺陷和行為問題的孩子,比不上非獨生子女。
2.媒體的推波助瀾
如果說,專家的觀點和結論,本來只是學術界和知識界的一種聲音;那麼,媒體輿論對「典型」的傳播發酵,則把獨生子女的負面形象立在了世人眼前。
我印象中,新聞媒體對獨生子女群體「黑」得最狠的那陣,是2000年前後。當時,身為80後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即將大學畢業、走上社會,卻遭遇了鋪天蓋地的「敵意」。
03年的一場非典,更是讓媒體預設的立場有了發洩的渠道。「高校生擅自離校,與其獨生子女身份有關」「獨生子女犯罪增多」……類似的報導不勝枚舉。
▲極具偏見的新聞報導,還是大平臺
曾有學者抽樣調查了1998年-2008年間、數千條關鍵詞為「獨生子女」的新聞。統計結果表明,無論在標題還是在內容中,對獨生子女的負面評價佔了絕大部分,大約有60%-70%之多。
3.大眾的慣性思維
在我國傳統的家庭文化中,多子=多福,父親=權威。
但「只生一個好」的政策,強行打破了固有觀念,更把家庭的重心從父輩轉移到了孩子身上,自然而然,就產生了觀念上、習慣上、行為上的種種衝突。
於是,獨生子女,成為挑戰價值觀、反抗權威的代言人,而衝突的代價,就是主流話語權的施壓,把種種負面詞彙與獨生子女的身份鎖死:
看看,這孩子這麼自私/任性/嬌氣/浮躁,就是因為他/她是個獨生子女!
大眾毫無根據的想當然,更是強化了對獨生子女的刻板印象。比如:
「沒有兄弟姐妹,一定孤僻、抑鬱」
「什麼都是獨佔,一定不懂分享」
「全家圍著一個孩子轉,一定被慣壞了」……
就連很多獨生子女本人,都默默接受了社會的定義,對這個身份抱有不小的偏見,難以獲得自我認同。
雖然,獨生子女渾身上下都被貼滿了「臭毛病」的標籤,但這些「臭毛病」,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只是層層疊加的「有色眼鏡」呢?
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大量的對照研究,從心理健康、行為特徵、家庭關係、社會能力等維度切入,比較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群體間的異同。
在針對中學生和大學生的SCL-90(一種心理健康狀況量表)測試中,獨生子女的心理狀態,並沒有表現得更糟;
有社會學者,專門對比了青少年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社會化過程,發現獨生子女擅長和同齡人交往,不會常常感到孤獨。
總而言之:獨生子女群體,不比非獨生子女差。
這樣的研究結果,推翻了一百多年前的結論,也有力回擊了流行的偏見:誰說獨生子女孤僻、抑鬱了?誰說獨生子女不擅社交了?誰說獨生子女是種「病」了?
可見,許多「臭毛病」的標籤,都是世俗偏見強加而成的,這些不友好的聲音,某種程度上造成了獨生子女群體的「特殊化」和「妖魔化」。
不過,在閱讀研究報告和論文時,我還是發現了一些獨生子女的不一樣,不能叫「臭毛病」,算是「弱項」吧:
1.易偏執,彈性差
一項關於偏常人格維度的研究指出,獨生子女較非獨生子女,更愛鑽牛角尖,容易陷入偏執情緒難以自拔。研究者認為,這或許與獨生子女的自我意識更強有關。
2.懶惰,責任感弱
在不同的調查研究中,最為一致的結果是:獨生子女相對更「懶」。尤其表現在家務勞作和自理能力方面,不管是家長的評價,還是孩子的自評,獨生子女的表現都差於非獨生子女。
3.易失去耐心、尋求幫助
某個對高一學生應對問題方式的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在忍耐方面的得分較低,在尋求幫助方面的得分顯著高於非獨生子女。就是說,獨生子女在遇到問題時,會更容易失去耐心,更傾向於求助於他人。
4.依賴父母
獨生子女的親密關係模式,較非獨生子女更為單調,尤其是在年幼期,基本就是與父母長時間的相處和互動。於是,獨生子女更容易對父母產生依賴,特別是情感、精神方面。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之間,並沒有想像中巨大的差別,更不存在那麼多劣勢。相反,研究表明,獨生子女在某些方面可能做得更好。
1.更健康的心理狀態
多項心理範疇的對比研究都已證實,獨生子女擁有明顯的心理優勢。特別是在抑鬱、焦慮等因子的差異表現上,獨生子女的表現,要好於非獨生子女。
說起這個差別,有學者認為,獨生子女,可以獲得更多父母的愛和關心,精神上更容易感到愉快和滿足,幸福指數也往往更高。
而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間有著天然的競爭意識,父母的注意力和精力也必須做出分割,容易讓有需求的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注,從而缺失安全感,產生心理問題和情緒問題。
2.更強的自信心和動機
獨生子女常常擁有強大的自信心,願意去挑戰難題、爭取成就。
一項針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問卷調查顯示,獨生子女對自己的記憶力、反應能力、智力的評價都更高,也更能接受競爭性的學習環境。
這些結果表現出,獨生子女的自信心要強於非獨生子女,力求成功的動機也更大。
3.更好的智力和能力表現
更有一些研究結果表明,獨生子女在智力和學業上的表現,略好於非獨生子女。
獨生子女兒童,在靈活性測試中表現更好,更善於橫向思考。核磁共振進一步顯示,這些兒童的大腦中,與語言處理、記憶力相關的區域發育得更大。
究其原因,也許是獨生子女的父母,有更多的時間關注、陪伴孩子成長,投入的教育資源也更優質、更集中。長期影響下,獨生子女會擁有更發散的思維能力,和更全面的學習能力。
4.更會與自己相處
美國作家Lauren Sandler,在自己關於獨生子女的書One and Only中提到:「對抗孤獨最大的武器,是學會在獨自一人時減少孤獨感。」
獨生子女(尤其是來自雙職工家庭),會經常面對獨處的情況,即便有老人、保姆的照顧,也較少獲得有效的情感溝通。很多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與自己玩耍、交流,能更適應和自己相處的模式。
5.也更擅長社交
獨處的經歷,會讓獨生子女樂於和外界建立情感上的連接;豐富的校園生活、社區活動,也提供了充足的社交機會。
有專家研究了在校青少年的社交表現,發現比起非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更擅長和同齡人交往,更加合群。而非獨生子女,可能因為兄弟姐妹的存在,對外社交的意願相對稍低。
受方法、工具、樣本等影響,關於獨生子女和非獨生子女的各種研究,並不能稱作權威,甚至會有矛盾的結論出現。
也正因如此,才表明了,「獨生子女更糟糕」的理論,根本沒有什麼決定性證據支持。獨生子女不比非獨生子女差,兩個群體之間沒有本質上的差別,所謂的「獨生子女綜合症」,也並不存在。
真正導致一個孩子出現心理、性格、行為問題的,是父母對孩子的不盡責、錯誤的教養方式。
比如,「獨生子女是小皇帝」,就是家長溺愛、縱容造成的;「獨生子女內向害羞」,也許與大人過度的保護有關;「獨生子女心理脆弱」,可能是被父母設定了不切實際的目標,壓得喘不過氣……
多生一兩個孩子,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反而可能引出新的矛盾:父母被分走的精力、注意力,不能再獨享的物質資源,或許會讓情況雪上加霜。
孩子的優秀和快樂,在於我們正確的教養方式,和一個充滿愛和溫暖的家庭環境,而非家庭的規模、有沒有兄弟姐妹。
那到底生幾個孩子好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但我認為,讓一個新生命降臨在這個世界,始終都是父母因為愛、且只因為愛而做出的決定。
只要夫妻雙方達成了共識,能負起父母的教養責任,建立一個溫暖有愛的家庭,那麼,生三個,生兩個,生一個,都是最好的選擇。
參考資料(向下滑動,可查看全部連結):
[1] 2019年中國大陸出生人口數、全國各省人口數量分析及2020年中國城鎮化人口數量、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預測, 智研諮詢.
[2] 風笑天. 獨生子女:媒介負面形象的建構與實證[J]. 社會學研究, 2010 03: 177-193.
[3] TIME: The Only Child Myth, 19 Jul 2010(176).
[4] 包蕾萍. 獨生子女公共觀的變遷:一種刻板印象的社會心理溯源[J]. 當代青年研究, 2008 06: 56-64.
[5] 觀察:非典蔓延高峰期大批學生為何擅自離校?[N]. 中國青年報, 2003年12月26日
[6] 獨生子女犯罪增多[N]. 華商晨報, 2003年9月11日
[7] 方拴鋒, 經承學, 王琳琳.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 臨床合理用藥, 2010 05; 3(10): 40-50.
[8] 姚齊和, 趙傳昌.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 健康心理學雜誌, 1998; 5(4): 427-429.
[9] 張小遠, 俞守義, 趙久波, 李建明, 肖蓉.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和素質的對照研究[J]. 南方醫科大學學報, 2007; 27(4): 482-484.
[10] 風笑天. 獨生子女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及其結果[J]. 中國社會科學, 2000; 6: 118-131.
[11] 孫倩, 陳圖農, 徐靜.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人格偏常比較[J]. 臨床精神醫學雜誌, 2014; 24(3): 181-182.
[12] 謝芳. 高一學生心理健康與父母教養方式、應對方式的關係研究[D]. 吉林, 長春: 東北師範大學, 2011 05.
[13] 楊涵珏. 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大學生綜合素質比較研究[J]. 鄭州大學學報, 2009 05; 42(3): 96-98.
[14] 詹以森, 唐久來. 獨生與非獨生子女的智商分項差異性比較[J]. 安徽醫科大學學報, 2002 Jun; 37(3): 216-218.
[15] Lauren sandler. One and Only: The Freedom of Having an Only Child, and the Joy of Being One[M]. Simon & Schuster, 2013 Jun.
[16] Jack Rear. Is only child syndrome real? Here are the health implications of being an only child[N]. The Telegraph, 6 Nov 2019.
[17] Corinna Hartmann. Is Only-Child Syndrome Real?[G]. Scientific American, 21 Jan 2019.
[18] Polit D F, Falbo T. Only Children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Quantitative Review[J].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1987, 49(2):309-325.
[19] Falbo T. Only children: An updated review[J].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2012.
[20] Jiao S, Ji G, Jing Q. Cogni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rban Only Children and Children with Siblings[J]. Child Development, 1996, 67(2):387-395.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段時間,和大家多聊了一些作為二胎媽媽的感受。有朋友說,怎麼你也成催生婆啦?我不反駁也不同意。我當然很歡迎更多的爸媽加入我們二胎軍團,我會跟他們實話實說,很累但是值!不過,我也不會主動建議大家生二胎,也是一樣的道理,真的是苦辣酸甜。
但我特別不贊成,「大號有問題,開個小號練練」的思路。真的別抱這樣的打算,老二不是用來修正或者彌補我們在老大身上犯下的錯誤的。更有可能的結果是,在老大身上的失誤在老二身上繼續重演.
所以,除了父母的愛和共識之外,先想如何養好老大,再考慮要不要生老二吧。只有這樣,1+1才能大於2!
推薦閱讀
被噴也要說,我真的後悔生二胎!
一個中年婦女的尷尬:一邊陪老大寫作業,一邊給老二餵奶
二胎是坑還是寶?40歲的我們說,一言難盡...